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也忍不住了!要與錢大媽一決高下?!

點擊右上角“關注”和眾何俊鋒頭條號,收穫更多企業秘籍。


在人們眼中一直以大賣場的形式存在的沃爾瑪,今年5月在深圳開設了中國首家智能超市,叫沃爾瑪惠選超市。不同於傳統大賣場位於市中心或繁華地帶的選址,這家惠選超市坐落於深圳市寶安區內居家人口較密集的一個居民社區,面積只有傳統大賣場的10%,產品數量也縮減到8000多款。

沃爾瑪也忍不住了!要與錢大媽一決高下?!

但是惠民服務卻新增了包括服裝修改、配鑰匙、皮具護理、鞋子洗護、手錶維修等在內的到店便民服務以及包括家電清洗與維修預約、鮮花配送、旅遊預訂等在內的二維碼直通服務,用沃爾瑪中國超市業態及鮮食營運副總裁布盛年的話來說,沃爾瑪要更貼近顧客,融入社區、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不單隻沃爾瑪在轉型,家樂福的“easy家樂福”、永輝的“永輝優選”、樂城超市旗下的“生鮮傳奇”等都紛紛走起了小業態路線:縮小店面,開進社區

顯然在電商的衝擊下,消費者對這些追求大面積和商品齊全的業態的需求在不斷下降。除了生鮮以外,常買的日用品多數都可以通過天貓超市等電商解決,方便才是消費者的宗旨。就連傳統的綜合菜市場也漸漸被社區裡的錢大媽、百果園等等連鎖生鮮品牌取締。

不光快消行業在轉型,建材行業也在向社區店進軍。比如陶瓷行業的巨頭之一——東鵬瓷磚,在過去的一年裡,推出了319個位於新推出公寓大樓的小型“社區店”,以及817個位於小市鎮的“衛星店”。

由此可見,在一定程度上,社區店已經成為廠家發展的新戰略,打通電商所欠缺的“最後一公里”,作為一種新的渠道進行開拓。可見社區店的確是未來商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沃爾瑪也忍不住了!要與錢大媽一決高下?!

我們從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來看,過去是人找店,有了電商,就變成了店找人。在電商的衝擊下,消費者大量需求基本能通過網購滿足,特意去某某店買東西的情況越來越少,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萬達萬科等大商場裡,人來人往人潮湧湧,但是真正進店鋪的人卻很少,人們只是想要找個地方吃吃逛逛,卻沒有什麼購買慾。

即便是吃飯,有了美團等外賣平臺,平時誰還需要出門呢。而當店鋪開在了社區,便是店鋪主動來找人,讓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家門口就能看到他們,社區店的一大好處,就是能更高頻率地出現在人們生活當中,在消費者不知不覺中達到宣傳品牌,佔領市場的效果。

有人說社區店的顧客群比較定向,可能就是一兩個小區,但不要小看這一兩個小區,大的社區可以有幾萬人,小一點的也上萬人,足夠養活一個門店了。雖然從客流量來說,社區店跟商場店沒法比,但社區店的租金要比商場店低太多,這是社區店的一大優勢。

另外,

社區店所獲取的用戶黏性更強。正如上面所說一個社區店服務的可能就是那麼幾個小區,但也因此對於用戶的管理和服務可以更深入。而且由於社區特有的半封閉的環境,人與人之間比較容易產生關聯,因此社區通常有著“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特性,你掌握了一兩個大媽的生活習性和消費習慣,可能就能收集到一群大媽的生活習性和消費習慣了,比電商單個個體去收集數據還要高效。因此,從方方面面來看,如果想開實體店,社區店的經營效率可能會更高。

沃爾瑪也忍不住了!要與錢大媽一決高下?!

那麼,是不是什麼店都適合開社區店?從目前來看,實體經濟裡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行業互聯網的滲透率較低,包括家政、洗衣、維修、生鮮、餐飲、零售、美業、健康、母嬰、早教、養老等行業,這些行業總體交易規模仍屬於線下場景消費,如果想抓住社區店的潮流,這些行業也許是比較合適的切入路徑。

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目標社區,鎖定目標人群。不同社區消費層次、年齡群體都不一樣,傳統商圈是人適應商戶,社區店更多是去適應人,根據人群情況去挖掘市場,從而找到社區店的切入路徑,比如有的社區是打工一族的租客為主,消費力可能沒那麼高,日常生活節奏也比較緊湊,社區店大多就會以餐飲這類為主,有的社區偏老齡化,老年人為主,那麼社區店就會偏健康、養老類型。

不光要了解目標人群,還要能“討好”目標人群。如果商場店靠的是釣魚模式,那麼社區店就是典型的養魚模式,因為商場店的顧客是散的,低頻的,社區店的顧客是集中的,高頻的。要讓顧客經常來,除了能為他們提供便利,還要把人情做到極致,用位置加服務打通社區居民心理層面的“最後一公里”。當把一個店做出了成熟模式,再去找類似的社區和人群複製店鋪就比較簡單了。

【企業有困難,找和眾營銷策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