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的三人是哪三人?

揚揚


看下一句就知道了啊。

下一句不是說了嗎“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這月亮你不懂喝酒,這影子只會傻傻地追隨我。

很顯然這三人就是月亮、李白和李白的影子。

在李白眼裡月亮是一個好朋友,他舉杯相邀:“來,月兄可有心情一飲。”可惜月亮不懂飲酒,月光照下來的影子跟隨在李白身邊。

所以李白想象出三個陪酒的人,但他還是孤獨的。

這些人沒辦法和他一起飲酒,所以李白還是孤獨的。

但是李白不管了,這大好的春光轉瞬即逝,他必須要及時行樂。

於是他就隨著歌舞和月亮影子“三人”一起跳動起來。

他唱起歌來,月亮就在他頭頂徘徊,他跳舞,影子就隨著他的擺動變得凌亂。

這兩個笨笨的朋友,——李白跳完了肯定過來拍拍他們的頭,笑罵一句。

其實蘇東坡也有一句寫三人的句子。

閒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麼。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

他說與誰同坐,與清風與明月還有我。

這裡沒有人,只有我。

我的朋友就是清風明月。

蘇東坡比李白還多了一個朋友。

李白只有一個朋友:明月。

其實這樣的詩詞寫的都是獨處的美。

李白還寫過: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他的朋友這時候是一座山。

他寫的熱鬧,其實熱鬧下面暗暗藏著兩個字:寂寞。

他把寂寞化作了詩句,也把寂寞化作了美。


錦翼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出自李白《月下獨酌(四首)》第一首,全詩為:

月下獨酌(其一)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邀雲漢。

詩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的「三人」,一般認為是指詩人自己、明月和月下之影,也有人認為是指詩人自己、月下之影和杯中之影。因為後面一句「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明確提到了月與影,所以「三人」指詩人自己、明月和月下之影的說法較確。

欣賞李白的這首詩,其實不必糾結「對影成三人」到底是哪「三人」,而是要仔細體味詩中的情境,感受詩人的感情。

詩人李白提著一壺酒來到花間,卻沒有相親之人對飲,此時他的內心無疑是孤獨的,於是舉杯邀請明月,加上月下之影,便湊成了三個人。

然而,月與影畢竟是無情之物,月不會與詩人對飲,影不會與詩人對談。詩人內心的孤獨愈加深遂。

李白於是再次自我開解,月影雖無情,然而春光易逝,何妨暫時與這月影欣賞春光,及時行樂。

詩中,李白感到孤獨,於是自我開解,還是感到孤獨,再次自我開解,然而終究開解不了,在開解的過程中,孤獨感反而更加深遂。

最後詩人決定與無情之明月交遊,醒的時候,就一起交歡,與明月對歌,與月與之影舞蹈,醉了則明月自去。明月本無情,與無情之明月交遊,就是泯滅了物我的界限,沒有了物我的界限,也就沒有了孤獨。

一個人獨處之時,最能展現一個人的品性,這個在月下獨自歌舞蹈的李白,是如此之落拓不羈,而李白這首描寫孤獨的《月下獨酌》,也顯示出與別的描寫孤獨的古詩詞不一樣的風流氣格。


謝小樓




這是出自李白《月下獨酌》裡面的兩句詩。《月下獨酌》是一個組詩,共四首,這是第一首裡面的詩句。其原詩是: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對李白,大家是不陌生的,他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生活在盛唐時期,一生寫下很多詩歌,被我們後人尊稱為“詩仙”,他和杜甫並稱為“李杜”。他的詩

風格豪放,想象豐富,灑脫飄逸,深受後人喜愛。

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李白官場失意之時,政治理想的破滅,讓他內心感到苦悶,但是李白又是一個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人,所以他看不慣官場上的黑暗,更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汙,因此他除了感到苦悶之外,還有一種深深的孤寂之情。



為了排解這種

孤寂苦悶之情,詩人借酒消愁。我們知道李白的詩中,十之八九都離不開月亮和美酒,這首詩亦是如此。詩人描寫到:明月朗照,鮮花美酒,但卻只有詩人一個人,在自斟自酌。無親朋好友相伴豈不是辜負了這良辰美景,豈不是太過寂寞冷清。所以此時詩人想象之門大開:邀請天上的明月,還有自己的身影,一起陪自己喝酒。這樣一來詩人由原來的孤獨一人,一下子幻化成了由自己、明月和影子組成的三個人,之前孤寂、清冷的場面,頓時變得熱鬧非凡。

其實我們知道,這種熱鬧只是假象,是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想象給臆想出來的。用三人熱鬧的場景反而更襯托出詩人的孤獨寂寞,其實它更好的吻合了題目中的“獨酌”二字。所以詩人寫到的三個人是指:自己、明月、清影,說到底這三人其實就只是詩人自己


遙說新語


李白這對影成三人裡的三個人到底都有誰?第一反應肯定是李白,李白投在地上的影子,和月亮。這也是教科書上一般的說法:詩人自己、天邊的明月、月光下李白自己的影子,李白醉後,這三個意象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

另外一個解釋是說,這裡的“三人”分別是李白、月光下李白的影子,以及酒杯裡李白的人影。這個也很牽強,大晚上的,即使月光皎潔,未必能看到酒杯裡自己的倒影,烏漆嘛黑的能看見酒不倒溢出來就不錯了。

以上兩個,是主流的解釋。

糾結之餘,百度了一下,網上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知乎上有人說是李白喝醉了,迷糊中看著自己的影子成三個人的影子。我覺得這個解釋也夠嗆。李白雖然才高八斗,但是把影子都看成仨的時候估計是真的喝高了,怕是也吟不出詩,只能扶著牆找廁所了。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也許李白還點了蠟燭,所以燭光也照出個人影來。這樣就是李白和自己的兩個影子在暢飲。但是我覺得這個也站不住腳。李白也沒提蠟燭的事兒啊,再說李白那麼豪放,出去喝酒肯定不會帶根兒蠟燭去。多娘炮啊!

我有一個不成熟的猜想。人都有孤獨,孤獨時會思念家人,朋友,戀人等等。李白孤獨時應該有一絲對戀人的思戀。所以這三人可能是李白、月光照出的李白的影子,第三人即是月宮裡的嫦娥。李白借與嫦娥對飲,表達自己空窗期的落寞。

不管李白的本意如何,這首詩把人的孤獨描繪到極致了。也許因為像他當晚那種狀態的時間太多了,所以感受就更加深刻。孤獨的時候連聽蟲子叫都是一種安慰呢。


讀者文摘微刊


標準答案:李白,明月,明月之下李白的影子。對於這句詩,用不著去曲解發揮,要以在品味一代詩仙看似放浪不羈的皮囊之下,那一束孤獨難堪的靈魂。

舉杯邀明月一起幹杯,算上我的影子勉強湊成三個人。月亮她不懂酒啊,影子傻乎乎的跟著我的身軀。當我歌唱時,月光流連左右,當我狂舞之時,月影繽紛離亂,當我清醒的時候,與自己的影子你來我往的乾杯,明朝醒來,寂寞的我無人相陪。

江湖有句酒諺“自古人生一大悲,醉後醒來無人陪”。這種無可言說的失落和悵惘,不喝酒的人也許永遠無法體會,鐵錘知道,那滋味可不好受。

眾人都說李白是瀟灑的詩仙,知道他仰天大笑出門去,知道他天子呼來不上船,知道他把五花馬千金裘都可以拿出去換美酒。

可是,詩仙的寂寞,幾人能懂呢?

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在功名成為文人唯一價值標準的古代,哪裡有真正超然物外的詩仙。豪飲三百杯的背後,同樣是一副壯志難酬的百結愁腸。

李白如此,蘇軾如此,想來,南懷瑾先生,也不免如此吧。


鐵錘歷史




思我美人


主流說法一說人月影,一說人,月下人影,杯中人影…如果開個腦洞,試問一個官場失意,孤寂苦悶的人在酒酣之間,微醺之時,眼前的人景物是否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

主觀的說,我更希望“三人”指

自己,親人以及友人.


從“獨酌無相親”的“獨”,到“對影成三人”的“不獨”,再到“醉後各分散”的“獨”…我看到的並不是放浪形骸,狂放不羈,自得其樂而是幾度淒涼,幾度愁…


作者當時面臨眾人的排擠與詆譭以及玄宗的不重視,深受輕視之憤,孤獨之苦。此時此刻月下獨酌,一杯又一杯,眼前之景即心中所需,他更希望親人之所勸,友人之所慰,聊以安慰空虛的內心…


咖喱大哥


先上原作:月下獨酌(其一)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具體來說,應該是李白和明月,還有明月的影子。



李白是狂傲的,同時也是孤獨的,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他既渴望著積極入世,能夠在朝堂上建功立業,“濟蒼生,安黎元”,但又受不了權貴欺辱,便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長嘆。他獲得了一點成功,就高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如果受到挫折,便哀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能出”。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李白:他的心靈很脆弱也好糾結,總是在進與退之間徘徊。他一個人喝酒,借酒消愁,其實,他喝的不是酒,是一份孤獨!於是他舉起酒杯來邀明月共飲,恍惚之間他把月和明月的影子,看成了知己朋友!這樣的行為只有天才詩意的李白才可以做得出,才可以想

得出!這既是因為他內心的孤獨與寂寞,同時也是由於他出人意外的想像!李白的想像神奇瑰麗,想落天外,想別人之不敢想,正成就了他浪漫主義的奇觀。


鄉土新陽


對影成三人,可見肯定有自己和影子。

舉杯邀明月,可見肯定有自己和明月。

所以三人指的是詩人,詩人的影子,明月。

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天然石材別墅工裝


李白喜愛喝酒,幾乎到了無酒不能作詩入眠的地步。與朋友相聚自然少不了飲酒助興,靈感達發,驚人妙句隨口就來,留下了許多傳奇佳話。即使一個人也是酒不離口的,這首著名的《月下獨酌》就是明證。

這首詩的所謂詩眼也在這裡。“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成了絕佳妙句,在人們之間傳播開來。既然是獨酌,那為何又成了三人了呢?又都是誰啊?其實這兩句中也交代的清清楚楚。

首先當然是作者自己了。這天傍晚月明星稀,風清氣爽,夜空中幾片白雲悠悠滑過,院內幾簇翠竹輕輕搖曳,牆根不知名的蟲兒在低低吟唱......李白此時心情很好,於是就斟了一壺白酒,弄了幾個小菜,坐在庭院裡,一人獨自慢慢品嚐。明亮的月光把自己的影子印在地上,那身影也隨著自己的動作一起擺動。作者此時突發奇想,邀請頭上的月亮和自己的身影一起共飲。把本來是作者自己一人獨酌,一下子變幻成了三人共飲。這是絕妙的擬人化的描寫,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精妙結合,為後人樹立了一塊不可逾越的豐碑。

《月下獨酌》請欣賞: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