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有多可怕,為何有些歷史記載的滿清官員都怕得要死?

盧金潮


在現如今道路順暢的年代,寧古塔可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旅遊勝地,但是放在清朝那個趕路全靠騎馬或者腳力、東北完全沒有開發的年代,寧古塔卻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人間地獄。

寧古塔是清朝最負盛名的流放要地,每當有人犯下重刑,皇帝不想讓他死,但是又想讓他承受無邊苦痛的時候,那皇帝就會把這個人流放到寧古塔,讓他去承受這其中的痛苦。


寧古塔的位置

寧古塔的所在地位於現如今的黑龍江以及俄羅斯和東北接壤的少部分地區。

而寧古塔的核心區域就在現如今的黑龍江海林市,或許說起黑龍江海林市很多人都沒聽說過。

但是隻要說到一個地方,或許大家就知道寧古塔在哪裡了,前段時間很多新聞中所報道的宰客之鄉雪鄉就位於黑龍江海林市,就是曾經寧古塔的一部分。


在現在,很多人寧願冒著被宰的風險都要跑去這個地方旅遊、去那我國的極北之地一覽冬天的壯闊雪景。

但是在清朝時期,這裡卻是所有人都不願來到的死亡禁地。

清朝人恐懼寧古塔的原因

在當時,甚至有不少人在犯了錯之後是寧願被砍頭,也不願來到寧古塔的。

為何當時的人們會有這種極端的想法呢?是雪不好玩呢?還是當時這裡也有那麼多宰客的現象呢?

其實都不是,主要原因是當時這裡太過於苦寒、這其中的路途又太過於兇險了。

在整個清朝時期,東北都處在於一個完全被封禁的狀態中,除了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以及極少數被允許進入東北的中原人之外,其他中原人是根本不能進入東北的。


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就在東北與中原的邊界設下了形同虛設、但是卻有著嚴格意義的柳條關(柔軟柳枝搭建的邊關)。

東北是一直到慈禧當政後期才有大規模中原人湧入、逐漸把這裡開發成沃土的。

在這之前的東北,一眼望去盡是荒原和無邊無際的森林,這一路上根本就沒有什麼補養和供人休息的地方。

這裡以前除了少部分女真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人煙。

如果是常年生活在這裡、騎著馬匹行走的女真人還好,但是對於那些犯了事被髮配到寧古塔的人來說就有些承受不住了。

因為他們受的是刑罰,所以他們被髮配到寧古塔的時候是不能騎馬的。

這一路上他們只能在相關人員的看押下從中原地區走路到寧古塔,這期間的路途就很是折磨人,再加上他們在中原地區生活慣了,難以承受東北的酷寒環境,因此使得很多人在趕路或者在寧古塔的居住過程中,痛苦不堪。

其中就有很多身體羸弱的人,在趕路的過程中或者來到寧古塔不久就丟掉了自己的性命,這就是當時人們恐懼寧古塔的原因。

寧古塔之所以叫做寧古塔

說完這些,大家可能就會感到好奇了,寧古塔為何叫做寧古塔?難道這裡有座塔?

不,其實寧古塔並沒有塔,這裡在清朝時期只是一片被荒原和森林包圍的原始居住地。

所居住的大多數是生活原始的女真人和有著守衛邊疆性質的披甲人,還有被髮配而來的犯人和他們的後代們。

這裡之所以叫寧古塔,其實是滿語的一個漢文譯音。

在滿語中,他們稱呼這片土地時的發音跟寧古塔很相似,因此被翻譯成了寧古塔。

在他們的語言中,寧古塔的前兩個字是六的意思,而最後一個字是個的意思,翻譯成他們的話就是“六個”,“六個”指的是他們有祖先六個人從這裡成長壯大的意思。

犯人們來到寧古塔的兩種不同待遇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犯人們在來到寧古塔後的待遇。

這些犯人們在來到寧古塔後一般會有兩種待遇,第一種待遇就是讀書人和官員的待遇。

因為讀書人和官員都比較有文化、生活在寧古塔的原住民和披甲人都比較崇尚文化人的原因,所以他們對這些人是非常客氣的,平常不會給他們分配累活髒活,一般會讓他們在當地擔任教書先生或者處理一些文職的工作。


至於沒文化人的待遇就不同了,沒有文化的人在寧古塔是根本不吃香的,他們來到這裡後就會成為披甲人的奴隸,奴隸有什麼樣的地位,他們就是什麼樣的地位。

所以說清朝的官員們之所以如此恐懼寧古塔,主要原因是寧古塔的惡劣環境使得他們在這裡難以生存、前往寧古塔路途的艱難險阻使得他們感到絕望,因此才對這裡如此的恐懼。


孤客生


大臣被髮配到寧古塔,就像妃嬪被打到冷宮。

寧古塔是今天黑龍江牡丹江市下的寧安市,這兩天的氣溫已經到了零下二十多度,滿清的發源地。在清朝大臣犯了大事,惹了皇帝,還不到賜死的地步,皇帝就會流放大臣,既冷又偏的寧古塔就成了很多皇帝的首選。

“流放”,大臣能不怕嗎?那是惹了君怒,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邏輯下,流放幾乎意味著死緩。


丟了官帽,又是以這樣一種被皇帝流放的方式,那種尊嚴感的被唾棄會給大臣很大的威懾,今天還是百姓愛戴的大臣,有富足的生活滿腹的報復,一夜之間就要流放到千里之外的冰寒之地,翻身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那種心理上的落差,才是很多大臣畏懼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重要原因。

而且寧古塔確實太冷,零下二三十度,甚至到零下四十度的嚴寒,那會兒沒有暖氣,也沒有大夥炕,而且很可能還需要勞動,大臣想到發配寧古塔,能不絕望?



老李有刀



寧古塔,有多可怕?

你可能想不到有多可怕的可怕,一句話,要命,可怕不?

一、清朝大臣官員人犯,一聽皇帝發話: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莫不魂飛天外,雖蒙皇恩浩蕩,赦免不殺活命之恩!

但與殺頭並無什麼區別,發配寧古塔,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二、寧古塔,既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轄之寧安縣級市,今日本地人自豪的稱之為人類宜居幸福安康之地。

清朝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鎮守此地,康熙元年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衙門。

康熙十五年,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衙門,遷治吉林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稱吉林將軍,寧古塔改置副都統衙門。

寧古塔,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的意思,據說,早期有清朝皇室祖先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僅有六個人!

有清一朝,東北被滿清皇室視為祖基龍興之地,滿人入主中原,大量進入北京及全國各地,但嚴禁漢人移民進入東北。

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東北人口驟降,尤其偏遠的寧古塔一帶,雖然不再是六個人,但也是人煙稀少,更是荒涼不堪,狼蟲虎豹出沒其間,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當時條件下,實在不宜人居。



寧古塔,地處邊遠荒僻,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加之長達半年冬季,常達零下30度極端寒冷的暴風雪肆虐的惡劣氣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生活無法比擬,令人很難適應,大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三、寧古塔,艱苦生活環境之外,加上發配寧古塔,路途遙遠艱險,有的押解差役為逃避遙遠艱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復差。

既使押解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獸襲擾吞食之險仍在。

甚有傳言,饑民爭相殺戮人犯食之果腹,發配人犯甚至多有未達寧古塔,而死於蒼茫遙遠的危險旅途,能否到達寧古塔是個未知數,可想而知。



因而,清朝發配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之言。與宋代人犯聞聽“發配沙門島”一樣,頓時萬念俱灰。

發配寧古塔,九死一生,生還機會緲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可不可怕?

奈何!奈若何!


z山海


實際上寧古塔不可怕,當時的寧古塔只是一個軍區,這個軍區的司令部設在現在吉林省北部,在現在鏡泊湖附近,還沒到黑龍江。要說氣候還沒黑龍江緯度高,黑龍江都能住那麼多人,寧古塔肯定是還不至於冷死人。當時的清軍有設寧古塔將軍,也叫黑龍江將軍,與盛京將軍並列,負責轄區在吉林北部到黑龍江以及璦琿城六十屯地區大約100多萬平方公里,兵源總數在13000人左右,常年駐紮在當地,除此之外,還有大約10多萬的屯墾軍戶為這支部隊提供後勤補給,也就是類似現代建設兵團,而這些被髮配到寧古塔的人實際上就是成為這些邊軍的軍戶。

不過呢,可怕的是那一句給披甲人為奴,這基本上就是軍妓了!在當時,由於寧古塔遠離中原,這使得中原人根本不會想著去北方做生意,也沒有妓院。清朝官府為了安撫軍心,讓這些邊關守軍能夠振作士氣,特別開設了官妓軍妓,專門給這些邊軍解決生理需求。由於沒有人願意來,那麼清朝官方就會把那些罪犯的妻女家屬給沒入官籍當妓女給押送到寧古塔來。在清朝時候把貞操看得很嚴重,只要女人失貞那麼是不能被家人接受的也入不了祖墳,所以導致大部分女的是寧可死也不願意受辱。


優己


寧古塔沒有塔,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就是六兄弟,據說就是指努爾哈赤的父輩六人,也叫六祖城。是清朝的發家地。

它有什麼恐怖的呢?

其實就是冷嘛,偏僻嘛。是謂: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天寒地凍,不是人呆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被髮配到了寧古塔,說明你犯事了,而且事比較大,很難翻盤,更可能死在異國他鄉,想一下,昨天還是燈紅酒綠,小翠小蝶的,今天就要戴上銬子,送到關外去流放,那嚇不嚇人。

這是跟本身的地位有關的。你要本來就是一個窮人,送到寧古塔,說不定還是一條活路呢。以前清朝人搞柳條關,是不允許人進去的,所以才叫闖關東。

看一下,曾經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

張縉彥,河南新鄉人,明朝的兵部尚書,清兵入關後投降,後面因為替人作序,惹上了文字獄,全家發配寧古塔,去了之後,似乎適應得挺好,跟同樣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江蘇吳江詩人吳兆騫以及安徽桐城人方拱乾一起喝酒嗨皮:朝夕相對,歡若一家。

張縉彥還搞自助遊,去參觀了渤海國故都遺址,寫了一篇《東京》,還跟一群人在當地搞詩社。算是黑龍江第一個詩人組織。叫七子詩會。到了康熙年間,老死在了寧古塔。

還有吳兆騫,他來到這裡時,對這裡很悲觀,寫信告訴家人: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主要是冷, 另一個生活無著落,後面他當了教書先生,開始好起來了。二十三年以後,因為寫詩出名了,認識他的人多,求情的也多,最終被康熙放了回來,結果他已經習慣了東北的冷空氣,回到家鄉南方,對溫暖溼潤的環境還不適應,回來就生病,回來三年,生病不斷,最終病死。

還有方拱乾,他後面是捐錢贖罪,早就回來了,但把錢花光後,一輩子受窮,他還寫了一本書叫《寧古塔志》,就描寫了寧古塔。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四時皆如冬,八月雪,其常也。

男子率數婦,多則以十。(一個人可以娶十個老婆)

最後,他總結: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那寧古塔到底在哪呢?

寧古塔大佬叫寧古塔將軍。轄地很廣,現在的海參崴這個天然海港以前屬寧古塔將軍管。寧古塔將軍的任務還有去庫頁島收皮子。在清末的時候,清國敗家子把祖地都割了給人家。

而寧古塔將軍的駐地倒還在中國。就是現在的黑龍江海林市。

海林市怎麼樣呢?

好得不得了啦。這裡現在是旅遊城市。

中國雪鄉

中國虎鄉

中國猴頭菇之鄉

要看老虎有東北虎養殖基地,要滑雪有八一高山滑雪場,要看雪有雪村,《智取威虎山》的外景拍攝地也在這裡。有楊子榮紀念館等等。

可以說,現在想被“流放”去,得自己掏錢啦。


腦洞歷史觀


寧古塔滿語為ᠨᡳᠩᡤᡠᡨᠠ,其漢語意思為六個,六個什麼呢?有種說法是,努爾哈齊(即努爾哈赤,本名為努爾哈齊)父親兄弟六個定居該地,故而被稱為寧古貝勒塔。什麼意思呢?寧古為六,貝勒是太師(根據福垊考證源自太師、節度使),塔是個,就是六個貝勒或六個太師的意思。該地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但在清朝他位於吉林將軍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福垊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寧古塔沒有塔,而且我們一般所說的寧古塔都是說的是寧古塔副都統轄區。

寧古塔都統轄區,讓人落淚的歷史變遷

在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前,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為上圖紅色線條所畫區域,其中就包括摩闊崴、巖杆河、海參崴、雙城子、蝦蟆塘、螞蟻河、蘇城、 趙老背、紅土巖、撓頭溝子、曹操溝子、阿馬溝……。之後的寧古塔副都統區其範圍就是左側紅線和藍線所構成的區域。

寧古塔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此流放為奴

其實並非滿清官員對寧古塔怕得要死,而是這些官員最怕的是流放到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然後與披甲人為奴。也就是說官員怕的都是判處流刑,到這裡成為披甲人的奴隸,從而勞動改造(勞動教育),而且永世不得入關!

那麼讓我們看看到底神馬是披甲人?

清朝東北的旗人按照由從低階層到高階層有三:阿哈、披甲人、旗丁。阿哈,是由漢人或朝鮮人充任滿人的包衣奴才;旗丁,滿族人。披甲人,披甲上陣的降兵,也就是二等士兵,但高於阿哈。阿哈是滿人的奴隸,流放的官員多為披甲人的奴隸,也就是說阿哈的地位要高於披甲奴!

披甲奴的悲苦生活——滿清官員懼怕流放寧古塔的原因!

第一、流放之刑足以要命。他們千里迢迢,風餐露宿,一路上又苦又累還受辱,大多官員從來沒吃過這樣的苦頭。有的會因為絕望而死有的會因為生病而死。清朝文人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這個可比那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怕多了。

第二、苦寒之地足以要命。官員大於來自中原甚至南方,那裡氣候宜人、環境優美,而寧古塔都統轄區,天寒地凍,林海雪原。這裡常常零下四十多度,而且人煙荒蕪,養尊處優的官員受不了寧古塔都統轄區的寒冷和孤獨。有時還要他們學會在荒無人煙的苦寒之地學會生存,不然會因為水土不服或者野獸出沒而喪命。

第三、勞役之苦足以要命。作為披甲人的奴隸,他們常常從事繁重的勞役,還要承受披甲人粗暴的對待。而這些對於那些曾經高高在上和養尊處優的清朝官員哪怕是士子,無疑是很大的生理和心理的挑戰。他們不是被累病甚至累死就是被氣瘋甚至氣死。而且還有一點連吃飯都不能保證能吃飽。被流放的吳兆騫因此成為了邊塞詩人,在詩中常常抱怨勞累、飢餓、寒冷、住得苦。幸運的是吳兆騫後來回答中原,然而他卻因不適應中原的生活而抱病身亡。

不知道早期有沒有流放到海參崴、雙城子、蘇城等這些地方的犯事的清朝官員呢?謝謝大家回答完畢。


福垊


寧古塔沒有塔,位於現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是在中國東北的北面,“寧古塔”是滿語,“寧古”翻譯成漢語就是“六”,“塔”翻譯成漢語就是“個”。

關於寧古塔名稱的由來,根據《寧古塔紀略》中的說法:"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但是根據明朝最後一個兵部尚書張縉彥在《寧古臺》一文的說法:“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故稱寧古貝勒塔。

雖然關於名稱的由來到現在還沒有確定,但是一旦被髮配到這裡,那是九死一生。在清朝所有犯了錯的官員都害怕發配寧古塔。

首先,寧古塔地處我國東北地區的北邊,天氣極為寒冷,現在抖音上很多人在東北拿一杯熱水玩“撒水成冰”,可見東北多冷,然而清朝時期的東北更加寒冷,當時正處於小冰川期,不像現在全球都在變暖。

伴隨著嚴寒,卻並沒有禦寒的東西,古代雖然也有貂皮,但那都是有錢人穿的,到了發配這個地步,估計身上能批一層麻就不錯了,尤其是腳上穿的鞋,古代沒有雪地棉啊!再加上路途遙遠,很多被髮配的人,可能走不到寧古塔就沒了小命。

到了寧古塔之後,由於沒有塔,大部分的犯人都是自己搭草棚居住,這樣惡劣的生活條件,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

在清代時期寧古塔以及東北都是未全面開發的區域,因此特別荒蕪,人煙稀少,在這種地方生活,根本就沒有跑的機會。

其次,發配寧古塔主要是為了開發建設,也就是所謂的實邊,開發不是嘴上說說,那可全是勞力活,被髮配到寧古塔的人,每天都要幹很多的重苦力的活,包括開荒種地,修橋修路等等。

不但活累,全年無休,一年四季都要幹,最難熬的就是冬天了,實際上現在東北人冬天的時候都沒有農活,在家裡一待等著貓冬,而發配寧古塔的人,往往都是朝廷命官,養尊處優慣了,哪裡還能受得了這份苦。

當然,如果能受得了嚴寒的對於寧古塔也不會那麼恐懼,寧古塔地處東北,物產豐富,當年的北大荒在未開發的時候還是“棒打狍子瓢舀魚”想來寧古塔也不會差到哪裡。

而且流放到寧古塔的人不用當差,不用納糧,說白了在這地方一切都要靠自己來養活了,只不過流放寧古塔的大部分都是文人,文人在古代基本都不用當差、納糧,讓他們親自去種地幹活,他們肯定會心生怨恨,因此寫詩文訴苦,古代人又都是沒有愁來強說愁,一來二去就把寧古塔描繪成跟黃泉路一樣的地方了。


史論縱橫


所謂的寧古塔(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滿語數之六為寧古(ninggun),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它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地靠日本海。舊時的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以及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

現在的寧古塔地區已經建設的相當美,但在清朝時期,作為流放犯人的最常去處,那裡可是人跡罕至,自然環境尤為惡劣。

流放寧古塔,單單是這幾千公里一走幾個月的路程就無比艱辛,很多人還沒到就因為難以忍受或者病痛折磨而死在了路上。

另外發配寧古塔其實是讓犯人到那搞開發建設的,開荒種糧,修橋修路,挖山鑿石。等等苦役,並且還沒有工資,過程可謂是比現在的西部大開發還要艱辛。

除此之外犯人還得“與披甲人為奴”。所謂披甲人,指的是平時耕田打獵,戰時披甲上陣。幫助清王朝鎮守邊疆的人。因為披甲人世代居住邊疆,文明程度相對較低,清王朝會經常將一些犯人或其家屬發配一些奴隸,以穩定軍心。披甲人的地位就夠低了,並且脾氣秉性都不太好, 讓犯人去給披甲人當奴隸。其結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他們折磨而死。

正是流放寧古塔這種刑罰生不如死,因而流放的官員聽到“寧古塔”這三個字時通常會當場昏厥,甚至有的寧可自殺也不去。





一壺還酹江月


寧古塔的可怕,一是氣候,二是政治,三是心態

氣候條件惡劣是不容置疑的,南人北放,生活習慣、適應能力不強也是肯定的,但當時寧古塔將軍所管轄的地域,這裡條件算好的。清朝在前期,沿用的大明律法,流放僅次於死刑,在判決和執行程序上有嚴格規定,至於給批甲人為奴的記載極少,因為八旗兵也在那凍著呢,這無異於貶損軍人。流放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刑期內去墾荒、屯邊還有在哨所當差。現在大家聽這詞,一是二月河先生的小說,二是因納蘭性德的詞,而追索出寧古塔、批甲人和營救吳兆騫的故事。

先說流放,實際流放大多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成為了有去無回的單程。康熙年間還因為流放人不能準時啟程,而定下官員應受的處罰,將犯人因身體健康、變賣財物及其它情況造成的原因要逐級上報,將原來十日內啟程變為百日內啟程,在刑罰結束前可用錢贖身,從而改變了明朝時期為充軍而充軍的習慣。流放地也隨著清朝的統治時間推移,逐漸向近距離轉移,而不是特定的充軍地點。犯人所犯的罪大致為殺人、盜竊、搶劫、逃稅、誣告、走私、貪汙、冒充官方、私通外邦等罪。乾隆以後除了寧古塔還有新疆,新疆去的許多犯事的官員和囚犯為後來新疆發展間接做出了一定貢獻。

政治上的因素比起氣候,可能更為官員、士子害怕。因為到了寧古塔,也就意味著政治生命的結束,攜家眷的可能以後孩子也失去入仕的可能。這裡就要說到吳兆騫,首先他不是官員而是舉人,趕巧他那科出了順治十四年的科場案,南闈舉人必須到北京複試。這兄臺一上考場看監考的全拿著刀,當時一緊張,題沒答上來,結果被視為舞弊,抄家、挨板子,流放寧古塔,從北京四個月時間走到地,大河、大海、大泡子、大爛泥塘,一路寫下了無數艱辛,幸好和唐伯虎差不多,先以傲氣、才氣出名,後以傲氣、才氣折損,從而不肯面對塞外寒風,又不捨得花錢,四處題詩說盡周邊悲催,終於待了四年把媳婦接到寧古塔,自己也找了份教書工作,工作職務是黑龍江將軍巴海的書記兼家庭教師。當時可以說是關外第一大秘,但這並不能阻止他渴望回家和展現個人價值的信念,經過18年的不停嘮叨、不停訴苦、不停打點,終於交了贖金回到了北京,在納蘭性德家裡教書。三年後回家省親,水土不服,進京救治,不幸故去,年五十四。死前念念不忘長白山野雞、松花江大魚,和江南相比,東北似乎又是天堂。

有時候,不理解原住民的苦,也不知貧困人的樂。蘇東坡在海南島那老大歲數還自己把自己喝大了,孩子一樣的壞笑。紀曉嵐在新疆和屯邊打仗的廝殺漢喝酒、划拳、講鬼故事,而吳兆騫坐在黑龍江將軍的書房裡,留下的作品都是寧古塔的傷疤,傳唱了好多年。直到闖關東後,大家對東北才一點點的有了新的認識,這裡不光有荒野,還有許多文化,這裡不光有白雪還有鮮花,原來地獄、天堂就是一剎間,越是成功的、越是最基礎的越能適應,因為他們知道做好自己、活好自己,而不是自怨自哎的哭白了長白山、抹黑了遼河水。不是為誰洗白,因為怕,總要有個理由,愛,也要有個原因。

康熙二十三年巴海卒

臨江仙·寒柳 清代:納蘭性德

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 最是繁絲搖落後,轉教人憶春山。湔裙夢斷續應難。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代: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莫為清風惹浮塵


一提到寧古塔大家都認為那是個是個苦寒之地,其實並不是那樣的,寧古塔就是現在黑龍江牡丹江下轄市寧安縣,可以說這裡是滿族人祖先的居住地,更是他們發家的地方,人們稱之為“龍興之地”。

這兒除了比較寒冷一些其他方面還是挺適合人居住和生存的,寧古塔山林茂密,物產豐富,當時寧古塔的人參據說隨隨便便都能採一大捆,山中野果也是漫山遍野,野生動物遍地都是,河裡魚蝦應有盡有,並不像其他流放之地,讓你很難生存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