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发长文痛批德云社演员张云雷:相声演员想做偶像索性转行,你如何评价?

读剧慧眼


观众喜欢张云雷,这是张云雷的错吗?

坚决支持小辫张云雷,创新了相声,其实,没有什么是一层不变的,那些固守传统的相声演员,还有几个在说相声,都死掉了,而且也让相声死掉,以德云社为代表的新相声,异军突起,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于是各种背后的算计,真是很不要脸的。

新京报的恼火不知道因何而来,张云雷怎么就得罪新京报了?新京报,自己的纸质媒体都黄了,还这样胡说八道,就不怕你们的其他媒体也干不下去了?

咱们说话办事要讲道理,不能胡说八道,不能狗吃草有驴心思,不能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老百姓喜欢张云雷,这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你在那边醋坛子倒了,酸溜溜的要干啥呢?

俗话说,听见蝲蝲蛄叫,还真是要种地的,所以对于新京报的言论,就当它是一个狗臭屁,放掉就可以了,张云雷做自己的偶像,说自己的相声,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观众朋友愿意怎么看就看,那些看的不顺眼的,让他们气死吧。

这阶段我就觉得网络舆论有点不正常,尤其是针对德云社的,包括新一轮的三俗,包括这次评论,不知道抽什么疯,犯什么病,他这么口诛笔伐不但不能打倒张云雷,和德云社以及郭德纲,只是让自己更加丢人,吃相难看。

小辫加油!好样的,支持你。





韩东言


这里很多人可能对于新京报不够了解,认真关注这个微博大号就知道,新京号作为官方主流媒体账号,但基本上没干过多少靠谱的事情。

随便跟大家一件事情,可能很多人就知道了。

前段时间,重庆公交坠江事故,新京报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并且称事故原因是由于对方小车女司机的不当驾驶所致,后来那个女司机就被喷成大恶人,但最后调查结果出来后,大家才发现被新京报带了节奏,真相是小车女司机根本毫无责任。

有很多自媒体号喜欢靠热点来蹭流量,在这些号里新京报经常被人称“第一造谣号”和“新闻毒瘤”,因为该号作为主流媒体经常报道不实信息,并且曾来不道歉。

这次很显然还是一样,张云雷这个人讲的相声我还真的听过不少,说真的,我不懂相声,不知道他讲的“专不专业”,但我很喜欢他的台风。

观众一起唱时,小伙子眼睛通红,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

再一点,现在看相声的,80%都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年轻人的比例真的不多,张云雷能有这么多年轻粉丝追捧,让年轻血液重新来了解曲艺有什么不好吗?

所以,如果真要说支持谁,我肯定支持张云雷,至于新京报,在很多看过他发信息的人眼里,跟新闻毒瘤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水清亦有鱼


《新京报》对张云雷的批评,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给当红演员提个醒儿是可以的,但也没有必要完全否定,否则就显得过于小气。

德云社有两个演员的走红让一些人瞧不惯,前者是岳云鹏,后者是张云雷。在很多资深相声迷看来,岳云鹏相声功底一般,在台上耍贱卖萌的表演风格让人不好接受,但获得的人气又非常之高。这段时间张云雷又异军突起,靠演唱《探清水河》等小曲小调,又凭借本人长得在相声界算是比较帅气的外貌,迷倒了一众迷妹,兴起了一种从来没听说过的所谓偶像相声。

其实相比岳云鹏的半路出家表演相声多是野路子,张云雷还是有一定的曲艺学习基础的。身为天津人的张云雷从小对曲艺耳濡目染,从八九岁就开始学唱太平歌词和莲花落,十几岁就开始在郭德纲开办的相声大会登台,人称“12岁的老艺术家”。

这么多年张云雷一直在德云社的小剧场表演相声,不算太火,但也培养了一众对他比较欣赏的观众。用张云雷自己的话说,他的表演比较“风骚”,因此很得女性观众的喜爱。也就是说,从很早的时候张云雷就已经开始追求偶像型这样的定位。事实证明,如今这条路他闯出来了,人气一时高到少有人及。

欣赏他的年轻女观众以及小女生们居多,这些人对相声了解多少,听过多少段传统相声或者八十年代相声不好说,她们钟情台上的张云雷,她们认为张云雷表演的就是相声,或者说是不是都无所谓,只要看到这个人就高兴。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之下,在剧场如果听张云雷的相声也就开创了不同于平时的局面,这些小女生不受一般的限制,把听演唱会的那种荧光棒的阵势带进观众席,真是让老相声迷们开了眼界。

观众到底该怎么听相声,其实没有一定之规,该不该多和台上互动,该不该叫好喊“吁”,该不该搭话茬儿,我相信这些行动在旧时代最早的相声园子里都没有,但如今都陆续出现了,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如果说观众哪些言行不合适,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改变的,不必过分担心。

我觉得该提醒一句的倒是张云雷和杨九郎的表演。张云雷对自己的表演风格有自知,师父郭德纲提醒说他不必限制自己先让大家认识之后再求变化,张云雷也表示过到一定阶段会更规矩地说相声。而今这样的阶段似乎已经到了,不知他有没有记得自己当年的想法。因为演员一旦火到一定程度,就不太容易把握自己了。

顺便说一句《探清水河》。没错,这段小调源自旧时的勾栏场馆,唱词风格不高甚至说很低,但剔除个别语句之后不失为一段旋律优美又无伤大雅的唱段,没有必要过分苛责。


郑捕头


新京报,你这样捧张云雷是不对的!



东穆茶叶


近期《探清水河》不知为什么成为了众矢之的,不久前南开教授鲍震培在《光明日报》批评称:

《探清水河》为“窑调”,是唤醒旧时代嫖客文化的心里联想。近日《新京报》又发长文痛批:相声演员演唱《探清水河》,称其观众追捧是不伦不类的方式,最终剩下的是追星的热闹和艺术的落寞。笔者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恕在下愚昧,时不知此曲《探清水河》会有如此之大的杀伤力。


笔者初听此曲,是郭德纲以北京小曲的方式来演唱的,其内容不过是讲述了一段悲凉爱情故事。后来又听了张云雷版,觉得更符合年轻人的欣赏,我怎么从来没产生过“嫖客”心理呢?恕在下愚昧,斗胆问一句:是不是笔者的学历不够呢?所以不能参透其中的内容。笔者认为:此曲已经经过提炼,将不合适的词汇完全去掉,完全可以传唱。如同相声本身出自市井文化,经侯宝林大师的改革,也登上大雅之堂。

难道这不是应该表扬吗?怎么还批评上了?是在下愚昧?还是您学问太高?

《新京报》文章的观点,更为奇葩。非要让观众将相声与演唱会来换位思考?结论是:演唱会台下的观众也都“嘘”声一片合适吗?笔者看到如此解释,差点笑喷。”难道你不知道相声艺术的基本功是“说学逗唱”吗?“唱”是相声的基本功,也叫“柳活”,没听说过歌唱家中有练“说”的基本功。相声里的唱是理所当然啊!即使唱的不是太平歌词,也会是相声基本功中“学”的范畴之内啊。完全符合传统艺术的要求,怎么到了部分高雅人的眼里,就变成了艺术落寞了呢?为什么要和演唱会换位思考呢?按着这个逻辑相声和任何其他艺术换位思考都不合适,例如:芭蕾舞、小提琴、京剧、大鼓等等,难道这些观众“嘘”就合适了?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个伪命题。

难道从此相声基本功只能“说学逗”三样才合适?下图为《新京报》部分观点。

笔者总结了《新京报》的观点,大致是:1.相声演员不该用明星的套路打造自己。2.观众带荧光棒被批不伦不类。3.长此下去艺术终将没落。这些观点直指德云社的张云雷,为什么不批评王云雷、李云雷呢?树大招风这道理大家都懂,谁让张云雷出名了呢。笔者只看到了文章中的羡慕嫉妒恨,仅此而已。演员出名前就叫演员,出了名叫明星,按着明星套路打造怎么就不对了呢?一曲京城小曲能够掀起巨浪,笔者不得不佩服德云社的影响力。而《探清水河》曲目,一直保留在传统二人转中(传统二人转以唱为主),始终都在舞台上表演直到如今,也从来没人批评过此曲。为何德云社刚把此曲唱红就招来如此批评。《探清水河》火了,难道是动了谁的奶酪?


那么《探清水河》一般作为返场小段出现,最初是郭德纲返场时经常唱,后来被张云雷唱红。笔者认为:此曲没有任何负能量,台下观众举荧光棒的行为,说明观众也喜欢听。如果非要和演唱会做比较的话,请问:“我听演唱会没拿荧光棒有错吗?没拿荧光棒看演唱会,演唱会就落寞了?以前没有荧光棒时歌曲是怎么传承下来的?”那是观众的选择权,他人无权干涉。这和听相声拿了荧光棒是一个道理,有错吗?无论在道德层面,还是法制层面都没违背基本原则,其行为合情合理合法。

笔者认为:这就是鸡蛋挑骨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知大家如何看呢?


明辨是非123


这个就有点无法理解了,一个相声演员,又不嫖娼,不吸毒,不卖国,不偷税,就是因为功底还不错,长得还行,有观众愿意看他,愿意拿着荧光棒挥一挥,怎么了?就不允许吗?一定要相声演员像某某某似的?长着一个很普通的脸?就一定是老头?或者老艺术家?只要他说的相声不违法,没干违法的事,怎么就不允许有人喜欢他?如果说他出卖国家,干出有损国家的事,或者吸毒等重大的错误,那打死他不算多的,但是张云雷还没爆出这些事啊,天下的事这么多,有人偷税你不跟进报道,有人吸毒你不去查在哪买的毒品,有人违法乱纪你不深入调查?追着一个相声演员说他太帅了,使得粉丝追捧?吃饱了撑的?也没见粉丝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啊?就是正常的看看他的演出,又碍着谁的事了?


迷途猫63004532


一个小小的张云雷的所作所为竟然被引经据典的拿出相声大师侯宝林京剧大师梅兰芳来说事儿,除了他师父郭德纲连岳云鹏都没这待遇,这不正是说明他的成就?对于小曲“探清水河”的表现形式的诟病,我就更奇怪了,姜昆说相声都能在台上扭屁股跳舞说是创新,那唱个小曲儿用吉他弹奏就那么不入某些人的法眼?再者说了,凭什么相声演员就不能成偶像演员?偶像怎么了?偶像不过就是些在某些领域取得一定成就而被别人所崇拜的对象,咋的很丢人吗?当年郎平时代的中国女排五连冠,成为全民的偶像,你新京报出来批评下?袁隆平是所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偶像,你新京报出来批判下?排雷英雄杜国富就是新时代军人的偶像,你新京报再出来批判批判杜国富?最后我语重心长的摸摸新京报总编的头,关切的问一句:你幸福吗?




变形金刚0802


《新京报》,请你先学会换位思考!

各位,请先看《新京报》12月4日发表的原文,该文写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人无限遐想……看完大家就明白,《新京报》套路玩的很溜,借用侯宝林大师《关公战秦琼》的典故,先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顺水推舟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某青年相声演员!


该文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只要对相声圈有些少许了解的人都知道《新京报》说的是谁!

那就是如今德云社最当红的小辫张云雷!


因为在如今的相声市场上,能做到让满场观众自带并挥舞荧光棒的,有且只有一个张云雷,这种通常只有在歌星演唱会上才有的盛况目前除了小辫,没有任何其他相声演员能做到!


其实《新京报》倒不如大方坦然,直接把某青年相声演员的名字公布,倒也会显得光明磊落!如今这一番“针对”,实在有失大报风范!

那么,《新京报》所批评的这种现象,究竟有没有问题呢,我们对此应该怎么看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没有人有权力阻止粉丝和观众的这种自发行为

这种行为是合法且由观众自发组织的,没有任何一方有权力阻止观众这么做,那么《新京报》对此进行口诛笔伐其实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你可以公正的讲你的看法,但你不应预设立场!很奇怪,相声圈都没人对此有意见,反而是一家媒体发表不满,真是奇怪!

第二:从专业角度看

相声讲究的就是“说学逗唱”,“学唱”也是其中关键一环,也是一个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很多相声演员都会“学唱”,而且都不错!就是《新京报》所提到的侯宝林大师当年相声小曲也经常时不时的来几段。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张云雷,会让《新京报》如此不满意?



第三:对于相声这门艺术的影响

相声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也是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侯宝林大师把相声这门艺术搬上“大雅之堂”几十年后,相声一度十分萧条,近乎灭亡。正是郭德纲带领德云社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把一度高高在上的相声重新拉回了人间,相声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而张云雷把相声改造成了演唱会,一是丰富了传统相声的形式,二是可以为相声吸引更为广泛的观众群体,所以这对相声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综↑所述,我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风向的转变,为相声做些创新和有益的改变有利于推动相声艺术的发展,而《新京报》作为传统媒体,对于这事有些过于吹毛求疵,可悲、可怜、可叹!

另外,关于这次报道,我十分怀疑新京报可能和姜昆领导的曲协通过气,想想之前没多久曲协再次掀起“反三俗”运动,想想之前曲协“反三俗”主要反的谁,也许有些东西我们就会豁然开朗……



电影基本法


新京报纯属有病,我一个70后,小时候在爷爷家抱着收音机听相声,评书,大鼓,还陪爷爷一起听戏曲,后来慢慢的相声越来越没意思了,长大后越来越怀念那时候的时光,直到偶然听到郭德纲于谦的相声,一下子找到了童年抱着收音机听相声的感觉了,再后来为了德云社充了优酷会员,慢慢喜欢上整个德云社,更是喜欢上了张云雷杨九郎,起初是感觉这个孩子长得真好,特别穿上大褂,诠释了什么叫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再后来看他的演出多了,发现这两个孩子是真好,同一个段子,每一场都会给你新的惊喜,东西好不好不是某一个媒体或者某一个人说了算,大众喜欢才是好东西。别的我不知道,我家小女儿10后,今年8岁跟着张云雷学会了乾坤袋,挡谅,还带着全班同学一起了解传统。如果我有钱有闲我也要拿着荧光棒去听相声。


红袖添乱sxy


看见人家挣钱了眼红了,你咋没看见他们吃不上饭的时候啊,看看这孩子的功底,我看一位网友发的,张云雷会的你们都谁会,说说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