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證券IPO批文“拖延”10個月之謎

時隔十月後,華林證券終獲證監會下發批文。在2018年2月6日成功過會後,華林證券眼看著其他同期過會甚至於其後過會的公司紛紛上市,自身卻遲遲未能拿到證監會的批文。其間市場議論紛紛,種種關於華林證券的猜測在坊間流傳,有的說法是華林證券未能獲批與其“家族式”股權結構不無關係,有的說法指向華林證券下滑的業績與風控能力。

華林證券IPO批文“拖延”10個月之謎


然而卻有跡象顯示,華林證券早於2011年便已開始IPO之路,無奈急於擴張伴也同時伴隨著業務風險點頻出,上市之事一拖再拖至今。然而即便是已獲批,對於華林證券而言,當對比的對象變成了已上市券商,一切才剛剛開始。

12月7日,證監會核發兩家企業IPO批文,其中之一便是已等待了10月的華林證券。截至目前年內已有4家券商先後上市,而雖然華林證券也即將成為A股第35家上市券商,但IPO批文獲得進度之慢,頗惹人生疑。

在IPO隊列逐日縮短的背景下,市場震盪之餘,IPO節奏相對放緩,但多家券商獲批後快速上市,拖延10個月顯然不能用IPO節奏變慢來一言蔽之。

如南京證券在過會1個半月後已成功拿到IPO批文,華林證券批文卻隔了10個月,最早過會卻成為今年所有過會券商中最晚拿到發行批文的一家。儘管坊間流傳著華林證券遲遲未能拿到批文種種版本的原因,但處於靜默期的華林證券只表示不便多言。

是“陰差陽錯”還是事出有因?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至2017年三年報告期中,華林證券業績也出現了連續下滑。2015年開始的高速擴張並未對公司業績提升產生促進作用,反而使營收與淨利潤雙雙下滑。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7年,華林證券營業收入分別為16.69億元、13.1億元、10.67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8.16億元、5.89億元、4.62億元。

2018年上半年,華林證券營業收入為4.97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84億。華林證券表示,2018年1-6月,全行業累計實現淨利潤328.61億元,較2017年上半年下降40.53%。報告期內證券行業利潤水平波動明顯,主要是受證券經紀業務(含融資融券)等變動的影響。

業績的下滑似並非華林證券批文遲發的主要原因,曾有媒體在報道中表示,2018年2月6日的發審會中,發審委對於華林證券的關注重點不是盈利能力問題,而是對其發生多起業務風險事件進行了詳細的詢問。

此外,華林證券過會不久後,2018年3月,便出臺了被業界稱為“史上最嚴”的《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其中相關規定涉及券商股東資質。便也有分析認為華林證券批文難產至今與其股權結構也關聯。

中國首家家族式券商

在《規定》徵求意見稿中,要求券商控股股東淨資產不低於人民幣1000 億元;主業具備持續盈利能力,最近5 年原則上連續盈利,最近3 年主營業務收入累計不低於人民幣1000 億元,主業淨利潤佔淨利潤比例不低於50%等。此外,《規定》還明確要求單個非金融企業實際控制證券公司股權的比例不得超過1/3。

天眼查數據顯示,華林證券法人為林立,由深圳市立業集團有限公司控股(持股71.62%)。其中,林立持股99.67%為深圳立業集團實際控制人。

在華林證券的招股書披露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立業集團淨資產為158.42億元,顯然並不符合《規定》的要求。此外,其於2017年度營收也僅有45.65億元,與《規定》中最近3年主營業務收入累計不低於人民幣千億的標準相差甚遠。


華林證券IPO批文“拖延”10個月之謎


值得注意的是,在華林證券12月10日更新的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公司董事長林立和董事、副總裁兼財務總監潘寧系夫妻關係,林立與監事會主席鍾納系表兄弟關係。此外,林立與鍾菊清為母子關係,鍾蔓為鍾納的妹妹,鍾蔓與鍾納共同100%持股的深圳希格瑪計算機有限公司持有華林證券8.43%的股權。

綜合以上數據來看,來自深圳的林氏家族及其關聯人,持有其發行前超過80%的股份。華林證券也因此而被稱之為“中國首家家族式券商”。


華林證券IPO批文“拖延”10個月之謎


公開資料顯示,華林證券成立於1988年,在招股說明書中,華林證券成立之初註冊地為江門。華林證券的前身江門證券,為一家地方證券公司,2003年通過增資擴股並更名為華林證券有限公司。從江門證券到華林證券,也終從區域性券商走向全國性券商。華林證券目前的股東為3名法人股東,且均為民營企業。純民營性質的華林證券,在中國的金融持牌機構中已是少見,而其8年四次遷址“顛沛流離”故事更是“第一無二”。

2007年,華林證券將公司遷址至珠海。彼時,華林證券表示,公司前身江門證券一直致力於由區域性券商逐步向全國性券商邁進的發展路線。珠海是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之一,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良好,遷址珠海可樹立走向全國的公司形象,提升公司影響力,為實現公司做大做強的目標創造條件。

2009年,華林證券又表示“由於規範公司住所地與主要辦事機構地不一致的情況”,決定遷址深圳。

2014年,華林證券遷址北上。此時,華林證券說法又成了,遷址北京有利於公司利用當地的企業聚集優勢及人才吸引優勢,增強公司的業務實力,提高公司在證券行業的競爭力,利於公司開展全國業務佈局。

2015年,華林證券再遷址至西藏拉薩。有分析認為,挪至新疆是其為西部地區IPO的綠色通道而搬遷,華林證券也因數次搬遷成為“孟母三遷”的業界笑談。

坎坷IPO之路

2011年就曾衝刺A股,卻因萬福生科財務造假致使當時華林董事長薛榮年被處罰,導致IPO受阻。在另一個版本的故事中,則有說法表示,華林證券早有上市之意,而薛榮年正是當年華林證券為提高上市籌碼,高薪挖角平安證券的投行團隊之一。

2016年華林證券遞交IPO申報稿,卻因捲入國海證券“蘿蔔章”,資產減值3215.36萬元。上市之事也一時沒了後續。

2018年7月27日,證監會公佈《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一邊是遲遲未至的批文,另一邊華林證券於遭遇的評級下滑卻是再度為其帶來了諸多質疑。2014年至2017年,華林證券分類評級結果分別為B類BBB級、A類A級、B類BBB級、A類A級。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中,華林證券2018年級別為“BB”成為近五年來最低一級。

據瞭解,證券公司分類結果是證券監管部門根據審慎監管的需要,以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為基礎,結合公司市場競爭力和合規管理水平,對證券公司進行的綜合性評價,主要體現的是證券公司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的整體狀況。

多起業務風險事件或是拖累華林證券至今方獲上市批文的首要因素,早年間急於擴張上市卻為此後的發展埋下隱憂。當與其相對比的券商成為了一眾上市券商,對於華林證券而言,如今的上市方才只是一個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