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田间地头的“平安使者”——泸县公安局驻村辅警工作经验

泸州市泸县公安局为强化社会管控,有效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将治安管控向基层延伸,创新建立一支覆盖泸县251个行政村和50个社区共301人的驻村辅警队伍,从本土化出发招聘选人,采取理论+技能相结合的方式由公安机关进行统一培训,以“科技、制度、人文”三个方面加强队伍管理,通过1年半以来的运行,取得了入室盗窃同比下降18.75%、“两车盗窃”同比下降40%的良好社会效果,得到上级公安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有效提升了辖区群众的满意度。

走进田间地头的“平安使者”——泸县公安局驻村辅警工作经验

协同推进 完善机制助发展

泸县“驻村辅警”建设工作由县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县公安局具体负责实施,县财政、县综治办等部门全程参与,各镇(街道)党委政府全力配合支持,构架了至上而下的组织领导体系,确保了工作的有序稳步推进。

驻村辅警建设首先解决选人的问题,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等部门多次专题研究,从人员本土化出发,按照“村委推荐聘用、政府出资招聘、公安培训指导”的聘用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来看效果很好,中途驻村辅警离职后,村委立即向镇(街道)、派出所提出需求,再次组织聘用,解决了人员流失补充的问题。

走进田间地头的“平安使者”——泸县公安局驻村辅警工作经验

驻村辅警人事权归党委政府、主要事权归公安,在人员选聘任用管理由综治中心牵头组织,工作勤务主要由公安派出所安排部署,同时承担本村的网格化工作。驻村辅警主要当好“六大员”(即:信息员、协管员、调解员、巡逻员、安全员、宣传员);具体负责收集掌握社情民意、协助采集基础信息、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协助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开展群防群治、开展交通安全劝导、提供违法犯罪线索、服务人民群众等工作。驻村辅警的勤务运行按照1+4+2+N的模式运行,即:驻村辅警日常工作实行月初报备制,每月初将工作计划报备派出所,每周安排1天到派出所汇报工作、跟班学习,4天在村上开展工作,每周至少组织开展2次夜间治安巡逻,特定时期参加派出所组织的N次集中行动。

走进田间地头的“平安使者”——泸县公安局驻村辅警工作经验

统筹兼顾 保障先行壮力量

泸县驻村辅警建设用时一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要保障这支队伍长远的生命力,就必须向制度化、规划化发展。县委、县政府及时研究,先后出台了《泸县驻村辅警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辅警(网格员)规范管理的工作意见(试行)》。同时,制定了“泸县驻村辅警(网格员)勤务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泸县驻村辅警(网格员)考核办法(试行)”、“泸县驻村辅警(网格员)十严禁(试行)”等系列管理制度,从遴选任用、教育训练、勤务运行、考核考评、服装装备使用管理、行为准则和阵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明确,推动了驻村辅警建设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县委、县政府投入300余万元为驻村辅警统一配发了制式服装和勤务装备,每年出资500余万元全额保障驻村辅警的基本工作补助。同时,各镇(街道)每年出资为驻村辅警购买保险,发放绩效考核、交通补助、通讯补助,年终纳入村两委参照村文书标准执行绩效考核。同时,按照有场地、有牌子、有制度、有服装、有台账的“五有”标准加强驻村警务室建设,驻村警务室设在各村委会,统一外观标志标识建设,统一配置单警勤务装备、执法记录仪、锥形桶、反光背心、喊话器、橡胶警棍、警戒带和两轮电动巡逻服务车等装备,保障了驻村辅警工作需求和正常运行。

规范建设 基层警务多面手

驻村辅警日常管理按照“综治统筹、公安指导、服务镇村”的原则进行。综治中心是驻村辅警建设管理的组织部门,公安派出所予以协助。一是科技信息支撑日常指导监督。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驻村辅警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通过建立“钉钉群”实现签到考勤、工作指令下达反馈等,通过安装在电动两轮巡逻服务车上的“两车卫士”实现对车辆的管理和勤务的监督。二是教育培训支撑能力素养提升。围绕政治修养、纪律规定、公安业务、警务技能等方面设置培训课题,采取理论+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驻村辅警的教育培训,提升驻村辅警的群众工作能力、交通劝导能力、调解纠纷能力、采集信息能力、治安防范能力、服务群众能力,确保驻村辅警能做事、会做事。三是绩效考核支撑履职尽责能力。围绕驻村辅警的主责主业科学制定了《泸县驻村辅警考核办法(试行)》,围绕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评,其中,业绩方面按照能量化的任务全部量化的要求制定。例如:协助开展“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方面,按辖区总量将任务细化量化到每周,以基本实现每年入户调查全覆盖的目标;在治安巡逻方面至少每周开展夜间巡逻不少于2个晚上。四是激励机制支撑工作效率提升。积极探索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例如:探索建立调解纠纷补助机制、协助处理简易交通事故补助机制、提供重要违法犯罪线索抓获现行补助机制、特事特奖等奖励补助机制给予驻村辅警工作经费补助,不仅提高了驻村辅警补助,不仅提高驻村辅警工作积极性,同时对稳定驻村辅警队伍、留的住人干得了事起到了积极作用。

走进田间地头的“平安使者”——泸县公安局驻村辅警工作经验

通过网络开展“十佳驻村辅警(网格员)”评选活动,扩大了驻村辅警队伍影响力,增加了驻村辅警职业荣誉感。五是关心关爱支撑队伍凝心聚力。驻村辅警是公安警务延伸的最长触角,县局将驻村辅警队伍纳入从优待警范畴予以优待,将驻村辅警加入工会,给予人文关怀,从思想层面消除驻村辅警“跑二排”的思想,提高驻村辅警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更好地协助公安机关推进基层警务工作,走进群众身边,搭建一座警民连心桥。

走进田间地头的“平安使者”——泸县公安局驻村辅警工作经验

驻村辅警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时按照事前引导、事中初审、事后确认的流程,落实县局在全省创新推出的“司法确认”机制,按照县局与县法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协作的工作意见(试行)》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大大增强了公安机关矛盾纠纷调解效力,填补了行政调解与司法诉讼之间的空白,保障了矛盾纠纷调处多方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走进田间地头的“平安使者”——泸县公安局驻村辅警工作经验

成效显著 农村治保生力军

驻村辅警建成运行以来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高。农村治安防范得到了加强,组建“红袖标”队伍5500余人,组织开展治安巡逻3500余次,挡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30人;2018年1-10月入室盗窃299件,同比下降15.06%;“两车盗窃”138件,同比下降40%;基层警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夯实和巩固,2018年1-11月,采集“一标三实”基础数据29500条,收集社情民意和各类情报信息400余条,开展法律法规和平安建设宣传3000余次,发现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819起,发放宣传资料18000余份,开展禁种铲毒排查3200余次,开展道路交通文明劝导9230余次,排查道路交通隐患300余处;服务距离清零,警民关系更加亲近,2018年1-11月,共帮助走失迷路老人归家30余人次,救助落水遇险人员4人,协助归还捡拾物品23件次,开展送证服务、上门照相、提供法律政策咨询等便民服务5000余次,基本实现了治安防范到村、信息采集到村、矛盾化解到村、法制宣传到村、服务群众到村的目标。

走进田间地头的“平安使者”——泸县公安局驻村辅警工作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