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真的是因为被“白登之围”吓坏了才主动与匈奴“和亲”吗?

小小嬴政


当然不是,这是一种手段,而且很有效,可谓是以退为进,顺水推舟,甚至釜底抽薪,反戈一击!匈奴是母系社会,虽然带兵打仗等军事权利在男性手上,但女性地位较高,尤其是皇后这类外戚角色,有很大的内政决定权,岳飞也斗不过秦桧不是?当然这个例子不典型,南宋有特殊情况,这里不讨论。汉族公主嫁过去后,极大的影响了匈奴的政局与皇室构成,甚至为以后相当部分的匈奴族融入汉族起到了铺垫作用。

至于白登之围,其实是韩王信勾结匈奴造反,刘邦率32万大军讨伐 汉军进入太原郡后,连连取胜,特别是铜鞮(今山西省 沁县一带)一战,大获全胜,接着在晋阳打败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乘胜追至 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再次击败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匈奴再次在楼烦西北集结兵力,被汉骑兵部队击溃。由于汉军节节胜利,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刘邦一马当先带小股精英部队轻敌冒进,结果在白登城被围了七天,但匈奴数辈兵力却死都打不进来(当年的汉族军人真猛),围了那么久没攻下来,其实匈奴后面也没有后招了,而且萧何周勃的大军已经赶到了,所以顺水推舟大家暂时都算了。

刘邦戎马一生,表面看败多胜少,但胜的都是大胜,最终一战的决定性胜利;刘邦一生磕的都是硬主,战神项羽,兵王韩信,都是几千年来史诗级的大Boss,他怕?他怕过谁?还是小芝麻亭长的时候就敢跟秦朝(史诗级政权)对着干,私放数百乡亲(服徭役无期这些人本来要被送去杀头),一起躲到芦苇荡里造反,他怕过毛线?!心理素质过硬,群众基础牢靠,其军事能力、政治能力和个人素养历史上是绝对的一流的。

其实当时汉朝刚开国,经过秦末战乱,人口锐减了百分之七十!正是汉族最贫弱的时候,约个架(其实是和亲,给和平一个机会)以后再打才是最聪明的选择,这就是汉族的智慧,一把梭哈,输光去哪里找妈?那样汉族后来的几千年可就变成印度低种姓了,想想都怕,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


公道话至尊


只能说白登之围是把刘邦打清醒了,说不上是吓坏了,因为刘邦平生打的败仗太多了,当年率领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杀得惨败,刘邦也没被吓坏啊;当年丁公差点把刘邦俘虏了,他也没被吓坏啊。刘邦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每当遇到困境,他都是听取不同的意见,然后再以独到的眼光找出最合适的方案,这也正是他能驾驭张良、韩信、萧何的根本原因,领导就是领导啊。

而白登之围的失败,正是因为刘邦没有听取娄敬的意见而贸然出兵,但是被困之后他又采用了陈平的“奇计”脱身。可以说,刘邦御驾亲征是有十足的把握取胜的,但是战争失利之后,他立即就转变了策略,将主动进攻调整为被动防御,同时又采取了娄敬的策略与匈奴和亲,以缓解紧张的汉凶形势。

很难说如果没有韩王信勾结匈奴入侵,刘邦会不会发动与匈奴的战争,但是如果没有白登之围,汉朝初年可能就不会继续实行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可能也不会大力鼓励全国官民养马,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汉武帝驱逐匈奴。所以,刘邦不是被打怕了,是被打清醒了,从他开始,汉朝每位皇帝都在有目标地卧薪尝胆,所以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吕后能够忍受冒顿的侮辱。


国史通论


个人觉得刘邦是被吓坏了而主动和亲的其实是不太可信的,毕竟像刘邦这样的人想吓坏他使他丧失这种进取之心转而委屈和亲,连楚霸王项羽都做不到,匈奴人又算得了什么。当然怕肯定是有,但不至于是被吓坏了,我认为刘邦主动和亲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刘邦剧照


其一,对于刘邦来说,打输打赢对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当初被项羽打的那么惨,父母老婆都被俘虏了,他也没怕过,还能继续干。之所以选择和亲是因为国内局势不稳定,各地还是动荡不安的,就像他这次出兵匈奴主要不就是来平叛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打得过匈奴更好,打不过匈奴那为了自己的统治,只有求和求稳,先把国内局势平定,把不安分分子全部打压下去,加上多年征战,民生疲敝,大战已经很难打起来了,和亲虽然是一种巨大侮辱,但是刘邦不会在乎。

其二,刘邦看透了匈奴的本质,他知道即使他能够打败匈奴也没什么用,因为他没办法真正伤到匈奴元气,骑兵是个硬伤,而匈奴却可以随时骚扰边境,防不胜防,打赢是种损失,打输可能统治不稳,这种条件下,他也是限于国家实力,而白登之战更是让他看清明白了这点。

所以说,不是说刘邦被吓怕了,而是刘邦知道实力对比以及打更加的得不偿失,拿尊严面子换实际的和平发展的利益,对于市井出身的刘邦来说,他是可以接受的。对于后来汉武帝来说,因为国家有实力,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又去除了头上的各种桎梏,他才难以接受,才有能耐打这一战。


Y一花一世界YB


是也不是。因为确实是“和亲”政策是从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战败开始的。为什么说它又不是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汉初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之间的战争,我们常说的“白登之围”,汉朝战败,匈奴胜。

一、“白登之围”始末

1.“自家人打自家人胜”:在同样条件,同样的装备情况,刘邦这边谋士与猛将如云,对于韩王信这个原六国之后裔简直就是“大象捏死蚂蚁”。

2.大象捏死蚂蚁的战斗不在一个力量级别,导致汉高祖刘邦这头大象异常的兴奋,作为战胜者有着高傲的情绪,饱满的战斗精神,那就带领军队撒欢往前跑,不管是猎人的布置的陷阱还是其他老虎在前面严阵以待,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的步骤之后,完全把军队落入匈奴冒顿单于这猎人的手里,造成“白登之围”七天七夜,饿得头晕脑胀。幸好还有陈平这个军师对于猎人与夫人之间的伉俪情深十分的了解,经过三寸不烂之舌的讲述利害,并搭上黄金财宝让你眼界大开,以备漂亮的女人让匈奴冒顿单于的阏氏防备拒绝之后,最终获得逃亡的机会。

并许下“公主和亲”屈辱的国家外交政策,正是“弱国无外交”。

假如没有“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只是一场汉匈之间的短暂较量,按照汉高祖一路走来登上皇帝宝座的历程,他仍然会再次起兵征讨匈奴,甚至是消灭匈奴,但是他为什么选择和亲政策,为什么不再次领军御驾亲征呢?

一、“地主家没有余粮了”

经过战国254年七国混战之后,秦朝短暂一统,又天下大乱,直到汉朝统一天下之时,整个国家民生凋敝,人民流离失所,社会治安混乱,土地荒废严重,社会经济处于战后的大萧条时期。对外战争就是打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此时的汉朝已经没有能力去支撑起在打一场持久的对外战争,而且这场战争的胜算比较低。连汉高祖刘邦以皇帝的尊贵身份也只能是坐牛车,那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如何,像不像“1942”这一部电影描述的情形一致,就真的是“地主家没有余粮了”。

二、“卧榻之侧,还有他人酣睡”

汉初建国之后,吸收秦朝郡县制,导致二世而亡的历史因素。汉高祖刘邦总共分封八个异姓王,其中四个异姓王是在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之时,号召这些异姓王共同消灭项羽而进行封王的权宜之计,这也仅仅是刘邦“战争需要”所导致的恶果。分封制度对于汉朝建国之后,越来越不适合国家管理与发展,这些异姓王与七国后裔都想以独立王国身份进行自我管理,仍然想着恢复战国时期,各自为主的思想。

汉高祖刘邦最后对各路异姓王进行剿灭,避免再“尾大不掉”再一次出现全国动乱,那我刘家天下就亡了。最后汉高祖刘邦喊出“非刘姓者,不能封王”的汉朝传承禁忌。

三、“寇可往,我不可往”

说到汉朝的兵制是属于“征召制”,并不是“义务兵”或“常备军”的制度,就是有战争就下达通知归集大家一起战斗;没有战争时,大家就回家娶妻生娃耕田种地,闲时就操练的模式。

匈奴的兵制更多是部落制,以骑兵为主,机动性,灵活性,聚集速度非常快的特点。就像打篮球一样,匈奴明明是客场,但却在客场变成自己的主场的优势。

那就是匈奴经河套草原南下或东北入马邑,代郡,风卷云残地掠夺一把之后,就回到草原。汉军得到匈奴人入侵之后,在慢慢地归集军队,自带武器与装备,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机动性不足,骑兵能力差,步兵为主,根本不是匈奴骑兵的对手。这就是“寇可往,我不可往”的现状。即使人多你都找不到敌人在哪里。

四、开启汉朝七十余年“公主和亲”屈辱政策

汉初高祖一直到汉武大帝时期,总计七十余年都是执行“公主和亲”屈辱政策,因为赶又赶不走,打又打不过的现状,只能维持现状,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军事水平,人员素质之后,才能开展汉武大帝时期“灭匈奴”持续打了几十年之后才获得最后的胜利。

汉初汉高祖刘邦即使没有“白登之围”这场战役,仍然会有其他的战役来决定,汉朝采取“和亲政策”是屈辱的,这是汉高祖刘邦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个人意见,如有不妥,请关注并指正,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刘邦跟匈奴和亲的原因很清楚,即农耕的大汉臣民不堪游牧的匈奴人骚扰,刘邦试以和亲、通商等和平方式解决匈奴和汉人之间的生存矛盾,跟白登之围一分一厘的关系都没有。

汉高帝前的秦始皇及秦二世,对待匈奴的方式是粗暴的征伐和修筑长城。

蒙恬所统辖的军队驻扎在长城边上,把匈奴人赶到很远的北方去,这是秦始皇对匈奴的主动出击,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征调了大批徭役修筑长城,渴望通过汉人熟悉的城墙防范匈奴人的进攻。

这种方式固然是有效的,但内耗也是巨大的。

要维持三十几万的脱产的精兵长年累月地驻扎在同一个地方,以当时的人口规模和生产力水平来说,负担极大,更何况,这三十万的精兵还动不动就对匈奴开展军事行动,国家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粮草及军饷。

这可不仅仅是养活三十万人这么简单啊!国家为这三十万人运输粮草物资的时候,又需要大量的民夫,民夫运输粮草物资的时候,又需要足够的衣食住行。

另外,修筑长城看上去是一劳永逸的事,实际上,修筑长城就需要比供养军队更多的脱产的徭役,国家再解决这部分徭役的吃饭问题,又是一笔极大极大的负担。

秦始皇时,有「亡秦者,胡也」的预言,实际上,秦始皇和秦二世为了抵御匈奴,确实是在不断地压榨百姓,使百姓愈发地苦秦,最后闹出了陈胜在大泽乡的振臂高呼。

中原经过七年的战乱,汉高帝刘邦一统天下,天下重新统一之后的实力,已经不能跟秦始皇时代相比了,于刘邦来说,民心思治,少打仗多和平,才是民众的愿望,刘邦不得不重视民意。

另外,就在刘项等人在中原争夺天下的时候,匈奴的新任单于冒顿也在草原上崛起,率领匈奴人南征北战,夺回了原本属于匈奴人但被蒙恬占领的土地,还消灭了匈奴周边的其他政权,实现了匈奴人在草原上的大一统。

简言之,中原经过七年的内耗,实力已大不如从前,匈奴人经过东征西伐,实力大大增强。此消彼长,如果刘邦还采取秦始皇的套路,不但像秦始皇一样没法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占到大便宜,还会把国家拖入无底的深渊。

其实,摆在刘邦面前的,根本就不是武力的问题。

如果匈奴人跟汉人一样,也是农耕民族,也聚居在城邦中和城邦周围,即便刘邦领导的大汉武力上已不如秦始皇领导的秦,刘邦依旧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匈奴人。

但匈奴跟汉人不一样,他们游猎的,他们居无定所,他们跟你打游击,你一打他,他就逃之夭夭,你停驻了,他就继续骚扰你,偷偷地抢你的生活资料。

烦都烦死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邦的谋臣娄敬提出,打不如和。

以和亲为契机,和匈奴和平相处,匈奴缺少的物资,都可以通过贸易获得,于匈奴人来说,这远比冲入汉地来抢要经济,毕竟汉人也不好惹,你匈奴人跑过来抢,有可能把命搭上,而通过贸易,命保住了,需要的东西也有了。

因此,刘邦及历代的汉朝皇帝,都愿意派出公主或宫女和匈奴和亲,毕竟,这种做法的确比打仗要轻松。

当然了,和亲怎么看都像是给匈奴「送女人」,让汉人感觉「屈辱」,所以娄敬在跟刘邦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用翁婿的关系来作比方,在娄敬看来,刘邦派公主与匈奴和亲,刘邦就是匈奴单于的岳丈,如果和亲公主生下的儿子继承了单于的位子,刘邦就是匈奴单于的外公。

很阿Q的一套说辞,在伦理上为自己找平衡。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蒙恬列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匈奴列传》


遥望燕园


一,当时的大背景。秦末农民起义到楚汉争霸,年年征战的中原已经满目疮痍,国力衰弱到极点。汉朝建国的时候,虽说统一天下,但在当时分封诸王的大背景下,刘邦不单要对付匈奴,还要防着那些野心勃勃又骁勇善战的诸侯王们,可谓苦苦支撑,压力山大。

二、刘邦的个人性格。委曲求全和果断逃炮,对亭长出身的刘邦来说,实在是家常便饭。老爹老婆被项羽抓了,都能放得开。跟项羽装孙子装的毫无节操也无所谓。崇祯打不过,居然直接上吊,这种节操,对于富一代刘邦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三,有了开过君主的示范,他儿子惠帝文帝,孙子景帝,对于匈奴,自然能不招惹就不招惹了。修生养息,积蓄力量。终于到了重孙子汉武帝登台的时候,不用再低声下气了。从性格角度来看,几代帝王下来,对于皇帝这个身份的自尊心也终于培养起来了。

四,最后看一下当时地图,开国的时候,没有河西走廊,没有骑兵,南方也没有征服,国内大量的分封诸侯国,刘邦的压力可想而知。攘外必须安内,这可不是常凯申公一个人的感慨。



Tom员外


这个问题,阿墨认为有必要分析人物汉高祖刘邦和了解“白登之围”事件与为什么选择“和亲”作为政治手段解决汉奴战争。

第一:汉高祖刘邦

刘邦(61岁卒)“阴险狡猾的刘邦,知人善用的领导”

吓坏了?不存在的,纵观刘邦一生,创皇帝业的途中跌宕起伏,艰难险阻,可谓历经千辛万苦,不应该也不存在被“白登之围”吓坏了!

第二:“白登之围”事件

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白登之围”事件之后,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采纳刘敬的建议,要嫁长公主与匈奴和亲,吕后不答应,日夜哭泣,刘邦改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派刘敬作为使者陪同前往(刘邦尽斩先前进言匈奴可击的十几名使臣,并赦免刘敬,封为关内侯,食禄两千户,号为建信侯)。和亲之后,冒顿单于屡次违背汉朝与匈奴所订立盟约,对边界进行侵扰劫掠活动。此外汉朝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自此,汉与匈奴约定结为兄弟,各自以长城为界,两国的关系得到暂时的缓和。

首站告捷——轻敌冒进——被围白登——遁出脱围——公主和亲——(后来汉武帝反击匈奴)

第三:为什么选择“和亲”作为政治手段解决汉奴战争

“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刘邦可不是君子,而是把小人的聪明发挥到了极致)

匈奴这么欺负汉人能忍吗?汉高祖刘邦连自己的一众开国功臣都没忍,肯定也忍不了匈奴的嚣张气焰啊。不过汉高祖刘邦还真的忍住了体内的洪荒之力(能伸能屈的真小人),并且匈奴在和亲之后还继续对边界进行侵扰劫掠活动。汉高祖刘邦奉行了“愚公精神”,汉朝现在刚开国还不能跟你再干硬仗,没关系啊,先守住了这一亩三分地。反正此时刘邦也琢磨着自己的年纪也大了时日不多,先让匈奴蹦跶蹦跶,总有蹦累的时候吧,到时候子孙后代自然会教你做人的。果不其然,在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的时候,打得匈奴抱头鼠窜...所以,今天的汉人也应当了解一下汉武帝刘彻。

阿墨给看官大人简单介绍一下汉高祖刘邦的曾孙: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69岁卒,是那个时代的长寿老人了),西汉第七位皇帝。主要介绍对外政策,汉武帝征战四方,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汉武帝登基之初,汉朝建立已经有六十多年了,介绍这一点是为了让看官大人能更好的联系前文)

举几个对汉武帝刘彻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朱熹: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能如此。

曾国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孙中山: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毛泽东: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好了,喜欢阿墨的看官大人可以点一个关注哦。(手动微笑)


缘分的阿墨


不是。

刘邦一生都在征战,消灭英布后,伤病并发才死的,这样的人会害怕打仗吗?

而且白登之围算不得失败,简单地说白登之围,就是韩王信勾结匈奴造反,刘邦亲征,因为轻敌孤军深入被包围七天七夜。

匈奴虽然包围了汉帝亲军,但也只能包围并不能消灭,这也证明汉军战斗力一点都不弱,小股部队都消灭不了,大部队正在赶来,冒顿骑虎难下,这时汉使送来财物,这才见好就收。

冒顿是为了权力弑父送妻的人物,怎么可能听了几句枕边话放弃消灭汉朝的机会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匈奴打不赢。既然谁也奈何不了谁,收点好处顺坡下驴是再好不过。

白登战役顺利了镇压了叛乱,击退了外敌,怎么看都不能算失败。

高帝之所以采取和亲政策,是基于国力和形势所迫,当时汉朝找四匹上好成色的马匹都难,没有大量骑兵部队是很难追击歼灭游牧民族的。而且国内尚有几个异姓王和功臣存在,汉室人丁还不兴旺,统治还不深入人心,很容易翻车,冒险不得。

简单地说,秦末民变造成的国力衰退太严重,正因为衰退度大所以未来的成长度才高,没有必要在自己虚弱的时候和别人硬拼,潜心修养爆装备才是正理。

武帝之前虽然一直被动防御,但打起仗其实并不吃亏,没有你们想的那么怂,收臂是为了出拳!


az2777


白登之围后,刘邦知道以汉朝现在的实力在北方草原难以对抗这些游牧民族,匈奴强大的骑兵对天下初定的汉朝来说,无异于噩梦。要知道刘邦在出行是坐的是牛车,即使后来有所改善,也无法凑齐同样颜色的马,长年的战乱使天下民生凋敝,田地荒芜。此时最该做的是休养生息,集聚实力,但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北方的气候也不适应耕种,一些生活必需品必然要从汉人手中获得,他们大肆劫掠,屠杀百姓司空见惯。汉朝与匈奴边境线漫长,不可能处处设防,即使有所防备,没有骑兵队伍也望城莫及,鞭长莫及。

第二就是对异姓诸侯王担忧,匈奴只是肘腋之患,异姓诸侯王才是对汉室江山是最大的威胁,通过与匈奴和亲,稳定北方局势,腾出手来解决内部隐患,刘邦最后时光都用在了平叛上,为此而丢掉了性命。

和亲政策为汉朝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经文景之治,汉朝集聚了足够的力量,到汉武帝时终于一雪前耻。


失去航线的孤舟


刘邦是混混出身,他怕过谁。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刘邦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他和亲目的是为了内部瓦解匈奴,控制匈奴。匈奴首领是单于,但是单于怕老婆(阏氏),于是刘邦采取了和亲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