中國醫藥企業進入到第一梯隊需要打通幾個點。首先,中國企業要能夠全球眼光全球佈局地建立創新體系,一定要用全球最優秀的人才。第二,中國的市場應該給中國的企業形成一個創新的氛圍,打造更好的環境。第三,要有相應的適合醫藥行業的創新創業機制,吸引一批非常高智商接受過非常好的教育的科學家創業。
本文原載於賦能中國醫藥產業轉型升級三部曲之一——《分水嶺:2008到2018中國醫藥產業十年轉型》,原文標題:《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對話——行業里程碑、未來十年,和自己20歲時的夢想》
《分水嶺:2008到2018中國醫藥產業十年轉型》
《製藥強國的晨曦(上):中國製藥第一軍團的生死創業和命運大轉折》
《轉型:我在中國醫藥產業歷史現場》
E藥經理人十週年鉅獻系列叢書,集結10年產業發展樣本精華,三本書帶你看清整個行業大勢,全套139元,訂購請與鄭老師聯繫:15901555949 或後臺留言。
Q:你認為未來十年中國醫藥企業能否衝進全球藥業二十強、十強?依據是什麼?需要中國政府和企業各自做到哪些事情?
1
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中國藥企進入第一梯度需打通這幾點
十年時間,中國市場一定是全球第一大市場,我們中國企業首先要奮力保住並且提升我們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即便按照10%左右的速度增長,那十年也是很可觀的。十年時間,中國市場本身的產品結構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增量的部分,可能更多的是在高價值的產品上,所以如果有一批本土企業掌握了高價值產品的能力;同時在現有仿製藥為主的產品體系的企業裡,從現在的四五千家經過一定的競爭,把企業的數量又集中的話,現有市場裡面企業的集中度規模體量也會做大。
因此未來中國領先的醫藥企業,他應該是在現有仿製藥為主的體系裡面,有整合能力,有比較大的市場。在中國的創新藥市場上,是一個領跑領軍的企業,同時它又具備全球的市場體系和能力,這樣的企業將來是代表中國企業進入全球的領先行列的。中國醫藥企業進入到第一梯隊要打通幾個點。
首先,中國企業要能夠全球眼光全球佈局地建立創新體系。一定要用全球最優秀的人才。
第二,中國的市場應該給中國的企業形成一個創新的氛圍,打造更好的環境,比方說我們的保險體制,我們的商業醫療保險和政府現在的社會醫療保險,這兩者怎麼能夠共同協作,有一個匹配的方案能夠鼓勵中國醫藥企業的創新成果,快速地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本國市場上形成巨大的經濟效應,能夠來激勵更多的前沿的創新。
第三,要有相應的適合醫藥行業的創新創業機制,醫藥行業的創新創業機制的特點是有一批非常高智商接受過非常好的教育的科學家創業。
中國現在有一批40歲到55歲這個年齡區間,從美國回來的優秀生物醫藥科學家,他們有全球視野,在斯坦福、哈佛、牛津,或者在國外的某一個像基因泰克這樣的創新型組織裡邊也好,經歷了一些創新型組織的做法。這些人今天 50歲左右了,當時創業的時候都40多歲。現在對他們來講,全球怎麼做,全球在做什麼,全球的人脈怎麼做,都非常清楚。所以說,這一批人,是我們未來突破全球創新的很重要的一個方向。
同時需要注意,有效的創新,也不一定是要求科學家在跨國公司經歷過,如果僅僅在跨國公司做過也不一定就會做得非常成功,我覺得這樣的一個人在跨國公司做過,但同時自己也有一些中小型創新創業企業的經驗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跨國公司的文化,有它裡面的一些不足的地方。
2
康恩貝董事長鬍季強:一定可以
這個問題我認為是毋庸置疑的。中國醫藥產業市場巨大,有近3000億美金的規模,並且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醫療市場,2025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藥品市場。因而,中國只憑借本土的市場,就可以打造多個世界級的製藥公司。同時,中國醫藥產業隨著健康消費升級、藥品終端變局和藥品准入、新藥審批新政三大變化和機會,將迎來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所以,我認為,自2017至 2026的未來十年,才是優秀企業施展拳腳的好時期,是中國本土藥廠真正登上世界製藥業舞臺的開始。我們應抓住藥品零售業具有市場化程度高、政府幹預少、市場不易被分割的特點,儘早佈局,利用好市場規則。隨著藥品零售業蓬勃發展,工業企業將從百億級向千億級邁進,誕生世界前二十強、十強的藥企,完全有可能。
政府和企業該做的事情:中國的醫院終端市場被嚴重扭曲和割裂,與行政權力借改革之名過度介入市場有著很大的關係。反觀那些已經誕生世界前十、前二十的中國企業的產業,都是充分肯定市場競爭的產業,都是在政府管制比較少的領域。企業家能夠洞察市場的不確定性,應該去做超越自己和創新之事,但是我們醫藥行業的企業家很大精力都放在經營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上面。因此,導致了這個行業缺少真正能夠跳出來的企業家。我們也希望政府能夠改變。按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讓政府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管住該管的領域。
針對企業,就是不要將精力過度放在經營政府的政策上面,而是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找到一個方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同時,擁抱藥品零售業的黃金時代,牢牢抓住這一機會,儘早佈局,通過大品牌、高毛利、優質的產品去重建藥企與客戶、用戶的關係。利用藥品零售業蓬勃發展的這一機會,擴大企業品牌的集中度,在未來五到十年,做成中國的一家千億級藥品生產企業。
3
天士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執行主席閆凱境: 把握機遇、彎道超車
一切皆有可能,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修煉自身,把握機遇,探索彎道超車的路徑。
對比2016年全球藥業排名前十強,可以看出,全球醫藥市場的發展重心正逐步從小分子化學藥轉向生物藥,生物藥的比例有逐步擴大之勢。
Cortellis數據庫顯示,2016年全球市場排名前十位的藥品中,就有8個是生物藥。而中國國內市場排名前十位的產品仍以注射劑和化學藥為主。國內市場格局將面臨可預見的變化,關鍵是我們如何把握機會。
韓國的Celltrion公司提供了很好的案例。Celltrion瞄準的第一個產品是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類克(Remicade),這個單克隆抗體每年為強生和默克公司帶來幾十億美元的收入。Celltrion對標國際標準,十年磨一劍,Remsima在 2012年率先在歐洲獲得批准,並在2016年成為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FDA”)批准的第一個單克隆抗體生物類似藥。在2012年開始後的四年時間裡,Celltrion幾乎一年推出一個生物類似藥,現已發展成為世界生物藥企業中的佼佼者。
Celltrion公司面對格局變化捕捉到先機,瞄準重大疾病治療領域,通過國際標準的生產體系和產品,佔有市場份額,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可借鑑的未來步入二十強的路徑。
中華民族正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國人的用藥安全理應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國家應該從政策層面積極引導和鼓勵醫藥行業的發展和壯大,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和跨國企業。
那些能夠開發出重大疾病治療領域的全球首仿生物藥和首仿化學藥的企業,未來十年衝進全球藥業二十強是值得期待的。
那些能夠開發出緊跟空白市場領域或者重大疾病治療領域的生物創新藥的企業,包括新靶點(腫瘤免疫方面)的臨床應用,代表未來技術方向的細胞治療,如CAR-T技術等,依存於中國龐大的市場也可以有所建樹,也有一定的機會。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伴隨著全世界人民對醫療和健康的新需求,中醫藥以其完整的理論性、高度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未來醫療健康事業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依託未來可拓展的全球市場和生物網絡藥理學等新技術的應用,中藥將成為世界新藥研發的寶庫。所以,那些致力於中藥新藥精準研發,致力於推動中藥國際化的企業也不乏機會。
4
華蓋資本董事長許小林:唯創新企業可以
未來十年是有這個可能的,主要是因為中國的醫藥政策發生了較大改變,“合規、研發”將成為未來所有醫藥企業的發展關鍵詞。
1. 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標準全面向歐美最高標準看齊,創新藥、市場急需產品有望獲得加速審批;2. 仿製藥一致性再評價勢在必行,推動已上市藥品質量快速提升;3. 兩票制逐步落地、營改增加重代理渠道稅票處理難度,醫藥流通行業迎來集中度快速提升的第二次浪潮。
未來幾年,醫療產品供給端質量標準全面提升,唯有創新型企業強者恆強。中國的政府和企業需要做到真正的創新,而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創新需要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裝備創新、經營和管理方式創新,也需要嘗試合作。
1.產品創新。企業要敢於投入數十億人民幣,忍受數十年開發週期的煎熬,但是一旦成功,回報也豐厚,這就是跨國醫藥巨頭極力追求新產品的核心原因。除了開發全新的創新藥,也可以同時開發非新藥的新適應證,改進給藥渠道,改進有效成分釋放方式,改進工藝,降低消耗,用環保工藝和安全工藝替換落後工藝,給產品以新的定位,這些都是產品創新的重要命題。
2.技術創新。長時間以來,中國醫藥企業一講到研發,首先想到的就是產品研發,在資源的實際投入方面,對技術的研發也遠遠小於產品研發。而一個企業甚至國家層面,如果長期沒有技術創新,在產品研發方面投入再多都難以有實質性的突破。技術創新包括化學藥的合成、純化和結晶技術、有效成分釋放技術、製劑技術,中成藥的提取、純化技術,用生物技術改造傳統化學藥和中藥產業等。
3. 技術裝備創新。產品和技術創新需要技術裝備的支持,在中國醫藥產業目前情況下,製藥裝備企業與製藥企業分離多合作少,製藥企業的實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製藥裝備企業又覺得沒有創新源頭和動力。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國家政策要支持,技術裝備企業要有動力源頭,製藥企業要參與其中,用最新最成熟技術武裝製藥產業,實現智能製造目標。
4.經營和管理方式創新。首先是不固步自封,不被傳統習慣所束縛,根據市場競爭實際需要去採取恰當的經營和管理措施,實踐是最好的創新土壤,根植於實踐和現實的土壤去創新就永遠不會落後和掉隊。
5. 嘗試合作。醫藥企業三十幾年的發展,最大的遺憾就是互相之間合作少,單打獨鬥多,所以難以成就大事。以契約和信任為紐帶,各個企業之間完全可以在產品研發、市場拓展、產品生產等領域發揮各自所長,共享發展成果。合作的另一層意義就是各自進行差異化定位,各自走專業化道路,避免造成小而全大而全的同質化競爭。
5
信達生物董事長俞德超:五到十年太短
近年來中國生物產業發展的確很快,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從 “九五”、“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四個五年計劃持續性的支持,以及在生物醫藥領域中863、973項目持續的投入;二是中國基礎研究發展水平的提高,大量海歸回國。至於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我個人覺得還沒有真正來臨,很多技術仍處於“青苗”階段,但前景很好,因為國際市場對中國藥的觀念正在改變。以前國際市場一談到中國藥,普遍印象是不放心、仿製、質量差,所以幾乎沒有老外願意花大價錢買中國的東西。
但現在中國新藥研發的大環境,從政策、人才、資金、風投、監管上來說,都在變好,國際市場看中國藥的眼光也在變,只要你的東西是好的,他們就願意來投錢。另一方面,未來五到十年時間還太短。現在中國整個創新導向還是以跟蹤為主,這就像在操場裡面跑步,以跟跑為主,但還有一大部分人是在操場外面跑,這是不入流的,連方向都搞錯,浪費更多的資源。領跑的則很少,我們要慢慢地從跟跑變成並跑,再到領跑,這要有一個過程。
對我們來講,有可能影響最大的還是資本市場。美國創業會有人連續接盤,到了某一個階段就有人接盤,比如說,我這個藥“青苗”出來後,就有人買,做到一期有人買,二期三期上市也有人買,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人買。此外,它還有退出機制,這就變成一個良性循環,對投資、創業者、產品,完全是一種良性的生態。在中國,則沒有這種生態環境,你如果做(藥),那你就要一直做到上市為止,所以風險非常大。
閱讀更多 E藥經理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