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倡导的“道德”到底是统治者喜欢的道德、还是被统治者喜欢的“道德”?你怎么看?

艺术就是谎言


儒家倡导的道德应该多为统治者喜欢的道德,这也就是为何儒家多被每个朝代的统治者喜爱的原因,且被作为正统思想。

被统治者就是普通百姓,不管到什么时候,统治者首先维护的肯定是自己的利益,即使很多都是让百姓受益的,如果不让百姓受益,百姓就反抗闹腾,这样换来的就是动荡不安,动荡不安自然也就不利于统治,江山不稳。所以统治者就利用儒家的思想,制定许多条条框框让大家遵循,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有很多话么,三纲五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这样愚忠愚孝的思想一直被传播颂扬。

再就是小农经济,我牢牢控制住百姓的土地,你如果不听话我就剥削你,百姓多就是想过个安稳的生活,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恩惠,哪里会想其他的。再说,我们经常说的道德,包括现在很多的道德,哪里有什么符合不符合,首先这个道德是谁制定的,上天、人?那那个制定道德的人说的就都是对的吗?没有私心吗?所以这一连串问题问下来,坚固的道德就会分崩离析,溃散不堪。

每个朝代的统治者,就是要用儒家的思想,禁锢人们的思想,管人要管心,心服口服才是真的服从,如果道德是被统治者喜欢,那统治者岂不是惨了?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封建君主集权制度,少数的人管理多数人,这些少数人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享受着,制定制度道德也不过是让自己享受的更安逸更长久,这就是东西方政治思想的区别。


书房记


儒家倡导的道德,孔子也稀泥糊涂搞不清楚。就象羊被关在羊圈里,对人民的道德标准就是,要听话,身居羊圈这是天命,你们不要好斗,好打架,要顺从,要规矩,站有站相,唾有睡相,,不争不吵不闹要作君子不作小人,让主子省心省力,,按规矩圈宿出行,找食,长肥,多下崽,替主多争钱。这就是孔子要求的民德。作为羊,只要求主子的鞭子打得轻一点打在不听指挥的羊身上,就方显君德了,杀羊时不杀小羊,不杀怀孕之羊就大显君德了。孔子儒家本与就是寻求君威刀把子下的师爷,在没民主,自由,民生的封建人吃人的时代,能有什么正义的道德呢?全是扭曲的不符合人性理智的变性的仁义道德,这是中国二千多年来人文理性丧失的重要表现。


检音释光


中国人对母语“道德”一词的理解肤浅的可怕!甚至到了令人噁心的程度!这不能不引起国人的高度警惕!

在一般人看来,只有象雷锋、焦俗祿、张思德,这类人才配称“道德”,实际上,他们毫无“道德”含量!他们称“劳动模范”则可,称“道中人”则万万不可!因为“道德”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抽去“道德”內涵,中国文化将变得一文钱不值!毫无人文关怀!

儒家是以“天的人文化”为参照系,归纳演绎出来的人文化的“道德”文本。它深植于“天理良心”道德自省的文化土壤,通过“与天地精神常来往”,重建自我。使自己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命修诚之路,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道家,所谓“道德”,即从自然生发关系入道,得之于万物相通之理,先成学人,后成通人。然后可抓住纷杂社会现象下针,一针见血,盘活社会经络,通则活,活则久,久则寿。

中国“道德”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人最有特色的智慧,早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生存,管理,普世,乃至于中国文学、诗词、中医、书法、绘画、雕塑……方方面面,乃至世世代代!

如果中国人连自己文本上的“道德”一词,都一头雾水,试问你如何“继往开来”?又如何“发扬光大”?那么,你还配“炎黄子孙”这一神圣称号吗?


沂州老庄


孔老二当年窜访列国,到处找国君来推销自己,你说他那套东西是对君主有利还是对人民有利?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都证明了一点: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却是一肚子坏水,男盗女娼鸡鸣狗盗坏事做绝;而明明被封建礼教压迫最深的底层百姓,却又是维护老二那一套最坚定的人。

君不见古代“窃国者侯窃钩者诛”?君不见李世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杀兄囚父却成就一世美名?君不见以前达官贵人口口声声男女授受不亲却妻妾成群荒淫无度?君不见以前土豪劣绅每必称夫子圣人,却巧取豪夺勾结官府草菅人命?

反过来看。君不见现在都还有普通百姓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君不见现在还有百姓为了传宗接代不惜买卖人口?君不见现在仍有底层百姓谈性色变?君不见现在还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鲁迅说过:封建礼教的字里行间,都写满了“吃人”。

不谈空虚的理论,看看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吧。


HR洞察



慈音1


国家在开创时期是用道家思想聚集起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喊出的口号是,等贵贱,均贫富,于是,揭竿而起,万众响应。等国家政权稳定以后,治国手段以安抚民心为主。统治阶级把自己以圣人自居,说自己是治理天下的圣人,他们满嘴的仁义道德,却做着坑害百姓的事情,控制着社会资源,金钱,粮食,美女等等。所以,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指的他们,但是天道是公平的,没有贵贱之分,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说,人和狗和万物一样平等。

但是,自从有了统治阶级,就把社会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官场和民场两大派。也就是两极化的较量,道家推崇的是天道法则,而统治阶级奉行的是人道,天道无私,人道生欲,欲生私,私生妄,妄生掠,道为天下裂。天道和人道水火不相容,才有火烧庆功楼,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从中国三大主流文化看,儒释道的道家属于积极入世的,对于统治阶级的监督干预太甚,属于激进派,佛家是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三界外,与世无争。儒家文化采取折中的思想,在道家和佛家之中,即中庸之道,尤其是被封建社会推崇的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和仁义礼智信,在这种思想的教化下百姓更容易被统治。正好适合统治阶级,所以,儒家思想被作为国家学说,用于治国,安天下。



上古传承


儒家道德没有阶级性,所谓的阶级性和低中高层人的阶段性是人们自己比较出来的。儒学以现代语讲就是“客观事实就事论事”。人很多都是一步一步有阶段性的进展从低层奋斗到中层的生活水平。只有少数人出生就是高层家庭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奋斗也会退为中层或流入低层水平的。(这就是富不过三代的故事)只是人们对于退却的故事没兴趣不探索,而只热衷于聊权贵富豪们向他们指手画脚。

比如:年,就是365天;你偏偏要拿月,30天来比较,还说出一段理由言道同样是一个字,凭什么这个‘年’就是代表365天而‘月’却只代表30天呢太不公平了,都是权威政治的错一直延用至今和文学字义的错?更可悲的是‘日’才只有1天。虽然本质比喻不同但程度有过之无不及处。这就是人们在纠结和埋怨一味的空谈指责别人和权威的不对,没有检讨自身对认知的误差。如果真是实干家的话还有这么无聊吗?还会把时间精力放在这些空谈上吗…

当你学会认错或许你就正在进步了,因为实干家们在奋斗的历程中有很多弯路和所犯的错误也有评估失误等等问题,但是错了就错了不会责怪他人,承认自身判断误差而及时改正把缺点一点点改掉,让优势不断一步步扩大就离成功更近了从不空谈因为也没有用。

只要学会反躬自省的人进步是最大成功的机率也是最高的。相比人们一味喜欢空谈说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将生命浪费在无聊上只会更堕落。前者更有意义更有成就!这便是前后反省者与叱责者两种人的区别…所以儒学经常会出现“反躬自省”的内容不断向世人展示克己行事实干家精神“君子素其位而行”要洁身自好,珍惜机遇而战战兢兢。但是又有多少人明白其真正意义呢?更多人喜欢喷击这种学说之道:因为几乎全是讲自律和自我约束精神。不符合大众口碑简单粗暴效果显著的口味所以评击他人和学说,又空论权贵们成为一种无力又无奈的回击口吻,其实只为发泄而发泄为指责而指责而已…


代用名


一些建议

回答前,请允我唠叨两句:

儒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对儒家思想的评价的前提,除了博采,还要深入。简单地说,除了孔子和《论语》,还要了解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梁漱溟、冯友兰、马一浮等等古今大儒的著作和生平,否则就不要起这么大的题目。从探讨的角度说,小切入能避免大错误

另外,不论是哪家哪派提倡的理念,从来就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这种武断而根本站不住脚的态度。在理解层面,只有“认可与不认可”“接受与不接受”

;在实践层面,只有“可行与不可行”“有效果与无效果”


正文

接下来,先回答你的两个小问题。

1.不论是哪家哪派的什么思想和观念,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所有国家都认可的“普世价值”,这在于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根本不可能相同。另外,提醒你一句:在咱们国家,探讨时最好不要提及“普世价值”这样的词,它具有十分强的形而上学性;作为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我们注重的是唯物辩证法所强调的“矛盾的特殊性”

2.儒家的“道德”内容很广泛。其中几乎只有董仲舒提出的

“三纲五常”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其余的内容并不包括阶级性。在这里需要指出:不要混淆“礼”和“道德”

对于你的这个需要整整一本书才能说明瞭的大问题,我选择只谈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所明确提倡的道德,即“仁义礼知”

虽然设问说到“你怎么看”,但是探讨一种理念,我们不得不到原典中了解、学习,再发表看法。

那么,我们先列举原典——在《孟子·告子章句上》中,谈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而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中,谈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什么意思呢?

“仁义礼知”这四样,实际上是由四种人生而具有的心理发展出来的,这四种心理依次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什么叫“恻隐”呢?用孟子的原话讲是“不忍人”,“不忍人”的具体表现是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受罪、受难;什么叫“羞恶”呢?羞愧于自己的过失厌恶于他人的错误;什么叫“辞让”呢?不无缘无故地争夺,不毫无节制地宣扬;什么叫“是非”呢?知道最基本的、关乎生命伦理的对与错。

这“四心”被孟子归纳做“四端”,如同人的四肢。仔细想来,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并且大多数是自然而然而非刻意造作

的;如此看,这“四端”确实是人作为具有智能的生物生而有之的。

那么,孟子所提倡的这样的道德,基于的是人天生的“心灵性”(注意:并非“动物性”);如此,又有什么所谓这些人喜欢、那些人不喜欢的问题呢?


一句闲话

探讨一个问题尚且不是简单的事情,探讨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数十位贤达知士、数十本经典文献、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学派,更不是一件随便提个貌似蛮有深度、锐度的问题就可以的。在探讨学术问题前,往往需要有很长时间的沉默;在这沉默之间,我们积累起充分的学养和有价值的问题。


原耕



儒家的道德规范包含私德和公德。

首先是私德。

儒家道德规范的核心,是私德。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爱自己的亲人:父母有慈、儿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义;兄长有爱、弟妹有敬。

因民之性、以人为本、重视家庭。这是儒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显著区别。【基督教以神尊,扼杀人性】


其次公德。

一、与人诚信。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又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曾子曰:与朋友交,止于信。

二、见利思义。

儒家反对见利忘义,反对损人利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利己而不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遵守公序良俗。

高铁霸座男。强迫别人让座的老人。都违背公序良俗。

下面举一个公序良俗的实例:一次,带儿子去公园。见到熊池内满是矿泉水瓶和奶盒。还有一个年轻的男子正在往里扔奶盒。我说:熊池简直成了垃圾场。他(年轻男子)做的对不对?儿子回答:他这样做不对。不文明。



四、与人方便,互相尊重。

与人方便举的实例无数。只举两则例子:一是摩托车和自行车在停车棚内,尽量不要占电动车的充电位。二是电动车在慢车道行驶时,不要两三了好友一边闲聊,一边并排而行。

互相尊重。

1、首先尊重自己,然后再尊重别人。如果你恬不知耻。不尊重自己。无论你再尊重别人,别人也鄙视你!

2、更高一层。尊重别人的内心情感。注重细节。《礼记》有云:家有客,不斥狗。邻居有丧,己不歌。

五、君子救急不救贫。

儒家的道德规范,是被国君、卿大夫、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普遍接受和认同。是普世价值观。

儒家的私德亲亲之爱,遵循人性,以人为本。是我们华夏文明区别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

儒家的公德与人诚信、遵守公序良俗、互相尊重。使华夏成为礼仪之邦。

儒家道德规范在曾子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一是大孝子。二是好丈夫。三是好父亲。曾子杀猪以身作则。不续弦以免子女被继母虐待。四是与人诚信。五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受之父母。珍爱身体和生命(缠足和隆胸手术皆违背儒家思想)。

附录:墨家的道德规范是毫不利己,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99.9999%的人都做不到。儒家的道德规范人人都可以做到。请问,你愿意以墨家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呢?还是愿意以儒家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呢?


杨朱学派


儒家思想完全是统治百姓,愚弄民众的麻醉剂。装腔作势,正如某学者所云: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这是什么外交?阿Q,奴才相!反过来对自己的人民却又是一付嘴脸。

请看《五四》运动是怎么对待孔老二的!

当然也不能把孔子说的一无是处。不过,现代人应该有现代人的思想文化,与时俱进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