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的情形是这样的,十三阿哥从理藩院被放出来后,与四阿哥团聚,期间他发出了“这样的太子值得我去保么”的感慨,并且让四阿哥去争取太子之位,听到这里,邬思道立马赞同并称在十三阿哥是“国士无双”,随即拿出了两份已经拟好的密折稿件交给了两位阿哥,要二位阿哥以各自的名义上奏康熙皇帝,内容当然就是保举废太子胤礽,复立二阿哥。

这一段剧情看似平淡无常,但是我认为在整部电视剧里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四阿哥胤禛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夺嫡之路,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辅佐太子,而这一刻开始,则完完全全不一样了。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保举废太子,不能说是有什么阴谋,但是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日后四阿哥的夺嫡铺路:

其一,邬思道在之前“张五哥刑部冤案”的剧情中就提到,太子名分早定,三十多年的太子经历让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谁让太子倒台“将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天下,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康熙自己也提到,“一废皇太子”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稳定局面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真的有废黜的打算,他心中的首选继位人还是废太子胤礽,所以保举胤礽正是应了康熙的心思,必然得到康熙满意。

其二,这个时候举荐太子,必然得到康熙的信任与重用,此时的太子党羽被俘获,满朝又极力保举八阿哥,即便是复立太子,太子的势力也是势单力薄,保举废太子,是对太子的支持,也是对于康熙的支持,必然得到康熙的重用以平衡朝中势力,事实上,四阿哥兼任了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十三阿哥监管了刑部,德妃被晋封皇贵妃,就连弘历都被安排进宫由康熙亲自教育,都是说明了这一点,正是以退为进,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成果。

其三,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要求是做“孤臣”,而这次,面对满朝保举八阿哥的局面,保举废太子,就是与朝臣的意见相左,会进一步的为朝臣所“孤立”,在其他兄弟那里也会被另眼相看,但是这却迎合了康熙的想法,做了皇帝的孤臣,替皇帝分忧解难。

剧中的邬思道之所以“神”,就是因为他深知康熙心中的想法,康熙非常反感阿哥们与朝臣结党,这一点也有明珠和索额图的先例,而八阿哥就犯了这样的忌讳,倒台再所难免,而太子的心智和能力以及手段,比起四阿哥还是有些差距的,即便是复立为太子,也很难吸取教训,难免重蹈覆辙,再次被废就是在所难免了。所以,康熙给八阿哥来了一个“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而邬思道也让四阿哥给太子来一个“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如果是阴谋,可能阴谋就是在这里吧。


雍亲王府


保举废太子发生在太子首次被废以后,康熙下旨让群臣推举新太子人选,就在雍正犯难的时候,邬思道提议:保举废太子。

太子刚刚被废,却又主动保举,看起来不合常理,但这里边却大有文章。

作为《雍正王朝》中的大智囊,邬思道和张廷玉可谓最了解康熙的两个人,后者常伴君前,对康熙一举一动洞若观火,而邬思道虽然没有张廷玉那样的条件,却能通过蛛丝马迹猜到康熙的心思,的确是了不起。

邬思道建议雍正保举废太子基于两个判断:

第一,康熙是一代圣主,立储这种大事必然乾纲独断,不会因为百官推举谁而做出改变,让百官推举不过是引蛇出洞的计谋,如果随大流必然被皇帝打压。

第二,康熙是仁孝之人,不愿意看到兄弟阋墙,所以在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不仅看重能力,还要考察人品,雍正属于太子一派,如果太子刚刚被废就急吼吼提出新人选,必然被康熙看做寡恩薄情,影响印象。

第三点,邬思道认为康熙对太子依然未死心。太子是嫡长子,地位远高于其他皇子,且从幼年开始就被立为储君,可谓倾注了康熙半生心血,只要有一线希望康熙也不会愿意放弃太子。

邬思道的判断十分准确,康熙的心思被他完全猜到了,当然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个张廷玉。一心想着推举八爷上位的佟国维马奇等人却调入康熙设好的陷阱,彻底失宠。而置身事外的隆科多则趁机凶猛上位,成为康熙为新君留下的一道保险。

不能不说,康熙太老谋深算了!



日慕乡关


邬先生举荐之前。特意讲故事。以不争而默默做事的儿子取得最后胜利为隐喻。为四爷指明方向。

而后邬先生让两位爷举荐废太子。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就是让四爷不要去争。八爷党现在势力太大。四爷只能选择做实事而不是去主动去争。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策略。

第二,就是表现好印象。皇帝的态度晦暗不明。最稳妥点的选择就是废太子,无论结果如何,都证明了他们的忠义之心。可以给皇帝留下好印象。这也是先前故事里面做实事儿子所采取的方式来让老人最后醒悟。

第三,这点邬先生不好当面说。不过呢,封建王朝选举,说来可笑。皇帝独揽大权,怎么可能让外人弄权呢。无论结果如何,还不是皇帝自己说了算吗。这次选举就是骗局,来试探各个皇子的势力罢了。四爷和十三爷举荐废太子,几乎就是弃权票证明自己没有结党营私。

而结果也正是如此。康熙以结党营私为由强行结束这不公平的选举。八爷党落败,废太子重新上位。而举荐废太子的四爷,十三爷和张廷玉都取得了康熙的信任。


乱神虎


谈不上是什么阴谋,只是邬思道分析得当,掌握了主动,顺势而为,以得到康熙的信任罢了。太子被废后,康熙深知九子夺嫡的局势必将弄得朝廷错综复杂,到底是重新再立太子还是不立太子,如果立太子立谁,在康熙心中都有个基本考量。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太子必须立,只是怎么立,立谁的问题。因为如果不立,那皇位之争不知道要搅到什么天翻地覆的局面。所以:

1.太子肯定要立,这点毋庸置疑。邬思道知道,朝野都知道,康熙帝自然也会要实行立太子的规矩。只是一废一立,在朝野会掀起多大的波澜,会有多少人跳出来,康熙心里不是没有数,他要以此事为契机,来一个大清理。所以,康熙帝想到了佟国维,与佟国维吃了一顿饭后达成了一个协议,佟国维心领神会,把隆科多推出来大义灭亲,然后让康熙打压八爷党。

2.立谁很重要,那么,康熙会立谁呢?

很多人都以为会立八爷胤禩,那只是表面现象,康熙在作出举荐新太子的时候也进行了误导,比如那个道人的事。这让朝廷上的很多人自以为是,加之佟国维是居中联络,都倒向的八爷党。但是邬思道一番“八王大,大王八”分析,得出了康熙对八爷胤禩根本就不感冒的结果,所以,八爷是没戏了。再就剩下老大,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十四和十三了。最蠢莫过老大,康熙都否定了,就不谈了,老三明显是心有余力不足,老九老十老十四是八爷党不说,老四和老十三是一伙的。现在朝廷就剩下老四老十三了。十三爷不可能,其实就剩下老四了。那么是不是推荐老四呢?这就是水平问题了。

3.会不会有人举荐四爷胤禛?虽然前面我们分析是老四老十三,但是当时的朝廷见风人士不知道啊,老四追比国库欠款得罪的人可不少,所以要真正推荐起来,得票数估计还不如老大。康熙心里肯定明白,因为若要举荐四爷,那只怕也是个打水漂的事件,在康熙心里,也许肯定了四爷胤禛是接班人,但是时机不成熟,靠举荐上位为时尚早,所以,举荐四爷胤禛一定是个下下之策。

4.真正的新太子上位需要什么条件?

邬思道分析得很正确,无论何时,八爷党需要的是一个乱字,而四爷上位需要的是一个稳字。邬思道知道,康熙更清楚,所以,康熙必须要保持稳定的朝局,才能铺陈真正的新太子上位。此时的废太子虽然被康熙否了,但是他不是没有作用了,加之太子出事也是事出有因,他的存在至少可以保持朝局的稳定,不会因为其他儿子觊觎太子之位而互相争斗,而现在扶持真正的新太子上位,即胤禛,看朝廷的风向,还真不一定坐得稳。康熙需要时间来度过这个稳定期。

那最后,就只有保举废太子了,以求得一个稳字。邬思道那是参透了康熙的心里,所谓知大势而为之,必成。就是这个道理。大势是什么?大势就是康熙的心思和朝局的变化。


青灯问史


这是雍正王朝影视剧中的桥段。并非历史,因为在正史当中,邬思道是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幕僚,根本没见过雍正皇帝。

咱们就事论事的拿《雍正王朝》影视剧来说,邬思道的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幕僚。当时的康熙皇帝,虽然此时对太子已经失去信心,但是并不相信太子会谋反,在心中仍然想要给胤礽机会。

另外,30年的太子,其地位和势力都已经根深蒂固。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事起仓促,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想要以雷霆手段将太子势力清除更是天方夜谭。胤禛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实力,贸然行动只会适得其反,还会暴露自己的野心,使得苦心攒下的冷面王口碑和声誉一朝尽失。

在这种情况下,邬思道正是冷静看出了康熙皇帝深层次的心理活动,以及当时的势力格局。于是建议胤禛保举废太子复位,不仅获得了康熙皇帝的好感,更收取了很多忠志之士的人心。最关键的是借力打力,让八爷党彻底失去了皇位争夺的权利。





老胡读历史


因为邬思道太了解康熙大帝及封建王朝帝王权术的运用,只有“得君心者,才能继承大统”,而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因为邬思道知道无论是大阿哥党还是八爷党都不会保举废太子复出,而是会置废太子于死地。

邬思道他是从哪几方面去说服雍正的呢?我们试着去分析一下:
1.雍正以铁面无私,嫉恶如仇地行事风格,在朝中大臣里面是没有人缘的,属于孤家寡人的一类,从雍正之前就不涉及党争,就要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行事风格,只做“食君俸禄,忠君之事”。

2.按照汉民族以嫡为长的传承制度,肯定以张廷玉为首的汉族大臣一定会在朝堂上保举废太子复出,那时候四阿哥可以联合十三阿哥一起保举废太子复出奏请,即使废太子无法复出,那也会在康熙大帝心里留下“顾及兄弟之情,懂规矩,明事理”的最佳印象。

3.第一次太子被废之后,大阿哥的行事作风导致自己身陷囹圄的结局,我们应该要警醒这样莽撞的行事断送自己的前程。八爷党已经联合朝中大臣一起上书建议,推举自己为新任太子,人都常说;“枪打出头鸟”并且康熙大帝已经多次在朝堂上阐述自己的意见,自有安排。现今不可莽撞行事,以便能否从中获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保举废太子复出,这是干的一件“雪中送炭”的美事,即使未来废太子御极四海之时,雍正也不会被整死,继续保持亲王的待遇,或许还能更上一步,位极人臣。

5.康熙大帝对于这位皇太子从出生到如今,重点培养三十多年,一直是以继承人的身份来对待,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短期难以撼动。还要一直遵循着“所有人都有错,但皇帝没错”的标准,保举废太子复出,能够让皇上有台阶下,那么雍正在那么多位阿哥之中就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第二梯队的第一候选人。

最后的结局:确实如邬思道所猜想的一模一样,张廷玉代表汉臣请求复立废太子之位,八爷党的坚定支持者,马齐,佟国维提前摘掉乌纱帽,回去退休养老,圈禁在家。

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关注并回复,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历史上的雍正朝没有这段人和事。只能用清朝秘史解开迷团,康熙皇帝废掉太子胤礽后,胤禃是实对胤礽表现出救援态度。胤禛很着急,很想救他,此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则更能表明胤禛对侍胤礽的态度。胤礽被废出后,康熙皇帝准备宣布胤礽被废的告天文书,但在之前,他将文书给胤礽看,胤礽看后说:我的皇太子是父皇给的,父皇要废掉就废掉好了,何必还告天呢?大阿哥便将胤礽的话转奏给康熙。康熙听后很是生气,他下令说:做皇帝是受天之命,如此大事怎能不告天,胤礽这样胡说,以后他的话就不要上奏了!大阿哥又将父皇的谕旨传达给胤礽,胤礽又说:父皇若说我别的不是,我倒无话可说,只是说我弑逆之事,我断无此心!请您带我的话转奏父皇。然而大阿哥却以有康熙曾说一句:不必转奏胤礽话,的谕旨为由,不肯为胤礽转奏此话。在当时,胤唐得知了此事,便告之胤禛,并对他说,这件事关系重大,我们应该上奏给父皇知道。胤禛听后也十分赞同胤唐的意见,他表示即使因代奏得了不是,也应该替胤礽转奏此事。他俩一同找到大阿哥,希望他能够改变主意,为胤礽奏明此事。然而,大阿哥却厉声拒绝了,胤禛十分生气,他说:你不奏,我来奏。阿哥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代奏此事,康熙听后非但没有因他们违抗谕旨而生气,反而夸赞他们奏得对,并命人将胤礽项上的锁链拿掉。胤禛在皇太子的废立事件中,采取与他人截然相反的做法。对胤礽表示关切,仗义执言,疏通康熙与胤礽之间的感情,并且伴随康熙更是体贴人微。在皇帝面前更是经常夸赞其他皇子,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在激烈的争储斗争中胤禛深得人心。


茹叔敬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61

主动保举废太子胤礽复出

清理户部亏空是在康熙四十六年前后,紧接着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犯事第一次被废,这次的太子被废,彻底打破许久的沉静,彻底揭开了九王夺嫡的序幕,一时朝廷上下人心涌动,都对康熙皇帝提出的朝廷上下举荐新太子,到底会在哪位皇子阿哥中产生,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康熙帝闹出的笑话)

这次的举荐新太子风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狼烟四起,一时政治风向晦暗不明。

可是康熙皇帝的皇八子,八阿哥胤祀却是高调行事,大有不做上这个新太子的位置,决不收兵之势。 此刻的邬思道彻底彰显出他做师爷和幕僚的本领,沉着冷静而又十分精准的分析出了康熙帝那高深莫测的帝王心术。

邬思道分析认为:

康熙皇帝虽然这次废黜太子胤礽的“储君”位置,但是并没有对太子胤礽彻底失望,而且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废掉自己大量心血,不可能说废就真废。

太子胤礽不但做了“储君”三十多多年,经过苦心经营,他的门生故吏必然遍布朝野,即使有举荐出新太子人选,也绝无可能与太子胤礽相抗衡,这包括四阿哥胤祯及十三阿哥胤祥。


(阴险狡诈的邬思道)

由以上两条的存在,即使四阿哥胤祯与十三阿哥胤祥想脱离太子党自立门户,也切不可过于张扬,应该韬光养晦,低调行事,不可与任何一位阿哥兄弟分庭抗礼,以免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继续站在废子胤礽一边,康熙皇帝最反对的就是墙头草。

邬思道强调;无论谁举荐哪一位阿哥,我们保的仍然是太子。

继续举荐废太子复位没有风险可言,一个有情有义这四个字就值得康熙皇帝大肆夸奖,即使保举失败了也是各为其主罢了。

(康熙帝果然反悔了)

邬思道与四阿哥胤祯的预料果然没有错,康熙皇帝真的反悔了!出头的橼子早滥,八阿哥胤祀在新太子的竞争中不但出手太早,更是大张旗鼓招摇过市,这让康熙帝看了感到恐怖。

为了皇权不受于威胁,出于无奈的康熙帝只得反悔,反悔的说辞就是康熙帝说的那样:当初废太子是朕一人乾纲独断,太子也是一不小心犯了错,近些日子以来,太子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毕竟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大概意思就是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

这次四阿哥胤祯与邬思道的合谋又一次得逞,他更明白即使太子复位,他的下台是早晚的事儿,个给自己参与夺嫡自立门户,又增加了一个时期的缓冲时间,同时又打下了又一个对手,那就是八爷党的八阿哥胤祀。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k古史


邬思道之所以让胤禛举荐太子,原因有两个:

1:向康熙表明自己没有争太子之心;

2:转移了老八等人的注意力,不让胤禛成为打击的目标;

3:任何皇帝到晚年后,都喜欢忠诚、诚孝的儿子,邬思道摸透了康熙的心理!使胤禛得到了康熙的赞同,为下一步争太子铺平了道路

4:高居皇帝之位:希望继承人有孝心、有责任感、有担当!

5:康熙二次立太子,首先是在给太子一个机会,看他经历这么多后是否能改过;更重要的是稳定朝局

洞察人性和人心的人往往都是最后的胜利者!


wyl一杯清茶


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情节,真实历史中雍正有没有上书康熙保举废太子胤礽,暂时没有查到相关史料。不过,从历史发展推测,雍正彼时应该是有此态度的,至于有没有这么一个文字的东西,不好说。 单就剧情而论,为什么邬思道建议雍正保举废太子,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



首先是撇清夺嫡的嫌疑。众所周知,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康熙曾经命群臣举荐新太子人选。一来,康熙自己仍在纠结,拿不定主意。二来,康熙内心并没有彻底对胤礽死心,希望有人给自己递一个复立胤礽的台阶。三来,接举荐之事,搞清楚群臣的站队以及儿子们的派系。这时候,如果举荐其他人、或者被举荐,等于就是明着告诉康熙,我站队了、我结党了、我有夺嫡之心。胤禩不正是因为这个事情被康熙公开否决皇位继承资格的吗?



雍正这时候保举废太子胤礽。一是为了向父亲表明自己没有夺嫡之心。二是为了向父亲表明自己重视兄弟情分,二哥是老爷子你立的继承人,我一直都是跟着二哥的,相信二哥这次只是一时糊涂、事出有因,希望父亲再给二哥一次机会。这是兄弟之情,是作为父亲最希望看到的。



其次,是为了跟随父亲的脚步。胤礽作为康熙自己册立的皇太子,康熙对胤礽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直亲自教育、培养这个皇位继承人。从内心而言,康熙不愿意接受自己多年心血付诸东流的事实。作为父亲,康熙也愿意相信儿子事出有因,再给儿子一个改过机会。同时,胤礽被废之后,儿子们的表现也让康熙惊出一身冷汗,担心会祸起萧墙。这时候纠结的康熙已经产生了复立胤礽的想法,只是君王不能出尔反尔,正苦于没有台阶可下。



这时候雍正保举胤礽。一来是紧跟父亲脚步,为父亲递上了急需的台阶。二来也让父亲看到了自己对于大局的认知和把控能力。



再其次,是为了向父亲表明自己一心为公,不谋私利。面对诸子夺嫡一触即发的局面,康熙权衡利弊之后,已然决定复立胤礽,断了其他儿子的念想。这不仅仅从父亲的角度考虑,而是皇帝的角度考虑问题。为的是维持政局稳定,避免祸起萧墙、政局动荡。



这个时候,雍正站出来保举胤礽,而不是结党保举自己或者站队保举他人,放弃了自己可能成为皇储或者站队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而是从国家安危、政局稳定的大局出发,保举已经被废黜的胤礽,恰恰让父亲康熙觉得,这个儿子不是只打自己的小算盘,是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的。这正是一个帝王应当具备的素质,不是吗?



或许,在胤礽被废之时,康熙也想到了雍正,但是,毕竟儿子们都很优秀,康熙也很纠结。而雍正的这一举动,让康熙印象深刻,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对其他所有儿子的印象。因此,这个时候康熙很可能已经把雍正当成复立皇太子胤礽的备胎了。再胤礽二次被废之后,实际上康熙就已经认定雍正作为继承人了,只是因为胤礽的前车之鉴,康熙并没有着急立储,而是继续考察这个将来的继承人,顺带着对雍正也是一种保护。否则,圈禁胤礽和胤禔、否决胤禩的继承资格、把胤祯(允禵)支得远远的就说不通了,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