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鬆沉到足下的腳趾勢態


太極拳松沉到足下的腳趾勢態


有的太極拳門派支系練法要求腳的五趾抓地,有的認為“五趾抓地”是不放鬆的反映,不讓腳的五趾抓地,讓腳掌放鬆著打。因此有些初學弟子問我:“腳的五趾抓地,到底好不好?應不應該抓地呢?”

行拳走架時腳掌應平鋪於地,以舒適開展為主,腳趾儘量鬆開貼地。《太極拳經歌訣》中“為因開勁兩捶爭,五指抓地上彎弓。”的“五指抓地”,當然不是指腳趾局部緊張用力所形成的,而是指腳趾放鬆或全身自重與氣沉丹田之氣沉於腳趾而形成的。

拳藝精湛又身懷絕技的楊氏太極拳名家牛春明在《牛春明太極拳及珍藏手抄老譜》書中解釋到 “定之方中足有根”時說:“十趾切實抓地是為了足跟有力,正如樹根伸入土內。” 腳趾抓地的好處,是有利於樁步的穩固和勁整。

《樂傳太極與行功》書中說:“老師(附註:指拳藝好功夫高的太極奇人樂幻智)穿過的皮拖鞋,前面五個腳趾部位有五個深陷的坑,說明練拳或平時腳趾是著力的,用以保持足底平踏,可以消減足底之橫力與周身之無序橫力。”

著名吳式太極拳家劉晚蒼在《太極拳架與推手·太極拳架》書中講解單鞭的“五趾抓地”、摟膝拗步的“十趾抓地”、撇身捶的“腳趾抓地”、轉身蹬腳的“五趾用力抓地”、金雞獨立的“五趾抓地”、彎弓射虎的“腳趾抓地”等,都提到了腳趾抓地的練法。

然而有些拳家是不認可“五趾抓地”的說法,比如吳式太極拳名師祝先生在拳書中說:“如果腳趾用力抓地,足背弓起來,腳很難放鬆,只能是腳緊全身僵,足弓而周身滯。”他是說得對,在理沒錯,然而那是針對不會松趾用勁抓地的初學者來說,問題是得法練拳的太極愛好者怎麼會用拙力抓地使足背弓起來呢?再如吳式太極拳名師耿先生在文章中說:“五趾抓地不僅會使腳趾緊,整個腳、腳踝乃至膝以下整個小腿都會是緊的、僵硬的,這樣必然阻斷了內氣的下沉和重心的自然下落。” 他也是說得對,也在理沒錯,然而也是針對不會松趾用勁抓地的初學者來說,問題是得法練拳的太極愛好者怎麼會用拙力抓地使腳緊身僵? 我的很多弟子都沒因五趾抓地而導致腳緊身僵的拳病,關鍵還是明理得法才好練拳。

“五趾抓地”較易惑人之字就在“抓”,一說“抓”常態理解就是足弓主動收起,五趾收起形成抓地,倘若真是這樣理解錯誤的“抓地”,必定無法放鬆。

據瞭解有些太極拳初學者確實試練過腳趾一抓地,身體就緊張,腿腳就發緊;而不抓地的話,就好放鬆。問題是那些人習練不得法,腳趾抓地並不是說要每時每刻都要死死地抓地,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而有靈活變化的操作,但“虛中有實”的抓地之意始終要有。我認為:把腳趾抓地視為不停運動的松沉勢態有助於理解認識 “五趾抓地”。腳趾何時抓地?要講究時機,一般用在走架拳勢、定式和推手發勁需要強勁增力的時刻。腳趾抓地時使用多少力?要恰到好處,用力適中。腳趾抓地抓多長時間?隨沉彈而定,沉抓彈放。比方說推手中湧泉穴輕吻大地,發勁瞬間才腳趾抓地的。所以老練家說:“瞬抓瞬放,連綿不絕,全身貫通,因勢而為。”再有並不是五趾均勻用力抓地的,而是以大拇趾為主,所以大拇趾吃勁大於其餘四趾。

再有那些初學者覺得不抓地就好放鬆的“松”,其實不是太極拳內涵技術的松,而是鬆懈的拳病。《樂傳太極與行功》書中說:“松者,上下、左右、前後俱都力平衡也。平衡有半斤八兩之意,也有陰陽相濟之意。對己,各部位相容相讓,各不妨礙。松而能通,能生通體協通之力。‘松而有力’者,‘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做到全身松活無支扼處”,這才是符合太極拳運動的真松啊!五趾抓地要姿勢自然,該放鬆貼地時就放鬆貼地,該“松而有力”抓地時就“松而有力”抓地,自自然然。五趾抓地是訓練的結果,不是訓練的手段。五趾抓地的操作就是鬆開使得五個腳趾上的肌腱都能夠柔順彈活,腳趾關節鬆開,氣血自然而然的順達腳底,抓地時如吸盤掛鉤那樣強力吸附牆上。

有些弟子問我:“腳趾抓地有助於步穩勁整,是否有能使腳趾儘快練出‘松而有力’抓地功夫的基本功?”據拳友介紹孫式太極拳門內有個適用於初級階段習拳者的練功方法:大概是腳跟離地,上身保持正直,屈膝下跪,儘量讓膝蓋接近地面而不碰到地面,堅持一段時間練習。同理,我門內有個松膝功,在練時改腳跟離地,估計功效與孫門那個練功方法差不多。

楊氏太極拳名家金仁霖在《慰蒼先生金仁霖太極傳心錄》書中說:“拳界‘足掌貼地’與‘足心貼地’的說法,其實上是拳勢在將成定式時,氣達湧泉穴的一剎那,是設想中的足心湧泉穴松沉塌地,接著腳掌前外緣和腳跟著地,湧泉穴回縮,氣貫五趾,所謂腳心空,則是真正成定式的時候了。”“氣貫五趾”體現了較高層次的五趾抓地,要有較深的意氣松沉功夫才能做到,因為腳是較難放鬆到位的。

以上所述系本人初窺太極拳門徑的一孔之見,體驗膚淺,僅供太極拳初學者參考。意在拋磚引玉,願與同道一起探討太極拳真諦,為弘揚國粹盡一份力量。如有不當之處,敬請見諒。

文|陳雄

文章來源:武道網(www.chinawdao.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