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坚持党建引领 壮大集体经济

2017年以来,白水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壮大。

以美华为代表的“村党组织+”引领模式。打造村企联合体。在发展苹果产业中,面对贫困户缺技术、资金、劳动力等难题,我县尧禾镇由镇党委牵头,按照“党建引领、支部搭台、农企共赢”的工作思路,成立了联合党总支,下辖美华果业党支部以及阿东、薛圪崂、支肥三个村级党组织,创新建立果园全托管、半托管、反托管、产品入股、现金入股五种模式,托管果园362户2250余亩,果农亩均增收800余元,实现了企业增效,村上得利,群众增收的目标。随后,这一模式被总结推广,先后有仙果科技、圣源果业等23家涉果企业参与,参与托管村31个,托管果园13500亩,带动贫困户脱贫1350户。打造田园综合体。杜康镇和家卓村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按照集体股30%、个人股70 %划分设置股权。争取农业厅扶贫资金300万建设10座产业大棚,吸纳贫困劳动力40余人,务工收入达48万元,合作社收益45万元,为62户贫困群众分红62000元,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收益当年分红的目标。建立三产联动体系。雷牙镇尧头村依托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筹资202万元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休闲美食一条街,目前已进入全面招商阶段,10户农家乐项目已正式营业,带动32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流转土地100亩建成苹果标准化示范园,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运营管理。发展传统豆腐产业,对全村15户豆腐作坊进行改造升级,20户享受豆腐产业帮扶资金7万余元。

以林皋镇许道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经济联合带动模式。建立“1+3”分红增长机制。林皋镇许道村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合作社+产业基地+入股企业+示范园”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为解决技术支撑不足的问题,由县农业局党委联合果业、农技等7个涉农部门党支部,成立党建联盟,组建农机、畜牧、果业、电商等专业技术服务队,搭建“1+N”技术服务体系,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今年已实现现金分红。发展圣女果产业50亩,实现经营收入22万元,净收益13.4万元;投资20万元入股白水县仙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保底分红2.4万元;新建100亩优质花椒示范园,预计3年可实现长期稳定收益。构建“1+4”村级产业布局。城关街道小雷公村采用“1+4”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就是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4”就是四种模式:利用村庄屋顶、闲置庄基等发展光伏产业,投资144.5万元,建成170千瓦光伏电站,年纯利润17万元;入股大强果库55万元,企业为村上每年保底分红5.4万元;村集体经营管理4口灌溉机井,覆盖周边十多个村,为村级带来收益;新建100亩苹果标准化示范园,为发展长期产业打好基础。

以史官镇尧科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互促模式。

形成基地增效增收机制。史官镇尧科村利用村集体的荒坡沟地,从林业局争取1.6万株花椒苗,投资2万元,新建300亩花椒示范园。同时,利用5户贫困户的7孔废旧窑洞做厂房,发展秀珍菇种植,一期培植菌棒4000个,产出秀珍菇2750公斤,实现收益4.6万元,雇工带动群众增收1万余元,走出了一条“花椒+秀珍菇”相结合长短互补“组合拳”,为发展长期产业开出了“药方”。打造村企互利双赢模式。西固镇雷村村党总支通过“党总支+村集体合作社+企业”模式,整合资源新建温室大棚14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月季花、西红柿、草莓等产业,贫困户通过互助资金协会贷款入股项目,既是项目的“参与者”又是“投资方”。修建了蓄水晾晒池并投放了1500斤草鱼、鲫鱼,既解决了温室大棚的灌溉问题,又发展了生态垂钓园,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