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做过泗水亭亭长,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

井水源


相比于秦朝末年项羽等有着王霸之气的诸侯们,刘邦颇显流氓本质的气概在很多时候是不够看的。

不过虽然刘邦一没有强大的军事能力、二没有过人的算策计谋,但是他却凭借着他一手独特的驭人手段纠结了许多有着特殊才能的手下。

最终在这些手下们的帮助下逐一击败了天下诸侯,最终继秦朝之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中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

在打仗方面,刘邦手下有着多多益善的韩信,在计谋方面,刘邦手下有着算无遗策的张良,而在后勤统筹方面,刘邦手下有着能力非常强大的萧何。


除了这三人的辅助之外,刘邦还有着其他许许多多各方面能力强大的手下们,正因为刘邦懂得合理分配这些人的工作、懂得合理挖掘运用这些人的能力,所以他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刘邦的工作相当于现如今的村长以及村治安大队队长

而在刘邦成功之前,他的人生是很平凡的。

刘邦原本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虽然说起来荒诞,但刘邦的年龄和秦始皇是差不多,不过在秦始皇已经统合了天下的时候,刘邦却仍然还只是一个小混混。

在秦朝统一了六国后,刘邦凭借着他在当地极好的人缘以及各个方面都吃得开的面子成为了秦朝的一名亭长,由此展开了他人生权势的第一步。

而如果要说到刘邦当时所就任的亭长相当于现如今什么官职的话,我觉得大概和现如今的村长以及村治安大队长是差不多的。

首先我们得来了解一下秦朝的亭长是一个什么概念,在秦朝十里为一亭,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很多人以为秦朝的一个亭是以距离算的,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当时的里指的并不是里数的里,当时的里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口上的编制。

当时人们以十户人家为一里,以十里为一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亭有100户人家,如果放在现在来说的话,当时的里应该相当于现在一个村子里的一个小队或者大队,而亭则就相当于现如今的一个村子无疑。

因为当时的亭长还负责一些抓贼以及押送劳役的人去外地干活的工作,所以当时刘邦在是当地村长的同时,也兼任着当地治安大队长的职责。

刘邦斩白蛇全靠演

而后来刘邦之所以能从自己亭长的身份上脱离而出、转化成长为一方诸侯以及最终的皇帝,一切实际上起源于他的一次押送劳役工作。

因为在那次押送劳役工作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半路逃走了,所以在明知道会受到重罚的情况下,刘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所有人都给放了。




而在他当时所放的这些人中,后来就有一部分人成为了他手下的干将,是他打江山的最初资本。

在刘邦选择起义的时候,他也选择了陈胜吴广等人一样的套路。

他当时不知道是在撒尿还是在干什么,然后他无意中看到了一条小白蛇接近,于是就计从心起,挥着手中的剑就把那条微不足道的小白蛇给斩杀在了地上。

在杀掉了小白蛇之后,他就双手拎起小白蛇到处宣告起了自己的战绩。

后来他也不知道从哪里请来了一个老奶奶,让她在自己斩杀小白蛇的地方哭泣,并说出了那一套什么白帝子、赤弟子之类的说词唬住了自己的手下人,使得他们对自己更加死心塌地卖命了起来。

正凭借着这么一个拥有着很大迷信色彩的故事以及他自己个人的驭人手段,最终在经过长久而波折的发展后,他成长起来了,并最终战胜了最为强大的西楚霸王、摘得了乱世之中的最大桃子。

所以说我觉得刘邦最开始所做的亭长应该相当于现如今村长一般大的官,而他当时所担任的工作是不仅仅只局限于村长工作的,当时他的工作范畴还包括扩了现如今村治安大队队长的职责。


孤客生


可以肯定地说,刘邦做了18年的亭长。能当“三届”半亭长,不简单。

第一,亭长是有国家编制的财政拔款的参公事业单位执法人员。

能在同一个地方做这么长时间的亭长,其码说明两点:一是刘邦干的很不错。虽然秦国的亭长没有国家的正式行政级别(那时级别到县令一级止了),但薪水是政府发的,有预算,用人是县令管的,如果完不好县上交待的任务,肯定早被布拉了。二是刘邦愿意干这份差事。千万别小看县以下的这些小官末吏,他们是与草民零距离接触,草民能见上几次县令?可天天与亭长里长打交道。亭长相当于现在分官治安与农村工做的到副乡长,一般管十个左右的村。可以说是土霸王。除了政府发的薪水,刘邦他们还有额外的黑色收入,日子蛮滋润。

第二,普及一秦国基层组织小常识。

秦国的亭长、乡啬夫、游徼,这些当时都是有国家编制的,是由国家发放俸禄,并不是由县长(令)自筹发放俸禄(县令代发)。刘邦所任的亭长相当于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县乡事业单位人员,有执法资格,由县令任免。而“乡三老”则由本行政区的人推举产生,往往由本地德高望重的贤者出任,地位高于亭长、啬夫等,是乡自治机构的领导,没有国家编制,是虚的。而县里的各种曹,如功曹、兵曹、法曹什么的,往往是由县长(令)聘任(临聘人员),不属国家编制,但他们往往比有国家编制的县丞、县尉要更有权势些,毕竟是县长的人。



我本狂草人


《史记》和《汉书》中都对刘邦的家长有记载,沛丰邑中阳,也就是说在沛县丰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泗水便是当时的一个郡,沛县属于泗水辖区内的一个县。

刘邦在泗水做亭长,那么亭长到底属于一个什么官呢?其实,“官”和“吏”截然不同的,官是指国家认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而吏则是郡守、县令等自己雇佣的职位,刘邦当时就是一个小吏。



泗水是一条河,古代沿河设若干亭,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续 汉书·百官志》中记载:“亭有亭长,以禁盗贼”,“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所以,亭长是一个维护治安的小队长。


亭长只有两个手下,一个被称作“亭父”,负责处理辖区内的琐事,而另一个叫“求盗”,主要负责抓捕犯人,就这样,三个人一个亭,相当于一个治安岗亭。而早年的刘邦,作为一个底层公务员,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职位。


历史密探


汉高祖刘邦属于大器晚成,四十多岁了连个老婆都没混上,简直是一事无成,除了喝酒闲玩,唯一的好处就是结交了几个好朋友。

话说这天,好吃懒做的刘大混混在家被父亲老刘头臭骂了一顿,心情郁闷的上街溜达,迎面正好走来了好友萧何,这萧何腹有良谋,心存大志,是现在沛县官府里的功曹,有一定的权力。

两人见面后一阵寒暄,萧何听完刘大混混的牢骚后,是放声大笑,说道:“也是,你总这样混日子也不是个办法。正好县里泗水那边缺个亭长,你来当吧?”刘邦听后大喜,亭长虽说是最小的官吏,但好歹能混住吃喝了。那么,这个亭长是多大的官哪?

简单的说法是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而亭长是最基层的在编制的公务员。下面我仔细介绍一下秦朝的基本行政区划。

秦朝的基本行政区划是郡县制,秦始皇时把天下共划分了36个郡,后来增加到40多个,下面又设乡,亭,里。按照这个分析,当时的郡就等于咱们现在的省一级了。

亭分两种,一种是城里的亭,级别跳过乡,相当于咱们现在城市里的区。第二种是乡下的亭,相当于咱现在的乡或者镇,如果地势处在交通要道上,这样的亭还具有旅馆和驿站邮递的作用。

亭官除了管理民生,还要同时兼管治安,督禁盗贼的作用。亭的主要官吏就是亭长,由县吏任命,并听从县尉指挥。亭长按照级别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乡长兼派出所所长,不过人口上比咱们现在的乡镇应该还要多一点。

亭长之下有两个助手,亭佐,帮助亭长处理日常事务,就是秘书或者办公室主任,另一个是亭候,主要是帮助治安,什么盘查行人,治安,捉贼等,等于派出所主管业务的副所长呗。需要说明的是,亭佐和亭候不在国家编制,他们的薪水是需要亭长自己掏腰包的。

以上就是本人根据史书记载所分析的,如有不对之处,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风雨中的小草


刘邦同志在起家闹革命以前,也不完全是个白丁,基本可以算个基层编外公务员。而要弄明白什么是亭长,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亭。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

充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十里是个距离单位,也就是方圆五公里就设一个亭,亭长负责治安工作,也管点民生,一般都是退伍老兵来干这个活,有点军转干部的意思。


这个地理大小,大致也就类似于如今一个行政村或者居委会。也就是说刘邦的位置,大概就是个村长或者居委会主任的水平。由于他是编外干部,所以居委会主任不太像,那就只能是村长啦。


青言论史



夏普洱


要想知道刘邦亭长搁到现在是多大的官,咱们先了解一下秦朝的基层组织是个什么样子。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汉时期,县以下设乡、亭、里,“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可见,秦时县政府以下设乡、亭、里三种机构。

乡和今天的乡镇差不多。乡设三个官职:三老、啬夫(有秩)和游徼。

三老相当于乡镇长。主要工作职责:教育百姓安分守己,督促百姓出役纳税。

啬夫(有秩)相当于司法和财政所长,主要工作职责:调解纠纷,掌管徭役 ,征收赋税。

游徼相当于社会治安专员,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全乡的社会治安,保障社会稳定。


亭和今天的派出所和交通站差不多。亭设一个官职:亭长。主要工作职责:负责治安管理 ,巡查禁捕盗贼。同时还兼管邮政传递和人员接待工作。

游徼和亭职责上虽然有些重合,但是,游缴只是个职位而非机构,而亭则是一个机构。

里和今天的村差不多。里设一种官职:里正。主要工作职责:组织生产,掌管户口,组织纳税。


那么,刘邦的泗水亭亭长用现在的话该怎么称呼呢?应该称他为:泗水派出所刘邦所长。


菜根漫谭




泗水亭不是泗水亭子。据史载十里一亭。这里的里不是公里的里,而是邻里的里——五户为邻,五邻为里。亭长准确说来不是官而是吏,泗水亭长刘邦有两卒——亭父、求盗。

福垊先来回顾刘邦如何当上亭长的?然后考证其岗位职责,最终得出亭长到底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职务。结局很意外哦。



刘邦年青时是信陵君(商丘宁陵,其子为宁陵君)的铁粉,他崇尚行侠仗义,拜访过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他还是土豪(本意,地头蛇),认县豪王陵为大哥,故而刘邦在沛县混得风生水起。秦朝县令(长)外派,必须仰仗地头蛇才有治理有方的可能性。这才有了及壮试为吏的刘邦,也就是而立才当上了亭长。那么亭长的岗位职责到底是什么呢?



《史记》、《后汉书》及其注解关于亭长岗位职责记载有些不尽人意。不过,不怕。福垊只要看其人员组成及史载他到底干了些什么工作,就能总结出来。刚才说了,亭长手下有两卒,亭父主开闭扫除,求盗掌逐捕盗贼。简单说亭父是内勤,求盗是外业。我们来具体看看刘邦的业务范围。



第一刘邦服徭役(应该是押送民工),萧何随份子最多。第二刘邦经常请假回家种地,干私活体贴帮助妻子。第三让求盗到薛地做刘氏冠,干私活发展第三产业。第四押解民工去骊山修皇陵,跑了不少人,然后自己就斩蛇起义了。第五跟县衙里的人关系铁,说明是县衙里常客。



刘邦这亭长干得很不称职。由此,福垊总结刘邦的岗位职责:维护社会治安加押送民工服徭役以及县衙安排的其他工作。刘亭长基本相当于警务站(室)站长(主任),手下的兵数量差不多,但权限比站长(主任)略大,自由度也略高,管理的人数差不多都有千户的,虽然并不固定。


福垊


“亭者,停也”。是最基层的治安单位,负责方圆十里之地。亭长受县尉管辖,相当于今天的乡级别的派出所长,外加招待所长。

1. 亭的工作人员

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亭长有副手两人:

亭父,负责开闭扫除,接待来客。

求盗,负责捉捕盗贼,盘问行人。

并根据辖区内民户数量,配置几名亭卒。

2. 亭的日常工作

亭的标识是华表,作为路标,给行人指示方向。

亭舍中有客房,用以接待过往官吏,或给远行百姓提供住宿的责任。

亭中还设有犴狱,抓捕到的罪犯可以暂时拘留在此,等上报州县后再进行押解。

自秦代开始,亭舍中张贴有通缉犯的画像。一来方便过往的民众揭发,二来亭吏也可依据画像检查行人。

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汉高祖刘邦曾在秦时担任泗水亭亭长。东汉后渐废。

3. 亭的起源和发展

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出土的《云梦秦简》有“市南街亭”等语。《续汉书·百官志四》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谓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谓十里一亭。

(注: 里,据近人研究,当指距离,而非乡里组织之里)。

在前汉时,“亭部”的主要职责是监察治安、追缉盗贼,东汉时,又多了一些民事上的任务,东汉后消失。

此外,唐代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都事、主事(从九品)下设亭长,掌门户启闭之禁令诸事,为中央官署中最低级事务员,与汉代以前的亭长完全不一样。


万里长空夜未央


这种事,问问刘邦同志不就知道了?来来来,刘邦同志,我们来采访你一下。

温乎:“刘邦同志,你造反以后的事情我们都了解,但是你在沛县是干什么的,我们知道的不多,你能不能给我们说说?”

刘邦:“能上头条不?不能上我不说啊。”

温乎:“没问题,给你上头版头条。你说吧。”

刘邦:“嗨,我在沛县的时候是个亭长。亭长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管十个村的治安、纠纷等等乱七八糟的事。

张三家昨天被人偷了,那我今天就得去破案,干的是警察的活;

李四的老婆出轨了,闹起了家庭纠纷,我得去调解,干的是居委会的活;

几个人打群架了,我得去拉架,干的是黑道大哥的活。

你说说,我容易吗。”

温乎:“是不容易,姐夫监理小舅子嘛。”

刘邦:“这还没完。这十个村里的人口是登记造册的,要是有陌生人进村过夜,那得到我这来说一声,打个招呼。

所以啊,我这个亭长职位虽小,责任却很大。

相当于你们那的派出所所长、居委会大妈、物业经理、大街扛把子的综合体。”

温乎:“你虽然是个小领导,但这么多的事,忙得过来吗?”

刘邦:“我一个人干的话,要累死我了,哪有以后的辉煌事业。

除了办公室几个跑腿的,樊哙、周勃、夏侯婴等等,都是我的小弟。有什么难搞定的事情,我就带着他们去。

所以啊,萧何、曹参这些官府里的人,有事也喜欢找我帮忙。借着这个机会,我就跟官府的人拉上了关系。

正因为我黑白通吃,所以才能建立稳定的关系网,沛县没人能代替我的位置。

温乎:“好的,谢谢刘邦同志,今天的采访就先到这里。外面的曹寡妇在喊你吃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