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誰寫的,他看到了什麼?

暈導和小籽月


感謝悟空小秘關照的約題。

中國秦始皇前是姓族氏族民族為一個整體生產單位的集體農莊式人群形式。

因此創作都是集體進行的,其用族長名字標註創作者,是常例。如乾隆造制,蔡倫造紙,李冰父子修都江堰。領導掛名已現,具體操作的掌線大師付不在名上,具體做制人不在名上。

因此追溯山海經由誰寫成的已不可能了。

不是看到了什麼,而是看到情況的偵察人員描述所見時,用象什麼什麼敘述所見,造成實物與形容比喻物之間差異巨大的體現,但當是時這一語意人們都可聽懂,是通用語式,只不過後世語式變動後,不再知曉其語景實際是怎樣的,而覺怪異了。

如:二十年前罵人還用是狗的句式,爾今狗為飼養者愛稱為自女兒兒子了。語景鉅變就呈怪異。

實用中就如電影小兵張嗄形容胖翻譯那樣“就象你家老母豬”的形容句,脫離語景就不能理解。

事實上山海經應於八卦造像。歸八卦著述之一。是卦爻成像的必掌握的技能。

真實的山海經是崑崙山中部為中塬的人間地圖詞說。告讀者中塬的四面八方各地區風土人情物產狀況。此地圖為洲洲地圖,不是大禹後的州內地圖。歸不同人種各居所地時,各不同種族的人居地域情況。且用其圖騰描述人與物的語式,就如中國龍由豬轉為鱷魚再轉為蛇轉為蟒等綜合體形式一樣。而這種語景形式是結繩記事與刻石刻木堆石堆木為語意編制方式時的常用形式,即,繩結與懸掛物為意思形式,堆型狀及數量以及參雜物為意事形式。其遺存為中國式點線相連的星辰星相圖,及被稱為河圖洛書的點式數陣,河南省禹縣具莰山上石凹窩等。

凡此等等,屬語式突變的斷代,造成後世感怪異的體現。


味哎兒


近日有網友提問:《山海經》是歷史上誰寫的?作者究竟看到了什麼?書裡有那麼多現代人難以理解的東西,會不會是關於另一個文明的記載或回憶?

1、《山海經》的作者是誰?

按傳統說法,《山海經》被認為是大禹親眼目睹並講述,伯益起名,上古時博物賢人夷堅所記錄的。大禹在治水中,足跡遍佈山海,“布土以定九州”後向臣下講述了自已的見聞。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這些見聞起名為《山海經》,口口相傳下來。

那麼,記錄者夷堅是何來歷?對此史料並無太多記載,只是在《列子》、《莊子》中一筆帶過,後世多認為他是上古通曉博物知識的賢人。不過,對於夷堅是否真實存在人們也有爭議。因而連帶著大禹、伯益作《山海經》一書也不被廣泛認可。

關於《山海經》作者還有“無名氏雜取而成”說法,因為書中人們能看到《穆王傳》、《莊子》、《列子》、《離騷》、《周書》……的影子,這種說法同樣得不到公認。目前人們對此書作者多持“不可確認”的觀點,這也為《山海經》塗上一層神秘面紗。

2、《山海經》裡寫了些什麼?

儘管作者不詳,但是書中所寫內容目不暇接、難以置信。如果不是作者真實所見,只有一種可能:這是胡編亂造之作。如果,真是編造出來的,那也要佩服作者的腦洞開得如此之大,大到超乎常人的想象。

歷朝歷代的儒家學者,對此書的評價均基於“子不語亂力怪神”的基礎,甚至帶有諸多不屑,司馬遷評價此書“太過荒誕無稽”。不過細讀此書,多數人會認為,作者具有豐富的地理、人文、物產等知識,絕非一味編造。

《山海經》原書22篇32650字(現存18篇),有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主要包括山川、民族、物產、藥物、祭祀等內容。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志怪書,被冠以“經”之名,本身也是荒誕不經的。

3、《山海經》的荒誕之處有哪些?

為了加深對《山海經》荒誕不經的認知,下在就舉例來說明幾處:

——西北海外,赤水北岸的章尾山有神人,人面蛇身,通體紅色,身長1000裡,面正中有豎長的眼睛,閉眼就是黑夜、睜開眼就是白晝,不吃不睡不呼吸,能呼風喚雨,照耀到陰暗的地方,人稱“燭龍”。

——有人稱“苗民”,其地有神,人面蛇身,身軀如車轅,長有兩個腦袋,穿紫衣戴紅帽,名叫“延維”,得到它的人只要奉饗祭祀,便可稱霸天下。

——氐人國建木的西邊,人面魚身,沒有腳。此處的巴蛇能吞大象,3年才吐出象骨,有才德的人吃巴蛇肉,不會得心痛、肚痛的病。

——朝陽穀裡有神叫“天吳”,就是水伯。他長著獸身,八首、人面、八爪、八尾,背部是青中帶黃的顏色。

4、《山海經》是世前文明的回憶?

儘管《山海經》裡有許多被認為荒誕不經之處,但是很多現代研究者(包括西方學界)認為,《山海經》裡蘊藏著大量世前文明的密碼,如果破解才是現代人最重要的事情:

——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故事,與西方記載的史前大洪水歷史多有相似;共工怒撞不周山引發的“天傾西北,日月星辰西轉;地傾東南,百川之水東流”的記載,與現代研究中世前曾發生的地理大變遷、大陸漂移說不謀而合……

而且似乎為了證明大陸漂移說,《山海經》裡所述的山川志怪、地理奇態,有學者已從美洲、歐洲得到印證。基於這種研究結果,有人大膽猜測:

——《山海經》確實是世前文明的記載或回憶,所述內容不為後世所接受完全可以理解,因為誰也沒有在上古時期生活過。這些上古的事情經後代相傳發生增改、刪減的變化,甚至由此充滿了神秘和荒誕。


指動濟南


當你,洪水大爆發,大禹在治水過程中,足跡遍佈山海,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其間所見所聞稀奇古怪之事物甚多,等洪水治理完畢,“布土以定九州”後,向臣下講述了自已在治理洪水時的見聞。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這些見聞起名為《山海經》,口口相傳下來。

其中博物賢人記夷堅是什麼來歷,史料中無從考證,只是在《列子》、《莊子》中一筆帶過,後世多認為他是上古通古博今學識淵博的聖人。所以,大禹、伯益、夷堅三人作《山海經》一書有了這樣的傳說。

另外,也有這樣的說法,《山海經》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楚國或巴蜀人所著。但《山海經》作者可能是一人或多人所為,因此,無法介定作者是誰。







東嶽隱仕


一部如雷貫耳卻又不知作者是誰的千古奇書、只要有人提起它,幾乎看過它的人都說它是一本神話書。

甚至有人會說、所有武俠、仙俠小說中的神獸、幾乎都出自於《山海經》。

這也不得不讓喜歡創作的作者們熱衷於這本古老的書。

司馬遷說:“這本書太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

魯迅說:“這就是一本漫天亂談的迷信書。”

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位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

而從神話學的角度看,它更是一本價值不菲的書。《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

其作為神話學文獻,《山海經》至少有三方面價值:

1、對七大類中國上古神話做了程度不同的記錄;

2、留下了關於神話世界空間的可靠的文字根據;

3、保存了大量的凝聚著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佔,蘊含著潛在的神話學價值。

《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

例如: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而對於歷史,它更是一本奇書。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

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

總而言之、讀《山海經》,能夠了解遠古的珍奇神獸、山川大地、能夠從歷史中尋找神話、從神話裡尋找歷史、從虛無中看到真實、從荒誕中看到愚昧、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喜歡的可以關注我

時光書簡


時光書簡


《山海經》是中國的志怪書籍,是由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人或是巴蜀人所作的,具體是誰寫的並未被證實考究出來。

至於寫山海經為誰人,他又看見了什麼,現代學者認為此書並非是成於一時,作者也並非只有一人,況且《山海經》內容之龐大,由某人寫下所見所聞來構成這本書,實屬難事。

當然《山海經》的出處也有一些較為具體的說法,比如有前人認為是有確切作者: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形成了這本傳世書籍,但這些信息,包括書本的成書年代、作者、編著者,都無從確證。

不管《山海經》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存在都是不爭的事實。《山海經》原共有22篇,包括山經五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五篇,大荒經四篇等。它的主要內容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遠古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研究,都有著參考價值,是一部內容複雜的文獻。

然而對於這部書籍,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比如編寫《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便認為它的內容過於荒誕,不能看作歷史的參考內容。

那麼無從考證的《山海經》有什麼文獻價值呢?在小新看來,《山海經》充滿著神奇色彩,包含著各類學說的豐富資料,尤其在神話學和民俗學中,為後來的中國神話記載有著寶貴的參考價值。至於更多人關注的地理學方面,《山海經》的確記載了許多山,每座山的命名都根據地貌而定,這麼遠古時候的記載,當然需要現代的認證考究呢。


新氧生活


《山海經》可以說是一部爭議最大的上古文獻,關於作者,古人一般認為是大禹時期所作,比如劉歆《山海經表》說是大禹、伯益所作,《列子》又說是大禹、伯益、夷堅所作。而近現代學者一般認為不是一時一人所作,而且《山經》主體成書戰國時期、《海經》主體成書西漢時期。

《山海經》作者看到了什麼?這就涉及到《山海經》地理討論,古人一般認為《山海經》是虛妄之言,不受重視。近現代討論比較熱烈,有學者認為是世界地理,也有學者認為是中國局部地理;不過更多學者還是認為還是傳統的華夏地圖和周邊國家,只不過不能完全以真實地理對待。

個人還是支持《山經》主體成書戰國時期、《海經》主體成書西漢時期,當然不排除有一些歷史久遠的元素;個人也支持華夏及周邊地理說,但因為《山海經》經歷巫者編撰,有著濃重的巫術思維,虛虛實實,所以儘管有一定真實元素,但不能完全從現實找依據。更多是來自傳聞的扭曲以及合理的幻想。

這應該也是目前最謹慎的結論了。


林屋公子




以上都是三海經關於太歲肉靈芝的記錄,有待我們深入研究。


太歲緣


《山海經》在我國的歷史文化典籍中是很獨特的一部,涵蓋了天象、地質、歷史、神話、人文、物理、醫藥、宗教等諸多領域內容。書中記載了大量光怪陸離的神仙,和稀奇古怪的事物。

據西漢劉歆所說,《山海經》是大禹和伯益所作,所以他認為該書寫成於舜禹時代。後來人認為不是一人一時所做,卻是經過很長時間,逐漸增益寫成的,和《論語》、《左傳》、《黃帝內經》等類似。

由於傳統儒家思想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傳至如今,我國以唯物論為指導思想,因此《山海經》被正統思想認為是荒誕不經之事,很少採信。西方國家則對文字出現之前的傳說持中肯態度,如《荷馬史詩》和《聖經》其中的歷史,很多有實際遺址為證。

本人傾向於西方的這種觀點,因為這恰恰證明了《山海經》的真實可信之處。在人類沒有出現文字之前,人們傳授歷史經驗的方法是一代代口口相傳,最後就成了傳說。

當先人們在世上了無痕跡時,他們的傳說卻保留了下來,或者他們用過的石制工具也會表明他們的曾經存在過。

現在還有很多民族沒有文字,他們的歷史就是這樣保留的。很多民族的傳說中都有大洪水的記載,希臘傳說中的大西洲,聖經中的諾亞方舟,中國的大禹治水。

儘管現在找不到確實的文物證據證明這段歷史,但傳說卻是驚人地相似。其實我國商代以前的歷史也因為沒有實證而被國外的史學界質疑。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隨著族群的發展,肯定要分家的,也肯定是互有來往的,在來往中,肯定會有信息的交流,但由於語言發展不足,和對自然的崇拜,表達會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在傳承過程中會出現走樣,且越來越嚴重。後來發了次大洪水,人們更是四處遷徙來獲得生存,文明肯定斷絕了不少。

大禹治水後,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有感於前人經驗的流逝,故鑄九鼎以記之,並且伯益來負責。可惜九鼎在秦朝時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中。但九鼎圖譜和傳說卻記錄了下來,經過不斷地積累和完善,遂有《山海經》。

《山海經》在東晉還是有圖的,陶淵明還曾為此賦詩曰"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可惜原圖也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只有文字保存了下來,就是如今的《山海經》。

所以說,大禹和伯益是《山海經》的作者是可信的,當然,編篡過程中積累了先人們的智慧和經驗,非一人一時之作。

而當時的信息提供者看到了什麼?這已經不可考證了,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山海經》是以事實為根據的。

現今也有人考證說,山河經的地圖正好契合了當時的世界全圖,美州印地安人來源於殷商遺民,也有人說夏朝源於古巴比倫的兩河流域,而且似乎都有相關證據支持。

今人也根據《山海經》描述的某些動物形象,與現實中的動物相類比,得出某些結論。

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在口口相傳中,就會有很多信息失真,雖經大禹和伯益考證,但是,再由語言化為九鼎中形象還是要失真,更何況當時的藝術水平,更別說中國畫以寫意為主流。

但人類的足跡肯定遍及很多地方,見識了各種精彩與神奇。史前文明到底存在不存在,也很難說,畢意各民族都有神話傳說,可能神就是史前文明的反映吧。現在不是有人在說某些出土文物像是穿越者的作品嗎?

《山海經》可能是大禹和伯益收集編纂的,非一人一時立功,是先人們經驗的總結,至於先人們都看到了什麼,實在不可考。

希望能發明時光機器,回來過去來揭開這個謎團,大家認為這個想法如何。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描述山川、物產、風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神話傳說的大彙編。全書共十八篇,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山經》即《五藏山經》五篇;《海經》包括《海外經》四篇,《海內經》四篇,《大荒經》四篇和又一篇《海內經》。它以描述各地山川為綱,記述了許多當地的神話傳說。其中《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黃帝擒蚩尤》等神話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因而早已成為全民族的精神財富。此書來源甚古,但作者是誰,至今疑莫能定。自漢代以來,大致有四種說法。

一,作者不明說。最早介紹《山海經》一書的,是西漢的司馬遷。他在《史記?大宛傳》中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表明該書作者不明。



二,大禹、伯益說。大禹、伯益是離今四千餘年,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人物。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新莽時的劉歆,他在《山海經表》中說:“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上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接著,《列子》中記載說:“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東漢王充在《論衡?別通篇》中說:“禹主行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記聞作《山海經》。“《隋書?經籍志》雲:“蕭何得秦圖書,……後又得《山海經》,相傳以為夏禹所記。”記述雖有差異,但認為《山海經》系夏禹或與之同時的伯益所作,卻成為歷來的普遍看法。 三,出於眾人之手,作於戰國, 成於西漢說。宋代的朱熹在《楚辭辨證》中首先提出,中國古代的神話集中於《楚辭》的《天問》篇中,《山海經》是根據《天問》而作。王應麟進一步引述朱熹的觀點,認為“《山海經》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雲東向,或日東首,疑本因圖畫而述之。古有此學,如《九歌》、《天問》皆其類”。(古代《山海經》確有圖畫,晉郭璞曾為《山海經圖》作《贊》,今《贊》尚存,圖已佚。)明人胡應麟說:“餘嘗疑戰國好奇之士,本《穆天子傳》之文與事,而侈大博極之,雜傳以(汲冢紀年》之異聞。”以成此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觀書中載夏後啟、周文王及秦漢長沙、象郡、餘暨、下雋宿地名,斷不作於三代以上,殆周秦間人所述,而後來好異者又附益之。”今人袁珂則確切地 說明:“以今考之,實非出一時一人之手,當為戰國至漢初時楚人所作。”並且提出:“除《海內經》四卷是作於漢代初年而外,其餘均作於戰國時代。”應當是一 部長時期的集體合作的著作。




四,近代許多學者提出《山海經》作者的新假說。衛聚賢《山海經的研究》和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等文認為,根據書中地名、物名、神怪圖象,以及稱書為“經”、“藏’等的說法,推斷此書很可能是從印度至中國各地的一路記錄。而這一記錄者,就是戰國時墨子的學生,印度人隨巢子。這樣,又為《山海經》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探索思路。

然而,《山海經》的作者究竟是誰?仍有待新的論證。


青鸞鳳啻


按照劉向、劉歆父子和東漢王充的"正統"說法,《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們在《山海經》中卻找到了發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後的史實,因此"禹、益作說"受到了質疑。此後,隋朝的顏之推雖堅持舊說,但面對難以掩蓋的漏洞,他只好用"後人羼入,非本文也"來作掩飾。所以,《山海經》的作者便成了眾多學者考證的對象,種種假說紛紛而出,如"夷堅作說";"鄒衍作說";後人綜合炎黃兩族的傳說而成說;南方楚人作說;巴蜀人作說;早期方士作說,等等。當代學者袁珂認為,《山海經》實際上是無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時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說雖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經》的作者是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