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使用鋼琴踏板

如何正確使用鋼琴踏板

"踏板被人稱為鋼琴的靈魂。"從魯賓斯坦的這一名言我們不難看出鋼琴踏板的運用在鋼琴演奏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論是水平粗淺的初學者,還是蜚聲海內的鋼琴大家,在演奏中無一不會不使用到踏板,但是關於踏板使用方面的文獻卻寥若晨星。

在鋼琴教學,尤其是初、中級程度的鋼琴教學過程中,很少有教師對學生系統的教授鋼琴踏板的使用技巧,只是在需要學生使用踏板時才會零碎的作出一些指導。而這樣導致的諸如:只顧踩踏板而不及時放、為追求所謂的"氣勢""熱鬧"而胡亂的使用踏板、更有甚者將踏板作為技術缺陷,力度不足的掩飾等毛病。

一.踏板的基本功能

鋼琴踏板的使用是彈奏方法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踏板使用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彈奏的聲音、色彩和風格。因此在談鋼琴踏板的使用技巧之前,有必要先簡介一下鋼琴踏板的最基本的功能。

1、右踏板是延音踏板,一踩下去,鋼琴裡的制音器全部打開,所有彈到的音就會延長。當腳一抬起來,制音器又壓在琴絃上,音的延長就中止。

2、左踏板是弱音踏板(ulna cord) 在一般家用立式鋼琴上,踩下左踏板,琴槌整個往前挪一些,離琴絃的距離就縮短了,聲音相應就弱了。在演奏用的三角鋼琴上,一旦踩下左踏板,則是整個鍵盤向右稍挪動。在三角鋼琴上原來每個琴槌應擊中三根弦,踩了左踏板以後,整套琴錘就會稍向左側移動,這時琴槌只能擊一根弦了。這樣聲音不但弱多了,而且產生了不同的音色變化。所以有時樂譜上標明"一根弦"或"三根弦"就是表示用左踏板式是放開左踏板。由於左踏板在演奏琴上能作出這樣的力度和音色的變化,它的作用就不僅是幫助演奏者彈得更弱,也是為了增加聲音的柔和,併除掉音質中任何敲擊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樂演奏者的弱音器"。

3、中踏板最經常地的被稱做延長音踏板(sostenuto)。

在立式鋼琴上,它會使擊弦機上方一塊厚絨降下來,擋在琴槌與琴絃之間,這樣彈出來的聲音就小得只有自己聽得見,屋外的人則聽不見,這是為了不影響別人,沒有演奏上的意義。

而在演奏用三角鋼琴中的作用與在立式琴上的作用完全不同。這個踏板的作用有點象巴羅克時期樂隊裡的通奏低音。用來支持旋律聲部的流動,換句話說,如果鋼琴的高音聲部極為複雜,但是左手的跨度又很大,必須彈奏低音(控制和聲節奏)需要將低音延長,如此一來,鋼琴家就不能兩頭兼顧(因為沒有第三之手),這時候,左踏板的優勢就極為明顯了!它的作用就是在這是發揮了出來。鋼琴家踩住這個踏板,再彈低音,這個低音就會被持續(而不象右踏板那樣使整架鋼琴當時發出的音都延長)然後,在這個低音的支持下,就能很從容的彈奏較高聲部的曲調。所以,這踏板就是解放左手,有目的的減低彈奏難度的踏板。

二.踏板運用的基本技巧

由於我們常用的是右踏板,而另外兩個踏板的使用比較少見。因此主要對於右踏板的使用技巧進行分析。

1. 踏板,又稱節奏踏板或重音踏板,在這個技巧中踏板與一個和聲同時被踩下去,在下一個和聲前一剎那被放掉,然後再和下面新的和聲發聲的同時踩下去。適用與強調節奏特點的樂曲中,可以產生增強音量,獲得渾厚共鳴的效果。舞曲風格的樂曲踏板的使用在於表現舞蹈風格的特點。

2. 連音踏板 我們常說的"切分踏板"和"跟隨踏板",兩者和"連音踏板"都是一回事,即連奏中的更換踏板。"切分"的意思是,彈奏連奏中的第2個音時,手往下時,腳往上(而後再踩下),類似切分音的節奏。跟隨的意思是,腳跟著第2個音彈下後重新踩下的。——目的都是一個,連上兩個音,又不使前後音相混。它是最常用的踏板技巧,它的最簡單的應用是出現於當兩個音或和絃要用一個無縫的,又不被模糊的連奏連接起來時。如果想要清楚的換好踏板,沒有以前的和聲的遺留,並在聲音中沒有裂縫,以下的步驟是必要的:

(1)彈奏,並用踏板抓住第一個和絃。

(2)接著當彈奏下一個和絃時,抬起踏板。

(3)聽新的和絃的聲音。在錘子重新打擊琴旋的一剎那,制音器應該已經制止了原來和

聲的聲音。

(4)當手指繼續按住琴鍵時,重新踩下踏板。再仔細聽,要肯定沒有以前的和聲被留在新換的踏板中。

(5)每個新的和絃重複以上過程。

在格里格的《致春天》OP.43 NO.6中右手的和絃是在模仿春風在吹拂的效果,如果使用直踏板那麼就無法表現這種意境,但是如果使用如圖示中的方式來踩踏板的話可以使的右手的和聲進行更加連貫。(格里格 《致春天》OP.43 NO.6)

當然在不可能把低音的每個新變化保持足夠長的時間,以保證踏板的清楚更換的時候是可以把踏板提前抬起的。如在肖邦《夜曲》OP.27 NO.1中象譜例中所標識的那樣,既可以使和絃在銜接時聲音不會有明顯的間斷,也不會由於將踏板踩到新和絃出現後所帶來的聲音渾濁的效果。

3. 抖動踏板,又稱顫音踏板。是利用腳在踏板上快速的,相當淺的踩動,這種踏板的使用主要是為了追求特殊的音色,或降低聲音的亮度。 肖邦《奏鳴曲》OP.35的最後樂章中,為表現一種"墳墓上的風"的效果,就必須使用抖動踏板,來表現它的輕薄的、不規則的模糊感。

4. 全踏板,半踏板這是基於踩踏板的深淺而言的。全踏板即將踏板踩到底,是音響獲得持續而連貫的效果。半踏板當樂曲的和聲背景上保持一個低音時,而上面的和聲出現混濁,用很小的動作,把踏板放起一半,然後迅速踩下,以獲得既使低音長久,又使高音純淨的效果。還有將踏板踩1/4 1/3 1/2 3/4 等用法來使鋼琴產生各種各樣的音色變化,從而使音樂更加完美,音色更加豐滿。這對演奏者對音樂內容的正確理解及腳下的工夫深淺與靈敏的聽覺要求很高了。

5. 有一種跟腳沒有太大關係的"手指踏板法": 每一個斷奏的音下鍵到底不放並且不需腳踏板的幫助從而使擊弦機不歸位——弦的震動持續,和踏板的效果一樣而且不會與其他音符渾濁成一團,這多在譜面的連線處且尤其是沒有踏板的地方(比如賦格)使用

要注意:保持不放的下的過程和觸鍵的位置對音色有很大的影響。

三.踏板的運用

對於如何選用踏板我們應當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1 和聲的變化

樂曲中隨著和聲的變換而變換踏板,這是一個比較基本的常識。演奏者在演奏時要對樂曲的和聲變換有所瞭解,以選擇正確的踏板使用方法,如果對樂曲的和聲沒有做出恰當的分析,那麼所選擇的踏板使用方法就有可能不恰當,造成聲音混亂,破壞演奏的效果。因此正確而恰當的和聲分析是關係到踏板的使用是否正確的根源。尤其是演奏古典樂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中,這種更換踏板的方法增強了和絃的效果,不免了聲音的渾濁。如柴科夫斯基的《四月》中每小節換一次和聲,踏板也每小節換一次。 當然這也不能片面的理解為只能在和聲變換的地方更換踏板,如吳祖強的《水草舞》的引子部分8個小節,但只換了1次和聲,如果只換一次踏板的話,就會聲音獲得過多的泛音而變得渾濁,這是極其錯誤的。

2.節奏的需要

節奏影響著樂曲所要表達的情緒,而為傳遞樂曲的情緒所服務的踏板在使用時必須基於節奏的需要來考慮。往往是為加強節奏的效果而使用節奏性的直踏板法。

3.作品風格

作品的風格可以說最應當要注意的一點,在你選擇踏板的使用的時候如果你不考慮作品的風格那將是致命的錯誤。因為每一首鋼琴音樂作品均有其特定的風格,而同時期的作品也有其叫明顯的共性風格特徵。

在演奏巴赫的作品的時候對於巴赫的音樂作品,許多演奏家持有這樣一種觀點:巴赫的那些作品誕生的年代還沒有右踏板的出現。在演奏中如果使用踏板,將影響作品的原始風貌。但不知是否有人考慮過在巴赫創作這些樂曲的年代同樣沒有現代鋼琴的出現,那些作品是為羽管鍵琴和古鋼琴所創作的。可見,我們在現代鋼琴上演奏巴赫的作品就已經破壞了巴赫作品的原始風貌。

因此在彈巴赫的作品時不能將作品的踏板處理為19世紀時期的那種方式,應當要:

(1)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深,以免產生太強的泛音;

(2)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長,根據線條而不是根據和聲使用踏板,多換踏板,保持聲部清晰

在演奏古典樂派海頓、莫扎特的作品的時候,由於在他們的音樂中,織體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決不能搞得含糊不清。如同在鋼琴上彈奏巴赫一樣,在莫扎特或海頓中使用踏板必須覺察不出來。在使用時要注意

(1)在設計踏板使用時,應該首先不用踏板學習音樂,所有的奏法單獨用手指完成,以後可以為了音色而少量的增加一些踏板,或為使一個難於應付的連奏變得更為容易而短時間的使用;

(2)在快板樂章中,尤其在快速音群時,不使用延音踏板,而使用顫音踏板;

(3)在中速或慢速的樂曲中,為增加共鳴,加強樂曲的連貫與和聲的豐滿可使用延音踏板。

由於貝多芬是要求踏板的使用達到可以感覺的程度的第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時,有貝多芬親自標明使用踏板的地方,必須要按照標記去做。在下面一些地方可以使用踏板:

(1) 為保持逐漸的均勻的漸強和漸弱,可以使用踏板;

(2) 為有助於演奏legato,增強樂句的連貫,可以使用踏板;

(3) 為使音響更豐富飽滿;

(4) 為獲得色彩性效果;

(5) 為加強力度對比;

(6) 為連接個樂章而使用踏板。

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雖然貝多芬的作品中大量的出現了使用踏板的標記,但是他所做的標記是為他所知道的鋼琴寫作,而不是為了今天的樂器,特別是更少的傳送力量,以及音域之間更大的區別的問題,會不時的影響踏板的使用,這時對貝多芬的踏板使用方法做適當的修改以適應現代樂器,但要注意的是

舒曼,李斯特的鋼琴作品中,踏板的運用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他們極大的發掘了鋼琴音色變化的可能性。作為音色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踏板的使用也更復雜更精細。尤其是李斯特,在他的許多鋼琴作品中見到的暗指的踏板效果以及明確的踏板標記,這表明他具備了一種遠遠走在他時代前面的對踏板用法的理解。至少在他的晚年,他用了切分或連音踏板,一種當時認為先進的技術,在現今已被普遍使用和講授。

在印象主義的德彪西、拉威爾的鋼琴作品中,雖然在他們作品的樂譜中幾乎完全沒有踏板指示,所存在的為數極少的幾個也往往是粗略和模糊的,但是在他們的作品中不能想象倘若不使用踏板,印象主義的神奇和美麗將如何去表現。印象主義音樂的流暢、充滿水分,潤澤的聲音,以及連貫的、斑斕的、變化的色彩只有在準確的使用踏板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因此,需要我們謹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知道,對於踏板使用的說明,一千句話都比不上一次演奏。踏板是任何鋼琴演奏中極具個性的部分,沒有兩個演奏者會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使用踏板,而同一個演奏家也不會在每次演奏中用同樣的踏板法,然而每人在演奏當時都能同樣具有說服力。這種靈活性可由多種因素來解釋。諸如速度、力度、聲音、奏法、聲部的平衡、作品的風格和時代、音樂廳、樂器等這樣一些多種多樣的可變因素,甚至還有演奏者當時的情緒,也時常會影響踏板使用方法的選擇。寫下來的踏板使用方法指示,不管它們是如何仔細地被標記的,甚至是作曲家提供的,也往往需要演奏者的修改。因此"只有耳朵本身,才永遠是藝術性演奏的最終指導,而不是一套印出來的指示。"

每個曲子有不同的要求,這就必須學會用自己的耳朵去聽!因為由於踏板是一種性質的技巧,想完全學到運用的每一個細節,和老師們用得一樣,是不可能的,唯一永遠的老師只能是自己的耳朵,經過老師的指導和訓練,要使自己的耳朵能夠敏銳地察覺到踩在踏板上的腳或大或小的動作所引起的聲音的任何反應。想象出將要彈奏的音響效果,並指示腳的動作,以實現希望的音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