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曾做過泗水亭亭長,這個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

井水源


相比於秦朝末年項羽等有著王霸之氣的諸侯們,劉邦頗顯流氓本質的氣概在很多時候是不夠看的。

不過雖然劉邦一沒有強大的軍事能力、二沒有過人的算策計謀,但是他卻憑藉著他一手獨特的馭人手段糾結了許多有著特殊才能的手下。

最終在這些手下們的幫助下逐一擊敗了天下諸侯,最終繼秦朝之後建立了我國曆史中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

在打仗方面,劉邦手下有著多多益善的韓信,在計謀方面,劉邦手下有著算無遺策的張良,而在後勤統籌方面,劉邦手下有著能力非常強大的蕭何。


除了這三人的輔助之外,劉邦還有著其他許許多多各方面能力強大的手下們,正因為劉邦懂得合理分配這些人的工作、懂得合理挖掘運用這些人的能力,所以他才獲得了最後的成功。

劉邦的工作相當於現如今的村長以及村治安大隊隊長

而在劉邦成功之前,他的人生是很平凡的。

劉邦原本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雖然說起來荒誕,但劉邦的年齡和秦始皇是差不多,不過在秦始皇已經統合了天下的時候,劉邦卻仍然還只是一個小混混。

在秦朝統一了六國後,劉邦憑藉著他在當地極好的人緣以及各個方面都吃得開的面子成為了秦朝的一名亭長,由此展開了他人生權勢的第一步。

而如果要說到劉邦當時所就任的亭長相當於現如今什麼官職的話,我覺得大概和現如今的村長以及村治安大隊長是差不多的。

首先我們得來了解一下秦朝的亭長是一個什麼概念,在秦朝十里為一亭,在不瞭解事實的情況下,很多人以為秦朝的一個亭是以距離算的,但實際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當時的裡指的並不是裡數的裡,當時的裡實際上指的是一個人口上的編制。

當時人們以十戶人家為一里,以十里為一亭,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亭有100戶人家,如果放在現在來說的話,當時的裡應該相當於現在一個村子裡的一個小隊或者大隊,而亭則就相當於現如今的一個村子無疑。

因為當時的亭長還負責一些抓賊以及押送勞役的人去外地幹活的工作,所以當時劉邦在是當地村長的同時,也兼任著當地治安大隊長的職責。

劉邦斬白蛇全靠演

而後來劉邦之所以能從自己亭長的身份上脫離而出、轉化成長為一方諸侯以及最終的皇帝,一切實際上起源於他的一次押送勞役工作。

因為在那次押送勞役工作的過程中有不少人半路逃走了,所以在明知道會受到重罰的情況下,劉邦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所有人都給放了。




而在他當時所放的這些人中,後來就有一部分人成為了他手下的干將,是他打江山的最初資本。

在劉邦選擇起義的時候,他也選擇了陳勝吳廣等人一樣的套路。

他當時不知道是在撒尿還是在幹什麼,然後他無意中看到了一條小白蛇接近,於是就計從心起,揮著手中的劍就把那條微不足道的小白蛇給斬殺在了地上。

在殺掉了小白蛇之後,他就雙手拎起小白蛇到處宣告起了自己的戰績。

後來他也不知道從哪裡請來了一個老奶奶,讓她在自己斬殺小白蛇的地方哭泣,並說出了那一套什麼白帝子、赤弟子之類的說詞唬住了自己的手下人,使得他們對自己更加死心塌地賣命了起來。

正憑藉著這麼一個擁有著很大迷信色彩的故事以及他自己個人的馭人手段,最終在經過長久而波折的發展後,他成長起來了,並最終戰勝了最為強大的西楚霸王、摘得了亂世之中的最大桃子。

所以說我覺得劉邦最開始所做的亭長應該相當於現如今村長一般大的官,而他當時所擔任的工作是不僅僅只侷限於村長工作的,當時他的工作範疇還包括擴了現如今村治安大隊隊長的職責。


孤客生


可以肯定地說,劉邦做了18年的亭長。能當“三屆”半亭長,不簡單。

第一,亭長是有國家編制的財政拔款的參公事業單位執法人員。

能在同一個地方做這麼長時間的亭長,其碼說明兩點:一是劉邦乾的很不錯。雖然秦國的亭長沒有國家的正式行政級別(那時級別到縣令一級止了),但薪水是政府發的,有預算,用人是縣令管的,如果完不好縣上交待的任務,肯定早被布拉了。二是劉邦願意幹這份差事。千萬別小看縣以下的這些小官末吏,他們是與草民零距離接觸,草民能見上幾次縣令?可天天與亭長里長打交道。亭長相當於現在分官治安與農村工做的到副鄉長,一般管十個左右的村。可以說是土霸王。除了政府發的薪水,劉邦他們還有額外的黑色收入,日子蠻滋潤。

第二,普及一秦國基層組織小常識。

秦國的亭長、鄉嗇夫、遊徼,這些當時都是有國家編制的,是由國家發放俸祿,並不是由縣長(令)自籌發放俸祿(縣令代發)。劉邦所任的亭長相當於參照公務員管理的縣鄉事業單位人員,有執法資格,由縣令任免。而“鄉三老”則由本行政區的人推舉產生,往往由本地德高望重的賢者出任,地位高於亭長、嗇夫等,是鄉自治機構的領導,沒有國家編制,是虛的。而縣裡的各種曹,如功曹、兵曹、法曹什麼的,往往是由縣長(令)聘任(臨聘人員),不屬國家編制,但他們往往比有國家編制的縣丞、縣尉要更有權勢些,畢竟是縣長的人。



我本狂草人


《史記》和《漢書》中都對劉邦的家長有記載,沛豐邑中陽,也就是說在沛縣豐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泗水便是當時的一個郡,沛縣屬於泗水轄區內的一個縣。

劉邦在泗水做亭長,那麼亭長到底屬於一個什麼官呢?其實,“官”和“吏”截然不同的,官是指國家認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員。而吏則是郡守、縣令等自己僱傭的職位,劉邦當時就是一個小吏。



泗水是一條河,古代沿河設若干亭,主要用作軍事防禦。“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續 漢書·百官志》中記載:“亭有亭長,以禁盜賊”,“亭長主求捕盜賊,承望都尉”。所以,亭長是一個維護治安的小隊長。


亭長只有兩個手下,一個被稱作“亭父”,負責處理轄區內的瑣事,而另一個叫“求盜”,主要負責抓捕犯人,就這樣,三個人一個亭,相當於一個治安崗亭。而早年的劉邦,作為一個底層公務員,就是這樣一個尷尬的職位。


歷史密探


漢高祖劉邦屬於大器晚成,四十多歲了連個老婆都沒混上,簡直是一事無成,除了喝酒閒玩,唯一的好處就是結交了幾個好朋友。

話說這天,好吃懶做的劉大混混在家被父親老劉頭臭罵了一頓,心情鬱悶的上街溜達,迎面正好走來了好友蕭何,這蕭何腹有良謀,心存大志,是現在沛縣官府裡的功曹,有一定的權力。

兩人見面後一陣寒暄,蕭何聽完劉大混混的牢騷後,是放聲大笑,說道:“也是,你總這樣混日子也不是個辦法。正好縣裡泗水那邊缺個亭長,你來當吧?”劉邦聽後大喜,亭長雖說是最小的官吏,但好歹能混住吃喝了。那麼,這個亭長是多大的官哪?

簡單的說法是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而亭長是最基層的在編制的公務員。下面我仔細介紹一下秦朝的基本行政區劃。

秦朝的基本行政區劃是郡縣制,秦始皇時把天下共劃分了36個郡,後來增加到40多個,下面又設鄉,亭,裡。按照這個分析,當時的郡就等於咱們現在的省一級了。

亭分兩種,一種是城裡的亭,級別跳過鄉,相當於咱們現在城市裡的區。第二種是鄉下的亭,相當於咱現在的鄉或者鎮,如果地勢處在交通要道上,這樣的亭還具有旅館和驛站郵遞的作用。

亭官除了管理民生,還要同時兼管治安,督禁盜賊的作用。亭的主要官吏就是亭長,由縣吏任命,並聽從縣尉指揮。亭長按照級別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的鄉長兼派出所所長,不過人口上比咱們現在的鄉鎮應該還要多一點。

亭長之下有兩個助手,亭佐,幫助亭長處理日常事務,就是秘書或者辦公室主任,另一個是亭候,主要是幫助治安,什麼盤查行人,治安,捉賊等,等於派出所主管業務的副所長唄。需要說明的是,亭佐和亭候不在國家編制,他們的薪水是需要亭長自己掏腰包的。

以上就是本人根據史書記載所分析的,如有不對之處,歡迎朋友們留言探討。


風雨中的小草


劉邦同志在起家鬧革命以前,也不完全是個白丁,基本可以算個基層編外公務員。而要弄明白什麼是亭長,首先得搞清楚什麼是亭。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

充任。—《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十里是個距離單位,也就是方圓五公里就設一個亭,亭長負責治安工作,也管點民生,一般都是退伍老兵來幹這個活,有點軍轉幹部的意思。


這個地理大小,大致也就類似於如今一個行政村或者居委會。也就是說劉邦的位置,大概就是個村長或者居委會主任的水平。由於他是編外幹部,所以居委會主任不太像,那就只能是村長啦。


青言論史



夏普洱


要想知道劉邦亭長擱到現在是多大的官,咱們先了解一下秦朝的基層組織是個什麼樣子。


《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秦漢時期,縣以下設鄉、亭、裡,“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嗇夫(管理大鄉),有秩(管理小鄉),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

可見,秦時縣政府以下設鄉、亭、裡三種機構。

鄉和今天的鄉鎮差不多。鄉設三個官職:三老、嗇夫(有秩)和遊徼。

三老相當於鄉鎮長。主要工作職責:教育百姓安分守己,督促百姓出役納稅。

嗇夫(有秩)相當於司法和財政所長,主要工作職責:調解糾紛,掌管徭役 ,徵收賦稅。

遊徼相當於社會治安專員,主要工作職責:負責全鄉的社會治安,保障社會穩定。


亭和今天的派出所和交通站差不多。亭設一個官職:亭長。主要工作職責:負責治安管理 ,巡查禁捕盜賊。同時還兼管郵政傳遞和人員接待工作。

遊徼和亭職責上雖然有些重合,但是,遊繳只是個職位而非機構,而亭則是一個機構。

裡和今天的村差不多。裡設一種官職:里正。主要工作職責:組織生產,掌管戶口,組織納稅。


那麼,劉邦的泗水亭亭長用現在的話該怎麼稱呼呢?應該稱他為:泗水派出所劉邦所長。


菜根漫譚




泗水亭不是泗水亭子。據史載十里一亭。這裡的裡不是公里的裡,而是鄰里的裡——五戶為鄰,五鄰為裡。亭長準確說來不是官而是吏,泗水亭長劉邦有兩卒——亭父、求盜。

福垊先來回顧劉邦如何當上亭長的?然後考證其崗位職責,最終得出亭長到底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結局很意外哦。



劉邦年青時是信陵君(商丘寧陵,其子為寧陵君)的鐵粉,他崇尚行俠仗義,拜訪過信陵君的門客張耳。他還是土豪(本意,地頭蛇),認縣豪王陵為大哥,故而劉邦在沛縣混得風生水起。秦朝縣令(長)外派,必須仰仗地頭蛇才有治理有方的可能性。這才有了及壯試為吏的劉邦,也就是而立才當上了亭長。那麼亭長的崗位職責到底是什麼呢?



《史記》、《後漢書》及其註解關於亭長崗位職責記載有些不盡人意。不過,不怕。福垊只要看其人員組成及史載他到底幹了些什麼工作,就能總結出來。剛才說了,亭長手下有兩卒,亭父主開閉掃除,求盜掌逐捕盜賊。簡單說亭父是內勤,求盜是外業。我們來具體看看劉邦的業務範圍。



第一劉邦服徭役(應該是押送民工),蕭何隨份子最多。第二劉邦經常請假回家種地,幹私活體貼幫助妻子。第三讓求盜到薛地做劉氏冠,幹私活發展第三產業。第四押解民工去驪山修皇陵,跑了不少人,然後自己就斬蛇起義了。第五跟縣衙裡的人關係鐵,說明是縣衙裡常客。



劉邦這亭長乾得很不稱職。由此,福垊總結劉邦的崗位職責:維護社會治安加押送民工服徭役以及縣衙安排的其他工作。劉亭長基本相當於警務站(室)站長(主任),手下的兵數量差不多,但權限比站長(主任)略大,自由度也略高,管理的人數差不多都有千戶的,雖然並不固定。


福垊


“亭者,停也”。是最基層的治安單位,負責方圓十里之地。亭長受縣尉管轄,相當於今天的鄉級別的派出所長,外加招待所長。

1. 亭的工作人員

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

亭長有副手兩人:

亭父,負責開閉掃除,接待來客。

求盜,負責捉捕盜賊,盤問行人。

並根據轄區內民戶數量,配置幾名亭卒。

2. 亭的日常工作

亭的標識是華表,作為路標,給行人指示方向。

亭舍中有客房,用以接待過往官吏,或給遠行百姓提供住宿的責任。

亭中還設有犴獄,抓捕到的罪犯可以暫時拘留在此,等上報州縣後再進行押解。

自秦代開始,亭舍中張貼有通緝犯的畫像。一來方便過往的民眾揭發,二來亭吏也可依據畫像檢查行人。

設於城內或城廂的稱“都亭”,設於城門的稱“門亭”,均置亭長,其職掌與鄉間亭長同。漢高祖劉邦曾在秦時擔任泗水亭亭長。東漢後漸廢。

3. 亭的起源和發展

戰國時始在鄰接他國處設亭,置亭長,任防禦之責。

秦、漢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出土的《雲夢秦簡》有“市南街亭”等語。《續漢書·百官志四》劉昭注引蔡質《漢儀》,謂洛陽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門,每門一亭。《漢書·百官公卿表》則謂十里一亭。

(注: 裡,據近人研究,當指距離,而非鄉里組織之裡)。

在前漢時,“亭部”的主要職責是監察治安、追緝盜賊,東漢時,又多了一些民事上的任務,東漢後消失。

此外,唐代在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之都事、主事(從九品)下設亭長,掌門戶啟閉之禁令諸事,為中央官署中最低級事務員,與漢代以前的亭長完全不一樣。


萬里長空夜未央


這種事,問問劉邦同志不就知道了?來來來,劉邦同志,我們來採訪你一下。

溫乎:“劉邦同志,你造反以後的事情我們都瞭解,但是你在沛縣是幹什麼的,我們知道的不多,你能不能給我們說說?”

劉邦:“能上頭條不?不能上我不說啊。”

溫乎:“沒問題,給你上頭版頭條。你說吧。”

劉邦:“嗨,我在沛縣的時候是個亭長。亭長是幹什麼的呢?就是管十個村的治安、糾紛等等亂七八糟的事。

張三家昨天被人偷了,那我今天就得去破案,乾的是警察的活;

李四的老婆出軌了,鬧起了家庭糾紛,我得去調解,乾的是居委會的活;

幾個人打群架了,我得去拉架,乾的是黑道大哥的活。

你說說,我容易嗎。”

溫乎:“是不容易,姐夫監理小舅子嘛。”

劉邦:“這還沒完。這十個村裡的人口是登記造冊的,要是有陌生人進村過夜,那得到我這來說一聲,打個招呼。

所以啊,我這個亭長職位雖小,責任卻很大。

相當於你們那的派出所所長、居委會大媽、物業經理、大街扛把子的綜合體。”

溫乎:“你雖然是個小領導,但這麼多的事,忙得過來嗎?”

劉邦:“我一個人乾的話,要累死我了,哪有以後的輝煌事業。

除了辦公室幾個跑腿的,樊噲、周勃、夏侯嬰等等,都是我的小弟。有什麼難搞定的事情,我就帶著他們去。

所以啊,蕭何、曹參這些官府裡的人,有事也喜歡找我幫忙。藉著這個機會,我就跟官府的人拉上了關係。

正因為我黑白通吃,所以才能建立穩定的關係網,沛縣沒人能代替我的位置。

溫乎:“好的,謝謝劉邦同志,今天的採訪就先到這裡。外面的曹寡婦在喊你吃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