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卡哇伊丶筱夢


在最近比較火的電視劇唐磚之中,李世民為了讓李淵晚年順心想了很多辦法,最後還是從現代穿越而來的雲燁用麻將討得太上皇的歡心。而在電視劇之中,李淵對李世民的政績是肯定的,晚年在深宮之中看看美女打打麻將,偶爾提點一下李世民帝王之道,算是十分逍遙。而歷史上的李淵晚年過得如何呢?

李淵退位之後搬出了皇宮,搬到了弘義宮之中,改名為太安宮。李世民為什麼選擇讓李淵住在弘義宮,也是有他的深意的。弘義宮是當年李淵為了表彰李世民,專門為他在武德5年修建的,位於皇城的西邊。後來在武德8年,李淵還曾經來這裡遊玩過,他看了一圈不是很滿意,命人在裡面造一組假山水。沒想到多年之後,住在這個宮殿裡面會變成了自己。私以為李世民此舉是在提醒李淵,現在的君臣關係已經轉換了。

李淵退位之後到底還有沒有地位呢?舊唐書裡面記載著一個故事。李淵住進太安宮之後,李淵的幾個小兒子也跟他住在裡面。唐太宗命令每天都要有尚宮去給太上皇送美食,而李世民的十八弟李元名被身邊人囑咐,在看到尚宮的時候還要行禮。李元名十分不解,因為對他來說尚宮不過是他二哥身旁的婢女。從這一個小細節也可以看出,太安宮住著的人們並不受下人尊崇。

李世民的住所雖然離太安宮不遠,但是極少去那裡看望李淵,包括李世民夏天外出避暑也沒有考慮過帶上李淵。這些事情在當時監察御史看來十分不孝,他曾多次上疏建議李世民改善李淵的生活。他認為太安宮太過潮溼狹小,而且在皇城之外,李世民應該重新修葺太安宮,最起碼給外國使臣看到不至於說他不孝。

不過長孫皇后對於李淵還是非常孝順的,她每天早晚都會去一趟太安宮,經常會帶一些生活必需品或者補品,這大約也是李淵唯一可以欣慰的地方了。總之,李淵默默住在太安宮之中,非常低調,很少露面,也很少對兒子要求什麼。

史書之中對於李淵的晚年活動只記載了兩段難得和樂融融的場景。貞觀八年,唐太宗和太上皇一起召見突厥使者。李淵親眼看到大唐在李世民手上逐漸強大,他也十分欣慰,說如今蠻夷都臣服大唐,自古都是未有的。李世民聽到李淵如此誇獎他也是十分感動,忙說自今天的大唐不僅僅是他的功勞,還有李淵的聖算。

同年,李淵還參加了一次閱兵,也曾當眾表贊過李世民的功績,李世民依舊十分客氣地將功勞的一半推給了李淵。李淵步入晚年,大概對這九年也漸漸釋懷了,來年五月,李淵死在了太安宮中。


木劍溫不勝


李淵確實被退位。

玄武門之變時,李淵正興高采烈的在宮內和妃子們在湖面上泛舟納涼,突然外面一陣喧譁,李淵正準備派人去看看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就看到尉遲敬德一臉殺氣衝了進來,告訴李淵: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造反,被秦王給殺了!


李淵自然知道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只能無奈的接受事實,畢竟尉遲敬德手裡還拿著斧頭。接下來,李淵和李世民共同演義了一出父慈子孝的大戲:

李世民撲在李淵的懷著,吮吸這李淵的乳頭嚎啕大哭,李淵一臉心疼的輕輕拍著李世民的背,就像當年李世民小時候李淵哄他睡覺一樣。

好了,戲演完了,大家該幹嘛就要幹嘛了,李世民成為了太子,幾個月之後李淵“非要”把皇帝之位傳給李世民,李世民死活不要,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最終李世民還是有孝心,“勉為其難”的接受了皇位。

李淵當了太上皇,終於可以安(ti)安(xin)心(diao)心(dan)的養老了。當了皇帝的李世民忙啊,根本抽不出時間去看望一下自己老父親。順便說一下,李淵在退位之後三年住進大安宮。這大安宮潮溼而又狹小,就連大臣們都覺得應該要好好維修一下才能讓太上皇居住,李世民自己倒是後知後覺。

過了一段時間,李世民也覺得自己這樣對老父親不理不睬的好像影響不太好,會破壞自己光輝偉岸的形象。貞觀四年,李世民趁著李靖大破匈奴之際,和李淵來了一波團聚,父子兩大宴群臣,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好一派其樂融融的場景。

至此過後,李世民倒也不向之前那樣長時間對李淵不理不睬了,偶爾也會去李淵那裡晃一晃。

李淵倒是心態好,反正啥事也幹不了,乾脆造人得了,滕王李元嬰便是李淵退位後誕生的。


當了九年太上皇之後,69歲的李淵終於去世了,相信李世民和李淵都算是一種解脫吧!不然經常要演戲,大家都很累。


小鎮月明


李淵含著金鑰匙出生,父親是北周大將軍唐國公,外公是西魏大司馬衛國公,大姨媽是北周皇后,七姨父是後來的隋文帝楊堅。李淵奪親表弟楊廣皇位建立了大唐,看視風光無限,但早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血淋淋喪子喪孫,個人命運相當不幸。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灰心喪氣,自己讓出了皇位,與李世民關係不溫不火。仍然居住在皇苑的大安宮,衣食無憂:偶爾也出席皇帝在含元殿的國事活動,李世民在賓客睽目下,也人模人樣尊敬父親;炎熱夏天,李淵蝸居宮內,不願隨同兒子去驪山夏宮避暑,顯示孤傲的一面;李世民為改善父親居住條件,下旨修建大明宮,顯示孝順一面,可惜李淵病逝無福享受。李淵的皇陵規模遠不及長孫皇后陵(也是李世民日後的陵寢),這又暴露了李世民的不孝自私。這對父子的關係,基因裡有放蕩不羈的胡人血統,不能單純用漢人的倫理觀念來判斷。


諶人


李淵退休後,就搬出了皇宮,住進了當年賞賜給李世民的府邸。據史料記載,李世民每天早晚派人向李淵送來美食。有一次李世民的弟弟碰見了,沒有下跪謝禮,有人就問為什麼不下跪,他說:他們是我二哥的婢女,我為什麼要下跪呢!對待太上皇李淵,李世民肯定不算孝順。

有大臣向李世民提出建議,建議要修整太上皇的宮殿,現在太上皇居住的宮殿規格上太小,有失皇家的高貴,也可彰顯李世民的孝心,但李世民沒聽。

李淵退休之後的生活過的也很平凡,沒有什麼大的企圖,平時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李世民也很少來看他,可以說是鬱鬱寡歡吧。


紅黑聖西羅


論心大,只服淵哥:他眼見著幾個兒子為了皇位相互攻訐,卻無力阻止,索性躲到後宮安逸快活去了,轟轟烈烈地搞起了造人運動。在李淵的辛勤耕耘下,子女們如雨後春筍般往外冒,成果頗豐。

不過,靠著縱情聲色的日子也未能讓李淵忘卻煩惱。公元626年夏天,長安城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血案——玄武門之變。

在得知李世民率人伏擊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後,心中萬分悲痛。此時,自己起兵時原有的四位嫡子和一位庶子,已經只剩下李世民一人,而且有兩個還是死於手足相殘。面對這樣的時情,換做別人,或許早已心痛地活不下去。

然而,淵哥再次憑藉自己強大的內心,硬是挺了過來。他先是飛快地調整思緒,立刻認清了現實,開始極力討好李世民。李淵沒有埋怨李世民,而是把責任都推到了太子和齊王身上,並且派人去安撫士卒,稱秦王無罪,錯在李建成和李元吉。

隨後,李淵頒佈詔書,冊封李世民為太子,幾個月之後,這位早已被架空的皇帝,發現李世民看自己的眼神有些不耐煩。李淵轉念一想,保住性命總比貪戀皇位要好。於是,唐高祖禪讓了。

古往今來,真正甘於做太上皇的,或許僅有乾隆一人,那是因為他依然掌控著國家權力。可別人就不一樣了,那可是真的一擼到底,成了孤家寡人。然而,即便如此,李淵還是沒心沒肺地活著。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公元626年夏天,李淵退位於當年農曆八月,最終死於公元635年。從退位到離世,淵哥又活了九年。在這九年中,他雖然沒有權勢,卻依然在宮中花天酒地,也算是李世民讓他頤養天年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所熟知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涉及到的滕王,便是李淵在這一期間所生的李元嬰。怎麼樣,淵哥心夠大吧?

從史書記載來看,李世民對李淵也夠意思,還不時地讓這位太上皇來感受大唐盛世的風光。比較有趣的是公元634年,李淵曾在李世民的邀請下,出席了宴請突厥使者的筵席。據說,淵哥這一天還喝了不少酒,但畢竟略顯拘束,還不時地誇李世民。

到公元635年夏天時,淵哥終於熬不住了。就這樣,李淵度過了自己失勢後的九年,在七十歲時病逝,其中多半時間是埋首溫柔鄉,或許是想借此來排解心中的抑鬱吧!但不管如何,雖然太上皇的日子不及皇帝,淵哥看起來也是蠻知足的。


夕陽下的晚楓


李淵在接班人問題上早已立李建成為太子,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已經封李世民為秦王,並且為了防止李世民生變,限時叫李世民離開長安,到洛陽報到!此時,李世民只有兩條路,一個是到洛陽做秦王,一條是放手一縛,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建成和兄弟元吉,然後以尉遲敬德為首,去李淵那逼宮,此時李淵不識相,就有性命之憂,無奈之下,只好先讓李世民監國,然後自己做太上皇,讓位於李世民!其實在李淵心中,既有喪子之痛,又有對李世民的忌憚之心,心中對李世民雖有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所以,李淵晚年是非常不如意的,但又輕易不敢表露出來,因為在其周圍服侍的人,其實也是監視的人!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李淵在繼承人問題上本就是猶豫的!不然作為皇帝不可能沒有辦法抑制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有些軟弱,魏徵幾次勸他殺了李世民都被他拒絕!其實李元吉和李建成也不是一條心,李元吉只是想利用李建成的力量剪除李世民罷了,最後再幹掉李建成!哈哈,這哥仨都各懷鬼胎,誰也別怨誰!李淵被軟禁後內心應該不會服,但是事已如此,總不能再找其他兒子殺了李世民吧,再說他們也得有那個本事呀!總之,最後李淵意志肯定是消沉的,整天除了玩女人,就是喝酒!時不時也弄點小事給李世民添堵!

我的疑惑是,為什麼李淵不能利用自己在世族和皇族及朝廷中尚存的威望和勢力參與到李世民的兒子奪嫡爭鬥中,也讓李世民嚐嚐骨肉相殘的痛苦,反正皇位最終還是李家的!

我覺得李淵最好能支持李恪(我最喜歡的李世民之子),借李恪之手來收拾長孫一脈,李淵心裡肯定恨死長孫無忌了,哈哈,這樣改多好玩啊!


孟允樂


唐高祖李淵是唐朝的第一任君主,在位9年。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後,皇帝都是終身制,而李淵卻是禪位給兒子李世民的。

作為一位太上皇,李淵晚年的退休生活究竟幸福嗎?

李淵有不少優秀的兒子,其中,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在起兵反隋、建立大唐基業的過程中,二人配合默契,屢建戰功。

尤其李世民功勞顯赫,但因為不是長子,並沒有被立為太子。

那他又是如何坐上皇位的呢?

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大家應該很熟悉。唐高祖李淵即位後,太子李建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李世民繼續帶兵出征。

眼看秦王李世民功勞和聲望超過自己,太子李建成感到了威脅,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排擠和陷害李世民。

同時,李世民的擁護者也不服太子,認為李世民才有資格成為儲君,雙方勢力持續明爭暗鬥。

作為父皇的李淵,根本沒有料到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地步,因此防範不足,只是一味的平衡皇帝、太子和秦王三方的勢力。

甚至“玄武門之變”前一天,李淵知道了風聲,也沒有采取果斷措施。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率秦王府眾將在玄武門截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後帶兵逼宮,李淵被迫宣佈禪位給李世民。

自古皇家多薄情,每場皇位更替,無不伴隨著腥風血雨。

從626年禪位到635年去世,李淵當了9年太上皇年。

李淵被尊為太上皇后,頭幾年還居住在太極宮,但早已不復往日的鶯歌燕舞,嬪妃成群的盛景,而是淒涼孤獨,無人問津,身邊還充滿耳目。

他知道他的兒子李世民對他仍然充滿戒備,防止自己勾連大臣,妄圖復辟。

於是李淵也就整日待在太極宮內深居簡出,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出過宮門。

貞觀三年,李世民對外宣稱高祖喜歡山外的竹林,將李淵遷往弘義宮,並改名為大安宮,大安宮比太極宮可要簡陋多了。

李淵臨死前最後一年,李世民邀請李淵去仁壽宮避暑,仁壽宮可是隋煬帝殺死楊堅的地方,李淵當然心有慼慼焉,說什麼也不去。

李淵晚年在宮中,足不出戶,幾乎失去自由,還時時遭受指責,擔驚受怕,絲毫談不上幸福可言,可以說晚景淒涼啊!


有書博物館


617年的十一月十三日,李淵擁立楊侑為帝,遙尊遠在江都的表弟楊廣為太上皇。沒想到,過了不到十年,在626年的八月初九,李淵自己也被逼著退位為太上皇,而且還是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李世民給逼著下了臺。人生的兜兜轉轉也真是很有意思。之後的李淵又活了九年,在這九年中,發生了很多比較有意思的事,也能從中看出李淵的心理素質是怎樣的強大。626年,李世民發動政變,在玄武門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後逼迫李淵交出權力。八月初九,李淵正是退位,離開了權力中心,從此開始了幽禁般的生活。最開始的兩年多時間內,李淵並沒有搬家,還是住在太極宮,雖然行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物質生活倒還是不缺的,後宮也並沒有裁減。到了628年,李世民將太極宮中的大部分宮女以及掖庭的部分宮女放歸家中嫁人,這次放歸是大放,號稱有三千宮女被放回,其中絕大部分就是伺候李淵的宮女,自此,太極宮較以往又安靜了很多。

到了629年,李淵搬到了太安宮(大安宮),即當初的宏義宮。說起來也很有意思,這個宏義宮原本是李淵在622年特意下旨為李世民建的宮殿,李世民最開始住在承乾殿,李淵念李世民克定天下有功,於是建了宏義宮讓李世民居住。沒想到到最後成了自己的晚年居所。當時的李世民是秦王,所以宏義宮無論是位置還是規模都不能和太極宮相比。

李淵搬進了大安宮之後,父子倆就很少見面了,李淵在大安宮幾乎從來不出門,就住在這一方小天地裡和為數不多的妃嬪過活,娛樂什麼的是很少的。但是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六十多歲的李淵卻還有生育能力,滕王李元嬰正是出生在大安宮。

而在同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李績滅了東突厥,擒獲了頡利可汗。要知道,當年李淵在太原起兵的時候還曾派劉文靜跑到突厥尋找合作,而現在,在貞觀時期,東突厥就被大唐給滅了,李世民自然不能不讓李淵知道這件事。李淵知道後自然是有一番感嘆,表示自己將皇位傳給李世民是多麼正確的一件事啊。於是李淵就和李世民見面了,當時還有十餘位重臣以及王爺王妃等在凌煙閣大擺筵席,酒酣之際,李淵還情不自禁的彈起了琵琶,而李世民則跳起了舞蹈,可以說是其樂融融,晚上才結束。

但是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大部分時候是互不相見的,632年,李世民在酷暑的季節決定避暑九成宮,但並沒有叫上李淵,監察御史馬周就看不下去了,就上疏建議李世民將李淵住的大安宮進行修繕加高,而且建議李世民應該每天都要去大安宮看一看年邁的李淵。李世民答應了。將大安宮做了一番修繕,但到了第二年,李世民邀李淵去九成宮避暑的時候,李淵卻拒絕了。

634年是李淵再次有點小活躍的一年,這一年的三月初二,李淵再次大擺筵席,在兩儀殿宴請西突厥的使者,李淵在宴會上對長孫無忌說:“當今蠻 夷率服,古未嘗有。”長孫無忌祝福了一下李淵。然後李淵給李世民賜酒,李世民捧起酒杯為李淵祝壽,流著淚說:“現在百姓安康,天下歸附,正是我奉太上皇的旨意才做到的啊,又哪裡是我自己的功勞?”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侍奉李淵吃飯,融洽的好似又回到了從前。

這一年李淵還曾到城西檢閱軍隊。又李世民在未央宮擺宴席,三品以上官員都參加,李淵也出席了宴會,並在宴會上要求頡利可汗跳舞,父子倆不免又是一番感嘆。這時候的李淵已經是79歲,人生已經所剩無幾。

635年五月,李淵病危,下詔讓李世民一切從簡,喪服遵循漢制,陵墓的選建也要從簡。五個月之後,李淵葬入獻陵。至於獻陵和第二年長孫皇后去世後建的昭陵的對比,這又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蕭曉四姑娘


玄武門兵變不久,李世民如願以償登上皇位,高祖李淵以太上皇致仕,並於9年後歸西。9年中父子二人諱莫如深,感情微妙而複雜。

李淵清楚李世民的野心,以及他與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只是對結果預估不足,既沒想到他會發動政變,也沒想到他會殺兄戮弟——這對於一個父親來說實在太刺激。退位後的太上皇李淵仍在皇宮正殿住了3年,而後才徙居大安宮,徹底告別政治前臺。之所以充任3年傀儡,也是為李世民背書——玄武門之變只有李世民單方面解釋,而憋著一肚子話的李淵並未發聲已然說明問題。李世民也需要父親坐鎮,以消除玄武門的負面影響。雙方心照不宣,共同掩飾尷尬。

大安宮離宮城不遠卻屬皇宮之外,父子就此相隔。大安宮的條件也跟皇宮沒法比,既無城牆也無門樓,後來李世民一天看不到就想的監察御史馬周看不過去了,上表李世民,說太上皇住的太寒酸,讓外國使者或老百姓看了不像話。同時提醒準備去九成宮避暑的李世民:太上皇住的地方也很熱。李世民於是興建大明宮,準備用於父親居住避暑。同時邀請李淵一起去九成宮,結果遭到拒絕。

馬周建議時,李淵已搬去大安宮3年之久,李世民對父親的居住環境顯然不十分清楚,類似避暑休閒的好事也沒想到過父親,可見二人鮮有交集。尷尬如此,原因應來自雙方:玄武門之變對李淵的創傷是持續的,他懊惱當初的綏靖,內心深處也無法原諒李世民的屠兄戮弟——儘管李世民即位後對兄弟二人進行了追封並隆重下葬;李世民以兵變改變既有秩序,以政治冒險結束情感衝突,既有對父親偏袒哥哥的怨,也有逼宮奪位的愧。二人無話可說,不見面是最好的局面。

孽緣化解於貞觀八年(634年)——亦即李淵離世的頭一年。此時玄武門已成追憶,李淵或者覺得該過去的總要過去,或者覺得李世民政績突出這樣也好,亦或者感覺命不久矣有必要與兒子和解,總之所有事情都在這一年有了了結。李淵在兩儀殿宴請西突厥使者,席間主動賜酒給李世民,並給予他“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的政治肯定。李世民感動流淚,和長孫皇后一起進御膳、上御衣,“一同家人常禮”。往事如煙,隨風飄逝,父子二人終於冰釋前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