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吗?

益学v视界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80年代就是1980年至1990年我是这样认为的,我是在80年代的中间,80年代有我的童年,哪个时候还太小,在1990年之后应该自己最快乐的童年,在我的童年和很多80后的条友一样,有一大群年龄相仿的小伙伴。



我在这个年代更多的是和家人在一起,对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我的爷爷,那个时候自己还小家里也只有自己一个,爸爸妈妈在上班没有时间陪我,都是爷爷在带我。哪个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每天下午,爷爷会带我去他的一个朋友刘爷爷家门口,哪里有一个长10米宽1米7高20公分左右的一个混泥土台玩耍,爷爷就和朋友聊他们的过去,我就和刘爷爷的孙子一起玩,哪个气候没有什么玩具,有的就是家里的一些方形木头和小木棍。



时间过的也很快,爷爷在我初中的时候离开了我们,刘爷爷也在2016年离开了,在2016年我回老家的时候在我的小伙伴,小刘的陪同下还去看了刘爷爷,刘爷爷精神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还给我提起了我的爷爷,当时差点就哭出来了,一直忍住不能哭,写不下去了。。。。。。



对不住了题主,就这样。


奇迹会再次微笑


这些附近村子的孩子,他们除了有一些男孩子在我们林场的场办小学校里读书外,女孩子基本上都是帮家里干农活。她们都会背着弟弟妹妹,看牛、打猪草,还有就是捡柴。她们很少有鞋子穿,基本上都是打赤脚,就算是下雪天,偶尔都能见到有人只穿着草鞋。

遇到这种情况,母亲都会在家里找出我们穿的有些破旧的鞋子给他们穿上,我们也没有多余的鞋子,鞋穿得破旧了也舍不得扔的。我看着母亲把鞋子送给别人,虽然是破旧了,心里也有点心疼。那时候冬天穿的棉鞋都是母亲用灯草绒夹棉花和自己纳的鞋底做的,穿上也很暖和。



那时候的农村主食不多,基本上还得看红薯、玉米补充,就是这样也有些人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也会断粮,也会有人来找父母借钱借米,他们一般在秋天收粮之后会还粮,而有些借钱的很多还不起,日子久了,也就不了了之了。我们的供应粮基本上也是不怎么够吃,父母就会在周围种些红薯、玉米、蔬菜什么的补贴家用。


总之,八十年代的农村比较贫穷,基本上都是泥糊的房子,十分破旧。女孩子基本上不送读书,男孩子送去读书的也比较少,都是小小年纪就帮着家里干活。那时候农村孩子生得也多,大多不够吃,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营养不良。


风云说收藏


八十年代从我记事起就生活在农村一个乡政府所在地,街上只有一家医院,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一家供销社,一家粮店,一家肉食站,一家饭店就没有别的单位了。我父母一个在中学一个在医院上班,我和一些小伙伴玩耍时他(她)有时会说他们家是农民,而我家是拿粮本吃供应的工作同志。

那时农户已经分田到户了,自己多干多得!农户们的干劲很高。农忙插秧和秋收稻谷大家都是轮着一家一家地相互帮忙。我到小伙伴家去玩耍他们家都很热情,时不时从菜园里采一些新鲜蔬菜让我带回家里吃!如果玩得好的小伙伴家里杀猪,那他们家长一定会郑重相邀我全家去吃饭。猪肉和辣子一炒那个香味啊老远闻到都会流口水!

街边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清晰洁净!乡民们要用生活用水直接用桶在河里舀挑回家。河里除了小的鱼虾大的还有甲鱼和娃娃鱼。捕鱼高手常常满载而归!留一点自家吃大部份拿到集市上卖补帖家用。大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光着屁股赤着脚在河滩戏水奔跑,也不用担心会踩到玻璃渣子。

我们最期盼的事就是看电影啦!放映队在哪里只要不是太远我们就跟到哪里!下午3点左右要放电影的空地上就用两根粗大的竹棍支撑起一块白底黑边的银幕。家离放映场近的就急不可待搬几张小板凳摆在放映机桌前,给家里人占个好位子!夜幕降临放映场上黑压压的一片人群,有板登的坐着没板登的站着,还有比较远的地方骑自行车来的就把车子固定好坐在车上看电影!放映30分钟左右一本胶片就完了,放映员拉亮灯换下一本胶片。大家叽叽喳喳讨论刚才看的影情,时不时响起小贩的叫卖声。胶片装好放映员关掉灯大家立刻安静下来看电影!有时放映途中碰上下大雨只能停止放映大家失望回家。刚钻进被窝就听有人不断大喊雨停了电影继续放!赶紧穿好衣服大家欢天喜地赶回放映场继续看电影。后来街上用一间大的旧仓库改作电影院,就再也不用自己带登子也不用担心下雨了!

农户们除种好田地外也会想办法做一些能赚钱的副业,有人货款买拖拉机跑运

运输,有人搞养殖,也还有人选择去城里建筑工地做小工。那时打工这个词还没流行起来!有一天从省城开来的客车在乡上暂停,从车上下来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只见他头发长长象鸡窝,上身穿一件花衬衣,下身穿一件象扫帚的裤子,手拿一录放机开得震天响在街上手舞足蹈走过去又走过来,时不时扭一下屁股!很多人围上来象看怪物一样看他。听大人们说那是个流氓!

十年前我家搬进城里生活,单元楼里大家各忙各的一回家就紧闭大门很少见面!住了几年连一个单元一个楼层的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

现在的人不是那朴实的人,菜也吃不出八十年代的那个菜味了!








落入凡间的天马


80年代我正是20多岁,刚从农村考学出来,对农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我就给大家说说80年代的胶东农村。

那时候,胶东农村刚刚实行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撒泼干,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那时候的口号是“交够国家的(公粮),留足集体的(公积金和公益金),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真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记得80年代初期,我们家里经常吃不饱,自留地里的地瓜没等成熟,就会早早刨来“接短”,冬天里主劳力能吃上玉米饼子,副劳力和孩子只能吃地瓜和地瓜干儿。可是到80年代中期,家家就以白面和大米当了主粮,告别了“地瓜饼子咸菜梗子”的一日三餐。

80年代初期,我们吃点肉要凭票,那时候猪肉牌价是一块零四分,人们买肉总爱买肥肉,一家人可以香香嘴。可是改革开放以后,家家户户自由养猪,不断出现大户养猪,猪肉再也不用凭票供应了,不用过年过节也能吃上了猪肉,并且很快肥肉就不吃香了,条件好的专门吃瘦肉了。这真是天大的变化。

那时候,农村不再唯农是业,人们不再固定在耕地里,大家各尽所能,能干啥就干啥,做点小买卖的,干点技术活的,啥挣钱干啥。我们胶东是烟台苹果的主产地,80年代中期推广了红富士苹果,农村种苹果的很快成了“万元户”,可以戴着大红花去县里开会。

80年代初期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全村男女老少围在大队院里看电视,真和过年一样,可是电视经常没信号,屏幕上一片雪花。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几年内,家家户户买上电视机,从黑白电视到彩电,从十四英寸到十七英寸。


大约是1984年,我们一个六七十户的小山村,一下子买了6台八O摩托车,那家伙,真让老百姓见了世面,当时还上了《烟台日报》。

记得70年代农村姑娘嫁人的条件是“一扭三转四不动”,一扭就是收音机,三转就是自行车钟表缝纫机,四不动就是四间大房子。可是到了80年代中后期,这一扭三转四不动就不受推崇了,电视机、电冰箱、收录机等大型家电进入普通百姓家,那小日子过得,真叫蒸蒸日上了,农民心里那个高兴啊!


80年代初期,家家养头牛用来农耕,全疃走到哪里都有牛,可是到80年代是后期,家家门前摆着拖拉机,曾经作为主要生产力的大家畜,变成了百姓餐桌上的肉食,农村的牛、驴、马骡逐步绝迹。

总之,80年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民的生活那叫日新月异,大家一门心思比着过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真值得我们去回味!


齐东晏子


你还记得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吗?

农夫当然记得了,正是因为记得,所以才不请自来。在80年代的农村,真的让人印象深刻,农夫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回忆以下吧!

八十年代的农村大人!

那个时候的农村大人们,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农活,在田野里总是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一般家里的劳力都是从事体力活,而女人们都是在家里做一些家务活。当然也不容易,既要煮饭、煮菜,还有家里有鸡、鸭、猪等要侍候,基本上每天是天刚刚亮就开始忙碌了,而到天黑以后不久,就都开始休息了。

八十年代的农村小孩!

那个时候的小孩子也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每天都是到处疯玩,既会去河里摸鱼、洗澡,也会上山找野味吃。基本上只要有人一吆喝,那就都出来玩了。而且玩的游戏还特别多,像挑绳子、捉迷藏等等。

八十年代的生活!

那个时候的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富足,就连吃肉也一个月吃不到几回,基本都是自己家里种的菜。有的时候早上还都是吃红薯,但是也一样非常的开心。

总之,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是充满乐趣,充满生机的,到处都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而且人与人之间也是很友好的,谁家里有什么事情了都回来帮忙。可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农村反而不热闹了。


农夫也疯狂


一首打油诗纪念下曾经的农村。

蓝天白云鸟儿叫,放牛山上蚂蚱跳;

白面馒头吃不到,一颗糖果高兴叫;

新衣基本穿不了,大人穿完都改小;

清早鸡鸣又狗叫,相约田里去除草;


家家户户都要到,田地里面很热闹;

大人聊天小孩跑,老人在家把饭造;

红白喜事很热闹,村里村外都放炮;

两口夜里经常吵,睁开眼睛又和好;

大事小情村长找,很少去到乡里闹;

思想觉悟都蛮高,踏实种地是门道;

晚上若有电影瞧,出门都是要提早;

大队院里全是脚,众人看戏贼热闹;

腊月跟前香味飘,家家户户做肉包;

正月里来新年到,白面馒头猪肉饺;

老头吃的口水掉,小孩到处要红包;

正月十五闹元宵,舞龙舞狮烟花闹;

东家走完西家到,恭喜发财今年好;

白雪化完到春晓,耕牛拉犁大人吆;

种地没有洋肥料,绿色产品量不高;

贫富差距也很小,家家户户都热闹;

改革开放速度高,农村发展改变了;

土地越来越变少,儿童老人成空巢;

生活变得更美好,吃穿不愁攀比高;

相互联系没有了,人情成本人吓到;

不知看官怎思考,还是觉得以前好。


胶卷记录


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基本记不清,只记得那时候住的是泥巴墙修的房子,有些还是茅草房,下大雨还漏雨水。i照明还是煤油灯,还得节约用。上学走泥巴路下雨那就好玩了,光脚走不然容易摔跤。生活当然差了,一个月都难吃几次肉。大家都知道计划经济买东西都要票,什么肉票米票.布票等等反正买东西要票,不然不卖。一个字苦。那时最喜欢看电影,只要听说那个村放坝坝电影全村基本上大人小孩齐上阵,打火把拿上小登子早早就去等着。八十年代农村二个字苦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