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疆域遼闊,統治者是怎麼統治的?

大江小江78353625


對於瞭解古代社會,首要的就是了解制度。對於古代王朝而言,天命、思想、軍事、官僚、行政制度都是為了保障國家的統一,其一整套組合拳下來,基本就實現了對國家的管理。

1、皇帝制度與儒家思想

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在之後朝代陸續完善,尤其是經過儒家塑造之後,皇帝的權威變得無遠弗屆。

在權力體系內,皇帝是軍隊、官僚的最高負責人,而且皇權世襲;

(皇帝制度是很重要的制度)

在思想上,一代又一代的精英都在學習皇帝的聖諭與儒家思想。這是實現政權穩定的基石。

2、官僚制度

相對於封建社會的層層分封,郡縣化的官僚制度對維持政權穩定很有幫助。在秦漢時期,官員可以自闢僚屬,所以地方的勢力還比較大;到了唐宋時期,幾品以上官員皇帝任免,幾品吏部任免,幾品地方官自己任免,上下制、左右相維的制度基本形成。到了明清時期就更加成熟了,比如巡撫、總兵只能任免守備以下的官員,這對限制軍官權力就很有幫助。

(職官志)

3、因地制宜的行政制度

當然王朝除了在核心區實行郡縣制度。在其他地方因地制宜推行多種制度。

比如明朝,在邊疆地區,只設置都司,比如遼東都司、陝西行都司等,都是軍事化管理區域。

(五服理論)

在西南與西北有些地方,就因地制宜設置土司,平時因俗而治,戰時出兵。

在邊疆之外的部落,則分而治之,並以貿易進行聯絡。

4、居重馭輕的軍事部署

唐王朝玄宗時期軍隊內輕外重,後果就是安史之亂。在大多數時期,都是居重馭輕。比如漢朝,只有中央才擁有訓練有素的常備軍。

唐朝600多個折衝府,關中佔了一半。明朝兩京附近也有密集的衛所,而且最早的大規模常備軍建制是從京營開始的。

清朝更是禁旅八旗在京師負責控馭天下。

(折衝府)

這一系列措施下來,基本就是一個完善的政權了。自然能維持很長時間天下穩定。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在古時,科技落後,交通不便,從稍遠點的省份進京,途中花費數月是常有的事,那麼,如何能將治下疆域龐大的帝國,牢牢掌握在手中,統治者們也是費盡心機的。這種對國家的控制,應是全方位的,我們分幾點闡述:



一、思想上的統一和控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時至今日,這句話仍朗朗上口。古時的社會是“皇權至上”的家天下,一草一木都是屬於帝王家的,帝為“天子”,忠孝不能兩全時,要先忠後孝。

秦時的焚書,漢武時的獨尊儒術,歷朝施行的科舉制,無不以此為目的,特別是元清時期的奴化,可稱是對精神的閹割。重農輕商,限制人口流動,愚昧最大多數的百姓,只需要種糧食就行。對於少數掌握知識的讀書人,以考取功名,服務朝廷為最高追求。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便於權力集中

自秦起,各朝因襲秦制,換皮不換骨,國家制度的建立,都是以皇帝為中心的蜘蛛網狀,將皇權的觸角伸向各個角落。全國分為若干行政區,大為州府,對朝廷負責。小為縣鄉村,層層遞進。皇帝就是中間的蜘蛛,雖隔千里,也能得知風吹草動,把控時局。

三、通過軍事防衛力量的佈置使用保證國家安全。一般來說分為三大部分,禁衛軍負責京畿安全,地方軍維持各地治安穩定,邊防軍抵禦外敵。也有例外,如唐時的節度使制,各地節度使軍政一把抓,以至末期紛起作亂。



四、嚴酷的律法。以法律形式限制民眾的言行,特別對影響國家穩定的行為,一律強力打擊,甚至不惜涉及無辜。如連坐法、誅九族,以達到最大程度的震懾。

五、以常設機關進行全面監督。如漢時刺史、明時東廠、都察院等。對官員和各地行政軍事機構嚴格監管。


百味乾坤


一般是兩種方法,分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後面那種的典型就是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和古典時期的羅馬。羅馬並沒有強迫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移風易俗進行文化同化,而是允許保留當地的文化,並且給予高度的自治權,形成地方的秩序。所以共和國時期,希臘、意大利的城邦都保留了各自的國號、王號。中世紀時候則索性採取封建制度,形成封君封臣的契約關係,雙方有各自的義務去進行管理。到了近代商業城市崛起後,自治程度也高了。當然後來民族國家形成,開始集權最後形成大政府後,這樣的自治權很多收歸中央。

前者則是典型的中國,雖然商周有過部落自治的內外服和諸侯自治的分封制這樣類似於後者的方式,但是秦建立後,大一統帝國建立起來,歷朝歷代也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搞了編戶齊民,讓中央開始主張一切。儘管一開始效率不高,地方上依舊存在著一些勢力,比如漢代的封國、晉代的世家、唐朝的節度使這種地方勢力,但是這樣的勢力越來越小,中央權力越來越大,到了宋朝徹底廢了。儘管後來蒙古人的元朝帶來了新的治國方式,實行包稅制度,給予各地自治權,但是後來的明朝再次破壞了這樣的秩序,對土司進行改土歸流,再大規模打壓地方宗族使之成為配合官府的士紳。清朝也延續這樣的做法。最後一個高度集權的帝國形成了。


釃韏剳颮鞷䐌櫫鬇囈


我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古代發展歷史久遠,因此造就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地方行政區劃和今天大不相同,本文簡要敘述一下各個朝代設置的行政區劃發展變化。

在夏、商時期,國家基本是由許多部落和部落聯盟逐漸變成的地區性組織,隨後又轉化而為方國。

周朝時是把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分給周王室的子弟與功臣等,建立諸侯國,諸侯又把所得的土地分為若干采邑,封給卿、大夫。這些候國、采邑,就構成了周王朝的地方政區。

我國先秦文獻中所謂的“九州”之說,其實只是當時人們的一種地理區域概念,並不是地方行政區劃。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分封國,設郡、縣為地方政區,就此集權於中央。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西漢王朝版圖內設立司隸校尉部及十三刺史部,作為監察機構。

到東漢末年,改刺史為州牧,並給予民政、軍事大權,州遂成為位於郡之上的政區。從此,地方政區便由郡、縣兩級制變成了州、郡、縣三級制。

隋文帝時,廢郡存州縣,隋煬帝又改州為郡,地方政區變為兩級制。

唐太宗也效仿漢武帝,建立監察區。他依照唐王朝的地理形勢,把唐朝轄境分為十道。唐玄宗時,又增至十五道。這時的道,只是一個地理區域名稱,與地方行政並沒什麼聯繫,也不設具體的官員,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華北地區、西南地區等。

唐初在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還設置了都護府和都督府。不久,又在沿邊設置了節度使、經略史,總覽數州至十多個州的軍、民、財政大權。安史之亂以後,內地也開始遍置節度使、經略史、觀察史,於是,節度使等便演變成了凌駕於州之上的地方行政長官。

北宋初年,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節度使制,把境內分為若干路。開始還不具體定下制度,至道三年(997年)正式分為十五路,到熙寧七年(1074年)增加至二十三路。每路設置轉運使及提點刑獄等,分別掌管所屬各州的財政和司法、刑獄、監察等事務。

南宋時,轉運使職權擴大,兼理邊防、治安、錢糧、巡察等事,路遂成為府州之上的一級政區。

元朝時又把全國分為十三個行省大政區,即中書省直轄區,十一個行中書省和宣政遠所轄吐蕃地區。從此,省便成為路、府、州、縣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區。

明朝改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分全國境內為南、北二直隸,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又稱為十五省。省之下分為府、州、縣,共計四級行政區。

明朝還設置了十六都指揮使司和五行大指揮使司,作為地方的最高軍事機構,統領各地的衛、所。在少數民族等地區,都指揮使司和行都指揮使司及衛、所也兼管民政。

清初沿襲明制,內地置十八省,東北、蒙古、新疆地區分別由盛京、吉林、黑龍江、烏里雅蘇臺、伊犁將軍統轄,青海、西藏分別派遣辦事大臣、駐藏大臣督辦兩地內部事務。

清朝末期,新疆、臺灣、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陸續建省。省以下的政區一般分為府、州、廳、縣。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廢除府,並把州、廳改為縣,從而為今天的省、縣兩級政區打下了基礎。


鐵改餘移民文化


具體統治方式,不同時期不同制式!一。夏商周三個時代為封建制,即封邦建國,利用宗族關係和功臣管理不同區域!二。秦朝一統後,改郡縣制,派數官吏達各郡縣進行管理,有利於中央集權加強皇權!三。漢初和明初是封建制與郡縣制並存,但主要還是以郡縣制為主,其他階段均已郡縣制為主!


紫韻斜陽


古代統治階級基本上採用的,“分封制,郡縣制”。秦始皇在一次大宴群臣時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諸侯”認為春秋戰國以來,戰爭的根源在於西周實行的“分封制”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秦始皇採用了中央集權制。

到了漢代,採用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

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從產生之日起,其組織就具有多民族大統一的歷史任務,對我歷史的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有利於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的統一。


風雨兼程170983658


設立番王,設立封疆王


咖位ING


為了達到統治,皇帝有很多方法,比如分封法,把遠處的土地按遠近親疏分配的自己的血親、功臣,讓他們去開發管理土地,再比如,歐洲國王把土地分給大貴族,大貴族把土地分給小貴族,小貴族把土地分給騎士,這樣就能維護統治了。

中國的皇帝通過科舉制度從天下篩選官員,然後委派官員管理土地,在鄉村裡則依靠宗族管理,即家族內部管理,也就是皇權不下鄉。


夏蟲欲飲冰


中央集中管制,地方和縣級分管,從而達到最佳效果。使各級政府安定,團結。


天天快樂jmf198


各個時期的統治都不一樣 但最常見的就是分封制度 , 君王以功來分 ,也有功名分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