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好人一生當中只有一個汙點卻會招人煩,壞人不過做了一件好事卻萬民稱頌”,你怎麼看?

LIU七世少年


這是個認識問題,也是人們觀念問題。大多數人都有這種想法或有這種看法的普遍認識。

因為對於好人來說,汙點會被無限放大,因為人們習慣了他的好,突然出現的汙點會讓人有很大的反差,導致多年的形象崩塌,所以人們不再關注他的好,而是討論他的汙點。人無完人,做好人難呀!

對於壞人來說,只要做了某種好事。那他給人的印象是,壞人學好了,‘’浪子回頭金不換‘’是件另人欣慰與高興的一事。

所認說,我們要做好人,不要做壞人!


三驚拍案驚奇


好人是人們心中的偶像和楷模,是人們衡量的一把尺,當好人有了汙點的時候,這個汙點會被無限度的放大,遮蓋住好人的光芒,這個汙點首先讓仰慕者心理上接受不了,甚至於有自己也被玷汙的感覺。

壞人從來都是被人所不齒,他的行為自然也不會被人多關注,如果他有一天做了好事,知道的人就會對他刮目相看,認為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在人們的心裡,始終覺得壞人變好很難,好人變壞很容易,所以當壞人做了好事,就會得到更多的誇讚了。

好人和壞人在不同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下,區分的標準也不盡相同,不然也不會有梟雄一說,雖然梟雄帶貶義。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衡量好壞的尺度,相對而言的好壞盡在一念之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快樂如風174003111


好人壞人很難下定義,小時候沒有電視,更沒有遊戲機,沒有什麼娛樂場所,最高興事,就是跑幾公里看一場電影,電影裡有好人有壞人,小時候看日本鬼子是壞人,八路軍是好人,解放軍是好人,國軍是壞人,解放軍俘虜國軍,有些國軍又參加解放軍,小時候對這些國軍無法定奪好壞。小時候對好人壞人評判是有定義的,日本鬼子、國軍、叛徒、特務、地主、資本家、右派分子都是壞人。好人是共產黨員、新四軍、八路軍、游擊隊、解放軍、公安這些人都是好人。

至於問題說的,好人一生只有一個汙點就讓人煩,這樣的人是有的,比方說一個戰鬥英雄,打過鬼子,打過老蔣,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功赫赫,解放後腐敗了,這點汙點在解放初期有可能被槍斃,是招人煩的。壞人一生中只做過一個好事,萬民稱頌,你說的這人可能不多,能撐的萬民稱頌人不過是皇帝,從古到今秦始皇有點像這樣的人,但又不像,我孤陋寡聞,請出問題的人說說世上誰配這種稱號?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你說的那樣好人,也沒有你說的那種壞人,好人也會做錯事,壞人也會做好事,人無完人,只要你有一顆善良的心就夠了,為人處事無愧於心就是行了。


江湖80860202


國亂出忠臣,家貧出孝兒。

對比分優劣,心定化乾坤。



史記sj


心理學有兩個效應,可以解釋這個現象。“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一個是指我們特別容易記得最近發生的事情,一個是指我們特別容易記得初次發生的事情。“好人”和“壞人”這是第一印象,是首因效應影響。而最近做的事情則是最近印象,這是近因效應的影響。

而且,“分裂”和“誇大”就是每個人非常基本的兩個心理機制。分裂,是一種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要麼是“好人”,要麼是“壞人”,忽略了心理的整合功能,既-每個人都有他們“好和壞”的一面。誇大,是一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模式,既有一點不好偏認為整體都不好,有一點好偏認為是整體都好。這兩種思維模式,造成了非常多的心理問題。


旭冉-張


你走進了窄門,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這麼看的,並不是好人與壞人之分,而是普遍與特殊之分。

是在普遍事物發展中出現了特殊事件,普通事物是一種被習慣了的普遍現象,你已習以為常不再去關注的默認的正常現象,而特殊事件可以看成一種變異並且與平常形成了強烈反差。

現實中是有非常多的這種例子的,比如某個你印象性格中非常溫和以至於懦弱的人,某天突然性情大變與上司大吵一架或者與別人發生了打鬥。那這次打鬥就是會讓你留下深刻印象。

再比如某個你覺得身體健康的朋友,突然某天得知他生病去世了,你也會記憶深刻。某個拍了多部著名電影的知名導演突然拍了部爛片你也會記住。還有類似A對B很好,A一直在資助B,但當某天A突然不再資助B的時候或者減少了資助,B就可能會對A翻臉,因為B已經習以為常,他已經把這件事看做是A應該對我做的,突然發生了反差B也會隨之反常。

好人做壞事,壞人做好事也一樣,並不是因為他做了好事或者壞事被記住,而是因為這件事與他平常做的事形成了強烈反差而被記住。而這類事的關注度往往很大,其實是因為輿論在作用,這類事件本身是具有教育意義的一種典型,所以會被單獨拿出來不斷的去放大去剖析,所以慢慢的越來越多的人就會記住此類事件。


三捆紮


好人難做。正如古人所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惡人自有惡報。雖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但"勿以惡小而為之。″

所以請相信,人心向善,公道自在人心。




塵世放歌


我年輕時就認可這個理,所以當了幾年惡人,也幹過幾件好事。短期來說,效果真好。

但是,人生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

好人終歸會散發良善的氣場,吸引善良之輩靠近。因為一兩件非本質性錯誤就否定掉的人,本身就非良善之輩,不要也罷。我堅持了二十左右年,認識的人逐漸分流,自然篩選,善良的漸行漸近(氣場相吸,不用刻意去交往,自然而然地靠近並穩固下來),非良性的、比較邪惡的漸行漸遠,想挽留(如幾十年老感情的發小)都挽得很累,如果無法改變,道不合不相為謀,共同語言會越來越少,分道揚鑣是早晚的結局。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一個變化過程,沒經過十年二十年是很難明顯突現出來的。

人生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選什麼路最後會走向哪裡是因果註定的,本性決定最後的歸宿!



虎兔龍三會東方木局


這件事在現實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小編來說一下自己的理解來供大家參考。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現在我來舉個例子來類比一下這件事,你也許會更容易理解:在辦公室中,有一個熱心的人,經常幫忙別人處理一些瑣事(打印文件之類等等),對人很熱情。而另一個人,你請他辦一件事很難,經常不幫忙,只做自己的事情。那麼如果你找人辦事對誰的期望值更高呢,肯定是第一位的幫你的機會會更大,而第二個你往往需要費很大的勁來讓他幫忙。那麼第一個也許有一次不幫你了,第二個有一次突然幫你了。你對他們的認知就會徹底改變。

好人一直在付出價值,由於付出次數太多,人們見怪不怪了,不夠稀有,評價不高

壞人一直沒有付出價值,有點付出次數太低,偶爾付出一次,過於稀有,評價很高

這就是對人期望值的概念,期望越大,如果得不到,失望就會越大,期望越低,得到了,就會很驚喜。

千萬不要應為這個原因,就放棄自己做好人的原則。我們不做壞人,我們想要做好人,我們可以做到,只是不要去傻傻的做好人就好了。


飲了這杯瑪格麗特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因為世界上的人作好事都是為了自私的名,能出人頭地才有好的行為,看見他外表是作好事,但是如果一個人能一生作好事的人根本就找不到,一但失去自己的利益,失去名利,他的行事就會改變,當如果有一天有一件事能對他不利,或者對他的名利有傷害,他就會反抗,最後用極端的方法走上了作惡的成度,所以人會說這個人以前多好啊,沒想到他也能作惡,就讓人難以忘懷。一個經常作壞事的人,一天偶爾的基會,愚見一件事對別人有傷害,這個時候,他出手象救,就立了大功了,人感覺很好奇,從來沒有幹什麼好事的人,突然作了一件好事,人也會說,這個人從來沒幹過好事,沒想到他能這樣作會好事,太西奇了,人會記住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