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有些台湾、香港、澳门学者所说,大陆的简体字真的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正统吗?

记者去哪里了


其实,汉字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化字,一直在演化。当然,目前的汉字不能再简化,我觉得先在的汉字,恰到好处。当然,繁体更能体现中华文化这一点不假,因为古代的史书都是繁体字书写的,如果懂繁体,基本不用绞尽脑汁去翻译。现在的简体字和繁体字出入虽然不大,但是很多意思大相庭径,理解很不透彻。如果看史书不借助字典,不看白话文,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很多人估计能看个大概,但是要完完全全的弄明白,还是繁体字最能体现其真正意思。

不过现在的简体其实和繁体差不多,我在学习古代文学的时候,至少能看懂90%以上的繁体字,大约有10%的繁体看不懂,因为有些繁体真的太复杂了,不便于书写。上次看到一个新闻说台湾人在写“台湾”两个字的时候,很多人把繁体“臺灣”写作“臺湾”甚至有人直接用简体。其实,繁体字的确能表达其含义,且比较好看,但是真的有的繁体字太繁琐了。如果,现在让你写繁体,估计真的不习惯。

繁体是表意字,比如“爱”字,繁体“愛”把心去掉了。很多人说,都没有了爱心,那还叫爱吗?比如“雲”简化成“云”把头上的雨都去掉了,悬在天空的雨珠却没有了,那还叫云吗?总之,简化和繁体都有其利弊,不过习惯了简体以后,大概不会习惯书写繁体。当然,在练习书法的时候,我觉得还是繁体看着有意味,简体不能达意。

像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用繁体,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不错,没必要刻意简化。如果,都简化了,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真的被丢失了。当然,我们大陆用简化更能普及文化,毕竟中国的人口太多,最初在普及文化知识的时候,也是考虑到书写方便才做出的简化字改革。简化字能淘汰一部分文盲,书写流畅,不那么繁琐,总之各有各的好处。


谋士说


港澳台一直使用繁体字,使用简体字肯定会觉得不习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推广简体字也是动用了很多文字工作者与历史学家,目前的简体字很多都是以前繁体字草书写法或笔划演进而来,如鱼字,繁体字是魚,简体字是鱼,魚的草书与简体字一样,草书是我国古代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怀素等人创造的书体,草书可以说是中国汉语文字上的一次革命,让很多笔划繁多的汉字用很少笔划就可以书写,一个国家的文字也需要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的适当的合理的创新演进,汉字最早的是甲骨文,经过几千年演进变成繁体字,最终演化成目前的简体字,简体字有利于学习、推广,既有利于国内扫除文盲,也有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减小学习难度,试想如果现在还是使用甲骨文作为我国使用的文字,行吗?目前的简体字基本能够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繁体字可作为汉语专业学者如书法艺术家等使用,目前的简体字更能适应时代书写快节凑,因此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郑和军事


现在使用简体字的华人,应该远超使用繁体字的人群,所以简体字的推广还是成功的。

认识的人中也有少部分人喜欢用繁体字,但那只是电脑或手机打字,如果要手写,估计大部分的繁体字他们也写不完整。

台湾、香港至今仍使用繁体字,他们是从小练习就是繁体字。无论是香港人还是台湾人,对他们手写的繁体字确实不敢恭维,而且写出的字是否有缺少笔画,让小学语文老师来检查,估计问题可能会一大堆。主要原因就是繁体字笔画太多太复杂。比如“据”与“據”,“举”与“舉”等常用字,写简体要快很多。

现在使用的简体字,也不是随便简化而来。就像我们虽然从未学习过繁体字,但第一次拿到用繁体字编排的书籍或文章,阅读不存在太多障碍,大部分的常用字能认识(不会写),当然有些字需要靠猜测。同样的,台湾人认简体字,与我们认繁体字有相似之处,这也许就是同文同种的默契吧。

如果认为沿用繁体字就是继承传统文化,这种观点就更不靠谱。象港澳现在也用繁体字,但受英、葡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大陆、台湾有着明显的差异。

文字作为文化传承、传播的载体,越简单越容易被学习与掌握,也越容易推广。就如第一次简化字的推广,对当时整个国家、民族的扫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汉字是象形文字,简化时也要考虑字体的美观,保留其精华,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八十年推广的第二次汉字简化,因为将汉字简化到毫无美感,一些汉字甚至简化到形似偏旁,仅仅几年后就被废止,是一次失败的文字简化。

大陆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在向国外推广中,也在慢慢被一些国家所接受,比如新加坡就已接受了简体字,取代过去使用的繁体字。大陆现在虽然使用简体字,但各种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里面又是简、繁对照,应该说也是没有丢掉繁体字。


whitedeer


【下文“有些台湾、香港、澳门学者”和“有些中国大陆的学者文人”直接省略掉,用SB指代】

一问SB:中华文化的正统是什么?就是SB眼中的那点繁体字吗?

二问SB:过去的隶体、草体、篆体、甲骨文等文字算不算正统,答不是,那繁体也不算正统,答是,那正好证明繁体和它们一样,在时间线上是需要改革的。

中华文化的正统是什么?想必大家没有讨论过,那就对了,因为我们从小生活的文化环境就是这样,这属于正常现象,是大国心态,只有那些越是狭隘的地方才会越去争夺所谓的“正统”,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自卑心理。(比如江湖上流传的大寒冥国)

说中华文化必须谈论到时间和空间,和小国民族比,中国历史很悠久,多民族形成的国土很大。从时间线来看,SB时间观念狭隘,只看中自己手里的那一段,缺失最新的一段,也不考虑文字进化的整个历程。从空间层来看,SB的观念也是固执的,死守自己手里的东西,像极了改朝换代时的流亡之朝,历史证明,它们最后都被埋了。正统还是那个大版图。


繁与简:

(1)从艺术创作来说:艺术家想用篆书就用篆书,想用草书就用草书,百花齐放么,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掌握了从最原始的直到最现代的所有字体,从技能来说就是技能多,而不学简体的就缺少了某个技能,在正统的自然丛林里是会被淘汰的;

(2)就普通书写来说:谁方便也是一目了然,不然的话,秦篆之后怎么会出现隶体,再后来出现草体?就是西方字母的祖先看着也比现在的要复杂点,文明就是这样进化的,简化属于正常现象;简体字很多就是由草体形态而来,例如四点底和绞丝旁,草体点画连笔,最简化的直接化为一横,像现代简体字的食字旁、言字旁皆来源于草体符号。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和草体比起来简体算是种繁体啦,这样说来某些字其实是可以进一步简化的。

(3)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汉字繁体大概是全世界电脑里面最繁琐的文字啦!?就阅读方面来说,也是简体看着更容易些,简就是简,繁就是繁,这是物理现实,太复杂的文字费眼睛,需要近视镜或者放大镜,字体再小恐怕得用显微镜了···

(4)心理层次方面:这个最主要,某地区人搞出了个“正”体字的叫法,就是刻意在某方面进行分裂,心态和棒子国的某种心态相似,不思宏观、自卑可怜都表露出来了,又缺乏正确的历史观,这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补充:在大陆书法界,正体就是楷体、又叫真体,他们的叫法显得有点无知和尴尬)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自己要清楚一件事,所谓简体字只是把部分复杂的简化了,现在其实是简繁共用的,例如樣(子)和(荡)漾,前者简为样,后者却没有和洋通用(意思不同,也不可能通用),再例如赵孟頫的頫字,现在还是没有简化的,从此方面来看,现代汉字的规范工作其实没有完成,仍然有很多不完美之处,汉字确实还有一定的改革空间,曾经“二简字”的出现也是出于此因,不过后来取消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以国家相关规定为主。所以正统不正统啥的,还得看最具权力的硬实力。


所以文字工作者仍需努力

例如豹猫豺狼四个字,这几个字放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从生物学分类来说,前两者属同类,后两者属同类,但现在却是豸和犭交错使用,拿生物学来论,这几个字确实有不合理之处了,既然貓可以简化成猫,那豹和豺是不是也可以使用更简单的异体字呢?又或者把猫恢复繁体的写法?

有些字可以恢复传统,比如云和雲、古时是两个意思不同的字,而现在不写雲了,把云和有雨的雾霜放在一起,它就显得另类了,既然雾霜带雨(也不能再简化了),为什么雲就成了云,这就是比较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说是不符合汉字之美)。

再比如贝(貝)、财(財)、车(車)、东(東)此类字,我个人更喜欢横平竖直的繁体,在楷体书法里毫无疑问传统体更具稳重的美感,笔势也更容易书写,而简体只适合一种书体使用那就是草书体,像这种不是太复杂的字是不是可以恢复传统呢?

我们知道有一副对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此联精华所在大家都应该看出来,很好的体现了汉字之美,这里推荐一篇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561393699459170830/

至于江湖上流传的:“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和“党内无黑、团中有才、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种种,说是合理也可以说是牵强附会,需具体对待。比如“云无雨”看字形来说,雲确实无雨了,看意思那就是强词夺理了,因为云还有“说”的意思,根本和雨没有关系,所以一味强调“云无雨”说明他想到的只是他会写的那个雲,而根本没有想到另一个云,正好证明了上面我说的思想上的狭隘。


总之对我们来说:

普通书写要实用规范,我们说的是普通话,写的是规范字,是国家规定的,任何时代都不能置身于国家之外。就说草体吧,古代第一个写草体的可能有自创,但是后来的书法家写草书也不是胡来的,草体字是有草体符号的,这就是规范,书写者都默认遵守的。

日常普通书写讲究实用,人会不经意间的追求短、少、快、简等等,这个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就像饿了想吃东西一样,是生物的正常反应,我们不必特别强调。我们现在的正体字(楷体又叫真体、正体)即使再简化也简不到狂草和日文平假片假那种程度吧!

而书法那是艺术创作,属于强意识的脑力劳动,追求艺术美感,会对书体进行选择,而学习书法的人自然也会学习各种书体,所以我们认识很多书体,这是我们的优势,不过没有接触过简体的人可能仅仅认识那个他们所谓的“正”体了吧!?


天下一空


一、繁体字、行书字、草书字、简体字等文字,都在中国几千年文字历史中出现过。能被最广泛的中国人民所接受有生命力的简体字,在以民为本的共和国处于主权地位,以官方权威加以规范推广,就是继往开来的正统。而港澳台有的学者,还把只为官僚豪绅等一小部分有产阶级服务的,或是人口比例很小港澳台沿用的繁体字当作正统了,那就是无稽之谈。

二、中国幅员辽阔,在传承汉字的漫长历史中,先贤们创新了各种字体的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它们各有妙处。在民间通行的文字,汉人聚居区用汉字,满族人聚集区用满文字。能够被约定俗成、理解运用的官方规范的汉字就是正统。出生清末的我的舅公,因为有脚疾,从小有时间用心认识默写《康熙字典》里的繁体字,算是对繁体字认识比较多的耄耋老秀才,许多人不认识的生僻繁体字都要去请教他。但他还是赞赏简体字的优势。因为过去能认识康熙字典繁体字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而解放后,认识简体字普及面是史无前例的。

三、繁体汉字束之高阁,仅流行于官方行文,只有文人墨客垄断,普通百姓,特别是贫穷大众目不识丁,终将被历史淘汰。在用手写汉字的年代,繁体字与简体字比较,简体字容易认容易写,识字效率高,在1956年后,大陆利用归公的祠堂作为学校办公住宿教学的地方,还把原来地主家的大院大厅堂作为教室,尽可能扩大学龄童入校上全日制学校读书,晚上为成年人开展夜校扫盲,真正促进中国文化的普及,摆脱了国人的文肓愚昧,促进了战后中国的复兴,其中学习应用简体字,发挥i巨大的作用。

四、随着当今高科技的发展,电脑网络键盘打字成为现实,只要正确用拼音打字,或笔划角码打字,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都可能同步跳出,因此恢复认识应用繁体字有可能有更多的优点,若能国家法规予以确定,被下一代和当代青老年人所广泛接受,也是一种正统。必竟目不识丁的那一代人大都离开了这个世界,未来主人属于新一代


林柏忠


嗯…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之时,大陆境内4亿多人口,却有85%的人口是“文盲”,而其中农村人口又占了80%,他(她)们一个大字不识…这就是“民国”留下来的重要遗产之一!为此,1.从1954年起,国家组织了城市里有文化的各界人士深入街道、乡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扫盲班”、“识字班运动”…为推动绝大多数文盲群众在最短时间内首先识字,再接受文化教育,“文字改革”势在必行…!由此,2.才有了第一批“简化字方案”,以后,又陆续公布几批“方案”…从“书同文”,并且是让最大多数人口迅速掌握的角度,从大陆人口数量上讲,这是非常必要而及时的…!3.至于老蒋带着众多追随者逃去台湾,很多是当年“民国”教育界的精英,但在大陆时,却对绝大多数文盲人口的改变没什么“作为”…!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今后,共和国的文字标准~“简体中文”必将通行全球。当前,各国学校教的外语~中文肯定都是简体字;来华工作的外国人学的用的肯定是简体字;就连港澳台的青年人到大陆学习工作用的也必将是简体字…!至于繁体字中文,无论在人口、地域、经济体量方面都占不上大陆“零头”的港澳台,愿意用就留着吧,全当做收藏器、观赏品也无伤大雅…!总之,大陆推广简化字,历史证明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采取了“对”的措施…!无需妄自菲薄,应当有历史性的“文化自信”…!


灯火阑珊处56


繁体字是文化正统是个很老的提法,不知这个文革期间港台鼓吹的说法怎么又出来了。

1、简体字与繁体字有密切关联,简体字多采用了草书的笔画,笔画少些便认字写字,简化字对中国文化普及、扫除文盲绝对是有功的。当然,论书法艺术,我觉得还是繁体写着好看。

简体字繁体字之间的差别并不影响阅读,毕竟是同一语法,不影响连贯阅读,只是有些人会不习惯。

我们真没见过只懂繁体不懂简体的,也没见过只懂简体不懂繁体的。

若有人说他只懂繁体字不认识简体字,那样有两个可能:一是真的汉语水平太差;二是别有用心。

2、汉文化的重心在于继承和发展,汉语文化其实没啥正统之类的概念,只有影响力大小、传播范围大小合适概念。

我听到的正统概念是指文革期间大陆破四旧,于是海外中文媒体感叹大陆传统文化没落,罪状之一就是推广简体字,台湾香港媒体则自认正统,也有新加坡自认正统的,这都属于特殊时期的故事。

3、华人世界、华人文化圈始终以影响力大小决定谁领头。随中国实力增长,简繁谁是正统的问题早就没有人讨论了(不知道头条怎么又检出来)。目前,海外华侨的中文学校基本学习简体字和字母拼音,台湾那种繁体字及拼音没多少人学了。简繁体应该没啥好争议的。


又瘸腿的老广


简体字不能代表正统。当代书法书写的字体也多用繁体字,若简体字为正统会这样?

简体字很简洁,用起来比较便捷。但有不少字简化的太不严谨,反而伤害了用汉字承载的文化,使之更趋向于记载工具。譬如:用“又”替代笔画多的偏旁

1、随意替代繁体汉字的不同“声旁”简化:

漢(汉)、難(难)、嘆、歎(叹)、艱(艰);

權(权)、歡(欢)、勸(劝)、觀(观);

僅(仅)、戲(戏)、對(对)、鄧(邓)、鷄(鸡);

2、随意替代繁体汉字的不同“形旁”的简化:

鳳(凤)、雙(双)、敍、敘(叙)、變(变);

3、随意替代繁体汉字的不同“部件”的简化:

樹(树)、聖(圣)。

简化是大趋势,但目前的简化字毛病太多,作为工具可用。承载一脉相传的文化简化字任重道远。


无枯开另


谢谢题主的提问。部分台港澳“学者”的此类言论不仅幼稚可笑,而且丝毫站不住脚。

一方面,一些台港澳“学者”刻意强调所谓“繁体字处于中华文化正统地位”,其真实目的无非是频繁鼓吹“台湾是中华文化正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使用哪种字体不过是中华文化非常表象的一个方面。部分台港澳学者声称的“正统中华文化就要使用繁体字”既狭隘又肤浅。从本质上说,简体字是由于社会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简体字由繁体字孕育而生,并顺应了时代需求。换句话说,繁体字并不比简体字高明,就像甲骨文并不比繁体字高明一样。关于这方面的观点,本人之前在《汉字简化是中国在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还是违背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一文中有详细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添加关注后详阅。

另一方面,所谓“大陆简体字不能代表中华文化正统”的观点,既反映出这些伪学者罔顾历史事实,又暴露了他们对正统中华文化的理解太业余。稍微懂得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简体字和汉字简化现象早已有之。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中国文字,都不同程度的被简化过了。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中华文化不仅没有因汉字简化而中断,而且恰恰得益于不断简化,中华文化才得以延续至今。从这个角度讲,每位中国人都应该感谢汉字的不断简化。试想,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如果一直是甲骨文,交流起来是多么的不便?又有多少文盲?因为越方便书写和记忆,越利于交流和传承文化。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简体字能不能代表中华文化正统?我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某些人挂在嘴边的“中华文化的正统”到底是什么,估计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从美感上来说,繁体字确实远超简体字。另外,许多简体字在简化之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结构和表意,魅力大打折扣。从阅读角度来说,繁体字的书籍也会带给我相对更愉悦的阅读感受。

但繁体字确实有繁琐的一面,方块字原本就比字母更复杂,繁体字尤其复杂。从扫盲的角度来说,简体字自有其贡献。所以我只能说:我爱繁体字,但这个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也许更需要简体字。

至于“中华文化的正统”,我更喜欢借用那句“请用文明说服我”,这里的“文明”特指现代文明。与其争根本说不清的正统,不如先离现代文明更近一点。何况,文字只是承载知识的一种工具,将工具当作“正统”的代表,要不就是这个“正统”很可疑,要不就是持此观点的人其实没文化。

通过文字去获取知识,实现文明,是人类理应做的事情。纠结于文字的繁简,去争一个名号,是很浪费时间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