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精隨是什么?

张笑笑正能量


《道德经》的精髓就在“中和”二字。

“中和”为道之枢,德之柄,明乎中和,则可以正心,可以诚意,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可以得一万事毕,可以无为无不为。“守中致和”为道学第一要义,“中和”二字贯穿了《道德经》。

《道德经》以“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用,以一个“生”字为源头,以一个“化”字为前提,以一个“因”字为枢机,以“中”字为纲要,以“和”字调万机,以“忍”字应世务的真机,以“逆”字修炼。

《道德经》在于参透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以道术秉要知本,进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和人本身的超越性,贯彻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退为进的策略思想。


平淡167191170


《道德经》五千言,已经很精华了,如果再要在精华上提炼精髓,那么,《道德经》的精髓,无非就是三点:

一、辩证法——关于方法

《道德经》最奇妙的一点,就是他的辩证法,看待任何事情,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用辩证法。而《道德经》的辩证法至少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1.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对立的。阴阳、彼此、内外,物我、得失、成功失败、荣辱、贵贱、为与无为、男女、教学、……如第一章的“道”和“可道”、“名“与“可名”、“无”和“有”。而二元的对立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反者道之动”。可以说,事物对立是绝对的。

2.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对立是绝对的,同时,事物的相互依存也是客观的,也是绝对的。《道德经》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立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立了一物,必有另一物与之对应存在。

3.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的对立,是发展的起点,万事万物的发展的过程。万事万物相互转化,是发展的最终结果。世界之所以不断变化发展,就是万事万物在不断的相互转化。

二、管理学——关于过程

管理学也可以说是统筹学,也可以说是谋术,老子是最讲究谋的,要深谋远虑,谋术还要分阴谋阳谋。用管理学的话说,管理需要从长计议,必须有明文的政策,和暗中的人心。

1.管理好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有利因素怎么处理,不利因素怎么处理,处理好了,都有用,处理不好,都没用。“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处理好了,坏事变好事处理不好,好事变坏事。

2.管理好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用辩证法三原则,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永远是对立的、统一的和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学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要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最后才能达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直取利益,把自己利益与他人利益对立起来的人,得不到最大利益。

3.管理好现在和将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将来,都是现在的积累。将来不是一个结果,将来现在的延续,如果现在不努力不珍惜,将来就不存在。

三、成功学——关于目的

有人说,《道德经》不讲成功,因为《道德经》讲“无为”。这种望文生义得理解,真是害人害己。

世界上一切书籍,一切知识,都是在谈成功,都是未成功而准备。《道德经》例外。

只是,到底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方法是什么,怎么衡量成功,说法不一样。《道德经》的成功学,精髓在以下三方面。

1.成功不是成就自己,而是成就他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成功的途径是付出,不是索取。“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低成本零伤害没有副作用。“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伤害到他人,不给自己带来副作用,不要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任何东西。“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道德经》是能者强者圣人讲的,他不是弱者思维。他需要人站在天地的高度看问题。所以他的辩证法、管理学、成功学是其与众不同的精髓。






杨远义—佛伶


《道德经》五千字,最终归到人。在从人的生理,心理,思维,道德,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人得了道,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我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道德经的核心无疑是“道”。大道无形无相无情,却能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运行日月。道生万物,却不自恃自彰。人应该顿悟道,效法道,不居功自傲,功成不居。

第二: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都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福祸相依,难易相成,居安思危,益之则损。人也一样,不能得意忘形,应顺应事物发展,自然而然。

第三:虚无是大道的本体常态。自然是大道运化万物的过程。清净者无中生有,静中生动。无为是大道的性能,自然功用,依规律行事。朴素也是道的属性。柔弱不争,不争而争,无为而无不为。





自哲学


在上一期,居士我分析了《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就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那么《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呢?

其实《道德经》五千余言,言简意赅,无一废字,已经是老子哲学、道家哲学的精髓了。如果非要从《道德经》中再提炼出精髓,我认为是两个字:“”和“”。

在《道德经》中,无是道的别称。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老子在此处又说万物生于无,可见无=道。这个“无”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说道无形无相,没有具体的属性。《道德经》中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也就是是,道这种东西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没有形状,好像是没有东西一样。

道没有形状,因为有形状的东西都是在特定时空中的具体之物,有生灭变化。而

道是恒常存在的,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所以没有形状。

道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原与本体,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中创生的,所以道不能有任何具体的性质。因为具体的性质总是相对的,冷暖、明暗、大小、长短……如果道有具体的属性,就不能生成与之相反的属性了。如果道是冷的,就生不出暖,道是明的,就生不出暗……因此道没有具体的形状与性质,被老子称为“无”

万物以道为本,也就是以无为本。以无为本的意思是:万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特定的目的,也不凭借外在的力量,而是顺应着各自的本性,自然而然。而人也要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去做事,不妄为,不强求,这就是“无为”。可见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道德经》说:“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老子是个阴谋家,要人表面上无为,背地里无所不为,其实并非如此。这句话的真意是:不妄为,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所有的事情都会自然成就。“无为”是因,“无不为”是果。

老子哲学还特别重视“”。世界上每一种性质都有其对立面,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等。这些性质相互对立,却都是从道中产生的,因此它们相互成就,不可分离,如果离开其中一方,就不会有另一方了。

比如我们说某物高,是因为有矮的东西和它相对,所以没有矮就没有高。因此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同时每一种性质又会向其对立面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祸与福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

所以《道德经》特别重视对立面的作用,认为如果能从反面考虑问题,产生的作用会胜过仅仅从正面考虑问题。

具体而言,世上每个人都争强好胜,想向上爬,所谓“人往高处走”,这就是只看到正面。老子认为,具有最高道德的人会像水一样,因为“水往低处流”。世人争强好胜,学道的人就要柔弱不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梦露居士读国学


一、顺其自然。科学的本质是什么?是正确的认识规律,正确的使用规律,改造世界。规律面前人人平等。顺应者改造世界,创造世界,设计世界,取得成功;违背者自然淘汰,必然失败。

二、大道至简。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世界的表现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十分复杂。但基本规律是非常简单的。透过繁茂芜杂的大千世界,把握最简单的方法,才是最上乘的境界。比如,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社会现象高度复杂的社会形态,如何一次性变为最简单,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你敢想吗?天天研究《道德经》《易经》的书呆子们?不要看振振有词,理论一套一套的,假的,娱乐了几千年了。



一叶扁舟l


泛泛道德二字,出自道德经,却是需要我们去正本清源的两个字。

道——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类象,是在描述一个首领在路口中若有所思。

德——在路口中的眼睛。如果把眼睛比作“明”来理解,我想是不是可以解释为

人在路口中若有所思后恍然大悟。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思考“道”是可以启发人的思维,是形成“德”的条件。?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把道德经元章与我个人的解释供上: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个体所用语言描述的道,都不是恒常久远之道,因为物随时迁,所以名词形容的事物不能完全等同于所要描述之物的全部。无,说的是宇宙万物的开始,有,说的是宇宙能量转化成物质显现出来而孕化万物。所以常无之道,是我们所看不到,却又能感受到奥妙之道。而常有之道,是我们所能看到显现出来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有”的变动轨迹,从而发觉“无”的端倪。这两种道同时存在,互相转换,幽深玄妙!

人受于天地之养,天地被自然所囚,整个宇宙大部分体积被空“无”所充斥。。。

小编认为道德经是在讲述一种力量,可以

启发深度思维的力量,它推动时间运动,物质转换。

老子通过对道的描述,从而让人们了解或感受这种空无的力量。这种力量,会通八方,融贯宇内。是时间的前后,和空间的大小之中皆存在的力量,甚至存在于方方面面,人类的人事,哲学,数学,逻辑中都在普遍欲以阐释或揭示的力量。

道的特征为:

1,道不显象为空无,无光无色无物。所有真空环境中都存在的能量。为大道,为总源头,为宇宙的基与因。

2,道显象了的表现为,事物的运动轨迹,运转道理,为物道,为有,它孕育万物。

3,空无与物道可以相互转换,而空无是物道的根基,物道使空无存在意义。

4,物道,显象之道的运转道理,是我们了解空无的力量的窗口。可以使人揣摩到大道,空无之道的奥妙。

5,大道之性情,为自然,为必然。就像宇宙大爆炸开始了,就意味它正在走向毁灭。理解了这个就明白了所有的道的大方向,因果关系是自然而然的必然,其因化果只是时间问题。

三才思想“天地人”贯穿华夏的人文思想体系。我们客观的看待事物,同样也会考虑到人的行为的主观呈现,也会成为客观的一部分。人的行为无法改变大道,但也在不断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得到的大乾坤中的小世界。

由于每个个体认知有所不同,所以人类内部常常没有统一意见。认知不同就会引发局部,小规模,以及大规模的诤讼。由于人类自身的这一矛盾性的存在,导致人类不具备整体协调能力,所以我们改变自然的能力有限。

当读者了解至此,老子的主张就来了,他认为人应该顺从大道的自然性。谨慎认知和运用我们的能力,熟知人的好上,好广,好高,好善,好多,好美性等等诸多性情是促使我们进步的源泉,同时也是滋生与它们相反事物的根基。

故而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认知我们的行为是否具备疏导“道”的条件,这时,我们携带的变数就会使我们自己产生无妄之灾。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是也。讲到这里,读者们也许可以明白为什么老子说自己不敢为天下先?为什么老子的教导主张行不言之教,就可以理解什么叫做自然而然,道法自然,什么叫虚怀若谷,什么是无为而治等诸多道理。

至哉五千言,老子先是客观的描述了道的本源为无,而后他的哲学通通与“无”有关。首尾呼应,妙不可言。那是否可以理解为道德经的精髓就是在讲述空无的力量?

喜欢点关注。


朝昂先生


《道德经》又名《老子》,李耳所著,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一部有名的奇书。

个人愚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道德经》的精髓。一句话概括万事万物的发展运行,变幻莫测。一曰道法自然,二曰无为而治,两者高度统一。同时,老子始终强调一切顺应天意,顺其自然,谋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这种朴实无华的哲学思想是和儒家哲学思想格格不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过分强调礼仪、善良与忍耐,强调以德治国。在老子看来,虚伪而又虚假,华而不实。以德治国的基础是要建立在人人自律的道德基础之上的,人人都要德行高尚,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时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老子的哲学观念更多的是客观唯物主义思想。


老杜游学


老子的《道德经》包含了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人生观,军事军,辩证法等。

其精髓是世界观,认识论和辩证法。

世界观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人类万物和宇宙并非上帝创造,而是源自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认识论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知,不知,上。不知,知,下。鄙人对老子认识论的领悟,是我个人唯一的过人之处。在2013年高考作文(天津卷)——《不知而知之》一文中有详尽解析。大家可以关注我,以后我会把此文发到今日头条。

辩证法有对立统一规律和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对老子辩证法的高度概括。


杨朱学派


老子道德经里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思想,其中不乏修身,养性,治国等等,但其核心的精髓还是道,可以说整篇道德经都是围绕着道来讲的。

道是老子哲学最高的范畴,也是万物产生的本源。道也具有规律性的意义,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治国等行动提供了智慧的准则。

首先道是一种实体,它是一种实有的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是先天的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也具有化生万物的功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原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后的自然并不是说道之上还有更高一层的自然,而是道本来如此的意思。

道没有目的,没有善恶之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为道并没有特定的作为,因而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


咕噜玄机妙


一个道字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