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东征高丽为何失败?

幽谷山水


李世民征高句丽并算不上失败,只是没有完成预期目标而已,其实唐朝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战果。此次出征高句丽,唐朝共出动兵力十五万左右,以两千多士兵的伤亡共歼灭高句丽军队约五万多人,而且攻下城池十余座,剿获战略物质无数,还强迫7万多高句丽人迁入唐朝地域,成为唐朝的子民。

高句丽不等同于今天的朝鲜和韩国,唐朝初年正是古朝鲜的“三国时代”,三个并立的政权分别是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其中高句丽最为强盛,领土包括了我国辽东地区大面积的土地。

高句丽强大后,为了刷存在感,也有称霸东北亚的野心,对中原王朝阳奉阴违,而且不断挑唆周围国家与唐朝为敌,他们的这一作法,就像今天的日本。

隋朝时期,曾四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第一次隋文帝35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后来,隋炀帝三次征调全国兵马,挥师百万进攻高句丽,结果两次伤亡惨重,一次由于杨玄感造反而无功而返。由于隋炀帝的大手笔最后搞的民怨沸腾,国力空虚,甚至成为了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贞观初年,高句丽不断挑战唐朝的底线,最后不但不朝贡还联合百济试图消灭新罗,阻断新罗对唐朝的朝贡。是可忍孰不可忍,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一教训夜郎自大的高句丽,让它安分守己;二收回高句丽在南北朝时占领的中国土地;三武力调停三国之间的战争,让它们和睦相处。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朝水陆两路大军开赴高句丽。正如李世民所料,高句丽是吊死鬼耍大刀——死的不凶闹的凶,唐军所到之处,高句丽要么献城投降,要么望风而逃,试图抵抗者围而歼之。很快唐军的两路大军都取得非凡的占果,消灭高句丽指日可待。

出乎意料的是,当唐军围攻安市城时,守将杨万春,凭借城防牢固的优势进行了殊死抵抗。唐军久攻不下,高句丽降将建议绕道只取平壤,但是考虑到风险太大(唐军怕被断了退路),只好作罢。后来,唐军采用在城墙边山的方式,想居高临下攻城,结果山塌。趁唐军疏忽,高句丽人又占领了修筑的山头。

当时,时间已经到了十月中旬,东北地区马上就要迎来冰天雪地的冬天,唐军事先也没有准备过冬物资,只好撤军。此次唐朝出征高句丽,李世民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与隋朝四次声势浩大而最终一败涂地的劳师远征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取得重大胜利,但是没有彻底解决高句丽,这就让追求完美的李世民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李世民曾两次派兵对高句丽施行骚扰策略,战术上消弱高句丽的实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终为唐高宗彻底征服高句丽打下重要的基础。所以,客观上讲,李世民征高句丽并算不上失败。回到长安后,李世民就生病了,碍于身体原因最终没有实现亲自消灭高句丽的夙愿。

于是今天的韩国人,捕风捉影、借题发挥,大肆铺陈它们的“辉煌历史”,说是李世民被它们射瞎了眼睛,因此毙命,最后还煞有介事的拍出了影视作品。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的看法


国史春秋


没几年高句丽攻打新罗想实现半岛统一,开始侵略新罗,新罗人从海上游过来向唐请求援助,李世民叫人传话给高句丽负责人,你别打了,新罗是我小弟,你们停止一切军事行动,高句丽不买这一套,你们前朝20万大军都没灭了我,你算哪颗葱?刚建立的国家。管好你自己吧,唐太宗一看不听。这个不行,没有新罗等国家对高句丽的牵制,这个东北地区比较危险,决定出兵援助新罗,近七万大军,李世民坐镇,没费吹灰之力,一战高句丽被打服了,高句丽损失惨重,以前占领中原的地方也被收回了,高句丽赶紧服软,停 别发了我服了。


二次战役647年的时候朝鲜半岛就乱成了一锅粥。新罗,百济都参与了进来,到了高宗时期高宗皇帝派出几员大将,一举拿下了高句丽,灭高句丽苏定方也参与了,就是把罗成干掉的那个家伙,正史记载苏定方百战名将。为唐立下汗马功劳的。唐和高句丽打了20多年,唐朝基本上都是胜多输少。高句丽的优势在于易守难攻,不然的话高句丽灭亡的还要快,

后来的蒙古人和灭高丽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成了蒙古附属国。这个后来的是高丽,前面和唐交手那个是高句丽。里面的过程大家就当故事看看就行,想了解详细的去看看正史,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明天你会回来


首先说明李世民东征高丽没有失败,他征讨的是高句丽,而不是高丽。

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高句丽自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蚕食辽东地区,并一跃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权,在朝鲜三国中实力最强,也就是说强大的高句丽不仅极有可能统一朝鲜半岛,,而更为严重的是他的强大已经对于中原王朝构成了威胁,如果待其一统朝鲜半岛的话,就是心腹大患了,所以自隋朝开始就不断征讨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隐患才出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决定出兵征讨高句丽,水陆并进,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帅战舰500艘,士兵43000人,从莱州渡海直抵平壤,以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李道宗、张士贵步骑6万人出征辽东。

贞观十九年二月李世民率大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五月张亮率水军渡海占领了辽宁金县的大黑山,斩杀两万余人,李世绩南下攻打辽东城的时候,此时李世民的大军也穿过200里的泥沼地带,赶到了辽东城下,攻城将士莫不受到鼓舞,官兵们昼夜不停轮番进攻,连续作战十多天,唐太宗挑选精兵强将从城西南举火焚烧城楼,风急火大,很快烧到城内,勇士们乘势登城,高句丽兵无力抵抗,纷纷投降,辽东城终为唐军攻下。 唐太宗改辽东城为辽州,数日后唐军趁胜攻至白岩城下,李世绩率军从城西南角猛攻,李世民在城下督战,城主孙代英招架不住只好投降,,唐太宗改白岩城为岩州,俗称燕州城,孙代英任刺史。

接着唐军攻打安市城,但久攻不下,由于守敌殊死抵抗,使得唐军到九月仍未攻克,然而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唐太宗被迫班师回朝。

由于第一次东征没有达到消灭高句丽的预期目标,贞观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命牛进达和李道宗率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唐军数次击败高句丽军,高句丽王被迫派其儿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后来一直打打停停,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决定征发30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高句丽,并命人打造舰船以作准备,同年五月李世民病逝,遗憾的是在他的手上没能消灭高句丽。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克平壤,高句丽灭亡,为了经营辽东,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管辖9都督府、42州,上元三年(762年)将安东都护府移至辽东都城(今辽阳市)


遗产君


首先纠正两个错误,第一,是高句丽不是高丽;第二,谈不上失败,只是没完全实现战略目的而已,可以算是打平。这个问题改成,“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为什么没有在半年之内完全搞定?”更恰当一些。

东征高句丽的原因。

从隋朝开始,高句丽向西发展,占领了中原故地辽东、辽西大片土地。作为中原政权的藩属国,没有你来我不往的好事儿,寇可来、我亦可往。因此,隋文帝反击,隋炀帝三次东征,一是为了收复故土,二是为了惩戒不臣;

到了唐朝,李渊时期和李世民前期,高句丽都算比较听话,虽然占领的土地没有退回来,但至少把前隋将士遗骨垒成的京观毁掉,并送归了大批流落到东北的汉人。既然友好了,高句丽得以享受东夷其他藩属国如百济、新罗的待遇,允许到长安朝贡;

李世民后期,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篡位,杀掉了高句丽王;并开始入侵新罗,这个位于朝鲜半岛南端、与唐王朝最为友好的藩属国。李世民命令高句丽停止进攻,但被渊盖苏文拒绝。

为了惩戒“弑君虐下”的渊盖苏文,为了援助新罗,为了收复辽东故土,为了替前隋报仇,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以惩不臣。

至于战争的正义性,屁股决定脑袋,我认为是正义的。

(渊盖苏文)

战争过程。

当时高句丽沿着辽水(辽河),用了十六年时间修建了千里长城,作为防御唐朝的国防工事。并修建了数十座城池,重兵把守,意图永远占据辽东。

东征过程很简单,张亮海路进攻平壤,李绩陆路平推,李世民主力在后。连破数座城池,渡过辽水,打到安市城(辽宁大石桥)受阻。虽然消灭了高句丽援军十五万,但一直没有攻破安市城。古时候攻城无非拿人命填,不舍得士兵性命,自然攻不下来。之后天气转冷,李世民下令退兵。

从李世民五月过辽水到九月收兵,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加上之前李绩前锋战斗时间,整个战争时间约六个多月。

至于天气寒冷造成退兵,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士兵、马匹非战斗减员比例过高,部队机动能力降低,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取暖及保证热食,道路结冰、辽水及沿海封冻造成运输能力下降。而且这种鬼天气会持续五六个月,开春之后道路泥泞难以行动。

没有必要把大军放在辽东,明年再来好了。

(东北的冬天,不适合室外活动)

战争结果

唐朝:

士卒损失不大,战死约2000人;

战马损失不少,死了将近1万匹;

占领了辽东最有价值的土地,高句丽后退了数百里。

高句丽:

长城防线被攻破,十余座城市被唐朝收复,十余年辽东建设投入毁于一旦;

部队损失不下20万,仅被唐军斩首的就有4万;

辽东人口被唐朝迁移到中原7万户,数百里无人烟;

物资损耗更多,被唐朝缴获马牛十万,明光铠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总之,如果说唐朝与高句丽打平了还算勉强。但说高句丽胜利了,有些说不过去。


理工男读历史


诸位看官,这里是陈大舍道古。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承蒙青眼,不胜荣幸。

开明宗义,他就不该打!即使打,他也不该自己去。

唐征高句丽,本质上就是隋伐高句丽的延续。隋朝时期就多次和高句丽开战,原因就是地缘政治的纠纷。比如一直是北朝势力范围的高句丽在开皇四年向江东陈朝进贡、陈朝亡国后又联合突厥、经常在边境地区寻衅滋事,所以开皇十八年(598A.D.)隋文帝派兵三十万,攻打高句丽,却因为气候、疾病等原因损失比例高达十之八九。这要说一下的是,在古代战争中传染病是削弱远征军战斗力的主要因素 之一,直到十九世纪还是如此。

之后就是隋炀帝征高句丽,三次都是灾难性的失败,并导致了中原大乱,隋朝灭亡。

《安市城》中高句丽将领。韩国影视剧中的高句丽总是一副英雄气概。

而唐太宗在贞观十九年的这次亲征几乎成了隋文帝那次的重演。

高句丽不容易征服的原因有以下三条:

首先是地理环境。

高句丽的国土领土包括今日东北地区的东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其中第一个天险就是医巫闾山,当时要让大队人马穿过去,在困难程度上不亚于横穿瀚海大漠;而此时明清时期沿渤海的一条路又都是沼泽滩涂,根本无法通过。等到了高句丽境内有发现当地的城镇要塞全都建在辽东丘陵、绕河谷和朝鲜的群山之中。只能一个个的打,根本没有灭亡突厥时那种一战成功的机会。



位于辽东半岛的高句丽卑沙城址。

其次是气候恶劣,导致时间非常紧张

对此陈寅恪先生就指出:

“中国东北方冀辽之间其雨季在旧历六七月间,而旧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为寒 冻之时期。故以关中远距离之武力而欲制服高丽攻取辽东之地,必在冻期已过雨季未临之短时间获得全胜而后可。”

也就是说老天爷给你的时间也有不到半年的时间。而刨去行军时间,总共能用得上的时间段也就是百日左右。

唐太宗喜欢喝酒、打猎和有见识女人混在一起,并且特别喜欢道教中的神秘主义婆罗门炼金术。这一切都导致了他身体迅速的垮掉。

最后,唐太宗本人身体问题。

和北朝的贵公子们一样,唐太宗青少年时生活习惯不好,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很作”。所以到了三十岁左右就得了“气疾”,也就是哮喘病。后来又得了风湿、痢疾,同时还有点高血压和铅中毒(唐太宗信炼丹)……

除了身体疾病之外此时的唐太宗还有心理疾病,也就是抑郁症。自幼饱受萁豆相煎之苦的唐太宗晚年又目睹了儿子们走上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老路。在贞观十七年赐死齐王佑、废黜太子承乾、驱走魏王泰之后的唐太宗已经相当脆弱,为此还自杀未遂了一回。在贞观十九年(645A.D.)不顾群臣劝阻决心要亲自带兵出征高句丽后,唐太宗在定州与太子治,也就是日后的唐高宗分别,父子俩约定,在长安留守的太子要“飞驿递表起居”,而唐太宗收到信后也要“递敕垂报”,及时的通报消息。可见当时唐太宗对后方是相当的不放心。而且也在此前后还有唐太宗安排人诬告留守长安的房玄龄意图谋反,试探房玄龄的态度;强迫病重的李靖随军出征,并且还威胁李靖,说什么“不去就是学司马懿装病”……

就这心态,他怎么打仗?打了又怎么能赢?


《贞观之治》从剧情、演技到服装道具都是综合水平相当高的历史剧。但是有些曲高和寡。


陳大舍


当时的时机不对。1.天下初定,唐太宗治理虽有成效,但还不足以能够远征高丽。2.朝鲜半岛地形复杂,难以发动大规模征伐。 3.当时唐太宗的身体不好,如果身体好,有可能成功东征高丽。4.当时高丽大将死守安市城,唐军直到严冬也没攻下来,辽东大地已经冰封了,唐军又没有御寒装备,所以不得不撤退。(和莫斯科保卫战很相似)


小郑在线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并没有失败,只是没有达成他预期的战略目的而已,而且这次东征也促使李世民君臣在此后对高句丽采取了更为合适的军事策略,促成了高句丽在李治时期为唐所灭。高句丽其时国力不弱,兼有地利,李世民率几万兵马要一举灭其国确实很难。


霜天落照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一生执政过程中,几乎都是璀璨夺目的,然而唯独一件事情,给他的历史使命中填上了一个小的败笔,那就是征战高句丽的失败。那么,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未能成功,究竟是谁造成的呢?


紫微魔气


首先是高句丽!不是高丽棒子!高丽可没有高句丽那样的硬气。

其次,李世民打高句丽失败主要是准备不足,道路险峻,后勤供应不上。和当初大隋遇到的困难差不多。当年秦始皇征岭南也遇到类似的困难,修了灵渠解决运输问题后一年就拿下了。

最后,高句丽也不简单,有一定的国力储备,至少在李世民时代还有战力。但在以后的国力对耗下,高句丽终究是精疲力竭被李治摘了桃子。


步惊雷37


唐军东征算不算失败先不说,你确实是高丽不是高句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