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仲尼篇》中孔子提到了佛祖,是不是说明当时印度人和中国人有交流呢?

OST13


哈哈哈哈哈。说一个西方有圣人,基督教的进来说是在说耶稣基督,佛教的进来说是释迦摩尼,我们道家的人,或者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没有你们印度文化的那么强大,或者说没有你们西方耶稣基督那么全知全能,我们中华民族的人,他很正常,他即使有些神通,但是也绝对不会知道那么远的事情,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是根据客观规律推算出来的,并不是说我直接就和你们有过啥交流。

也就是说,你们佛教的也别跳弹了,你们耶稣基督的也别跳弹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人,说的西方,那就是去其地不远,言之所知,指之即知的人,纵观那个时候,纵观列子身份,也只有一个西出函谷的老子了。


破云晓


关于佛陀的降生年代,印度目前公认的降生于公元前623年的五月月圆日,但是古印度

没有文字记载。相反,中国的史记悠久,在周昭王的时候,记载了西方圣人出世到涅槃

时的天象。众所周知,佛出世是有异象的,这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佛入胎、出世、讲

经、涅槃时都会出现大地震动。

周昭王( ?―公元前977年)二十四年四月初八,为释迦如来降诞之辰,其时,但见太

阳有两重光轮出现,五色祥光,入贯太微星,遍照于四方,宫殿震动,河水井水都涨满

溢出。 昭王命太史苏由进行占筮,得乾之九五爻,太史说:‘这是西方圣人降临诞生

之相。此后过一千年,教法传到我们这个地方。’ 王命令将此事刻在石头上记载,放

置在南郊的祠堂前。 (出《周书异记》及《金汤编》)

当此之时,是佛初生王宫也。

周穆王(周昭王之子)即位三十二年,见西方数有光气,虽然先前由苏由所记,知西方

有圣人出世。但穆王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害怕不利于周朝,就与相国吕侯到西方,与诸

侯们聚会于涂山,来祭祀这个光气的变化。这时,佛在世已经59年了。

又过了二十年,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早上暴风忽起,把房舍、树木都折

伤了,山川大地都在震动,到了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通过南北,连夜不灭

。穆王问太史扈多曰:“这是什么征兆啊?”太史说:“西方有大圣人灭度,显现的衰

相啊。”

从周穆王到后汉明帝时,大约有一千年左右 。汉明帝作梦,梦见佛,是在永平七年

的时候,这一年的岁次是甲子。皇帝就命令蔡愔和秦景、王遵三人带著十八个人,到印

度去求佛法。在中印度就遇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两位就和蔡愔、秦景、王遵回到

中国来,这时候是永平十年。因为他们来的时候用白马驮经,所以汉明帝就造一个白马

寺,现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他们回来的这一年叫丁卯,同时该经也是由他们二位

翻译的。(宣化上人开示《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1974)

按照现在通常的看法,佛教是东汉传入中国的。但是据考证,佛教在周朝就已经传入中

国,孔子在那个时候就知道佛教了,可他并没有视为异端。

《列子·仲尼篇》引孔子之言说:“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

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意思是:“我听说西方有大圣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劝说而自有信仰,不用教

化而自然实行,广大无边啊,俗人无法来说明!” 可见在孔子已经知道了西方有释迦

牟尼了,而孔子对他是相当崇拜的。

《列子·仲尼篇》云:“太宰问孔子曰:夫子圣者欤。孔子曰:某勿敢。又问曰:

三皇五帝。孔子又不答。太宰骇然曰:然则谁为圣者。孔子动容而言曰:西方有大圣人

,不治而不乱,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信,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此西方之大圣,即指佛陀。

至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穆王造中天台以居

之(出《列子》)。 故山西五台山及终南山、苍颉造书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

檀台山(在唐时玉华宫南)数处,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迹。

而《列子.仲尼篇》亦引孔子之言曰:‘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

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孔子又有一书,名《三备卜经》,次篇几章,亦言西方圣人事,唐敬宗时,犹见

有人引及此书)。

又尝考秦缪公时,扶风得一石像,缪公不识,置马厩中。

公骤得疾,梦天神谪谴。问诸侍臣,由余答曰:‘臣闻周穆王时,有化人来,云是佛神

,穆王信之,于终南山作中天台,高千余尺,址基现在。又于苍颉台,造三会道场。君

今所患,得毋此耶?’ 缪公曰:‘近得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今在马坊,将非此欤

?’ 由余见之,骇曰:‘是矣’。 (高丽、日本,昔年佛法未至时,土中有祥云涌出

,皆掘得阿育王塔)。

公迎置净处,像忽放光,缪公以为嗔怒也,宰三牲祭之。时有善神,擎掷远处。

公大惧。以问由余,由余曰:‘臣闻佛好清净,不进酒肉,爱惜物命,如保赤子。君欲

祠之,果饼而已。’

公大悦,欲造佛像而无其人。由余曰:‘昔穆王造寺之侧,应有工匠。’

遂于苍颉台南村,得一老人名王安者,年已一百八十,自言曾于三会道场,见人造之,

今年老不能,于是复于他村购得四人,造一铜像。 公喜,于土台上建重阁,高三百尺

,以供养之。时号为高四台。 (出《天人感通记》及《法苑珠林》)。

而扬雄、刘向寻觅藏书,往往见有佛经。

然则孔子所语,及帝君所闻,有自来矣。惜教未东来,言之略耳。

《列子·仲尼篇》云:“太宰问孔子曰:夫子圣者欤。孔子曰:某勿敢。又问曰:三

皇五帝。孔子又不答。太宰骇然曰:然则谁为圣者。孔子动容而言曰:西方有大圣人,

不治而不乱,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信,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太宰问孔子:你和圣人比怎么样。孔子说:我不敢称圣人。又问说:三皇五帝是圣人否?

孔子表示沉默。太宰大吃一惊说:如果这样谁可以称圣人?孔子激动的说:西方有大圣

人,不用治理而不乱,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信,人们不知该称他为什么。


呼呼哈哈嘿嘿嘻嘻滋滋


《列子·仲尼篇》引孔子之言说:“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个是否就是题主说的佛祖?首先,仅仅从这段话,看不出“大圣人”就是佛祖,不过,《列子》这本书确实有一些佛教的元素,比如“膜拜”这种词语,所以很多学者也倾向“大圣人”影射的就是佛祖。这就涉及《列子》成书的问题了,现在一般认为,《列子》是魏晋时期的伪作。

这个观点最早是清代姚际恒提出来的,近代梁启超、马叙伦进一步考证,到今本基本成为不刊之论了。如果《列子》确实是魏晋伪作,那么有佛教的元素也不奇怪,毕竟佛教从东汉就传入中国了。当然,《列子》应该也有不少上古秦汉流传的故事,比如《愚公移山》其反映的故事内涵应该比较早。总之,《列子》里面有佛教的因素,是不能据此认为战国时期中国就和印度有交往的,更不能说佛教已经传入了中国。


林屋公子


不能证明。

先秦时代的中国和其他国家有交流,这是肯定的。事实上从远古时期,地球上的人类,只要是能跋山涉水过去的,就都有可能有很深的沟通。这个时间不是几千年,而是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然而《列子·仲尼篇》中并没有提到佛祖,也不可能提到佛祖。由此推断出古中国和古印度有交流,是不对的。

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

孔子说,西方那边有圣人,不治而不乱,不多说话却令人信服,不教化政令,百姓却自然而然地实行,伟大宽厚,百姓不知道怎么称赞他才好,(孔)丘觉得他是圣人。不知道是真的圣人,还是假的圣人?

“西方圣人”到底指谁?是佛祖吗?

孔子所说的“西方圣人”,实际上就是周国的西面的圣人,以“不治”“无为”“不名”为理念,这人就是写《道德经》的老子。孔子本人同老子请教过,而孔子在山东(鲁国),周朝廷在山东的西方,鲁人喜欢以“西方”指代周,先秦之人写作就是这个特点。

为什么有人说“西方圣人”是指佛陀?

孔子与释迦摩尼几乎完全是同时代的人,然而到汉明帝时期(公元25年~75年),佛教才第一次传入中国。我们姑且认为释迦摩尼刚一大彻大悟,孔子就知道了这事。然而从公元前500年,一直到公元1000年,这1500年间,都没有任何一个人,将“西方圣人”与释迦摩尼联系在一起。直到佛教昌盛以后的唐宋时期,才有佛教学者认为孔子说的是释迦摩尼。特别有意思的是,明清时代的基督教的学者,则非要说孔子说的“西方圣人”是耶稣,“西方”是指中东地区。

不过,众所周知,耶稣存在于公元0年,你再说孔子(公元前500年)说的是他,那也是不可能的,此说不攻自破,如非要认为耶稣横亘万年都存在,那就成了神学了,孔子最不爱讨论这个。说是佛祖,则较难证明不对,如果硬说就是释迦摩尼,那么孔子则需同印度进行电话沟通了解情况(时往返广州需一两年,往返印度则需数年甚至十多年)。证明“肯定不是”比较难的,于是“佛祖”说大行其道。


孔子由鲁(东方)向周(西方)之老子问礼,故而才有学者说:“在春秋时期,西方之人的圣者,是非老子莫属的。


豆子人民艺术家


西方之圣人就是佛祖?

《列子·仲尼篇》里面确实提到了西方圣人之说,但是看文章不应该断章取义,应该看上下文再来探讨意思。若是只看两句话,“西方之人,有圣者焉”。这个只怕佛祖和耶稣亦或是其他人都要吵架了,同样都是在西的方向,孔子到底说的是谁?这些哥们是不是得争论一番呢?

那个西行之人

争论到头皆以为是自己,结果这佛祖和耶稣等等西边的哥们都是空欢喜一场,因为孔子说西方之圣人,都不是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仲尼篇》一开始就说:老子的弟子亢仓子都是圣人,那么作为师傅的老子是圣人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大了。

而孔子在说完西方有圣人之后又强调“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就是已经点名在说老子了。只是孔子只是怀疑他是圣人,却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和圣人句的前文论三皇五帝是不是圣人一个基调。



我们先且不管《列子》的真假,就这《仲尼篇》文内所指的圣明显和释迦摩尼亦或是耶和华等等西方哥们都是扯不上关系了。硬要说这个圣人是谁,那么那个骑着青牛西去留下五千言的老者才是最符合之人。


淡看天上月


《道德经》说无为,《金刚经》也说无为,是不是证明道德经是参考金刚经写的?

和尚喜欢说的“善哉”,在儒家经典里面出现的,是不是证明儒家抄佛教的?

你们是不是将因果关系倒转了?佛教借中国传统术语翻译佛经,你们就认为这些术语是印度来的[我想静静]

还有,基督教进入中国时,为了方便传教,借用了昊天上帝来翻译,说他们的唯一神叫“上帝”。那是不是昊天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了?

西方有圣人,难道只能是佛陀,不能是耶稣?[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补充:有人说得好~当时周在宋国西边,这西方圣人应该是指老子。


云出无心David


杜撰的。

孔子名气大,诸子百家都喜欢拿他扯虎皮。

关于列子说的这次会面,在《韩非子》一书中也有记载。说孔子到宋国,子圉引荐他见商太宰,商太宰和孔子展开了友好亲切的会谈,送走孔子后,子圉问商太宰对孔子的印象如何啊,商太宰说,我和孔子聊完再看你,你在我眼里就好像一个臭虫一样渺小。子圉微微一笑,说,如果宋国君和孔子聊完,再看你,怕是觉得你也和臭虫一样渺小。商太宰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向宋国君提孔子这茬事。

这个商太宰是谁呢?是宋国的太宰,很厉害的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国君以下第一人。那为什么叫商太宰呢?因为宋国是商人后代,宋国的官职也是承袭商制。整个春秋大家都以鄙视调笑宋国为乐,就是因为宋国是商王室后裔,是战败者。

《列子》一书成书很晚,虽然吹牛逼说盛行西汉,但是实际上这本书经过考据,应该成书在魏晋时期,不会早过东汉。于是就把这事拿出来发挥,吹嘘孔子说了什么什么。

我为什么说对古人不要盲目吹捧?因为古代是知识非常不丰富发达的时代,大师也经常扯淡。韩非子这里就扯了个大蛋。子圉是晋怀公,他是晋惠公的儿子,公子重耳的侄子。在秦国为质5年,死时才22岁,怎么可能在宋国活动呢?另外,子圉生于公元前655年,死于前636年,而孔子呢?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两人差了近100年,不可能凑一块。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别的太宰?毕竟孔子那会宋国也还在嘛。

不可能。

宋国当时的当权者叫司马桓魋,这个人被孔子严厉的批评过,孔子到了宋国,屁股还没坐稳就被他派兵驱逐了,差点杀掉。桓魋的弟弟司马牛是孔子的学生,为这事就和哥哥决裂了,孔子的另外个学生子夏还安慰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商太宰没机会见他。

所以,这就是个扯淡的故事,不要当真。关于孔子的言行,有影响力,有价值的,首推《论语》,所谓的《孔子家书》里面扯淡的内容都不少。大家要谨慎对待。


郝子曰


很多答友认为当时限于交通等条件印度人和中国人没有交流,这一点未必是正确的,事实上,举几个例子就能说明印度和中国存在商贸沟通和文化交流,比如在印度梵语文献为主的古典文献中,有所谓CINA人的记录,而齐燕一带的方士常用的名字宋无忌,实际就是印度神话中火神和月神的结合体。所以,先秦时期,印度人和中国人当然是有交流的。

不过,虽然《列子 仲尼篇》中孔子提到了西方圣人实际就是释迦牟尼,但不说明孔子时代就了解了佛教。

这是因为《列子》本身虽然是托名列御寇,但是它是一本魏晋时代的伪书已经是学界的定论,季羡林先生认为:其纂写完成的时间一定不会早于太康六年(285)。

因此,《列子》中出现所谓孔子提到佛祖,根本不足为奇,同样是在《列子 仲尼篇》中,「有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相属」的内容,这就是源自于《般若经》中的譬喻,可见实际撰写人对佛经和佛教相当了解。

所以很清楚,成书于魏晋时代的《列子》中关于孔子和佛祖的记载,根本不足以证明在孔子所在的先秦时代中国和印度有或没有交流。


谈古论金


孔子去世的时候释迦摩尼还没出生,你知道你这个问题有多无知吗??头条现在都是些什么人在提问??


楼秋雨


东方文明的发源之地,从世界历史看,中心理应在古埃及。战争使不同观念的人分流,一支去了耶路撤冷,也就是欧洲大陆。另一支去了东方的印度,所带去的宗教是”拜火教”,崇奉太阳神。游牧占领了印度全境,印度本地人,富人逃散,穷人全部成了奴隶。佛教在印度古已有之,估计与古埃及文明同期发育吧?但原始佛教是唯物的,冥冥中揭示了生命源于太阳。到释迦牟尼时期,印度奴隶为摆脱奴役而逃亡,俗称出家。是辩证规律让印度奴隶在逃亡中因祸得福。以致于殖民统治者不得不开始分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释迦牟尼出于分封的诸候之家。19岁出家求道。30岁终于悟道,并立教弘法,集印度古文明之大成。改造了业已形成的印度原始宗教。佛教与中国文明应该有点先后,在我的印象中,佛教的形成先于中国的道儒两家。这从文明中心的向东传递,在时间上相应。但中国文明是农耕文明,儒道两家的世界观都是唯心的。释迦之功德,在于发现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由于改造了佛学观,由唯物辩证,转化成辩证唯物了。中国老子悟到了辩证规律,老子之功德在于由辩证唯物转化成唯物辩证。但孔子直到晚年才得于转换世界观。佛学与道学的融合是题中应有之义。释迦自否而成,老子自否而成。迄今为止,无人超越。是认知辩证规律救了奔苦着的人类。中国老子是集中国祖先辩证思维之大成者,成就是《道德经》一书。而释迦后人结集出经,名曰《佛经》。耶稣的基督教同佛教一脉相承,也是为纠正西方观念而改唯物辩证为辩证唯物,是西第一位大成就者,他的成功继法者,当属马克思和恩格斯了。西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这一点不容置疑,否则决无真成就。佛理无定义,它是辩证学。为救命,命执常,则以无常破之。命执无常,则以常破之。佛度众生,度其执见。佛度菩萨,度其法执。咸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实无有众生灭度之也。灭度的只是众生所执的邪常之心,执常之念。比如长生不老,灵魂不死,等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