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亞斌:知止,幸福生活的密碼

什麼是幸福?

在一個餓殍遍地的饑荒年代,你能保證哪怕一天可以吃上一頓飯,不管你吃的是高粱米、還是地瓜面,你就是幸福的;在一個飽經戰亂,隨時可能面臨骨肉生離死別的國度,你能做到一家人相守、不用面對隨時可能降臨的死亡威脅,即使日子過得極其艱難,你就是幸福的;對一個患病生命垂危的人來說,看到別人能活著,就會覺著是一種幸福。

看看,相比上面的那些人,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幸福是一個多麼簡單、多麼容易獲得的事啊!可為什麼仍然有那麼多的人,在無憂無慮地和家人一起吃完一日三餐之後,卻感覺不到幸福,仍然說自己不知道怎樣獲得幸福,甚至 說自己壓根兒就不知道什麼是幸福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幸福?

“幸福”本身就是就是我們每個人自身的心理體驗,從根本上來說它是人們在一定時期、一定生活狀態下心理、生理方面需求的一種滿足——能得到滿足人們就會覺得幸福,反之就會覺得不幸福。而這個需求能不能得到滿足,關鍵就要看我們自己如何設定這個“度”,要合理的設定自己的需求這個“度”,面對紛繁的大千世界,不能“妄念”叢生,否則達不到的話只會讓人空生煩惱,幸福也就無從談起——此便為“知止”。孔子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當我們“知止”後,我們的心便能靜下來,此時,我們便會察覺我們平時沒能察覺的那些幸福,我們便會知道,其實,我們何嘗不是時時都處在幸福之中呢——實際上,它就隱含在我們每天無憂無慮的一餐飯中、隱含在飯後和家人無憂無慮的一次散步中,亦或是隱含在你可以每天健健康康的出來為家人、為生活奔波中······

其次,“知止”是不是就是讓我們隨遇而安,不知奮進、不知追求了呢?

否矣!

曾子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孔子曰:於止,知其所止,人可以不如鳥乎?翻譯如下——曾子說:縱橫千里的一個國家,它的首都就是這個國度裡的百姓所向往的一個地方;歡快叫著的小鳥,山頂就是它所向往的一個地方(意思是說,人們應該有一個適合於自己的高尚的或者說是遠大的理想和追求的)。孔子說:在設定目標這個方面,人們要知道自己應該去追求的目標,(如果不知道或者說不設定自己應該去追求的目標)那人難道還不如鳥嗎?

人的能力有大小,當你具備較高的能力的時候,你就應該去追求較高的目標。對於這些人來說,這種追求就是一種幸福。

我們的開國偉人,皆有經天緯地之才,他們追求的就應該是中華民族的解放、復興,追求改天換地。當他們站在天安門城樓上高呼“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時候”,那就是他們的幸福;大將軍,八面威風,他們的目標就應該是禦敵千里、保家衛國。當他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之上的時候,那就是他的幸福;當我們討論最近去世的李詠是不是幸福的時候,假定他就是因為竭盡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標而造成的“過勞死”的話,對他來說,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這個過程就是他的幸福。當然對於自己的“過勞死”,他是不能預料的,這便又隱藏著另外一個哲學道理——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這個咱們暫不談它。

總之,知止,就是要我們知道什麼是我們可以追求的,或者說是應該去追求的;什麼是不可以追求的或者說是不應該去追求的。我們追求了對自己來說應該去追求的,那便是幸福;我們追求了對自己來說不應該追求的,我們便無法獲得幸福!

知止,是為一種大智慧;知止,便是我們獲得幸福的密碼。

聞亞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