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基因的角度解釋內向的人?

小小的網絡123


基因影響著每個人神經系統的化學成分,這可能是造成個性差異的原因。

這些化學成分有上百種,由基因遺傳獲得。這些化學成分在細胞與細胞之間傳遞信息,指導所有的大腦機能,我們把這些化學成分叫做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在大腦中的神經通路上跑著,他們傳遞著信息,引導大腦中血液的流向和流量,血液流到哪兒,大腦的哪個部位就會受到刺激,從而發出信號指揮身體的行動。

其中有兩個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和乙酰膽鹼,多巴胺傳遞的是運動、警覺的狀態、短時記憶這些信息,他們走的那條神經通路最短最快捷,途經大腦感受外部信息的區域。乙酰膽鹼傳遞的是思考和長時記憶這些信息,他們走的神經通路很曲折,耗時比較長,途經的是大腦感受自身信息的區域。

這兩樣人人都需要,但不同的人,對其反應可就不一樣了,有些人對多巴胺反應不敏感,所以他們就必須通過分泌腎上腺素,來召喚更多的多巴胺,腎上腺素的分泌讓他們更活躍更好動,在得到了充足的多巴胺供應後,他們會感覺很棒。這些人就是外向的人。

相反的是,另外一部分人卻對多巴胺高度地敏感,太多的多巴胺反而會讓他們覺得刺激太多,他們更傾向於使用乙酰膽鹼,能讓人增加幸福感,讓人掃除焦慮感覺平靜。這就是內向的人。

總結一下。內向的人對乙酰膽鹼敏感,外向的人對多巴胺敏感。而對哪個敏感,或許早就寫在基因裡了。



不曬太陽的貓咪


生活中有的人性格很內向,對人對事很敏感。而且很多人會把這種敏感內向當成一種缺陷,覺得內向會讓人自卑,並且想著能戰勝這種自卑。最近,心理學博士陳海賢在自己的公眾號“幸福課”發表了一篇文章,專門討論了敏感內向這個話題。

第一,敏感內向的人,首先得敏感。這種氣質很有可能是天生的。哈佛大學有個研究氣質的心理學家,做了個研究。讓一些嬰兒聽錄音,看他們有什麼反應。結果有20%的嬰兒會一邊哭,一邊揮手蹬腿;但也有20%的孩子,完全沒反應。這些容易激動的嬰兒,就被叫做“高度應激群體”。意思是說,他們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的反應程度很高。這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這種敏感氣質會一直持續到這些孩子成年之後。還有個實驗更直接,就是往人嘴裡滴檸檬汁,結果這些敏感的人,就會比別人分泌的唾液要多。有一些腦科學的研究也都證明了,確實有一些人在神經系統上更加敏感,這種敏感是天生的。

第二,那這種敏感是怎麼讓人變得內向的呢?有一個原因是,人會給自己找一個最舒服的刺激,而社交的時候,就會獲得很多外界的刺激。那些外向的人,覺得人多熱鬧會讓自己很舒服,但內向的人就覺得這種刺激太強烈了,所以他們寧可自己待著,也不願意去社交。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敏感內向的人,把人群當成是一種危險,而他們對危險又恰好很敏感。如果他們被別人責備過,受過傷,就更容易把別人當成威脅。比如,小時候考試沒考好,被家長說了幾次,他們可能就會不自覺地遠離別人。由於這種迴避,敏感的人練習社交技能的機會就更少了,而缺乏社交技能,會讓他們更想遠離人群。

第三,我們說說敏感內向的人的優勢和問題。先說優勢。大部分敏感內向的人,共情能力都很強,對別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所以願意幫助別人。如果有心事,很多人都更願意和這種人說,因為他們會非常在乎別人的感受。敏感內向的人更容易害羞和尷尬,換個角度說,尷尬就是他們更在乎別人的證明。因為你一臉紅,就把真誠寫在臉上了,人家就知道你沒套路了。所以真誠也是敏感內向人的特點。

當然,敏感內向的人也有問題,就是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害羞的原因,就是因為你更在乎別人怎麼看你。敏感內向的人,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和別人的交往就會不順暢。另外,敏感內向的人對危險也很敏感,更害怕受傷,也更害怕失敗。所以當真正的危險和傷害出現時,對他們的影響也更大一些。

此外,敏感內向還會讓人不自信,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而產生了自卑感。當然,我們不是說敏感內向一定會讓人不自信,但如果敏感內向加上生活逆境,就很容易造成不自信。自卑會讓人啟動一些心理防禦機制。外向的人對自卑的防禦,更多的是隔離和攻擊。如果他覺得自卑了,他可能會覺得是別人的錯,而不是自己的問題。但一個敏感內向的人,他的防禦機制更容易把外在的問題變成對自己的攻擊。比如,當一件事情不如意的時候,哪怕不是自己的錯,他們也會怪自己,表現得很內疚和自責。

第四,敏感內向的人面對這些問題,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說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敏感內向的人是不是要做出改變。陳海賢覺得,內向的人在人際交往上,可以分成技能層面和人格層面。技能層面,如何更好地瞭解他人和回應他人,這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在人格層面,如果一個內向的人非要變成外向的人,其實很難做到。比如,陳海賢有個學生,曾經非常內向。到大學後,他決定做一個外向的人。於是他抓住每個機會和別人說話,參加各種活動。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變得很外向。但他卻一直覺得自己的外向好像是裝出來的,覺得自己在扮演別人,有時候甚至覺得這些都沒意義。其實很多改變性格的人,都會有一種不安全感,就是覺得自己在扮演別人。之所以會有不安全感,是因為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時候,就是在提示自己,我不夠好。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自信的行為,而不自信才是內向敏感者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想要有所改變,就要先了解和接納自己的天性,發揮自己的優勢。

其次,對內向和敏感者來說,最重要的是適度地對危險不那麼敏感。不要把所有的事情看做威脅,而是當成挑戰。比如,有個人覺得自己老是做錯事情,擔心自己會付出代價,就找陳海賢,問他怎麼辦。其實這個人把錯誤跟自己聯繫起來了,好像自己如果犯了錯誤,就不是一個好人了,這樣做就忽略了錯誤的價值。陳海賢建議他制定一個“犯錯誤的計劃”,每週爭取犯10個錯誤,然後把這些錯誤記下來,看看後果是不是像自己想得那麼嚴重,並且想想能從這些錯誤中學到什麼。其實在今天這個時代,錯誤能給我們最有價值的反饋,反而是我們最重要的學習機會。

最後,內向的人應該給自己找一個恢復能量的方法,就好像是人的能量充電器,能恢復你消耗的能量。這個恢復的方法,可以是時間上的,也可以是空間上的。比如你可以看書,養花,也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待著,花一些時間做正念冥想,給自己一個恢復能量的機會。


CEPRocky


這個問題很典型,我將從3個方面作答。


一 :內向的人向內挖了自己


何謂內向,我們可以按字面意思引申,就是更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向著自己。


1) 能量向內。“社交1天,回家宅著讀1周書,才能緩過來。”這句話是羅永浩說的。沒錯,他很內向,別看他好像挺能演講。


2) 內向者從獨處中獲得力量,厚積薄發,在一個領域內持續鑽研。《哈利波特》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內向性格。



二 : 內向的人,不僅向內挖了自己,還能瞭解外向的人


一般來說,外向的人很難理解內向的人,覺得他們悶騷。


其實,內向的人很厲害呢,內向的人,相當於握有2把鑰匙,一把可以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另一把能悄悄外面發生了什麼(這是生活的必須哈)。


外向的人,對內心世界的關注是不夠的。所以有一句說得很對,外向的人影響世界,內向者改變世界。內向的人也很牛逼好嘛!


三:內外向根本沒有好壞之分好嘛


內向是天生的,但目前還沒找到基因證據。


內外向也沒有好壞之分,內向就挺好。


以上。


比優心理,發現更好的自己,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向上成長。

比優心理



基因前沿


其實內向的人比較穩重,有些是思考型的人,有的還是具有獨立思考辦事的人;有的反之。兩種人。


手機用戶68063485589


人生出來都是白痴,他的性格,完全取決於環境的誘導。


撩Science學英語


很高興受邀回答這個問題,內向的人比較穩重值得信任,如果從基因角度只能說遺傳基因比較好理解,內向的人其父母必有一方性格也內向,可以觀察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