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核心提示

陶溪川文創園區已經成為了景德鎮陶瓷產業、文創產業的集聚地。城市在借力工業遺產和文化積澱,努力擺脫傳統陶瓷產業受阻、產業工人失業、社會活力喪失的困境,開啟新的發展路徑。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工業遺產保護項目能給城市帶來長效的發展嗎?景德鎮“陶溪川”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一期的實踐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這片佔地0.11平方公里,擁有8.9萬平米建築面積的工業廠房,經過五年的規劃、改造、運營之後,成為了景德鎮的“城市觸媒”,產業園一期在銀行估值成倍躍遷,為“景漂”人群提供了工作、生活場的所,為市民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

這片“叫好又叫座”的工業遺產,得益於眼光長遠且切實落地的規劃設計,和設計主導的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DIBO)操作路線。陶溪川文創園區已經成為了景德鎮陶瓷產業、文創產業的集聚地。城市在借力工業遺產和文化積澱,努力擺脫傳統陶瓷產業受阻、產業工人失業、社會活力喪失的困境,開啟新的發展路徑。

1

工業廠房改造成的文創園區

江西景德鎮市區昌江以東,有一片北靠鳳凰山,南面老南河,修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陶瓷工業廠區,被稱為“十大瓷廠”片區。2012年,這片集聚了“陶瓷”、“溪流”和“山川”的廠區成為了“陶溪川”文化創意園區(文創園區),其中的宇宙瓷廠成為了文創園區一期所在地。經過四年的規劃、設計和施工,2016 年10 月18 日,陶溪川文創園區一期開園,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陶溪川博物館)投入使用,一系列設計機構也相繼入駐,以公共建築和公益功能的定位向公眾亮相。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陶溪川文化創意產業園一期鳥瞰


陶溪川博物館是文創園區一期的核心建築,修復前是宇宙瓷廠的燒煉車間。這座廠房的改造工程2017年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遺產保護創新獎。博物館完整展現了景德鎮陶瓷近現代的工業場景,同時植入了新的功能,給園區和城市帶來生機。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陶瓷博物館外景


廠房屋架完全保留了原有木結構的形式和尺度,採用鋼材增加整體結構的強度。伴隨新的結構體系建立,博物館室內新增了夾層展示空間,從那裡可以俯瞰兩個清代圓包窯和第二代煤燒隧道窯生產線。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陶瓷博物館內部的隧道窯和圓包窯


建築立面的改造體現出老廠房的建築風格和材料,舊廠房立面的砌磚方式被保留或者加以變化融入博物館立面。博物館南側新建了水池,保留建築與水面上的倒影相互輝映,成為整個園區公共交流活動的場所。建築周邊的煙囪和全部樹木得以保留,使博物館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陶溪川博物館門前鋪地使用原廠房牆面材料、鋪地圖案融入瓷窯立面造型元素進行再創造

陶溪川博物館除展陳功能外,還為社區發展提供了空間。博物館內部展示與景德鎮陶瓷工業相關的珍貴實物,如房契、地契、草鞋、具有年代感的生產工具等,整合工業遺產保護、文化歷史展示、社區記憶和認同感。改造方案利用廠房自身的跨度,沿主要界面設置小型的商業空間,與博物館的展示路線分離,形成休閒、零售一體的複合型空間。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陶溪川博物館沿街商業單元


博物館兩側的鋸齒形廠房根據採光需要設採光庭院,一側作為藝術家、藝術機構工作室,伴隨軟性創業平臺的搭建和藝術家培養模式的配合,滿足年輕人教育培訓、創業就業、生活服務,乃至定居的長期需求;另一側空間則開放給更受當代青年人喜愛的多種藝術形式,如3D 打印、音樂工作室等,超越了陶瓷產業的新業態。

運營一年之後,文創園區一期文化產業投資總額達到6.14 億元,園區內從業人數5200 人,年營業收入達5.8 億元,納稅總額3480萬元,為老瓷工和“景漂”藝術家的創作、生產提供了空間。

然而,這片“叫好又叫座”的文創園區,在五年前還是景德鎮的一片“城市廢墟”。宇宙瓷廠自1996 年破產後,逐漸成為了“瓷都”衰敗而沒落的街區,昔日的“中國景德鎮皇家瓷廠”成為了城市裡十萬產業工人的昨日回憶。這五年間的劇變,源於一個工業遺產保護項目。

2

遺產保護,能讓老工業廠區變身嗎?


2012年,景德鎮面臨工業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的雙重瓶頸。作為我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陶瓷工業與景德鎮城市發展息息相關。當時景德鎮市區內的陶瓷工業遺產主要包括兩部分:從唐至明清的古瓷窯址和作坊,沿自北向南的昌河分佈在古城細密的街道肌理中;建國後新建的“十大瓷廠”,則縱深分佈在兩條城市主幹道沿線,這些工業廠房歷史多在50 年以上,保留下來的陶瓷生產設備了反映不同時期生產工藝的特點;工業建築本身也具有包豪斯風格,有工業遺產屬性。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景德鎮陶瓷遺址分佈圖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景德鎮的工業廠房和陶瓷作坊


自上世紀90 年代以後,十大國營瓷廠迅速衰退直至關停轉制,幾萬制瓷工人下崗,陶瓷技藝人才流失嚴重,景瓷、廠區和整座城市一同陷入了困境。十大瓷廠片區廠房建築無人維護,生產設備閒置,空間缺乏有效的功能注入,逐漸凋敝。

當時,應景德鎮市政府邀請對整座城市的工業遺產保護進行研究,尋求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出路。團隊對景德鎮的陶瓷遺址分佈進行了時間和空間維度的梳理,對全城370萬棟建築做了遺產價值評估,明確了有價值的工業遺產的分佈和建築質量;最後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出發,決定將產權清晰、建築質量相對較高的城東十大瓷廠片區作為城市副中心進行整體保護利用。而在整個“陶溪川”片區中,宇宙瓷廠地塊各方面條件最為成熟,被選為文化創意園區的啟動區,規劃為工業遺產博物館群。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景德鎮歷史建築評估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城市設計階段陶溪川文化創藝園區總平面


文創園區一期的規劃注重公益性質,旨在為城市市民和年輕人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動和文化活動場所,“讓景德鎮人喜歡景德鎮”,是文創園區建設的唯一目標。當聚集起足夠的人氣時,後續開發的商業價值就會得到市場的認可,城市副中心的商業潛能就會被挖掘出來。

3

遺產地DIBO方法的試驗田


陶溪川項目的一開始,團隊就在思考:遺產項目是否能給城市居民帶來就業的可能?是否能讓遺產地的居民享受城市發展帶來的進步?是否給城市帶來了長效發展的可能性?遺產修繕,只是一個開始,如果侷限於此,難以讓遺產“活起來”,並擁有可持續的生命。

團隊認為,更加有效的做法是把產業鏈繼續向後端延展,以規劃諮詢設計(Design)為主導,投資(Investment)、建造(Building)、運營(Operation)協同,在遺產觀的統率下共同對遺產地發揮作用。這就是遺產地活化的DIBO方法(設計主導的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從2012 年起,團隊開始逐漸積累社會資源,嘗試直接對遺產地進行投資、注入產業和業態,進行地推運營操盤(商業和業態管理、招商、物業、宣傳推廣、活動組織),這個合作聯盟通過項目的累積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如今的DIBO聯盟。而陶溪川文化創意園區一期,就是DIBO聯盟的實驗案例。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遺產地DIBO方法的操作路線


2016 年DIBO 平臺正式成立。平臺由清控人居遺產院、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聯合發起,旨在文化遺產相關的學術科研機構、政府性平臺機構、社會組織與企業之間架起橋樑和紐帶,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項目開展過程中各方共識的達成,推動並保障文化遺產地的保護與活化過程中的優質資源對接、高質量落地與可持續管理,讓文化遺產有尊嚴地融入城鄉人民生活。

4

陶溪川的DIBO實踐


陶溪川文創園區一期的規劃思路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營造宇宙瓷廠工業場景 — 植入適應年輕人的內容(業態)— 激活業態、吸引源源不斷的“景漂”走進來 — 構建陶溪川IP,帶著品牌走出去。

D端

在政府、業主、設計師構成的設計聯盟中,政府在決策層面給出了重要支持,使整個廠區倖免於拆除,使工業遺產保護成為了建設主題,並在資金支持、社區聯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設計師則在D(設計)B(建造)O(運營)中全過程跟進,前期對建築歷史、結構安全進行研究,與社區和業主聯合策劃。除設計控制以外,對建造過程全程指導並隨時解決問題,並對後續業主(當地小業主,商家)進行相關的休閒文化商業引導,確保建築及其環境的完整性;社區參與互動則是項目建設中重要的支撐因素:曾經的老工人自發“重回瓷廠”;藝術社區、青年學生、周邊社區居民對項目提出了若干次重要建議。主體與環境建設完成後,社區將其作為了舉辦公共活動的重要場所,建築與社區的互動仍然在不斷持續和深化。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流動的盛宴”當代玻璃藝術展於2018年7月1日至8月5日,在陶溪川文化創意園區舉行,展覽期間還舉行了數場以玻璃藝術為主題的講座

I端

陶溪川文創園區在投資上採取了政府獨資、DIBO 聯盟指導的方式。2015 年,景德鎮陶文旅集團成立,服務於陶溪川的建成和運營。在具體融資過程中,陶溪川在設計團隊的幫助下,先後申報成為江西省環鄱陽湖經濟帶示範項目、國家首批十大文化產業園區,獲得了若干產業支持和政策性專項資金支持。

作為國有的城市公共資產,陶溪川具有不可再生的屬性,在文創園區一期開園、常態化運營後,陶溪川的銀行估值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成倍躍升,避免了後續投資匱乏的窘境。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具有長遠眼光且切實落地的規劃設計,對城市“資產包”的保值和增值具有重大意義。

B端

陶溪川文創園區的業主和設計方均深度參與了建造過程。在工程建設中,設計團隊全程參與並結合現場遺存的清理情況及挖掘情況,在施工現場不斷進行方案優化調整,使現場跟進指導施工成為設計工作的常態。業主對設計團隊尊重甚至無條件服從,對細節反覆控制,使得陶溪川的建設水平遠遠超出當地的平均施工水平。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博物館屋架施工過程


O端

陶溪川文創園區的運營經歷了外包式運營、業主全盤運營、聯合運營三個階段。早期的外包運營雖然引入了成熟的商業品牌,但現金流的工作邏輯試圖最大限度挖掘園區每一平方米的產值,壓縮了“景漂”一族的生存空間,與陶溪川一期公益和社會效益優先的定位相沖突。而業主全盤自行運營的方式又缺乏“效率優先”的原則和精細化的成本管控。目前的園區運營團隊是在商業管理隊伍中混編專業團隊和業主團隊,平衡前兩種運營模式的弊病。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為了給“景漂”人群提供體面的工作環境和展示技藝的平臺,陶溪川策劃了“邑空間”項目,為近6000 名景漂創業青年提供了實體空間,展示和銷售具有代表性的、生產能力強的創意作品,又從線下商城裡優中選優,為創業青年打造O2O銷售平臺,陶溪川文創旗艦店已於2018 年四月份在天貓、京東正式上線。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文創園區內的“邑空間”商鋪


運營團隊還突破了陶瓷產業的邊界,策劃了吸引城市年輕人的系列音樂活動。2018 新年音樂會和2018 年6 月的宇宙音樂節,成功吸引來大批音樂愛好者,使陶溪川成為了景德鎮新興潮流文化的發源地,為城市市民和年輕人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動場所。

陶溪川: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蝶變


2018年6月16至17日“陶溪川宇宙音樂節”吸引了大批音樂愛好者

為了實現陶溪川文化品牌輸出的目標,“D”平臺的推廣使陶溪川入選了住建部城市設計教材,成為全國十大文創園區。年輕藝術家們所創造出的作品,在故宮文創平臺“御窯館”名列銷售榜前三。不斷擴大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價值,使陶溪川二期的前景充滿希望。

陶溪川文創園區的成功經驗可以歸結為兩點:首先是對廠區城市性的把握與塑造,在公益性的基礎上將“景漂”人群的生存和發展、當地社區的需求與項目運營聯繫起來,在為遺產地“塑形”的同時“鑄魂”;另外,DIBO的探索,尤其是策劃運營層面探索,保證了陶溪川的活化在規劃設計主導的價值觀下,得到高質量的執行,併為遺產地找到可持續的運行模式,融入當地的社會經濟。

特色地產諸葛亮-飆馬中國,20餘年專業、專心、專注為地市縣房地產企業轉型特色小鎮、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項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單式服務:

1、拿地顧問,聯合國際國內機器人、科創名校、智慧醫院、文化創意、養老產業資源,為特色小鎮、特色商業街等特色地產項目戰略策劃頂層設計;

2、策劃設計一體化,攜手國家甲級建築設計院,為房地產企業轉型商業地產如綜合體、購物中心、商業街、專業市場、社區商業;產業地產如商旅、文創、科創、農創、大健康、運動休閒、養老教育、新經濟園區開發,提供定位策劃、概念規劃、建築設計方案;

3、租售代理,攜20餘年千萬方地市縣菜單服務經驗,為商貿物流地產、特色商業街等產業地產&商業地產項目招商銷售;

4、項目診斷,為地市縣問題項目提供解決之道;

5、全程顧問,以20餘年積累的菜單服務經驗為項目全程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