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發明改變了戰爭形態?

楊壽強


我說的這個發明,,倒不算是小發明,但是絕對很大改變了戰爭的形態。

大家有沒有發現,相比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知名度低很多?二戰中的精銳部隊,先進裝備層出不窮,而一戰卻總體乏善可陳。

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

因為一戰的戰爭形態,是非常滑稽的。

一戰的士兵,基本是這樣打仗的。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場上千萬人參戰的大型塹壕戰。

當科技發展到了1914年的時候,科技在武器上並沒有充分的體現,至少在防禦手段上是如此。

簡單的說,就是矛變強了,但盾沒變強。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類的殺傷手段和防禦手段,完全不成正比,因此導致了士兵的大量死亡,戰役需要用人命來填,卻得不到戰果。

一戰的士兵,在機動上,基本還是古代戰爭的機動方式——步兵與騎兵。但殺人的手段很強,射程很遠的線膛槍,速射炮,重機槍等等,殺人如同踩死一隻螞蟻一樣輕鬆。相比之下,人類的防禦手段完全沒有進步,古老的鐵甲和盾牌在重機槍的子彈面前像紙片一樣,士兵在槍炮面前沒有任何防禦手段。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一戰雙方迅速挖起了壕溝,只有工事能充當掩體的作用。

但是,當任何一方想要進攻的時候,就一定會遭遇慘痛的失敗。因為,在鐵絲網和壕溝面前,人類的速度被極大的減緩,而慢吞吞的士兵,在機槍和火炮面前無異於活靶子。一戰時期,進攻=送死已經成為了士兵們的共識。索姆河戰役,英軍在一天的時間裡,一個戰場內傷亡了六萬人,這種傷亡只有在一戰中才會出現。士兵的生命,完全被當做了資源去消耗。

殺人的手段很厲害,保命的手段急需進步。

所以在1914年,一個名叫斯文頓的英國中校向倫敦建議,戰場上急需一種能夠突破敵人重火力,跨過鐵絲網壕溝,還能保住士兵性命的武器。

斯文頓的想法並非異想天開,他在偶然間想到了一個偶然的組合——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機槍,那麼它是不是就無敵了呢?拖拉機又能越野,又有機動力,還可以保護士兵。

這個建議被英國陸軍部嗤之以鼻,他們認為這屬於無稽之談,難以滿足這個需求。但它卻吸引了海軍大臣丘吉爾的注意,丘吉爾對這個想法很是欣賞,於是他命令研製這種武器。由於丘吉爾是海軍大臣,嚴格意義上這屬於越權,所以這個項目叫做“陸地巡洋艦”。

於是,在丘吉爾的示意下,英國的冶金、農機、汽車、軍工部門一起行動,開始研製新武器。

終於,在1915年9月,樣車試製成功了。

第一款樣車,被英國研製團隊取名叫做“小遊民”。重量達到了十八噸,裝甲厚度僅有可憐的六毫米(現代坦克裝甲厚度數百毫米),配有一挺重機槍和幾挺輕機槍。而且速度慢的驚人——每小時3.2公里!不到人奔跑速度的三分之一,還沒有普通人步行快。但是具備了初步的越野性能,可以越過1.2米的壕溝和0.3米的障礙物。

這種武器當時處於保密狀態,所以為了保密,研究人員在上面漆上了“tank”,意思是“水櫃”,誰知道無心插柳,這個名字從此流傳下來,“坦克”從此成為了這種武器的名字。

1916年的時候,英國終於量產了世界上第一款坦克——馬克一型坦克。

這種坦克相比於最初的樣車,在火力上有了一定的進步,加裝了兩門小口徑火炮。但依然沒有炮塔的設計,火力方向是固定的。

車內的乘員共有八人,由於沒有隔間設置,所以發動機和乘員在同一個空間內工作。發動機產生的有毒氣體和熱量,加上車內封閉的環境,讓整個車廂內環境極為糟糕,溫度甚至可能達到50度。由於引擎的巨大轟鳴聲,乘員之間基本放棄了語言交流,要靠手勢才能知道彼此意圖。而且由於沒有無線電設計,每量坦克還攜帶了兩隻信鴿跟司令部聯繫,雖然事後發現信鴿在坦克開動起來之後就震死了。

1916年9月15日,坦克第一次參戰。

在第一次上戰場前,英軍總共準備了49輛坦克,結果沒等開到戰場上,就拋錨了三十多輛,最終只有 18輛坦克成功參加戰鬥。


雖然最早的坦克如此原始,但第一次參加戰鬥的馬克一型,依然讓德軍恐懼之極。

德軍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大鐵坨,而且驚訝的發現他們的武器對這輛鐵甲車沒有用處,壕溝和鐵絲網也完全阻止不了它。

當年沒有能夠平射的反坦克炮,束手無策的德軍出現了空前的潰敗。在一戰中,交戰的雙方戰線推進是以米來計算的。而9月15日當天,在坦克的幫助下,英軍足足推進了五公里!其中有一輛坦克,在一槍未發的情況下佔領了一個村莊。

坦克的出現,完全改變了人類陸地戰爭的形態。時至今日,陸軍作戰,依然以坦克為核心。

坦克為士兵提供火力支援和掩體,士兵為坦克提供掩護,步坦協同的戰鬥力比傳統步兵要強上百倍。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現讓軍事家們意識到機動車輛在戰爭中可以發揮的作用,讓裝甲部隊的誕生成為了可能。

令人驚訝的是,一戰時,汽車已經誕生了很多年,但軍官們居然沒有想到將汽車用作戰爭。凡爾登戰役時,巴黎的出租車司機集體將士兵載往凡爾登,成為一時佳話。很難想象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為什麼沒有人想到機械化行軍的好處有多大。一戰中的各國軍隊,基本都以步行為主要行軍方法。

坦克及之後步兵戰車的出現,讓二戰中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支裝甲部隊,將軍隊的機動能力和戰鬥力提升了一個數量級。二戰中,德國靠著裝甲部隊一路閃電戰,而法國由於落後的軍事思想,思維還停留在塹壕戰的階段,導致了法國的迅速亡國。這種由英國發明的武器,最終給他的盟友法國帶來了亡國的危機。


小約翰


話說1914年9月的一天,一位法國紳士駕駛著他的飛機去德軍陣地上空偵查,看看德國人在搗鼓些什麼。

當然,德國人的飛行員也開著飛機飛到法軍陣地上空瞧瞧。

於是,兩個飛行員就在空中相遇了。

那時候,飛機還只屬於偵查工作,那時還沒人想要把這新發明沒幾年的交通工具變成作戰工具。

一般敵國之間的飛行員在空中見面,也會禮貌性打打招呼,心照不宣。

於是,這位法國紳士照例向德國人打了個招呼,揮了揮手。

畢竟,那時候的空中騎士可是精英人群才能玩的,自然大家彼此之間也要彬彬有禮一些。

此時一戰已經進行了1個多月,德軍攻勢受挫,這個德軍飛行員也大概心裡不爽,對著法國紳士的招呼,就直接豎了中指,還各種辱罵,然後朝法國人扔各種金屬或其他材料製品。

法國人猝不及防,不得不趕緊脫離接觸,撤回基地。

第二天,法國紳士想起這個事情,就越想越氣,於是,帶了一把步槍上飛機,準備直接對那些德國飛行員上真傢伙。

於是,在當天的兩軍陣地上空,德國人發現他們的偵查飛機在天上抱頭鼠竄,伴隨著法國人陰險的大笑和砰砰的槍聲。

於是,德國人也火了:你法國人不按套路出牌啊,你能玩,我也能玩。

於是,兩邊的都在空中偵查時攜帶步槍。

不過,因為那時飛機簡單甚至簡陋,重量輕得很,很容易在空中受到逆風強風的影響以及發動機的震動影響,導致飛機顛簸得很厲害,這步槍其實打的很不準。

於是,大家就把磚頭、弓箭等等冷兵器搬上飛機,看見敵方飛機,就用磚頭砸過去,用弓箭射對方飛機,總之想盡辦法折騰你。

不過冷兵器終究不過癮,終於有一天,一個紳士把機槍搬上了飛機,把機槍裝在了雙翼飛機的上翼,或者前面。

但這樣會帶來一個問題,機槍子彈可能會打中前面的螺旋槳片,對飛機螺旋槳葉片造成損壞。

後來法國飛行員法國羅朗·加羅斯索性在螺旋槳葉片上加個鋼板,這樣能把射在上面的子彈偏出去。

於是,他帶著自己改裝過的飛機,在1915年4月1日擊落了德國一家武裝偵察機。

不過,他在4月18日飛機故障後迫降,被德國人俘虜了,德國人研究了他的飛機,發現他的“偏轉片系統”缺點相當明顯,加裝鋼板後螺旋槳性能下降,偏轉的彈頭也可能反彈回來擊傷發動機。

後來,荷蘭人安東尼·福克則經過進一步研究,發明了“機槍射擊協調器”,大大改善了飛機火力和安全性。

這個機槍射擊協調器,在飛機螺旋槳片與機槍槍管形成一條直線時,機槍會自動停止射擊,以避免子彈撞擊螺旋槳片了。

從此,協約國空軍的災難就來了。

再以後,所謂的空中騎士精神也沒了,在曾經平靜的天空,只剩下劍與火。

雖然飛機的發明,早晚會進入武器化的一步,但某天早晨某個德國人的嘴欠和法國紳士的“睚眥必報”,也不失為改變了空戰的進程。下圖為紅男爵的葬禮。


雲中史記


有,而且還不少勒。

1、先說一個,大夥兒在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的,就是下圖這玩意。

你沒看錯,就是綁腿

成了各國士兵山地戰的神器。

綁腿有什麼好處勒?

1、防止血脈下積而引起小腿漲疼

2、防止蚊蟲叮咬,樹枝刮擦。

3、受傷用來包紮上課,固定骨頭。

4、山地行軍,遇到懸崖,就是繩索。

5、戰士受傷,配上幾根樹枝就是一副擔架。

6、抓到俘虜,又變成了捆綁敵人的繩索了。

綁腿最早發明還是中國,《詩·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意思就是採大豆的人,大腿上有紅色護膝,小腿上有著綁腿。

2、四方形油罐,就是下面這玩意

左邊為老式油桶。

這個四方形油罐是德國發明,之後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起來,他簡單耐用,解決長途行軍的不方便問題,至於他怎麼改變戰爭形態的,你們可以看看羅斯福怎麼來評價的

沒有這種油罐,盟軍不可能以超越1940年德國閃擊歐洲的速度在法國披荊斬棘。

3、馬鐙。

淘汰了戰車,從此進入騎兵時代,進而帶來遊牧民族的崛起。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從此踏上了中華民族的史書,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還改變了世界史。這就是一個小物件帶來的歷史的大轉折。


笑嘗歷史百態


二戰時期,風靡世界的美國“午餐肉罐頭”,大家都知道吧。罐頭這種發明,真的對戰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拿破崙時代,這位野心勃勃的人物經常四處遠征,帶著龐大的軍隊在戰場上廝殺。於是,怎麼給士兵帶來不易變質、營養全面的食物,就成了頭等大事。

1795年,拿破崙懸賞12000法郎,徵集能夠保存食物的方法。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奇的廚師,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發明出了一種“罐頭”。他把食物放在玻璃瓶當中,塞上軟木塞在沸水中煮一個小時,然後用蠟封口,可以長時間保證食物不腐敗。

1806年,拿破崙把這種罐頭送到海軍當中,讓他們體驗一下效果。果然,吃了的人都讚不絕口,他們發現這種食物在3個月後仍能保證鮮度和口味,絕對的“神器”。

但是,玻璃罐頭的最大麻煩就是太易碎,在戰場上會有很大的損耗。好在英國人彼得·杜蘭很快發明了錫制罐頭,投入到了歐洲戰場。


從此開始,戰爭再也離不開罐頭了。

二戰時期,美國的午餐肉罐頭被髮明,這種用打碎的肉配上澱粉等材料製成的罐頭,迅速被投入到了戰場。

雖然傲嬌的美國大兵覺得這東西不好吃,但是對於英國、蘇聯和中國這樣的物資相對缺乏的國家,美國人援助的罐頭簡直就是美味的代名詞。

蘇軍在漫長寒冷的冬季,把各種蔬菜和午餐肉罐頭一起熬煮,配上黑麵包,成了蘇軍戰士難得的美味。

二戰之後,美國又把午餐肉作為重要物資,支援到世界各地。比如韓國人,長期缺乏肉食,就把午餐肉罐頭奉為至寶,還發明瞭著名的

“部隊火鍋”


可以說,罐頭,挽救了無數戰爭中士兵的性命,深深影響著現代戰爭的發展。


七追風


既然說到小,鍊鐵火藥磁羅盤,飛機大炮原子彈,工業革命無線電這些自然都不應該算。


而有一些小東西,卻真的是對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1.午餐肉罐頭

罐頭的密封技術可以防止食物的腐壞,大大改善了士兵的口糧內容,也就改變了後勤結構,進而改變戰場態勢,而後來美國人發明的肉、澱粉、油混合出來的某種廉價罐頭食品——午餐肉,卻是經歷歷史考驗,深受戰士喜愛的百搭食物——冷吃,煎烤,燉湯都是不錯的選擇。

不像一般罐頭的湯湯水水,午餐肉的固態便於保存,切割,加工,同時富含脂肪,澱粉,鹽等重要成分,是效率極高的食品補給。


2. 口香糖

雖然說香菸,巧克力,糖果,咖啡這些小東西都被證明了可以在心理上大大地緩解士兵的緊張情緒,一些時候還可以用作交換物資的籌碼,但是點菸容易被狙殺,巧克力不宜保存。小小的口香糖卻不一樣,不但佔空間小,還可以一直嚼,而這個動作可以大大舒緩戰士的緊張情緒。


3. 馬鐙

不要看騎士勇猛,人們在沒有馬鐙之前,是不可能拿著各種武器,在馬背上耀武揚威的,而有了馬鐙,才有了後來騎兵的大規模運用。




4. 綁腿

軍用綁腿的好處極多——防止足部剮蹭受傷,避免積血水腫,成本低廉,有利儀容儀表,別的朋友已經說過了,在這裡就不贅述。綁腿本來是外國人發明的,但是在抗戰中的中國,被官兵發揮到了極致。





5. 帆布彈鏈

真正讓重機槍高效發射子彈的,除了火藥廢氣,帆布的鏈帶功不可沒。不要看你噠噠噠發射爽,沒有一個東西把子彈連起來,那你就只有靠手碼。






彈藥鏈現在有金屬的,但是相比之下,帆布的又經濟又輕便,甚至沿用至今。


6. 朗姆酒


這種用甘蔗釀造的烈酒是古代海軍的最愛。因為它除了成本低廉,還具有禦寒除溼的作用,此外,古代船上的淡水很容易被汙染,朗姆酒還可以起到殺菌作用。在過去的海上,這是可以像錢一樣流通的硬通貨。





最後這一個,和6相似,是被載入史冊,官方承認了的,雖然它明明不是武器,卻被譽為是改變了戰爭形態的“秘密法寶”,那就是——伏特加。


蘇聯動員兵為什麼那麼猛呀?因為他們都嗑藥了——伏特加!




俄軍從17世紀開始配發伏特加,直到20世紀20年代,蘇軍在戰爭中消耗的酒類超過2.5億升。酗酒是毛子軍隊的老傳統了,斯大林在自己還是小毛頭的時候,還因為酗酒遭到過批評。


1940年1月,蘇芬戰爭期間,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致電斯大林:

“鑑於氣候惡劣,嚴寒達到攝氏零下40度以下,請求給戰士和指戰員每人每天發放100克伏特加和50克油脂。”

斯大林專門簽署命令為軍隊配發伏特加——

坦克兵酒、油配額加倍,飛行員待遇更高,每人每天發放100克白蘭地。

1940年1月10日至1940年3月初,蘇聯紅軍共消耗10噸伏特加、8.8噸白蘭地。

“伏羅希洛夫套餐”和“人民委員的100克” 成為了蘇軍的福利。


1941年,斯大林簽發“絕密”級國防委員會決議“關於向前線軍人每人每天發放100克伏特加”的命令。前線官兵、飛行員、技術人員,均可享受。後來根據戰事需要,對特別兇悍的部隊,配額加大。


當德國人在寒冬中喝冷水都塞牙的時候,蘇軍小夥子們抱著酒精含量40度的伏特加,喝得二麻二麻,滿臉發紅,滿身發熱,端著波波沙就衝過來了,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可想而知。此外,這個成本低廉,技術簡單的東西,成分幾乎就是酒精,軍隊前線小作坊居然都可以私釀,然後居然還有殺菌消毒,助燃等作用,簡直是萬能。


HannibalLecter


中原野戰軍轉戰大別山是很苦的,千里躍進時為輕裝前進幾乎拋棄了所有重裝備,因此淮海戰役打響後火力比較貧弱。即便是從豫西趕來的精銳陳賡第四縱隊,在準備總攻黃維兵團時,所有的支援火力如下:榴彈炮6門、山炮4門、野炮13門、“飛雷”發射器15個。



其中榴彈炮還是華野的增援炮營帶來的,所以陳賡最多的重火力還是這種“飛雷發射器”,國民黨兵稱之為“沒良心炮”,高級軍官一度認為是蘇聯支援的什麼秘密武器,其實是中原野戰軍的戰場小發明。

專業解釋一下“飛雷”的發射原理,它就是安徽所盛產的炮仗(爆竹)之工作原理,先用鐵皮捲成一個“彈體”,在裡面裝入炸藥包和雷管,然後安放到特製的發射裝置裡,可以用特製大木桶或是經過改裝的汽油桶,桶身下面用鐵管制成發射管,填充發射火藥。使用前須先行瞄準,再利用發射藥的衝擊力將“彈體”射出,發射距離大概在100米左右。



這玩意一次可射出20多斤的炸藥,爆炸威力足可以摧毀一個大型地堡,並震塌周圍工事,火焰刺眼,第十二兵團陣地上的鹿砦、武器、泥土和屍體被一起被拋上天空,不僅破壞力巨大,同時給國民黨官兵造成極大的心理震撼,有些人直接被震昏過去或七竅流血而死。

有人會問射程夠嗎?之前兩個野戰軍已經用對壕作業的辦法,土工掘進到距離敵人陣地50到60米處,殺傷距離完全夠用,並且解放軍戰士還在戰鬥中對發射器進行不斷的改進,比如通過調節發射藥量來控制射程與精度,在殲滅武器裝備佔優勢的黃維兵團中,這個特殊的發明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中原野戰軍在提交西柏坡的戰後總結中寫道:“因我炮火較弱,我們曾大量使用了土造的炸藥拋射筒,收效極大。此種武器須制式化起來,大量製造,攜帶亦極方便”。

遺憾的是,由於戎馬倥傯,在我軍的歷史資料中沒有“飛雷”發明者的準確記錄,中野參謀長李達將軍回憶是第11旅、第22旅發明的,也有人提及是由中野第一縱隊20旅的顧顏幫同志研製的。



而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記載是他們在濟南戰役結束後,於休整期間總結髮明的,並將其製造和使用辦法詳細錄於第22軍戰史當中。

沒有見到在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戰鬥中使用“飛雷”的戰史記錄,應該還是中原野戰軍的發明,華野炮兵火力熾盛,而這個東西,應該是缺乏重火力的中野急中生智而來。


度度狼gg


這裡給普及一個小玩意,那就是低調的工兵鏟。

作為現代戰爭的一部分,工兵鏟的出現把戰爭模式帶進了令士兵們噩夢般的塹壕戰。

早期步槍因為射速慢,每分鐘僅能夠發射兩到三發,當然精確度也是相當感人。

因為早期步槍們的不爭氣,讓呆板的線式戰術因此風靡了17,18世紀的歐洲大陸。

這種戰術有呆板呢?小編給各位演示一下,一個90人的3X30的方隊,在滑膛炮的掩護下,踩著鼓手的鼓聲,以每分鐘74步,每步74釐米的速度向對方軍陣前進,等雙方的距離進入百步的時候,開始一起開槍,在百步範圍內以最大殺傷敵人,接近後再以刺刀戰的方式消滅對方。

當然這種戰術由於步槍的逐漸發展,使得這種戰術又遭淘汰。

到了19世紀中期,由於像斯賓塞步槍,毛瑟等一大批火力重器的服役,各國的軍隊火力得到了加強,士兵們為了保護自己就開始挖掘戰壕。因此提供一把能夠支持普通士兵快速挖掘戰壕的鏟子就成為軍工部門的新任務。

工兵鏟這種步兵利器當然是陸軍強國普魯士(德國)發明的,德國人的工兵鍬為方頭鍬體,在前端兩側有一些的弧形過渡,由純鋼鍛造而成的厚重,弧度較小。為了減少阻力,同時在使用時擁有殺傷力,設計方在前端和兩側均開有刃口。為了防止工兵鍬誤傷同伴,德國工兵鍬配有專門的鍬套,士兵們可以用束條將裝入鍬套中的工兵鏟掛在身上。

工兵鏟不僅土工作業工具還可以直接當武器來用,在一戰西線的狹窄的壕塹中發揮了極大的戰術作用。戰後,嚴謹的德國人將戰鍬格鬥技巧編入了軍事教材,從學生抓起,並在部隊中開展推廣訓練。

之後各國的軍隊看到陸軍神器的精彩表現後,便都有樣學樣,都為各自作戰部隊和工兵部隊裝備了工兵鏟。

二戰時,元首下令對工兵鍬進行了改良,於是圓頭鍬和可摺疊鍬出現。同一時期的美帝工兵鍬也是圓頭的,它的鍬頭較寬弧度也比較大,鍬柄末端為T字形結構,更方便抓握但是當做武器來用就不太方便了(沒辦法,美帝的塹壕戰經驗太少了)。小鬼子的工兵鍬也趕潮流有圓頭與三角頭兩種。老毛子的軍鍬為方頭,前端尖銳,鍬體兩側有較寬的刃口(這一看就是為了搏殺用)。

而國軍兄弟們則由於自身的工業體系原因只能從列強進口,因此就如同國軍的德械師,蘇械師,美械師一樣混用了德式,美式、蘇式及日式(繳獲)。

到了我軍時代,以毛子的工兵鏟為藍本,兼之列強的工兵鏟吸收融合,加之對中國的使用情況,研製了大名鼎鼎的205型工兵鏟。該鏟易於便攜性,操作簡單,結實耐用,符合中國人的人體力學,深受官兵喜愛,至今寶鏟不老,仍舊在我軍服役。


兵說


膛線,死亡螺旋

在槍沒有膛線的時候,大家所運用的戰術,我們戲稱為排隊槍斃戰術,兩隻軍隊排成兩排,然後離到最近的位置之後,站著讓對方打,這個跟早期的沒有膛線的燧發槍的,坑爹的命中率有關。

不過大家發現旋轉的物體,它不容易改變它的軌跡,因此膛線被髮明瞭出來,最終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蹲坑猥瑣流將站樁紳士打的痛不欲生,所以大家全部改行全去蹲坑了。

綁腿,士兵的好夥伴

綁腿的出現是很早的,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種簡單實用的發明確實深深贏得了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軍隊的青睞,綁腿能夠幹什麼?

經歷過兩萬5000里長徵的紅軍戰士心裡最清楚,人在長時間的行走之下,腳步會淤積大量的血液,這樣的話造成整個腳行走起來異常的困難,綁腿的作用則是嚴格控制了腿部血液的積攢量,使得整個人長途行軍的時候不會感到腳部異常的腫脹。與此同時,綁腿可以防止蚊蟲的叮咬,同時也可以防止樹枝刮傷,張鵬腿拆下來,遇到懸崖的時候可以當做繩索垂降下去,有人受傷了,用它來當繃帶,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馬鐙,馬掌,世界戰場真正進入騎兵主宰戰場的時代。

騎兵出現在這兩樣發明之前,但是在此之前的騎兵對於人的選擇有著嚴格的要求,這個時候騎兵,並不能大規模的進行普及,因為人的要求比馬的要求要高得多。

但是馬登的出現,確實讓大規模裝備騎兵成為了可能,原先要人馬一體的士兵才能夠當騎兵現在只需要上去進行簡單的訓練就可以訓練成一支可以使用的騎兵。

與此同時,馬掌的出現也讓整個騎兵遠距離的突擊成為了可能性,原先由於馬匹在長時間的行走之後,它的指甲會出現斷裂或者是有碎物進入馬的腳心,使得騎兵部隊喪失戰鬥力,但是馬掌的出現卻讓騎兵長途行軍,更加方便。

無線電,使得士兵指揮更加高效,戰爭進入百萬爆兵的時代。

在拿破崙時代,那個時候各大勢力之間捅下的兵力大致是10萬左右,並不是拿破崙拿不出更多的兵,而是因為當時的通訊手段確實太惡劣了,一個人能夠指揮10萬左右的軍隊已經算是極限了。

無線電的出現卻讓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個參戰國之間百萬兵力的對決成為了可能。

後填式子彈,徹底改變了士兵的設計姿勢

這個實際上要跟膛線一起說,原先是並裝填子彈需要把槍管豎起來降火藥倒進去,然後壓實之後再把子彈給塞進去,這樣的話導致整個人在設計過程中一直得保持站立狀態,這樣的話,自己整個一個被彈面積就特別大。

後裝式子彈,讓士兵可以趴下來進行射擊,這樣的話,士兵整個一個被彈面積就減小了戰場存活率也就越高了。

戰壕,大家一起蹲坑猥瑣

火炮栓門,使火炮射擊更加高效

原先火炮要設計的時候操作火炮的士兵是最苦逼的士兵,因為他們把火炮的拴門給打開的時候需要像擰那個葡萄酒瓶的瓶蓋兒一樣,這樣的話,火炮的射擊頻率就不高,後來有人改進了火炮的栓門,使得整個火炮射擊更加高效。


漩渦鳴人yy


既然很多朋友都說了馬鐙。本人就再介紹一個小發明。

發明雖小,卻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戰爭形態。

這就是偉大的刺刀

對,你沒有看錯,就是刺刀!

刺刀對近代火槍軍隊的意義,遠比它的名字聽起來要重大的多。

由於初期火槍發射程序繁瑣,導致射速很低,一個訓練有素的射手每3分鐘可發射2發子彈,射程大約100米—200米。

由於射速低、射擊精度差、射程近,所以,火繩槍部隊,面對敵方騎兵衝擊時,在彈藥發射之後,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必須有冷兵器部隊的掩護才能在戰場上生存。火槍手自己也需在火槍之外,再配備一把刀劍或一支長矛。

於是,西班牙方陣應運而生。依靠火槍手和長槍兵的密切配合,西班牙方陣一度橫行歐洲,所向無敵。

中國則出現了以“車營”為代表的冷熱兵器混合部隊。

但是,這種冷熱兵種混編的作戰隊形,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嚴重的限制了火器部隊的比例和數量,限制了火力的發揮。純火器部隊遲遲不能出現。

直到偉大的刺刀被髮明出來,火槍才變成了極冷熱兵器為一體的超級兵器。

最早裝備刺刀的火槍,要數中國明朝的快槍。早在1451年,明朝邊軍創造性地在鐵銃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

真正的現代刺刀,起源於法國。具體發明人已經難以考證。據說是由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於1640年發明的。1642年,已經成為元帥的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為手下的火槍手配備了刺刀,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來保護火槍手了

法國軍事工程師、陸軍元帥德·沃邦於1688年又發明了用專門套管將刺刀固定在槍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斯拜爾巴赫河會戰中,法國步兵首次上刺刀衝鋒,戰勝了普魯士軍隊。這以後,刺刀廣泛裝備了歐洲各主要國家的軍隊,長矛從兵裝備中被淘汰。

純火器部隊出現在戰場上,線列兵時代到來了。


上將噯福斯



據考證歷史上涮羊肉的真正發明者是拔都。此人是成吉思汗長子長孫。


拔都畫像

西部汗國成立時拔都掌權,率領蒙古鐵騎踏遍了歐洲。蒙古勇士彪悍勇猛,主要和平時飲食習慣有關,愛吃肉、喜喝酒。平時的蒙古兵都是大鍋煮羊肉,亦稱手把肉。

蒙古鐵騎之所以戰無不勝,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機動能力超強,快如閃電!在戰爭過程中拔都發現大鍋煮肉慢,於是要求士兵把牛羊肉切薄,用戰盔當鍋,三根木棍做架,煮熟後蘸鹽吃,這樣的吃法大大縮短了士兵用餐時間。



可以說,蒙古鐵騎當年是用一道美食改變了整個歐洲戰爭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