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為什麼美女的體味是“天香”

古典文學裡把女人美比作“國色天香”,在這裡“天香”即人的體味,這也說明,如果一個人是健康的,那麼她(他)的體味應該是有一種香味的。

體味是人類及其他肢體生物散發出特殊而天然的氣味,與人體的健康關係非常密切。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聞到異樣的體味,就要提防是不是生病了。這裡介紹13種常見的異味。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1、身體有點爛蘋果味

糖尿病病人病情嚴重時,大量脂肪在肝臟裡氧化而產生酮體,並擴散到血液中,致使呼出的氣息中帶有丙酮,患者呼出的氣體就會帶有爛蘋果味。

爛蘋果味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徵之一。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2、身體有點尿臊味

患有慢性腎炎或腎病的病人,病程進展到慢性腎功能衰竭階段(也稱尿毒症),由於無尿,某些毒性物質(如尿素氮、肌酐等)不能排出體外而瀦留於血中,就會使病人呼出的氣體散發出尿味或氨味,它是病情趨於危重的一個信號。另外,臍尿管尿瘻的病人的尿從臍部瘻管漏出來,尿失禁的病人不能控制小便,其身上也可散發出難聞的尿臊味。

3、身體有爛白菜味

由於體內缺乏酪氨酸轉化酶,導致酪氨酸代謝障礙而瀦留於血液中,身體便會發出一種類似爛白菜的怪味。病人一般表現為生長髮育緩慢,並且容易併發佝僂病、肝功能不全以及低血糖症,常可發生低血糖暈厥或抽風。

4、身體有點魚腥臭味

魚腥臭味主要見於魚腥臭綜合徵,這是一種先天性隱性遺傳病,由於人體肝臟缺乏三甲基胺氧化酶,致使三甲基胺在體內不能被肝臟代謝,大量蓄積。病人的汗液、尿液、呼出氣體中排出大量具有魚腥臭味的物質——三甲基胺。

5、身體有點肝臭味

患急性肝炎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肝功能嚴重損害的患者,常呼出一種特殊性臭味,俗稱肝臭。由於甲基硫醇和二甲基二硫化物不能被肝臟代謝,在體內發出的一種特殊氣味。肝臭味表明肝臟功能受到嚴重損害,是病情危重的表現。

6、身體有點糞臭味

患有膀胱結腸瘻的病人,腸道里的糞便可通過瘻管進入膀胱,溶於尿液中,因而排出的尿通常帶有糞臭味。此外,臍尿管糞瘻的病人糞便從臍部瘻管漏出來,大便失禁的病人不能控制大便,其身體也可散發出難聞的糞臭味。

7、身體有點楓糖味

楓糖味又稱燒焦糖味,是楓糖尿症的病人最常散發出的氣味。楓糖尿症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它的危害在於可毒害腦細胞,造成腦組織嚴重損傷,引起病人智力顯著減退,甚至成為白痴。

8、身體略有貓尿味

身體有貓尿味常見於高甘氨酸血癥,這是一種氨基酸代謝障礙疾病。病人表現為智力低下,骨質疏鬆,血液中白細胞與血小板減少,易發生感染或出血。

9、身體有點腳汗味

腳汗味又稱汗足臭綜合徵。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特殊腳汗氣味,智力低下和共濟失調等症狀。病人的嘔吐物、呼氣、尿液、皮膚乃至血液均散發出一股特殊氣味,為一種乳酪氣味或者汗足的強烈臭味。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10、身體有點狐臭味

身體有狐臭味常見於腋臭的病人,由於腋窩的皮脂腺分泌的皮脂經細菌的作用,散發出特殊的狐臭味。在青壯年時期,皮脂腺分泌旺盛,狐臭味也尤其濃重。

11、身體有點大蒜味

身體有大蒜味常見於有機磷農藥中毒的病人,其呼出的氣體、嘔吐物可散發出刺激性蒜味。

12、身體有點酒味

身體散發著酒味,或者口中散發著濃烈的酒味見於大量飲酒後或者醉酒者。

13、其他怪味

嘔吐的內容物呈酸味提示食物在胃內滯留時間長而發酵,常見於幽門梗阻的病人;嘔吐物呈現糞臭味應考慮腸梗阻的存在;大便帶腐敗性臭味,多由於消化不良或者慢性胰腺炎引起胰腺功能不全,大便帶腥臭味常見於痢疾的病人;痰液呈現血腥味,多見於大量咯血的病人,如果痰液具有惡臭,多見於肺膿腫或者支氣管擴張症的病人。

總之,當發現自己或者周圍人出現上述異常體味時,應該警惕可能是疾病的信號,最好及時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以期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避免病情被貽誤。

中醫看病之“問”

中醫中的問診是對病人或陪診者進行系統而有目的的詢問。包括病人的體質、生活習慣、起病原因、發病及治療經過、現在的症狀及過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體來講,可以包括問寒熱、問汗、問疼痛、問睡眠、問飲食口味、問二便等。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一、問寒熱,有病及時發現

寒熱的產生,主要決定於病邪的性質和機體的陰陽盛衰,是機體正邪相爭的表現。臨床上常見的寒熱症狀有:但寒不熱、但熱不寒、惡寒發熱、寒熱往來。

但寒不熱:如果感覺寒冷而不發熱,屬於陽氣不足的虛寒症。

但熱不寒:如果發熱,不感覺冷或反而怕熱,為裡熱症。若高熱伴見口渴喜冷飲、出汗、大便秘結為實熱症。若午後低熱,伴有手足心發熱、夜間出汗、兩顴發紅者為裡虛熱症。

惡寒發熱:如果自覺怕冷而體溫升高,表示外邪侵襲肌表。

寒熱往來:寒與熱交替出現。寒熱往來定時者,為瘧疾;寒熱往來不定時者,伴兩脅脹痛、口苦,為肝膽病。

二、問出汗,看準病的虛實

汗出與陽氣盛衰、津液盈虧相關。

無汗:如果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為表實症。

出汗:如果外感風邪,發熱、怕風汗出者,為表虛症。

自汗:如果白天稍活動即出汗,常伴疲勞乏力、氣短畏寒,陽氣虛損所致,多為內傷病。

盜汗:指夜間睡著後出汗,伴有發熱、顴紅、心煩、失眠多夢、口乾舌燥,為陰虛內熱所致,多為內傷病。

三、問疼痛,找準病的位置

有人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來比作是死搬硬套。大部分情況下,頭痛並不一定是頭出了毛病,而可能是身體的其他部位出了問題。同樣,腳痛,除了外傷之外的痛,也不一定是腳自身出了問題。

問頭痛主要是詢問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以觀察病情。

頭痛:突然頭痛,痛無休止,伴有怕寒發熱,多為外感實症。頭痛時發時止,有脹痛,勞累後加重,或伴有眩暈者,多為內傷虛症。

胸痛:肺熱之胸痛以一側為多,發熱咳嗽、痰黃而稠;胸痺症之胸痛前心區有重壓感或刺痛,反覆發作,伴有心悸氣短。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肝膽病疼痛表現為兩脅脹痛不適。

胃病疼痛表現為胃脘脹滿疼痛,伴有噯氣吐酸水。

四、“睡不著”還是“睡不醒”要問清

有俗語說“三十歲之前睡不醒,三十歲之後睡不著”。這說明,人在不同的年齡共睡眠狀況是不一樣的。而對中醫來說,在看病時,一定會問清楚,“是睡不著還是睡不醒”。睡不著屬“失眠”,睡不醒屬“嗜睡”。這二者在病理上相差很大。

1、失眠

入睡難或睡中易醒,醒後難以入睡或易驚醒,或徹夜不眠,多為陰血不足,心失所養,常伴有心悸、多夢、耳鳴、潮熱等症。如因積食上火而失眠,常伴有面紅、氣短、口渴、胃部不適等症。

2、嗜睡

睡意很濃,經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體虛者多屬心腎陽虛;肥胖者多伴有腹脹、痰多,為脾虛溼盛、清陽不升所致。

五、細問飲食口味

飲食口味的異常與津液盈虧、脾胃運化失常有關。

女人在懷孕的時候,一會兒想吃酸,一會兒想吃辣,當你給她準備好了後,她又想吃別的了。這其實就是口味對人體的影響。孕婦的這種症狀也正說明,口味是可以診出病理的。一般說來,通過口味看病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飲食口味包括瞭解飲水多少、喜冷喜熱、食慾與食量、口中異常味覺等方面。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口渴多飲:口渴多飲多為津液已傷,多見於熱症、燥症,或汗、或吐、下利太過。如渴喜冷飲,是裡熱傷津。尿多身瘦為糖尿病。

口不渴與渴不多飲:口不渴,不欲飲水,多屬寒症。口渴喜飲,飲水即吐多屬水溼內停於胃。口渴不多飲,且喜熱飲,多屬溼症或虛寒症,且喜冷飲者屬溼熱症。

不欲進食與厭食: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食慾低下,為不欲進食。如新病多為傷食或外感發熱。久病不欲食則是脾胃虛弱。若厭惡食物,多見於食滯內停,或肝脾溼熱。

多食與偏食:多食易飢,多因胃火盛,胃熱則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為脾胃之氣將絕的徵象。偏食生米、泥土異物等是蟲積。

口味:口苦為肝膽有熱,口酸有腐味為胃腸積滯,口臭為胃火盛,口甜為脾有溼熱,口鹹為腎虛。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假如你的口味異常,請注意,這可能是你被某種疾病所傷。

口苦:多為肝膽有熱、膽氣燻蒸所致。

口甜:指口中自覺有甜味,又稱口甘,多屬脾胃溼熱所致。

口酸:多為肝膽之熱侵脾所致。

口辣:是口中有辛辣味或舌體麻辣,多為肺熱盛或脾火炎所致。

口鹹:是自覺口中有鹹味,多見於腎虛患者。

口淡:指口淡無味,飲食不香,多見於脾胃虛寒或脾虛運化失常的患者。

口臭:是口中有臭氣,若口氣酸臭,此是消化不良、胃中有宿食所致。

口香:若自覺口香者,多見於糖尿病。

口澀:多見於膽鬱肝熱或脾胃衰敗患者,嚴重的神經官能症或上夜班後,因唾液腺分泌減少,也會出現口澀。各種癌症後期也有引起味覺苦澀的可能。

口膩:常見於風寒感冒、支氣管擴張、痰飲患者。同時,過食肥甘厚味(如肥肉、糖等)影響脾胃消化功能,也會有口膩的感覺。

六、厚著臉皮問二便

在中醫確診中,瞭解大小便的性狀、顏色、氣味、時間、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數,排便、排尿感覺等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面對此等問題時,你不要不好意思。

1、便次異常

排便困難,多日不便,稱為便秘。熱盛傷津者為熱秘,陰寒內結者為冷秘,氣機阻滯者為氣秘,氣虛無力為虛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樣,便次增多為洩瀉。大便稀薄不成形為溏洩,多為脾失健運。腹痛洩瀉在黎明者為五更洩,多為腎陽虛。腹痛洩瀉,瀉後痛減為傷食洩瀉。

2、便質異常

排便時肛門有灼熱、下墮感為脾虛氣陷。排便不爽為肝鬱。若便黃黏滯不爽,多為溼熱結於大腸。腹痛窘迫,時時欲瀉,多因溼熱內阻、腸道氣滯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狀。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腎陽虛衰。

3、尿量異常

尿量增多為虛寒。尿量減少由於熱盛、汗多傷津,或因吐瀉損傷津液所致。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4、尿次異常

小便次數增多且每次時間短,多為溼熱。久病尿清長而頻數、夜間尿次增多,屬腎陽虛。小便不暢,點滴而出,一般為溼熱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屬實症,若因腎陽不足屬虛症。

七、女人的月經要仔細問

女人為什麼會有月經?

正常的女性到了一定年齡就會來月經。這與女性的內生殖器官有關。女性的內生殖器官由卵巢、子宮、輸卵管構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卵子和合成卵巢激素,子宮和輸卵管則是生育器官,卵巢中含有幾十萬個卵泡,每個卵泡中含有1個卵子。

青春期之前卵泡基本上沒有功能。到了青春期,在腦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不成熟的卵泡逐漸發育,同時合成雌激素。當卵泡發育成熟並排卵之後,細胞變大、變黃,稱為黃體,它不僅合成雌激素,同時還產生孕激素。隨著卵巢分泌激素的變化,子宮內膜受其影響也發生相應的週期性變化。

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厚,內膜細胞增多、增大,呈螺旋狀,稱為增殖期子宮內膜。排卵後,由於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子宮內膜發生水腫,腺體產生大量黏液及糖原,內膜厚度由1毫米增到6毫米,稱為分泌期子宮內膜。如果此時排出的卵子受精了,則受精卵經輸卵管運送到子宮內發育,稱為妊娠,妊娠組織合成一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它支持卵巢黃體繼續發育;如果卵子沒有受精,在排卵後14天左右,黃體萎縮,停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時子宮內膜中的血管收縮,內膜壞死而脫落,引起出血,形成月經。因此,月經週期的長短,取決於卵巢週期的長短,一般為28--30天,但因人而異,也有23--45天,甚至3個月或半年為1個週期。只要有規律,一般都屬於正常月經。出血的時間一般為3--7天,每一次月經出血總量不超過100毫升。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詢問女人的月經、帶下的情況,可以幫助瞭解病人機體臟腑、經絡和氣血的狀況,對診治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一問月經週期多長

月經是有規律的、週期性的子宮出血,是女子發育成熟的主要特徵。月經有正常的週期、經期(表示持續時間)、經量、經色和經質。正常情況下,月經週期為28天左右,超前或滯後7天以內都屬正常的,經期為2--7天,一次月經的總量為50--80毫升,經色多為暗紅,月經質不稀也不黏稠,無血塊,無臭。

生理性的週期異常:有並月、居經、避年和暗經之分。月經定期兩個月一次,稱為並月;三個月一次月經,稱為居經,又稱季經;一年一次月經,稱為避年;月經終生不來且又能懷孕者,稱為暗經。

病理性的週期異常:通常分為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之不同。

(1)月經先期:是指連續兩個月月經週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一個月兩次,稱為月經先期。引起本病的原因,多與氣虛、血熱有關。如果月經先期而量多,經色紫紅或深紅、質稠,且病人舌質偏紅者,屬於血熱,致使血妄行。如果月經先期而量多色淡,月經質地清稀,病人唇、舌淡白者,則屬於氣虛,因為氣虛則統攝無力,衝任失固,以致月經提前。

(2)月經後期:是指連續兩個月月經週期推後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次,稱為月經後期,亦稱經期錯後、經遲等。病因有虛也有實,虛者多因營血虧損,陽氣虛衰,以致經血不足,血海失充。實者多因氣鬱血滯,或寒凝血瘀,衝任受阻。如果月經後期而且量少、色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者,屬於血寒;月經後期量少,色黯淡,經質清稀,小腹冷痛,喜溫喜按者,屬於虛寒;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稀薄,屬於血虛;月經後期量少或正常,色黯紅或有小塊,小腹脹滿而痛者,則屬氣滯。

(3)月經先後無定期:是指月經週期不定,或先或後,超前、推後在7天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後無定期,又稱經亂。發病因素,多為肝鬱氣滯,亦可能為腎虧虛。如果月經週期不固定,經量或多或少,色黯紅有塊,或有胸脅、乳房脹痛症狀者,多屬肝鬱,為情志所傷,肝失疏洩,氣血失調,血海蓄血的能力失常。

2、二問經量有多少

在正常情況下,經量的多少,可因個體差異(體質或年齡不同)而略有差異,當人體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則會出現經量過少或過多,甚至驟然下血不止的病理變化。

(1)月經過多:是指月經週期大致正常,但經量比平常增多,稱之月經過多。多因氣虛不攝血,或血熱迫使血妄行,再者為瘀血內聚、血不歸經所致。經量多且色淡、質地清稀,伴氣短者,多屬氣虛沖任不固;如果量多而色鮮紅或紫紅,質地黏稠有瘀塊,伴有心煩口渴者,則屬於血熱;如果量多而色紫黑有瘀塊,伴小腹疼痛拒按者,屬血瘀。

(2)月經過少:指的是月經週期基本正常,經量明顯減少;亦或者經期縮短,經量減少,稱為月經過少。本病多因精血不足,血海空虛,或因瘀血、痰溼阻滯胞脈,血行不暢所致。通常經量少而色淡無瘀塊,且伴有頭暈者屬血虛;經量少、色淡紅或黯紅,質地清稀,伴有腰脊痠軟,則屬腎虛精血不足;經量少且色紫黑有瘀塊,並伴有小腹脹痛拒按者,屬血瘀;經量少而色淡紅、質地黏稠者,多屬痰溼阻滯。

(3)崩漏:指的是非行經期間突然陰道大量下血不止或淋漓不盡,前者來勢急速,出血量多,如山崩,稱為崩;後者淋漓不斷如屋漏水,稱為漏。兩者可以互相轉化,時常交替出現,故一般均以崩漏並稱。崩漏的形成,多因血熱、脾虛或腎虧虛、血瘀等因素損傷衝任,以致衝任失固,不能制約經血而造成血妄行。下血量多而勢急或量少淋漓不盡,色鮮紅而質地黏稠者,屬血熱;如果兼有心煩潮熱,則為虛熱;兼口渴煩熱,為實熱。下血時色淡質地清稀,伴有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者,則為脾虛氣陷;若兼有腰膝痠軟、畏寒肢冷者,屬腎陽虛;色鮮紅質地稍黏稠,兼有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者,屬腎陰虛。如果時下時止,時崩時漏,血色紫黑有瘀塊,小腹疼痛拒按,舌質紫黯者,屬於血瘀。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4)閉經:健康女子,一般在14歲左右月經初潮,若超過18週歲還未來潮,或者行經正常而又中斷3個月以上者,稱為閉經。但婦女妊娠期、哺乳期暫時性的停經以及部分少女初潮後1~2年內,可能出現一段時期的停經,均屬正常生理現象,不屬於閉經。閉經形成,原因有虛有實,虛者多因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陰虛血燥或脾虛,以致精血不足,血海空虛,引致閉經;實者多由氣滯血瘀,痰溼阻滯,以致胞脈不通、經血不下行形成閉經。如果18週歲尚未行經,或月經由量少漸至經閉,且兼腰痠腿軟、頭暈耳鳴者,乃屬肝腎不足。若月經逐漸向後推延,經量少,色淡,繼而停經,兼頭昏眼花、心悸氣短、舌色淡,多屬氣血虛弱。若月經由量少而漸至停閉,兼五心煩熱,兩顴紅色,有盜汗,舌色紅、苔少,則屬陰虛血燥。若月經停閉數月,兼精神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滿,或小腹脹痛拒按,舌有瘀斑者,則屬氣滯血瘀。若月經停閉,兼胸脅滿悶、嘔惡痰多、形體肥胖者,乃屬痰溼阻滯。

3、三問月經經色和質地

一般以經色深紅、質地黏稠為正常;經色淡紅、質地清稀為體虛;經色紫黯有瘀塊,為人本寒;經色暗紅有瘀塊,為血瘀。

4、四問經行腹部痛不痛

婦女在月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出現週期性小腹同腰部疼痛,稱為行經腹痛,習稱痛經。其發病原因,可以因情志所傷或六淫為害,致使衝任瘀阻,氣血運行不暢;亦可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勞累所傷,導致肝腎虧虛,精血虧少;或脾胃虛弱,生化不足,衝任、胞宮失於濡養,則不榮而痛。臨床上常見有氣滯血瘀、寒溼凝滯、溼熱下注、氣血虛弱以及肝腎虛損等症候。

中醫看病之“切”

一、“切脈”可診查身體各個臟腑

切脈是中醫師用手按病人的動脈,根據脈象,以瞭解疾病內在變化的診斷方法。切脈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反映了中醫學診斷疾病的特點和經驗。脈象,可以理解為脈搏的形象。是由動脈搏動的顯現部位(深、淺)、速率(快、慢)、強度(有力、無力)、節律(整齊與否、有無歇止)和形態等方面組成的。脈象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對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斷疾病的變化,識別病情的真假,判斷疾病的預後等,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由於脈為血之府,貫通全身,所以身體臟腑發生病變,往往反映於脈,有時在症狀還未充分顯露之前,脈象已經發生了改變。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波動、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所以,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同時,血液循行脈道之中,流佈全身,運行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肺氣散佈,血液方能佈散;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氣的充養和統攝得以運行;肝藏血,主疏洩以調節血量;腎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氣,腎氣為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故脈象能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當臟腑、氣血發生病變後,必然從脈搏上表現出來,呈現病理脈象,成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所以說,切脈是對健康的預測。

二、寸口脈是“切”的主要部位

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後部分。《內經》中曾有“遍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近代臨床很少運用,所以在這裡不作介紹。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二:一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於肺,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淵穴,是脈會之處,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二是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各臟腑氣血之盛衰,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著密切的關係,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寸口可觀察胃氣強弱。因此,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三、常見病脈有哪些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息4--5次,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1、浮脈

輕按可得,重按則減。它的特點是脈搏部位表淺。浮脈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外感病邪停留於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症。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2、沉脈

輕按不得,要重按才能獲得。它的特點是脈搏部位較深。主病:裡證。脈搏有力為裡實,無力為裡虛。邪鬱於裡,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裡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3、遲脈

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脈搏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症。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症。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著,脈象常遲,屬生理狀態。

4、數脈

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它的特點是較正常脈搏數快。主病:熱症。脈搏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數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數而無力為虛熱。

5、虛脈

輕按重按都覺空虛,是一切無力脈的總稱。導致這種病的原因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6、實脈

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7、滑脈

應指圓滑,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主病:痰飲、食積、實熱諸證。多見於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8、洪脈

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湧,使脈有大起大落。

9、細脈

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於陰虛、血虛症。又主溼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溼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10、弦脈

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絃。主肝膽病、痛症、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洩,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11、結脈

脈來緩慢,有不規律的間歇。主病:陰盛氣結,寒痰,淤血。分析:陰寒內結,脈道氣機受阻。寒痰淤血,氣結不疏,脈氣阻滯,故氣虛血弱致脈來遲而中止者,則結而無力。

12、代脈

脈有歇止,止有定數。主病:髒氣衰微。主要原因是髒氣衰弱,元氣不足,使脈氣不能銜接。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四、是什麼影響了脈象

人體大致有28種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是對人體機能的反映,都有所對應的病症範圍。脈象是一種生物信息傳遞現象,是從外部測量到的關於循環系統的一個信號。其不足之處是,不精確,缺乏量化,如切脈可發現高血壓,但測不出血壓值。任何一個生物體,除了發送內源性信息,還發送外源性的信息。決定脈象的內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血、脈等方面的因素。決定脈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氣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縮變細了,血流會減慢;天熱了,血管舒張變寬了,血流會加快,脈象就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哪怕是外界環境微不足道的變化,在脈象上都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如果在生理的調節範圍內,是正常的脈象;超過生理範圍,就是病態的脈象。有了干擾,脈象有時就不準確可靠。在這時,經驗顯得尤其重要,診脈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可以較準確地發現病變,而一般的中醫大夫就可能診斷不清,甚至診斷失誤。

中醫的看病之道,身體之異樣!建議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