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企何时冲入全球药业20强?陈启宇、胡季强、闫凯境、许小林、俞德超这样说

  • 中国医药企业进入到第一梯队需要打通几个点。首先,中国企业要能够全球眼光全球布局地建立创新体系,一定要用全球最优秀的人才。第二,中国的市场应该给中国的企业形成一个创新的氛围,打造更好的环境。第三,要有相应的适合医药行业的创新创业机制,吸引一批非常高智商接受过非常好的教育的科学家创业。

本文原载于赋能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三部曲之一——《分水岭:2008到2018中国医药产业十年转型》,原文标题:《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对话——行业里程碑、未来十年,和自己20岁时的梦想》

中国药企何时冲入全球药业20强?陈启宇、胡季强、闫凯境、许小林、俞德超这样说

《分水岭:2008到2018中国医药产业十年转型》

《制药强国的晨曦(上):中国制药第一军团的生死创业和命运大转折》

《转型:我在中国医药产业历史现场》

E药经理人十周年巨献系列丛书,集结10年产业发展样本精华,三本书带你看清整个行业大势,全套139元,订购请与郑老师联系:15901555949 或后台留言。

Q:你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医药企业能否冲进全球药业二十强、十强?依据是什么?需要中国政府和企业各自做到哪些事情?

1

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中国药企进入第一梯度需打通这几点

中国药企何时冲入全球药业20强?陈启宇、胡季强、闫凯境、许小林、俞德超这样说

十年时间,中国市场一定是全球第一大市场,我们中国企业首先要奋力保住并且提升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即便按照10%左右的速度增长,那十年也是很可观的。十年时间,中国市场本身的产品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增量的部分,可能更多的是在高价值的产品上,所以如果有一批本土企业掌握了高价值产品的能力;同时在现有仿制药为主的产品体系的企业里,从现在的四五千家经过一定的竞争,把企业的数量又集中的话,现有市场里面企业的集中度规模体量也会做大。

因此未来中国领先的医药企业,他应该是在现有仿制药为主的体系里面,有整合能力,有比较大的市场。在中国的创新药市场上,是一个领跑领军的企业,同时它又具备全球的市场体系和能力,这样的企业将来是代表中国企业进入全球的领先行列的。中国医药企业进入到第一梯队要打通几个点。

首先,中国企业要能够全球眼光全球布局地建立创新体系。一定要用全球最优秀的人才。

第二,中国的市场应该给中国的企业形成一个创新的氛围,打造更好的环境,比方说我们的保险体制,我们的商业医疗保险和政府现在的社会医疗保险,这两者怎么能够共同协作,有一个匹配的方案能够鼓励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成果,快速地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本国市场上形成巨大的经济效应,能够来激励更多的前沿的创新。

第三,要有相应的适合医药行业的创新创业机制,医药行业的创新创业机制的特点是有一批非常高智商接受过非常好的教育的科学家创业。

中国现在有一批40岁到55岁这个年龄区间,从美国回来的优秀生物医药科学家,他们有全球视野,在斯坦福、哈佛、牛津,或者在国外的某一个像基因泰克这样的创新型组织里边也好,经历了一些创新型组织的做法。这些人今天 50岁左右了,当时创业的时候都40多岁。现在对他们来讲,全球怎么做,全球在做什么,全球的人脉怎么做,都非常清楚。所以说,这一批人,是我们未来突破全球创新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同时需要注意,有效的创新,也不一定是要求科学家在跨国公司经历过,如果仅仅在跨国公司做过也不一定就会做得非常成功,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人在跨国公司做过,但同时自己也有一些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的经验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跨国公司的文化,有它里面的一些不足的地方。

2

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一定可以

中国药企何时冲入全球药业20强?陈启宇、胡季强、闫凯境、许小林、俞德超这样说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医药产业市场巨大,有近3000亿美金的规模,并且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市场,2025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因而,中国只凭借本土的市场,就可以打造多个世界级的制药公司。同时,中国医药产业随着健康消费升级、药品终端变局和药品准入、新药审批新政三大变化和机会,将迎来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所以,我认为,自2017至 2026的未来十年,才是优秀企业施展拳脚的好时期,是中国本土药厂真正登上世界制药业舞台的开始。我们应抓住药品零售业具有市场化程度高、政府干预少、市场不易被分割的特点,尽早布局,利用好市场规则。随着药品零售业蓬勃发展,工业企业将从百亿级向千亿级迈进,诞生世界前二十强、十强的药企,完全有可能。

政府和企业该做的事情:中国的医院终端市场被严重扭曲和割裂,与行政权力借改革之名过度介入市场有着很大的关系。反观那些已经诞生世界前十、前二十的中国企业的产业,都是充分肯定市场竞争的产业,都是在政府管制比较少的领域。企业家能够洞察市场的不确定性,应该去做超越自己和创新之事,但是我们医药行业的企业家很大精力都放在经营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上面。因此,导致了这个行业缺少真正能够跳出来的企业家。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够改变。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让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管住该管的领域。

针对企业,就是不要将精力过度放在经营政府的政策上面,而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找到一个方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拥抱药品零售业的黄金时代,牢牢抓住这一机会,尽早布局,通过大品牌、高毛利、优质的产品去重建药企与客户、用户的关系。利用药品零售业蓬勃发展的这一机会,扩大企业品牌的集中度,在未来五到十年,做成中国的一家千亿级药品生产企业。

3

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执行主席闫凯境:

把握机遇、弯道超车

中国药企何时冲入全球药业20强?陈启宇、胡季强、闫凯境、许小林、俞德超这样说

一切皆有可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修炼自身,把握机遇,探索弯道超车的路径。

对比2016年全球药业排名前十强,可以看出,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重心正逐步从小分子化学药转向生物药,生物药的比例有逐步扩大之势。

Cortellis数据库显示,2016年全球市场排名前十位的药品中,就有8个是生物药。而中国国内市场排名前十位的产品仍以注射剂和化学药为主。国内市场格局将面临可预见的变化,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机会。

韩国的Celltrion公司提供了很好的案例。Celltrion瞄准的第一个产品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类克(Remicade),这个单克隆抗体每年为强生和默克公司带来几十亿美元的收入。Celltrion对标国际标准,十年磨一剑,Remsima在 2012年率先在欧洲获得批准,并在2016年成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批准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在2012年开始后的四年时间里,Celltrion几乎一年推出一个生物类似药,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生物药企业中的佼佼者。

Celltrion公司面对格局变化捕捉到先机,瞄准重大疾病治疗领域,通过国际标准的生产体系和产品,占有市场份额,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可借鉴的未来步入二十强的路径。

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国人的用药安全理应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国家应该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和鼓励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和跨国企业。

那些能够开发出重大疾病治疗领域的全球首仿生物药和首仿化学药的企业,未来十年冲进全球药业二十强是值得期待的。

那些能够开发出紧跟空白市场领域或者重大疾病治疗领域的生物创新药的企业,包括新靶点(肿瘤免疫方面)的临床应用,代表未来技术方向的细胞治疗,如CAR-T技术等,依存于中国庞大的市场也可以有所建树,也有一定的机会。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伴随着全世界人民对医疗和健康的新需求,中医药以其完整的理论性、高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未来医疗健康事业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未来可拓展的全球市场和生物网络药理学等新技术的应用,中药将成为世界新药研发的宝库。所以,那些致力于中药新药精准研发,致力于推动中药国际化的企业也不乏机会。

4

华盖资本董事长许小林:唯创新企业可以

中国药企何时冲入全球药业20强?陈启宇、胡季强、闫凯境、许小林、俞德超这样说

未来十年是有这个可能的,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医药政策发生了较大改变,“合规、研发”将成为未来所有医药企业的发展关键词。

1. 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标准全面向欧美最高标准看齐,创新药、市场急需产品有望获得加速审批;2. 仿制药一致性再评价势在必行,推动已上市药品质量快速提升;3. 两票制逐步落地、营改增加重代理渠道税票处理难度,医药流通行业迎来集中度快速提升的第二次浪潮。

未来几年,医疗产品供给端质量标准全面提升,唯有创新型企业强者恒强。中国的政府和企业需要做到真正的创新,而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创新需要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装备创新、经营和管理方式创新,也需要尝试合作。

1.产品创新。企业要敢于投入数十亿人民币,忍受数十年开发周期的煎熬,但是一旦成功,回报也丰厚,这就是跨国医药巨头极力追求新产品的核心原因。除了开发全新的创新药,也可以同时开发非新药的新适应证,改进给药渠道,改进有效成分释放方式,改进工艺,降低消耗,用环保工艺和安全工艺替换落后工艺,给产品以新的定位,这些都是产品创新的重要命题。

2.技术创新。长时间以来,中国医药企业一讲到研发,首先想到的就是产品研发,在资源的实际投入方面,对技术的研发也远远小于产品研发。而一个企业甚至国家层面,如果长期没有技术创新,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再多都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技术创新包括化学药的合成、纯化和结晶技术、有效成分释放技术、制剂技术,中成药的提取、纯化技术,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化学药和中药产业等。

3. 技术装备创新。产品和技术创新需要技术装备的支持,在中国医药产业目前情况下,制药装备企业与制药企业分离多合作少,制药企业的实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制药装备企业又觉得没有创新源头和动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政策要支持,技术装备企业要有动力源头,制药企业要参与其中,用最新最成熟技术武装制药产业,实现智能制造目标。

4.经营和管理方式创新。首先是不固步自封,不被传统习惯所束缚,根据市场竞争实际需要去采取恰当的经营和管理措施,实践是最好的创新土壤,根植于实践和现实的土壤去创新就永远不会落后和掉队。

5. 尝试合作。医药企业三十几年的发展,最大的遗憾就是互相之间合作少,单打独斗多,所以难以成就大事。以契约和信任为纽带,各个企业之间完全可以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产品生产等领域发挥各自所长,共享发展成果。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就是各自进行差异化定位,各自走专业化道路,避免造成小而全大而全的同质化竞争。

5

信达生物董事长俞德超:五到十年太短

中国药企何时冲入全球药业20强?陈启宇、胡季强、闫凯境、许小林、俞德超这样说

近年来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确很快,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从 “九五”、“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四个五年计划持续性的支持,以及在生物医药领域中863、973项目持续的投入;二是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水平的提高,大量海归回国。至于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我个人觉得还没有真正来临,很多技术仍处于“青苗”阶段,但前景很好,因为国际市场对中国药的观念正在改变。以前国际市场一谈到中国药,普遍印象是不放心、仿制、质量差,所以几乎没有老外愿意花大价钱买中国的东西。

但现在中国新药研发的大环境,从政策、人才、资金、风投、监管上来说,都在变好,国际市场看中国药的眼光也在变,只要你的东西是好的,他们就愿意来投钱。另一方面,未来五到十年时间还太短。现在中国整个创新导向还是以跟踪为主,这就像在操场里面跑步,以跟跑为主,但还有一大部分人是在操场外面跑,这是不入流的,连方向都搞错,浪费更多的资源。领跑的则很少,我们要慢慢地从跟跑变成并跑,再到领跑,这要有一个过程。

对我们来讲,有可能影响最大的还是资本市场。美国创业会有人连续接盘,到了某一个阶段就有人接盘,比如说,我这个药“青苗”出来后,就有人买,做到一期有人买,二期三期上市也有人买,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人买。此外,它还有退出机制,这就变成一个良性循环,对投资、创业者、产品,完全是一种良性的生态。在中国,则没有这种生态环境,你如果做(药),那你就要一直做到上市为止,所以风险非常大。

中国药企何时冲入全球药业20强?陈启宇、胡季强、闫凯境、许小林、俞德超这样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