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東征高麗為何失敗?

幽谷山水


李世民徵高句麗並算不上失敗,只是沒有完成預期目標而已,其實唐朝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戰果。此次出征高句麗,唐朝共出動兵力十五萬左右,以兩千多士兵的傷亡共殲滅高句麗軍隊約五萬多人,而且攻下城池十餘座,剿獲戰略物質無數,還強迫7萬多高句麗人遷入唐朝地域,成為唐朝的子民。

高句麗不等同於今天的朝鮮和韓國,唐朝初年正是古朝鮮的“三國時代”,三個並立的政權分別是高句麗、新羅和百濟,其中高句麗最為強盛,領土包括了我國遼東地區大面積的土地。

高句麗強大後,為了刷存在感,也有稱霸東北亞的野心,對中原王朝陽奉陰違,而且不斷挑唆周圍國家與唐朝為敵,他們的這一作法,就像今天的日本。

隋朝時期,曾四次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第一次隋文帝35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後來,隋煬帝三次徵調全國兵馬,揮師百萬進攻高句麗,結果兩次傷亡慘重,一次由於楊玄感造反而無功而返。由於隋煬帝的大手筆最後搞的民怨沸騰,國力空虛,甚至成為了導致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貞觀初年,高句麗不斷挑戰唐朝的底線,最後不但不朝貢還聯合百濟試圖消滅新羅,阻斷新羅對唐朝的朝貢。是可忍孰不可忍,唐太宗李世民決定親征高句麗,一教訓夜郎自大的高句麗,讓它安分守己;二收回高句麗在南北朝時佔領的中國土地;三武力調停三國之間的戰爭,讓它們和睦相處。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朝水陸兩路大軍開赴高句麗。正如李世民所料,高句麗是吊死鬼耍大刀——死的不兇鬧的兇,唐軍所到之處,高句麗要麼獻城投降,要麼望風而逃,試圖抵抗者圍而殲之。很快唐軍的兩路大軍都取得非凡的佔果,消滅高句麗指日可待。

出乎意料的是,當唐軍圍攻安市城時,守將楊萬春,憑藉城防牢固的優勢進行了殊死抵抗。唐軍久攻不下,高句麗降將建議繞道只取平壤,但是考慮到風險太大(唐軍怕被斷了退路),只好作罷。後來,唐軍採用在城牆邊山的方式,想居高臨下攻城,結果山塌。趁唐軍疏忽,高句麗人又佔領了修築的山頭。

當時,時間已經到了十月中旬,東北地區馬上就要迎來冰天雪地的冬天,唐軍事先也沒有準備過冬物資,只好撤軍。此次唐朝出征高句麗,李世民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與隋朝四次聲勢浩大而最終一敗塗地的勞師遠征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取得重大勝利,但是沒有徹底解決高句麗,這就讓追求完美的李世民一直耿耿於懷。

後來,李世民曾兩次派兵對高句麗施行騷擾策略,戰術上消弱高句麗的實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終為唐高宗徹底征服高句麗打下重要的基礎。所以,客觀上講,李世民徵高句麗並算不上失敗。回到長安後,李世民就生病了,礙於身體原因最終沒有實現親自消滅高句麗的夙願。

於是今天的韓國人,捕風捉影、借題發揮,大肆鋪陳它們的“輝煌歷史”,說是李世民被它們射瞎了眼睛,因此斃命,最後還煞有介事的拍出了影視作品。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的看法


國史春秋


沒幾年高句麗攻打新羅想實現半島統一,開始侵略新羅,新羅人從海上游過來向唐請求援助,李世民叫人傳話給高句麗負責人,你別打了,新羅是我小弟,你們停止一切軍事行動,高句麗不買這一套,你們前朝20萬大軍都沒滅了我,你算哪顆蔥?剛建立的國家。管好你自己吧,唐太宗一看不聽。這個不行,沒有新羅等國家對高句麗的牽制,這個東北地區比較危險,決定出兵援助新羅,近七萬大軍,李世民坐鎮,沒費吹灰之力,一戰高句麗被打服了,高句麗損失慘重,以前佔領中原的地方也被收回了,高句麗趕緊服軟,停 別發了我服了。


二次戰役647年的時候朝鮮半島就亂成了一鍋粥。新羅,百濟都參與了進來,到了高宗時期高宗皇帝派出幾員大將,一舉拿下了高句麗,滅高句麗蘇定方也參與了,就是把羅成幹掉的那個傢伙,正史記載蘇定方百戰名將。為唐立下汗馬功勞的。唐和高句麗打了20多年,唐朝基本上都是勝多輸少。高句麗的優勢在於易守難攻,不然的話高句麗滅亡的還要快,

後來的蒙古人和滅高麗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成了蒙古附屬國。這個後來的是高麗,前面和唐交手那個是高句麗。裡面的過程大家就當故事看看就行,想了解詳細的去看看正史,還是比較有意思的。


明天你會回來


首先說明李世民東征高麗沒有失敗,他征討的是高句麗,而不是高麗。

當時朝鮮半島並存三個獨立國家,北部為高句麗,南部偏東為新羅,南部偏西為百濟,高句麗自南北朝時期就開始蠶食遼東地區,並一躍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權,在朝鮮三國中實力最強,也就是說強大的高句麗不僅極有可能統一朝鮮半島,,而更為嚴重的是他的強大已經對於中原王朝構成了威脅,如果待其一統朝鮮半島的話,就是心腹大患了,所以自隋朝開始就不斷征討高句麗,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想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隱患才出徵高句麗。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決定出兵征討高句麗,水陸並進,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統帥戰艦500艘,士兵43000人,從萊州渡海直抵平壤,以李世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李道宗、張士貴步騎6萬人出征遼東。

貞觀十九年二月李世民率大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五月張亮率水軍渡海佔領了遼寧金縣的大黑山,斬殺兩萬餘人,李世績南下攻打遼東城的時候,此時李世民的大軍也穿過200裡的泥沼地帶,趕到了遼東城下,攻城將士莫不受到鼓舞,官兵們晝夜不停輪番進攻,連續作戰十多天,唐太宗挑選精兵強將從城西南舉火焚燒城樓,風急火大,很快燒到城內,勇士們乘勢登城,高句麗兵無力抵抗,紛紛投降,遼東城終為唐軍攻下。 唐太宗改遼東城為遼州,數日後唐軍趁勝攻至白巖城下,李世績率軍從城西南角猛攻,李世民在城下督戰,城主孫代英招架不住只好投降,,唐太宗改白巖城為巖州,俗稱燕州城,孫代英任刺史。

接著唐軍攻打安市城,但久攻不下,由於守敵殊死抵抗,使得唐軍到九月仍未攻克,然而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唐太宗被迫班師回朝。

由於第一次東征沒有達到消滅高句麗的預期目標,貞觀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決定再次東征,命牛進達和李道宗率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唐軍數次擊敗高句麗軍,高句麗王被迫派其兒子高任武入唐謝罪。

後來一直打打停停,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決定徵發30萬大軍準備一舉消滅高句麗,並命人打造艦船以作準備,同年五月李世民病逝,遺憾的是在他的手上沒能消滅高句麗。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克平壤,高句麗滅亡,為了經營遼東,唐朝設立安東都護府,管轄9都督府、42州,上元三年(762年)將安東都護府移至遼東都城(今遼陽市)


遺產君


首先糾正兩個錯誤,第一,是高句麗不是高麗;第二,談不上失敗,只是沒完全實現戰略目的而已,可以算是打平。這個問題改成,“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為什麼沒有在半年之內完全搞定?”更恰當一些。

東征高句麗的原因。

從隋朝開始,高句麗向西發展,佔領了中原故地遼東、遼西大片土地。作為中原政權的藩屬國,沒有你來我不往的好事兒,寇可來、我亦可往。因此,隋文帝反擊,隋煬帝三次東征,一是為了收復故土,二是為了懲戒不臣;

到了唐朝,李淵時期和李世民前期,高句麗都算比較聽話,雖然佔領的土地沒有退回來,但至少把前隋將士遺骨壘成的京觀毀掉,並送歸了大批流落到東北的漢人。既然友好了,高句麗得以享受東夷其他藩屬國如百濟、新羅的待遇,允許到長安朝貢;

李世民後期,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篡位,殺掉了高句麗王;並開始入侵新羅,這個位於朝鮮半島南端、與唐王朝最為友好的藩屬國。李世民命令高句麗停止進攻,但被淵蓋蘇文拒絕。

為了懲戒“弒君虐下”的淵蓋蘇文,為了援助新羅,為了收復遼東故土,為了替前隋報仇,李世民決定親征高句麗,以懲不臣。

至於戰爭的正義性,屁股決定腦袋,我認為是正義的。

(淵蓋蘇文)

戰爭過程。

當時高句麗沿著遼水(遼河),用了十六年時間修建了千里長城,作為防禦唐朝的國防工事。並修建了數十座城池,重兵把守,意圖永遠佔據遼東。

東征過程很簡單,張亮海路進攻平壤,李績陸路平推,李世民主力在後。連破數座城池,渡過遼水,打到安市城(遼寧大石橋)受阻。雖然消滅了高句麗援軍十五萬,但一直沒有攻破安市城。古時候攻城無非拿人命填,不捨得士兵性命,自然攻不下來。之後天氣轉冷,李世民下令退兵。

從李世民五月過遼水到九月收兵,只用了五個月時間,加上之前李績前鋒戰鬥時間,整個戰爭時間約六個多月。

至於天氣寒冷造成退兵,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士兵、馬匹非戰鬥減員比例過高,部隊機動能力降低,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取暖及保證熱食,道路結冰、遼水及沿海封凍造成運輸能力下降。而且這種鬼天氣會持續五六個月,開春之後道路泥濘難以行動。

沒有必要把大軍放在遼東,明年再來好了。

(東北的冬天,不適合室外活動)

戰爭結果

唐朝:

士卒損失不大,戰死約2000人;

戰馬損失不少,死了將近1萬匹;

佔領了遼東最有價值的土地,高句麗後退了數百里。

高句麗:

長城防線被攻破,十餘座城市被唐朝收復,十餘年遼東建設投入毀於一旦;

部隊損失不下20萬,僅被唐軍斬首的就有4萬;

遼東人口被唐朝遷移到中原7萬戶,數百里無人煙;

物資損耗更多,被唐朝繳獲馬牛十萬,明光鎧萬領,以及大量其他裝備。

總之,如果說唐朝與高句麗打平了還算勉強。但說高句麗勝利了,有些說不過去。


理工男讀歷史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開明宗義,他就不該打!即使打,他也不該自己去。

唐徵高句麗,本質上就是隋伐高句麗的延續。隋朝時期就多次和高句麗開戰,原因就是地緣政治的糾紛。比如一直是北朝勢力範圍的高句麗在開皇四年向江東陳朝進貢、陳朝亡國後又聯合突厥、經常在邊境地區尋釁滋事,所以開皇十八年(598A.D.)隋文帝派兵三十萬,攻打高句麗,卻因為氣候、疾病等原因損失比例高達十之八九。這要說一下的是,在古代戰爭中傳染病是削弱遠征軍戰鬥力的主要因素 之一,直到十九世紀還是如此。

之後就是隋煬帝徵高句麗,三次都是災難性的失敗,並導致了中原大亂,隋朝滅亡。

《安市城》中高句麗將領。韓國影視劇中的高句麗總是一副英雄氣概。

而唐太宗在貞觀十九年的這次親征幾乎成了隋文帝那次的重演。

高句麗不容易征服的原因有以下三條:

首先是地理環境。

高句麗的國土領土包括今日東北地區的東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其中第一個天險就是醫巫閭山,當時要讓大隊人馬穿過去,在困難程度上不亞於橫穿瀚海大漠;而此時明清時期沿渤海的一條路又都是沼澤灘塗,根本無法通過。等到了高句麗境內有發現當地的城鎮要塞全都建在遼東丘陵、繞河谷和朝鮮的群山之中。只能一個個的打,根本沒有滅亡突厥時那種一戰成功的機會。



位於遼東半島的高句麗卑沙城址。

其次是氣候惡劣,導致時間非常緊張

對此陳寅恪先生就指出:

“中國東北方冀遼之間其雨季在舊曆六七月間,而舊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為寒 凍之時期。故以關中遠距離之武力而欲制服高麗攻取遼東之地,必在凍期已過雨季未臨之短時間獲得全勝而後可。”

也就是說老天爺給你的時間也有不到半年的時間。而刨去行軍時間,總共能用得上的時間段也就是百日左右。

唐太宗喜歡喝酒、打獵和有見識女人混在一起,並且特別喜歡道教中的神秘主義婆羅門鍊金術。這一切都導致了他身體迅速的垮掉。

最後,唐太宗本人身體問題。

和北朝的貴公子們一樣,唐太宗青少年時生活習慣不好,按現在的話講就是“很作”。所以到了三十歲左右就得了“氣疾”,也就是哮喘病。後來又得了風溼、痢疾,同時還有點高血壓和鉛中毒(唐太宗信煉丹)……

除了身體疾病之外此時的唐太宗還有心理疾病,也就是抑鬱症。自幼飽受萁豆相煎之苦的唐太宗晚年又目睹了兒子們走上了自己年輕時候的老路。在貞觀十七年賜死齊王佑、廢黜太子承乾、驅走魏王泰之後的唐太宗已經相當脆弱,為此還自殺未遂了一回。在貞觀十九年(645A.D.)不顧群臣勸阻決心要親自帶兵出征高句麗後,唐太宗在定州與太子治,也就是日後的唐高宗分別,父子倆約定,在長安留守的太子要“飛驛遞表起居”,而唐太宗收到信後也要“遞敕垂報”,及時的通報消息。可見當時唐太宗對後方是相當的不放心。而且也在此前後還有唐太宗安排人誣告留守長安的房玄齡意圖謀反,試探房玄齡的態度;強迫病重的李靖隨軍出征,並且還威脅李靖,說什麼“不去就是學司馬懿裝病”……

就這心態,他怎麼打仗?打了又怎麼能贏?


《貞觀之治》從劇情、演技到服裝道具都是綜合水平相當高的歷史劇。但是有些曲高和寡。


陳大舍


當時的時機不對。1.天下初定,唐太宗治理雖有成效,但還不足以能夠遠征高麗。2.朝鮮半島地形複雜,難以發動大規模征伐。 3.當時唐太宗的身體不好,如果身體好,有可能成功東征高麗。4.當時高麗大將死守安市城,唐軍直到嚴冬也沒攻下來,遼東大地已經冰封了,唐軍又沒有禦寒裝備,所以不得不撤退。(和莫斯科保衛戰很相似)


小鄭在線


李世民東征高句麗並沒有失敗,只是沒有達成他預期的戰略目的而已,而且這次東征也促使李世民君臣在此後對高句麗採取了更為合適的軍事策略,促成了高句麗在李治時期為唐所滅。高句麗其時國力不弱,兼有地利,李世民率幾萬兵馬要一舉滅其國確實很難。


霜天落照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一生執政過程中,幾乎都是璀璨奪目的,然而唯獨一件事情,給他的歷史使命中填上了一個小的敗筆,那就是征戰高句麗的失敗。那麼,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未能成功,究竟是誰造成的呢?


紫微魔氣


首先是高句麗!不是高麗棒子!高麗可沒有高句麗那樣的硬氣。

其次,李世民打高句麗失敗主要是準備不足,道路險峻,後勤供應不上。和當初大隋遇到的困難差不多。當年秦始皇徵嶺南也遇到類似的困難,修了靈渠解決運輸問題後一年就拿下了。

最後,高句麗也不簡單,有一定的國力儲備,至少在李世民時代還有戰力。但在以後的國力對耗下,高句麗終究是精疲力竭被李治摘了桃子。


步驚雷37


唐軍東征算不算失敗先不說,你確實是高麗不是高句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