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大公遇刺为什么会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军事一点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看起来是一个发生在塞尔维亚的偶然事件,冲突双方涉及的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两个国家。然而如果了解一战前欧洲的政治格局就会发现,大国之间早已经剑拔弩张了。

战前欧洲政治格局

从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列强(主要是英法饿普奥五大强国)实力相当以致达成了相对的均势格局,被称为维也纳体系。截止到一战开战前,欧洲已经经历了将近百年的相对和平时期。19世纪前半叶基本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但19世纪中后期的两场战争动摇了这个体系。先是英法和沙俄在克里米亚发生战争,沙俄战败。然后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普鲁士携战胜法国之威,统一了一盘散沙的德意志,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这样欧洲均衡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德国统一后,英法俄都感到了威胁。最初德国俾斯麦稳住了沙俄,然后他下台后,年轻气盛、目中无人的威廉二世得罪了沙皇,致使俄国先和法国结盟。英国先是和法国人结盟,然后通过法国人的撮合与沙皇结盟,这样一来协约国的联盟初见雏形。



巴尔干为何这么重要

看一眼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从柏林到巴格达,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一字排开。只有一小块条状地带横亘在这条链条上,阻止了东西两边的联系,这就是塞尔维亚。塞尔维亚虽小,但处于德国与君士坦丁堡港和萨洛尼卡等大港口之间,对德国来说如鲠在喉。这些港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把守着东方的大门……对于英国来说塞尔维亚是英国在东方财富的第一道真正防线。如果塞尔维亚被征服,或是被利诱加入柏林-巴格达体系,那大英帝国将很快感受到德国刺向东方的利剑。



巴尔干半岛在一战之前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领土。一战前夕,巴尔干地区战火连绵,动荡不安,在崩溃的边缘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无力控制巴尔干地区。该地区民族主义兴起,独立出很多小国。奥皇认为维持那里的秩序和基督教信仰是他的神圣职责,想要把它的边界向东南延伸。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阻碍了塞尔维亚在该地的扩张,塞尔维亚对此感到非常不满。而奥匈帝国下一个目标就是保加利亚,进而控制黑海西岸。

沙俄利益

而黑海是俄国的重要贸易通道,几乎俄国一半的对外贸易都从那儿穿过海峡到达地中海。——从南部玉米种植区出口的谷物,到巴库附近油井出口的石油——都是通过黑海的港口运出去的。俄国不可能让任何其他大国获得巴尔干东部地区,继而主宰海峡。这无疑是往它的脖子上套绞索,扼住了俄国的经济命脉。

德国利益


1889年,在德意志银行的领导下,一群德国工业家和银行家,从奥斯曼政府那里获得了一项特许权,建设从首都君士坦丁堡横穿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的铁路。这一协议持续十年后,到1899年,奥斯曼政府又批准了第二阶段的建设任务,即大家所熟知的“柏林-巴格达铁路项目”。这条铁路第一次把君士坦丁堡和奥斯曼帝国的亚洲内陆腹地与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地区联系了起来。这样的铁路,一旦扩展到巴格达,再延伸到不远的科威特,将在欧洲和整个印度次大陆之间建立起一条价格低廉而快捷的交通通道,这也是当时最高等级的世界级铁路。隐藏于这个项目后面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获得潜在的石油供应,对此,英国当然会跳出来反对。

英国利益

在英国看来,德国人要修的铁路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柏林-巴格达铁路建成,这块生产数不尽的经济财富、海上军事力量根本攻击不到的巨大内陆疆土将统一在德国的周围。俄国与它的西方朋友——英国和法国,将会被这一屏障阻隔开。英国在埃及的利益处于德国和土耳其军队的有效打击范围之内,并且两国军队从波斯湾可以直接威胁到印度。很快,亚历山大港和达达尼尔海峡将极大地加强德国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



萨拉热窝事件点燃战争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本想使妻子享受到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但却没想到让她连同自己丢了性命。

当时欧洲兴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其实民族观念是一个非常晚近才兴起的概念,但是一经兴起,就被赋予了非常神圣的地位,人们习惯于把自己所属的民族看成是高于一切。塞尔维亚族的一个青年刺客,杀死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他就是从民族的立场出发,认为他们塞尔维亚民族应该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

就这样,早就为战争摆好的多米诺骨牌这么偶然的被这个塞尔维亚小伙子推倒。出事之后,德国也是出于盟友和民族上的亲缘关系,力挺奥地利。而相应的呢,俄国因为贸易通道将自己视为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所以它就非常同情和支持和他同属于斯拉夫民族的塞尔维亚,决定为他们撑腰。法国和英国作为盟友,为了抵制德国坚定地站在俄国这一方,随着奥皇对塞尔维亚宣战,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烈战争就此爆发。


达文有话说


皇储死后决策层也就变成了三位大臣与两位首相,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虽然他是一位亲俄派,但是他亲俄的态度大多取决于他的恩师与提携他的皇储皇储,本质上来说贝希托尔德就是一位高级公务员并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所以对于皇储遇刺对于帝国所造成的影响贝希托尔德本身就没有一个很强的概念。

战争大臣克罗巴延将军无疑是战争的宣传者,不过作为一位老人他所需要的只是平稳的度过完这一职务,但是他为什么要鼓吹者战争呢?这大概是他为了迎合当时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康拉德。作为主张宣战的首倡者,康拉德无疑是叫嚣战争声音最大的。

作为一位不受皇帝与皇储喜爱的康拉德,他的倒台已经是时间的问题。身为皇储的斐迪南大公已经在物色着总参谋长的新人选,而作为旧人的康拉德。只能如同前几年因为u计划而被迫辞职的奥芬贝格一样从总参谋长的职位上滚下来。皇储的死亡无疑是让康拉德松了一口气,不过不能够通过打动一场战争改善自己的处境的话,康拉德无疑是要倒台了。即使不能够成为英雄也要讲潜在的对手送上战场,让他们犯错误从而失去竞争的资格。同时康拉德也不是打没有把握的仗,他已经得到了德国同行小毛奇的保证,一旦奥匈帝国对俄罗斯帝国宣战,德意志帝国立刻动员军队帮助奥匈帝国。

匈牙利首相反对战争,准确的来说他是反对任何提出领土要求的战争。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口已经足够多,如果再次瓜分塞尔维亚,那么匈牙利王国境内的斯拉夫人口将会迎来一个高潮,想必那时的斯拉夫领土将会想几十年前奥匈妥协一样成为帝国的另一元,到那个时候匈牙利的权利将会进一步缩水。

康拉德与蒂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让整个共同委员会保持诡异的平衡。虽然康拉德已经得到了外交大臣与战争大臣的支持,但是蒂萨所代表帝国另一元匈牙利也是不容小觑的。这时约瑟夫在像德皇的备忘录中指出:”决不能让贝尔格莱德霍乱根源不受惩戒的地继续存在下去。“

奥皇又重新回到了阿尔卑斯山的皇家别墅中,宫廷的局势掌握在好战派大臣与反战 派首相的手中。德皇威廉受到奥皇的备忘录后认为俄罗斯帝国还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没有摸清英国的态度而轻率的表示对奥地利的支持。俄罗斯帝国的优柔寡断更加重了威廉二世的鲁莽行为。英国的让人捉摸不透的中立态度,以及肇事方塞尔维亚人不加节制的报纸攻势和帕西奇政府缺乏有力措施以压制“黑手”及其他极端分子的过激行为,都使冲突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得到德国战争许诺的奥匈帝国好战派终于压制住帝国内部的反战派,就连奥地利首相都愿意支持康拉德对塞尔维亚的惩戒。

7月23日下午,奥匈帝国致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送到了贝尔格莱德,提出的要求相当于让塞尔维亚自掴其面,甚至丧失独立。丘吉尔认为,这是一份“绝对不可能会出现在现代社会的最后通牒”。不过,奥地利人可不认为这会即刻使俄国人卷进来,只会让他们接受战争的风险。

帕西奇政府的答复用词甚为谦恭,也接受了主要的要求,只是拒绝让奥地利官员在塞尔维亚领土上进行暗杀阴谋的调查,对弗朗茨.约瑟夫的大臣们来说,这就足够向塞尔维亚宣战了。7月31日,全世界都在等待着奧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的新动向的时候,奥匈帝国的外交部长贝希托尔德在普拉特游乐园的一角游逛,那里正是为人不齿的男妓们聚集的地方,在贝希托尔德与他的新朋友将要离开的时候,实报的小贩冲向人群,高喊:“奥地利人侵塞尔维亚!向塞尔维亚人宣战了!”一场由贝希托尔德等人掀起的世界大战开始了。

塞尔维亚向俄国求援,俄国下令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一切战争准备,俄国拒绝后,德国即于8月1日宜战,两个星期之内,欧洲的五个大国和两个小国便相继投人了一次人们事先还认为不大可能的大战中。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先说结论:斐迪南大公遇刺是偶然事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必然事件,原因是欧洲列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需要一场大战来解决。所以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发生后,欧洲列强彼此间作出一系列反应,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爆发。


一、列强矛盾不可调和,一战必然发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后发生的。当时,亚非拉各洲的殖民与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殆尽。

在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全球霸权,世界列强终于爆发了一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战争。

一战前欧洲列强局势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同盟国阵营主要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组成。而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二、“萨拉热窝事件”是导火索,必然中的偶然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为彰显帝国对塞尔维亚的重视,前往萨拉热窝视察,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刺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与同盟国的战争开始了。而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一战主战场在欧洲,其中西线由英、法、比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东线由俄罗斯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同时意大利在欧洲亚平宁半岛对抗奥匈帝国。其中,西线的战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战争进程中,奥斯曼帝国、美国先后参战,中国也派出劳工。


三、战争结果惨烈,最终导致二战

一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但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一战后期,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 胜利,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了高涨的革-命 运动,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战后各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悉数推给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还被解除武装,德国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且不许拥有空军。


德国人为摆脱《凡尔赛条约》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激烈碰撞。种种因素的配合,导致极右派势力上台,终于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为人类史上最大战争!


对本答案有疑问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内留言。


篮球热点关注


如果你对一战前错综复杂的欧洲局势稍有涉猎,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1868年奥匈妥协的产物-奥匈帝国,本身就蕴藏着分裂的基因:占总人口23%的日耳曼人统治着一个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多民族帝国,却又野心勃勃地对巴尔干半岛垂涎三尺;斐迪南大公的遇刺(凶手是塞尔维亚军方支持的民族主义分子),无疑给了好战的奥地利军方一个绝好的吞并塞尔维亚的借口。

可它面对的敌人,背后却站着一个同样对巴尔干有着同样野心的“所有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俄罗斯帝国。在权衡利弊、犹豫不决之际,德皇威廉二世发给维也纳的电报:“支持其对塞尔维亚的惩罚行动”,无疑给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一张可随意填写的空白支票,直接导致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王国拒绝接受最后通牒后对其宣战。

威廉二世对奥匈的无条件背书,当然不光是基于德奥同盟条约,更是为了打击沙俄对欧洲的扩张和沙俄的盟友:英法两国对德国谋求重新划分欧洲利益格局、殖民地争夺的挑战。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工业生产力……均接近英法之和,可德国所能得到的资源、市场却远逊于英法,在这种种背景下,战争还能够避免吗?

1914年夏秋之间,在经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总动员、最后通牒、宣战之后,在喧嚣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战争终于在东西两线、巴尔干同时打响了。而作为战争导火索的大公夫妇和刺客普林西普却很快被人遗忘了……


ralphyan


会引起因为在斐迪南大公在检阅时遭遇撒拉热窝青年开枪打死11-2611:06


佟占雨


皇帝的继承人死在了战略兼并目标+世仇的土地上!可以理解吗?


殿前都虞候


本身就是一国储君,更何况又想要巴尔干这块地。巴尔干火药桶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