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辖县)

柳城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辖县)

柳城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一个辖县。位于广西中部偏北,东经108°36'至109°50',北纬24°26'至24°25'之间。东与鹿寨县毗邻,西与罗城县、宜州区 [1] 接壤,南与柳州市城区、柳江区相连,北与融安县、融水县交界。县境内东西最大横距7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7公里。

柳城县历史悠久,建县于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原名龙城县,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始更名柳城县。1949年11月24日,柳城宣告解放, [2]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3215号)同意将柳州地区的柳城、柳江2县划归柳州市管辖。1984年2月,柳城县正式划归柳州市管辖。县治大埔镇,距柳州市48公里。


历史

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从潭中县划出设龙城县,属桂州始安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属桂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设龙州,辖龙城、柳岭两县。贞观七年(公元633),柳岭县并入龙城县,撤销龙州,龙城县归南昆州管辖。贞观八年改南昆州为柳州,天宝元年(公元742)改柳州为龙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改龙城郡为柳州,龙城县均属之。 [3]

五代十国,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龙城县属楚国柳州。南汉乾和六年(公元948),柳州入南汉版图,龙城县属柳州。

宋开宝四年(公元971),龙城县属广南路柳州。至道三年(公元997),属广南西路柳州。景德三年(公元1006),龙城县改名柳城县,仍属柳州。咸淳一年(公元1265),柳州州治迁柳城县之龙江南,即今南丹村。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设柳州路总管府,柳城县属柳州路。 [3]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柳城县属柳州府。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柳城县属广西行省柳州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 柳城县属广西省柳州府。民国2年,属柳江道。15年废道,属省辖。17年,属柳江行政督察区。18年,转属省辖。19年,属第三民团区。21年,属柳州民团区。23年,属柳州行政监督区。29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31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35年,属行政督察区第二区。

1949年11月24日柳城县解放, 属柳州专区。1952年7月,柳州专区并入宜山专区,柳城县隶属宜山专区。 1958年7月,宜山专区驻地从宜山县庆远镇迁柳州市,更名柳州专区,柳城县属之。据国务院国函[1983] 215号《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市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1984]2号文通知,于1984年2月10日,柳城县从柳州地区划出,归柳州市管辖。 [3]

1999年1月14日,撤销古砦乡,建立古砦仫佬族乡,其原辖行政区域和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桂政函[1999]4号);1月19日,龙头、冲脉乡改为镇建制,两乡改镇后原辖行政区域不变(桂政函[1999]12号)。 [4]

2000年6月20日,寨隆乡改为镇建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桂政函[2000]131号)。 [4]

2005年6月13日,洛崖乡整建制并入大埔镇,大埔镇政府驻地不变;西安乡整建制并入东泉镇,东泉镇政府驻地不变。 [4]

1996年,柳城县面积2123平方千米,人口约38万人。辖4个镇、10个乡:六塘镇、凤山镇、东泉镇、大埔镇、洛崖乡、古砦乡、寨隆乡、冲脉乡、马山乡、社冲乡、西安乡、沙埔乡、太平乡、龙头乡。县政府驻大埔镇。

1999年1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撤销古砦乡,建立古砦仫佬族乡,其原辖行政区域和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桂政函[1999]4号);1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龙头、冲脉乡改为镇建制,两乡改镇后原辖行政区域不变(桂政函[1999]12号)。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柳城县总人口356148人。其中:大埔镇49648人,龙头镇16722人,太平镇37545人,沙埔镇31713人,东泉镇42731人,凤山镇20674人,六塘镇29897人,冲脉镇15586人,西安乡12869人,社冲乡14783人,古砦仫佬族乡28632人,洛崖乡17955人,寨隆乡14845人,马山乡22548人。

2000年初,柳城县辖8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000年6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寨隆乡改为镇建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桂政函[2000]131号)。

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406139人,其中壮族208384人,汉族187182人,仫佬族6536人,其他少数民族4037人。辖9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65号)同意调整柳城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撤销洛崖乡,整建制并入大埔镇,大埔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西安乡,整建制并入东泉镇,东泉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辖9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大埔镇、龙头镇、太平镇、沙埔镇、东泉镇、凤山镇、六塘镇、冲脉镇、寨隆镇、古砦仫佬族乡、马山乡、社冲乡。[5]

区划

柳城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辖县)

柳城县辖大埔、龙头、太平、沙埔、东泉、凤山、六塘、冲脉、寨隆9个镇和社冲乡、马山乡、古砦仫佬族乡3个乡,下设120个村委会,12个社区居委会,1391个村民小组。县城大埔镇城区13124户,人口4.18万人。 [6]

柳城县

柳城县是一个低丘谷地岩溶低山交错的半丘陵地区。融江自北向南流,将县境划为东西两大块,东部为丘陵和山地,西部系岩溶石山和丘陵交错地区。西北部地势较高,由东、西两面向中部融江递降。中部融江沿岸以低丘平原为主,地势平缓,海拔 200米以下。 [6] 可耕地资源多并且宜果宜林面积大,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

县境地层出露有上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白垩系、第四系等,多为碳酸盐岩类,次为砂质岩及第四系松散岩类。上泥盆系分布于太平镇的上游、山咀沿至东泉镇的新村再延至西安乡凉亭一带,多为中厚层,表露有浅灰岩和白云岩。石炭系露出遍及全县,东起东泉镇经沙埔、大埔、洛崖、冲脉等乡镇。石炭系最为发育,分上中下三统:上统以灰白浅岩出露,中统为白云岩、浅色灰岩,下统为燧石炭岩、硅质岩、泥质岩、结晶灰岩、白云岩等。下统上段以砂质岩为主,夹簿层灰岩,属寺门、罗城两段产煤。二迭岩在大埔镇的杨柳、西北部的上富、西部六塘的良村、南部凤山镇的大风洞均有裸露,并在灰岩、石炭岩、硅质岩等组层中蕴藏煤矿。杨柳、良村均产煤。白垩系在县境内有零星分布。凤山镇的大湾一带,在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中渗有微量的砾岩,粉砂岩里出露有硫酸钙(即石膏)。第四系松散土分布于融江、柳江河岸的冲积平原、溶蚀平原与坡麓堆积土中,含有砂土、亚砂土和亚粘土等适宜农作物生长。

气候气象

柳城县地处桂中以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为20.1℃,极端最高温度为39.4℃,极端最低温度-2.5℃,平均无霜期334天,年平均降雨量1348.6mm,最大降雨量1623.8 mm,最小降雨量986 mm,年平均蒸发量1419.5毫米,相对湿度78%。现年降雨量少于蒸发量,3~5年间常有旱灾或洪涝出现。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平均风速1.4米每秒。

水文水系

县境内河流均属珠江水系西江流域,集雨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融江、龙江、沙埔河、大帽河、中回河及保大河。境内河流总长221.9公里,河网密度为0.01公里,流域总面积4372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84.176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值为15.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补给量为6.38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539亿立方米。各河流水的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型或重碳酸钙镁型。水土流失平均年侵蚀模数约67吨每平方公里,每年水土流失量约14.673万吨。

融江发源于贵州的独山,经三江、融安、融水等县后进入柳城,由北向南纵贯县境中部,上起古砦乡十五坡,下至凤山镇,长70km,集雨面积26752km,年径流量256.1亿m,柳城县境内落差12.05m,多年常年平均秒流量317.475m,是县内最大的河流。

龙江发源于贵州的九阡和荔波一带,经南丹县、河池市、宜州市于六塘镇的横冲村入境,沿县境内由西向东流,河道弯曲,暗礁较多,集雨面积为15870平方公里,境内河段长40.8公里,落差11.5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2.27亿立方米,龙江与融江在凤山镇汇合后称为柳江。

土壤

县境边缘多土石山,中部为丘陵和岩溶山交错,土壤母质有石灰岩、砂页岩、河流冲积物、第四纪红土和山洪冲积物等组成。全县土壤分为7个土类,19个亚类,57个土属,141个土种。

稻田土壤属水稻土类,成土母质有石灰岩、砂页岩、河流冲积物、第四纪红土等,总面积315846亩。旱地土类面积248265亩。荒地面积190125亩,pH值为5~5.5,呈酸性。

植被

柳城县地处低纬,生物种质资源丰富。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季雨林,但已破坏殆尽,现状植被中,在土山为人工马尾松、杉木、桉林及果林,在石山为藤灌丛或藤草丛。

资源

矿产

柳城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冶金锰矿和非金属矿产。煤炭以烟煤和肥焦煤为主,储藏量700万吨以上,发热量一般为4000~6000大卡/公斤,年产量5至8万吨。 [7]

冶金锰矿:探明储量12万吨,平均含锰品位30%,低磷、低铁、易采。 白云岩矿:储量超亿吨,已探明5137万吨。石灰岩矿:分布全县,到处皆是,质量优良。大理石矿:主要有黑色和彩色两种。黑色大理石储量150万立方米,抛光度好,名为“黑玉”;彩色大理石花色有彩带、红彩花、象彩花等,抛光色彩鲜艳,名为“彩玉”,储藏丰富。耐火石英砂岩储量多,易采易制,年产量1000到2000吨,远销全国各地。天然硅粉(石英粉)地质储量10万吨以上。硅石矿(石英卵石)储藏量多,易采易选。 [7]

水域

1987年, 全县水域总面积101938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3.2%。 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0.33亩。其中大小江河、溪流70条,面积73268亩,占水域总面积71.87%;池塘2580张,面积4085亩, 占水域总面积4.01%;水库63处,面积2324.1亩,占水域总面积22.80%;山塘71张, 面积1344亩, 占水域总面积1.32%。 全县可养殖水域面积39281亩,占水域总面积38.53%。 其中:池塘占可养殖面积28.32%,水库占可养殖面积68.26%,山塘占可养殖面积3.42%。 [8]

人口

人口数据

2011年末人口41.68万,其中农村人口31.49万。有壮、瑶、苗、仫佬等少数民族24.1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45‰。 [6]

民族构成

柳城县各民族人口,以汉、壮两个民族居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柳城县居住有汉、壮、瑶、苗、 侗、仫佬、毛南、回、彝、水、京、满、蒙、高山、土家、布依、黎、畲、白、藏、锡伯、仡佬、维吾尔、蒙古、傣、怒、阿昌等等 27个民族。

语言构成

柳城县语言有壮话、客家话(俗称麻界话)、官话(柳州方言或称桂中方言)、百姓话、白话(粤语广州方言)、仫佬话、福建话(阁南语)等。其中以壮语、客家话、官话三种语言居多,普遍通用的是官话。

壮话: 全县14个乡镇均有分布,共计有18.3万多人,占总人口数的49.55%。其中以太平、六塘、马山、冲脉、洛崖、寨隆6个乡镇分布较多,占86.77%。在这些乡镇所在地的圩镇也讲官话。

客家话: 主要分布在大埔、东泉、沙埔、龙头、西安5个乡镇和太平乡的少数村屯。共有8.32万人,占总人口的22.44%。但也有少数村屯讲客家话、百姓话两种语言同时通用。

官话:主要分布在大埔镇、东泉镇、凤山镇和社冲乡部分村屯,以及县内的机关、厂矿、农林场、 学校,共有5.2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4.08%。官话在全县境内工作联系、集市贸易以及人际交往中普遍通用。

百姓话:主要分布在古砦、大埔、龙头、洛崖四个乡镇,共有3.3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93%。其中以古砦乡居多,占79.11%。

白话:主要来自北流、容县、陆川、桂平、平南等县的移民,零星分布在大埔、凤山、沙埔、 龙头、 西安、社冲、古砦、洛崖等乡镇的一些村屯,共有0.9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45%。

仫佬话:分布在古砦乡的上富、罗峒、大岩峒等村屯,有0.6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6%。这些村屯也有兼讲壮话的。

福建话:主要分布在龙头乡的伏虎、上罗、下屯等村屯,但也有兼讲客家话和百姓话的。共有0.1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0.30%。 [9]

经济

综合实力

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31.9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53.1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34亿元,增长18.8%;财政收入7.69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10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0元,增长11.2%。 [11]

农业

柳城县农业以生产粮食、糖蔗、油料为主。解放前,农村生产力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和合作化运动,生产不断发展。1987年与1950年相比,农作物复种指数提高近1倍,粮食作物产量增长2.5倍,糖蔗产量增长17.97倍, 油料作物产量增长2.54倍,生猪年末存栏增长2.12倍,农业总产值增长8.88倍。解放以后至1987年,粮食生产逐年上升。1981年以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结构. 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1982年,粮食总产15.31万吨,创历吏最好水平。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70元增加到1987年的479元,人均口粮从235公斤增加到322公斤。

工业

民国时期,本县工业主要有榨糖、榨油、碾米、糕饼、织布等行业,全为手工生产。1950年,县属工业产值59.1万元,主要门类有制糖、食品、机械、纺织缝纫、陶器、印刷等, 均为手工生产。 1952年, 开始出现县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53年县属工业产值91.4万元。此后,县办粮油加工企业有所发展,私营工业、手工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亦有所发展。1957年,县属工业产值227.5万元,其中县属国营工业产值192万元。 [12]

50年代末,兴办采煤工业,食品、机械、陶器等工业企业继续发展。1960年,县属工业产值399.6万元, 为1950年工业产值的6.76倍。 [12]

60年代初,由于粮食减产,工业生产相应缩减。1964年,县属工业企业52家,产值147.25万元。1966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后,各工业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业产值时起时伏。1970年,县属工业产值上升到295.92万元, 为1960年产值的74.05%。 [12]

自1971年起,食品、机械、采矿、建材等工业企业发展较快, 县属工业产值达到561万元。1975和1976年,柳城糖厂和风山糖厂先后划归本县,制糖工业即上升为县属工业的主力。1980年,县属工业产值2788万元,为1970年产值的9.42倍。 [12]

进入80年代,县属国营工业企业先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柳城糖厂、凤山糖厂、县罐头厂、制药厂、水泥厂经过技术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期,乡镇工业蓬勃发展, 成为后起的工业生力军。1987年,全县工业产值13782万元,其中自治区属工业产值1082万元,地市属工业产值5539万元,县属工业产值7161万元。同年,县属工业产值为1980年产值的2.56倍。县属工业包括了制糖、食品、建材、机械、制药、造纸印刷、电力、纺织缝纫、采矿、森工等门类,而以制糖、食品为主要部门。在县属工业中,国营工业企业16家,职工2262人,产值4619万元,实现税利1197万元;二轻工业企业9家,职工266人,产值202万元,实现税利7.22万元;乡镇(村)工业企业152家,职工2907人,产值1069万元, 实现税利88.92万元;联户和个体工业企业1214家,从业人员3829人,产值1203万元,实现税利279.69万元; 其他部门集体工业企业22家,职工274人,产值68万元,实现税利13万元。 [12]

科技文卫

宗教

县境内有宗教活动场所28处,其中,基督教24处,佛教4处,基督教八十年代初传入柳城并迅速发展,信教群众有3000多人左右,4个佛教寺庙是九十年代按宗教政策恢复重建的,其中凤山开山寺,系广西四大名寺之一,在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

教育

自1953年以来,柳城县的教职工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

1953年,全县小学教师504人,其中民办小学教师22人,初中教师22人,中小学师生比为1:24.8和1:35.8。1958年,人民公社办学校,民办小学教师迅速增多。同年, 全县小学教师646人,其中民办小学教师186人,小学师生比例为1:48.9;初中教师72人,高中教师16人,初高中师生比例为1:29和1:16.8。1985年,全县小学教职工2241人,其中民办教职工1215人,占54.21%;中学教职工846人,其中民办教职工72人, 占8.51%。

2012年,全县小学143所(其中教学点45个),学生20555人。普通初中16所,学生9337人。普通高中2所,学生3989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学生2060人(其中全日制学生82人)。幼儿园71所(其中民办幼儿园69所,民办公助幼儿园1所),学前三年在园幼儿9600人。全县教职工3515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86人,小学1894人,初中1181人,高中300人,职校54人。全县小学教辅人员23人,工勤人员26人;中学教辅人员121人,工勤人员65人。全县小学专任教师1761人,初中专任教师974人,高中专任教师274人,职校专任教师49人。 [13]

卫生

柳城县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县卫生院。1987年,全院有各种用房10130平方米,病床145张,固定资产原值133.31万元。 院内设医务、药剂、保健、总务等大小科室45个。工作人员183人,其中医务办员145人。在医务人员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8人,护师12人。 [14]

1985年,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卫生所(室),采取承包或自负盈亏等形式。1987年,全县有卫生所(室)247个,农村医生302人,卫生员294人。 [14]

至2013年全县有县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9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5个,分别是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14个,其中:中心卫生院4个,普通卫生院8个,华侨经济管理区卫生院1个;镇防保院1个;经许可个体诊所109个;村卫生室121个。全县19家公立医院机构共有在职职工1499人(包括单位自聘人员),其中卫技人员994人,占职工总数的66.31%。在职职工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10人,中级237人,初级746人。有乡村医师247人,注册193人。全县医疗机构有病床879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17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5人。 [15]

科技

解放后,1959年11月,成立柳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负责管理全县科技行政事务。1964年精简机构,科委被撤销。1974年3月,成立柳城县科学技术管理局(简称科技局) 。1978年7月,改科技局为科学技术委员会。1984年机构调整,科委内设秘书科、计划业务科、成果推广科和科技情报科。科委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贯彻执行科技方针、政策,协调落实各项科技任务和组织技术攻关,进行科技调查研究等。 [16]

至2013年,柳城县建成了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29个,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全县建设了9个“广西科技工作先进乡镇”、2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56个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8352户,新技术入户率达92.5%;建立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科技兴农培训体系,建有乡(镇)星火课堂和远程教育设施,有30个科技培训基地,149名科技培训教师队伍,每年都举办绿证、星火、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专业技术培训班,年培训农村学员3000人以上;还建立了21个“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形成了区—市—县—乡—村—示范户—信息员多级联结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17]

旅游

龙寨水岩:曾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第一水洞”,其独特的洞内漂流项目在柳州市及六县中是唯一的。 [18]

柳城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辖县)

大宾屯百崖山 [19]

大宾屯百崖山: “百崖山”素有"小三峡"之称的。百崖山笔直如切,长有数百米,约有20多层楼高。山体陡峭峻险,成90度角切入水面。 [19]

金洞原生态漂流:柳城金洞原生态漂流旅游开发项目。项目所在地位于太平镇上油村,预计总投资2500万元,规划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有金洞四十八弄原生态旅游景区,金洞河水流碧蓝澄清,水域风光、峰林景观融为一体,素有“小漓江”之美称。 [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