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超越逆周期调节,建立货币政策的长期架构

逐渐超越逆周期调节,建立货币政策的长期架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开创金融事业新局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回顾梳理了央行宏观货币政策框架体系的建立、金融改革的推进和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的历程,总结了央行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成就和执行宏观政策的经验。易纲行长认为,货币政策面对不同的经济金融形势灵活调整,核心在于逆周期调节。

易纲行长对于过去央行宏观政策的回顾和总结备受关注,因为在当前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的趋势下,市场也高度关心央行货币政策的走向。对此文章回顾了央行执行逆周期调控的货币政策的历史,强调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银行始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文章认为,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必须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适度调整,加强逆周期调控。在经济过热或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时,必须采用适当工具“慢撒气”“软着陆”,实现平稳调整;在经济衰退或遭遇外部冲击时,必须及时出手,稳定金融市场,增强公众信心。

如果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和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的确如易纲行长所言,央行的逆周期调节,对于经济过热和放缓都有反向的调节作用,减缓了经济的波动,在这方面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正如文章提到的,面对2003年之后我国经济新一轮上升周期,5年中,先后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重大转变,人民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充分供应,帮助中国经济在2009年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在2009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强劲复苏后,人民银行及时开始反方向调整,先后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效降低了政策超调可能产生的影响。2015年后特别是2018年以来,面对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下行压力,既保持政策定力,又适时预调微调,积极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经济下行对实体经济的压力。

逐渐超越逆周期调节,建立货币政策的长期架构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经济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时候,这种“逆周期”调节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船小好调头。而当中国经济规模达到目前80万亿人民币,排名全球第二的时候,货币政策仍然以这种事后纠偏式的逆周期调整作为宏观调控的方式,难度会越来越大,引起经济熄火或出轨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大,越来越不能把握经济增长的节奏。

因此,央行的宏观调控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货币政策架构,不应过于关注短期的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保持宏观政策的长期性、延续性和稳定性,应当更注重保障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以货币中性的原则来把握宏观货币政策,即让经济增长更趋向于其内在的动力而非货币的短期刺激。

这是因为,一方面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往往是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并非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货币的调整首先起作用的是在资本市场,形成资本市场的调整和波动,而金融市场的波动往往大于实体经济的波动,所以应当避免把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等同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从目前逆周期调节的效果和所依赖的工具来看,其更适合于对资本市场的调整,而作用于实体经济时会更加滞后,而且容易起到矫枉过正的过度效果。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宏观政策调整,使得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货币政策的推动,不论是过热还是收缩,无法建立和完善实体经济自身的市场机制,在经济过热后不能及时出清过剩产能,而经济过冷时又没法形成自身的内生动力。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金融资产和实体债务的日益庞大和资本收益的日益回落。

逐渐超越逆周期调节,建立货币政策的长期架构

其实,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普遍将经济增长列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实际也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目标。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维持充分就业、消除国际收支赤字、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通货膨胀四大目标。但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也都发生了变化。目前货币政策执行比较好的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的发展来看,目前普遍把控制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重点,而对货币供应量的关注越来越低,也表明其越来越注重于保持货币的稳定和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维护。另外,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的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地位,也从政策构架方面保障了央行长期货币政策的执行及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保障其不应受到短期的干扰。

其实在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对政策定调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在多目标中把握好综合平衡。”从这一表述来看,央行应当意识到建立货币政策长期架构的必要性。央行应当致力于为经济发展营造长期稳定的货币环境,以前瞻性的预判作出导向性的调整,而不是事后的逆转。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从人民银行发展的历程来看,逐渐超越逆周期调节,建立货币政策的长期架构,应该是央行未来执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的一项重要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