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灭掉日本,为何刘伯温极力阻拦?

李立军V5


刘伯温:

这个锅太重,我不背!

刘伯温身上背的锅已经够多了,又是断龙脉,又是锁龙井,硬生生的背负上了破坏神州大地龙脉的骂名!

别太高估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影响力。别看朱元璋嘴上说的好听,说刘伯温是“吴之子房也”!然后等到称帝之后,朱元璋给刘伯温封了一个“诚意伯”,伯爵罢了,上面还有一大堆的侯爵和公爵。


由此可见,刘伯温厉害归厉害,却根本不是朱元璋核心团队的人物。朱元璋没有去攻打日本,跟刘伯温极力组织关系不大,最多也就半毛钱的关系,不能再多了!

实际上,朱元璋没有去打日本,只有一个原因 ,以朱元璋当时的国力,根本打不了。

虽然明成祖朱棣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让我们看到大明造船技术的发达,但朱元璋时期和朱棣时期的明朝是不一样的:

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时,中原大地上已经打了十几年间的仗,经济遭到了破坏,人口锐减。此时朱元璋要是集结大军,打造战船进攻日本,经济上有点背不住!

我知道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拿出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发生抗美援朝战争来说事情了,那个时候的中国也是刚刚经历了上百年的战争,国内经济一穷二白,最后还不是打赢了!


问题就来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的北边是苏联,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蜜月期,至少不用担心你在前边打仗,后边有人在追着你的屁股打。

但是明朝不一样,明朝的北边是北元,刚刚被朱元璋赶回草原去。北元当时的实力也不小,一直想着要反攻大明,后来朱棣当了皇帝时候,又发生了五征漠北之后才把北元打得四分五裂(不过实力依旧不容小觑,各个部落时不时就侵扰一下大明的边疆)。

也就是说,朱元璋前脚发兵去打日本,北元后脚跑过来踢你屁股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自然不敢轻易发兵日本,毕竟当年忽必烈的前车之鉴还摆在眼前,刘伯温劝不劝都一样。

朱元璋只能通过外交手段去试探一下日本的态度,结果没想到日本嚣张的很,直接把朱元璋派去的使臣给杀了,朱元璋虽然恼怒,却也只能无可奈何,只能跟日本打一下嘴仗。朱元璋不光自己无不打,还告诫自己的后代也不要攻打日本,把日本列为永不征讨之国。


一直到了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之时,明朝的军队才借着这个机会狠狠揍了日本一顿 。


小镇月明


朱元璋想灭掉日本,是真的,但刘伯温极力阻拦,也是真的。

朱元璋想灭掉日本的原因: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觉得日本是一个小国,想让其归顺到大明朝。于是派了一名使者出使日本,但人家日本根本不买账,还将使者杀了。

日本有非常好的地域优势,四面环海。觉得“我即使不强大,但你也奈何不了我”,还想来管我,让我归顺,门都没有?我把你使者杀了,你又能把我怎样?纵然你强大,你能飞过来吗?

话说朱元璋得知使者被杀的消息,真的那个气呀!两国交锋,还不斩来使呢?何况我没有开战,只是来说服?朱元璋一怒之下,就要讨伐日本。当时实力确实很强的,如果真的去讨伐日本,绝对有完胜的可能。可惜,错失良机呀!

面对朱元璋的冲动,刘伯温冷静帮其分析了利弊。

一、日本属于岛国,四面临海,其地势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易攻难。

二、日本人属于强悍型的,并不是善茬,是可不听打招呼的主儿,即使攻下了也不好管理。他们海上作战的能力又比我方强。

三、当时设备不够先进,没有远程大炮,而没有海上作战能力与经验,有的只是失败的教训。

隋朝时远征高丽,高丽国家虽小,但作战太远,不熟悉地形,战败。

最不可思议的事儿是:元朝时,多次进攻过日本,但每次最后都是元军惨败,其原因不在作战水平与能力,而在天助日本。

最奇葩的是有一次马上要宣告胜利之际,一阵台风,让元军全军覆没。天意不可为,奈若何?

四、远征谈何容易,费时费力又是区区小地方,根本不值得大动干戈。

五、那时明朝也才建立不久,百废待举,还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实在没有必要为小日本伤神儿。

六、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旦发生战争,最无辜损失最大的还是两地老百姓。

刘伯温说得头头是道,朱元璋当然点头称是,最后采纳了刘伯温的意见,由着他小日本折腾好了,为了民生,我们不值得。对于因到日本而遇难的死者,保其家属生活无忧,子女发达。

朱元璋是平民苦孩子出身,深切感受到战争对老百姓带来的伤害。所以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疾苦,涉及到老百姓利益的事他是不会做的,改变主意也顺理成章。

为了天下苍生,他还叮嘱儿子及子孙后代,不可逞强,不可殃及无辜。

以致到死都念念不忘,并立下遗诏:“倚国强,而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认为日本就一个弹丸之地,让其“偏安一隅”也好,量他也嚣张不起来,因此将其列为十五个不征的国家之列。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朱元璋之所以欲征日本,其实和元朝是同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斩杀来使。斩杀来使这个举动,其背后意味着对大明的不臣服,尤其是来使代表的是朱元璋,如此日本便是打了朱元璋的脸。

洪武二年,朱元璋首次遣使赴日本,意在使日本臣服,其次就是关于海盗的问题。

这次出使使得朱元璋愤怒不已,因为明史还没到京都就被斩杀了。朱元璋便有了征日的想法,要教训一下日本。但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朱元璋自己给否认了,因为当时元朝势力还没有根除,北方的北元才是心头大患。

而到了洪武十四年,差不多北元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并且国家也已经稍微稳定了,这时候朱元璋又有了征日的想法。但是这个时候刘伯温已经去世,所以也没有人劝朱元璋,最后为何不了了之,其实还是朱元璋的深思熟虑。

朱元璋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地,原因和朝鲜大不相同。

朱元璋将日本和朝鲜都列为不征之地,原因却大不相同。朝鲜是因为一直臣服大明,一直臣服中原王朝,所以朱元璋下令不可征伐而使得失去朝鲜这样的铁杆盟友。而日本不征则是害怕动摇国本。

朱元璋认为征讨日本空耗国力,当年元朝两次征日皆不能成功,日本这样的海岛国家,征伐起来难度也十分大,所以要避免征日耗费国力,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再度侵入中原。并且朱元璋还说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算日本强大起来了,也不能做到征服中原。

朱元璋在此事上还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如果当时真的一味征日,那么一旦北方胡虏卷土重来,那么大明的命运可就很难说了。

喜欢历史的朋友拜托点击红色字关注,谢谢!


小司马迁论史


明洪武二年,朱元璋鉴于东南沿海多有海盗滋扰,劫掠人口、毁坏田地城池,派出行人杨载、吴文华等人出使日本,要求日本方面制止海盗滋扰行为,归还被劫去的人口。但是明使五人被后醍醐天皇之子、南朝征西大将军怀良亲王斩杀。洪武三年,朱元璋又派出莱州府同知出使日本,依然遭到日本方面的冷遇。

双方的嘴仗一直对骂到了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盛怒之下意图征服日本(实际上当时日本国内依然处于南朝与室町幕府对峙的状态下),但是最终撤销了这一打算,具体是谁劝住的尚不清楚,刘伯温殁于明洪武八年,享年六十四岁,肯定没有这个机会去劝住朱元璋向日本用兵了。

至于为何朱元璋最后打消了对日本用兵的打算,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明朝国家初立,百废待兴,应当以休养生息为主,此时贸然发动大规模的跨海远征,对于尚孱弱的国力肯定是极大的损伤;另一方面元朝败回哈拉和林后并未消停,而是依然常年和明军交战,帝国最精锐的边防军全部集中在长城边境,实在难以抽调用于跨海征日;第三方面元朝两度远征日本却都遭遇台风而失败的教训犹在耳边,不可能对朱元璋没有触动。总而言之,日本作为当时中原农耕民族的权力远端,远隔大海,能够保持一定的宗主朝贡已经是超常发挥,就不要指望跨海征讨了。至于朱元璋后来单方面把日本列为“永不征讨之国”,那就是天朝上国情结作祟,自己又开始犯傻了。

以上,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如果赞同我的回答,也欢迎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及时收到更多回答。


军武次位面


第一,大明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而且明之前的的历代想征讨日本都没挡在海上,比如之前的隋炀帝,日本虽然小,但是却隔海相望,以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实力很难渡海作战。

第二,打仗是需要后勤补给的,如果没有强大后勤补给,打仗很难进行下去,比如跨过海,到了日本,打仗要吃饭,后面在海上补给部队跟不上怎么办?

第三,如果跟日本作战,北元势力就说不定就会趁虚而入,趁机攻打偷袭明朝,甚至会联合日本来个里应外合。

第四,攻下了日本,管理也不方便,就算把日本打赢了怎么控制管理日本,日本那时候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很难后期有效的统治。

第五,再说比如打输了的情况,损兵折将不说,本来就元气大伤的中国大地,经不起折腾了。而且朱元璋的大明威信,名声也不好。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没必要做。

第六,朱元璋如果攻打日本,那么国内的淮西功臣集团就会随着打仗越来越难以控制,功臣打到日本就会利用日本的地理优势,跟朱元璋干也说不定。

总之来说刘伯温极力劝阻是对的,刚刚建立的大明各方面都还没彻底的稳定下来,没必要打一个可有可无对大明没什么影响的日本。现在的朱元璋主要任务是安定民心,休养生息,平定北元的威胁还有南方,没必要为了面子打日本。死要面子活受罪。


毒读历史


洪武年间,常常有日本倭寇袭扰沿海百姓,并且他们手段残忍,烧杀抢掠是他们一直做的事,加上他们都是一些不怕死的浪人,让当地官府也颇为头疼。事情久了,当地官府又处置不了只能上报朝廷,朱元璋知道此事后颇为生气,要知道日本只是弹丸小国却屡屡袭扰我大明王朝,这说出去岂不可笑?


于是朱元璋便派出使者前往日本,目的是让日本官府能够制止这种行为,也有说是希望日本臣服,不管是因为何种目的,最后结果就是使臣统统被杀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况且两国还没有交战,他们就杀了使臣,这就说明了日本人究竟有多么不懂礼法。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立马召集群臣准备进攻日本的事,朱元璋认为日本只不过是区区弹丸小国,便敢杀了大明的使臣,若不征讨日本,岂不是说明大明是个软骨头,可以随意欺负?满朝文武只有刘伯温敢出来反对朱元璋远征日本,在他的一番说辞之下,朱元璋放弃了远征日本的计划,并且最后还将日本列为大明永不征讨的国家。



当时明朝建议不久,百废待兴,需要维持国家稳定来发展经济,努力让百姓生活有所好转。这个时候实在不宜发动战争,让百姓流离失所。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他深知让百姓安居乐业究竟多么重要。再者元朝在强盛时曾经两次远征日本,都是大败而归,说白了就是日本与大明隔着大海,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很难完成跨海作战,只要悄悄起点台风就会全军覆没。


麦地传奇


其实日本还真不是朱元璋想灭就能灭的,元朝时期两次东征日本,都失败而归,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海上风暴,到了明朝的时候,倭寇就经常在中国沿海地区晃荡,朱元璋之后,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大规模侵犯有好几次,朱元璋在位期间就已经对日本忍无可忍,但是最终却并没有向日本下手,这又是为何?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倭寇对沿海地区的挑衅越来越频繁,倭患十分严重,沿海渔民不得安宁,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存,朱元璋一气之下,决定东征日本,彻底将这个弹丸小国抹掉。

于是决定前去询问刘伯温,原本兴致勃勃的去,以为刘伯温能给出什么好的方法,结果刘伯温说:“日本拥有大海的天险,冒然发动战争肯定会劳民伤财,东征会使明朝损失巨大;再者,日本地狭民多,他们又不通教化,就算用武力将他们征服,我们也根本同化不了这个民族,还有可能会遭到倭寇的反噬,这样得不偿失;最后即使日本发展壮大,他们也不能灭掉明朝,他们土地资源匮乏,这些倭寇也就是来掠夺一些资源。”

刘伯温剧照

刘伯温的一席话,让朱元璋醍醐灌顶,刘伯温之后还解释说,现如今我们只要加强沿海地区的建设,防止倭寇侵犯渔民,现在明朝根基初稳,等到以后可以发展水师,抵抗倭寇自然不成问题。

就这样朱元璋放弃了东征日本,公元1387年彻底断绝了和日本的来往,并且将日本列为不可开化的国家之一,临死之前告诫子孙,不必为了这样一个弹丸小国劳民伤财、消耗国力,但是必须要加强防范。

倭寇

其实这个说法不知道是真是假,至于刘伯温究竟有没有阻止朱元璋出征日本也无从知晓,如果刘伯温说的是对的,那确实也验证了,日本虽然后来发动侵华战争,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彻底占领中国。其实有的人将这事当真,认为如果不是刘伯温阻止朱元璋的话,说不定日本就被朱元璋给踏平了,说实话真没那么简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元朝出征日本,并且还是两次都失败而归,如果朱元璋也东征很有可能面临同样的结局。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打赢了也并没有多大用处,要同化一个隔海相望的民族,难度是非常大的,有点类似宋朝为什么不打大理一样,更多的是觉得没必要。


羽评郡主


有没有刘伯温的所谓劝诫和阻拦,朱元璋都不会去远征日本。他非常聪明的意识到自己的王朝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将日本列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不征国”行列。他的判断来自之前蒙古帝国的两次失败东征,以及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分析。

朱元璋虽然用最短的时间就做到了天下一统,却不具备大规模发起跨海远征的实力。这可不仅仅是因为什么开国不久-民众需要休养生息那么简单。朱元璋一身的军事履历,就以水战做不擅长。他的核心武力集团,同样没有称职的水军将领可以担当大任。哪怕是有鄱阳湖大战的成功,也不能因为一次水战而直接得出可以海上获胜的结论。所以,朱元璋若是要发起对日本的进攻,必须利用朱元璋核心集团之外的人才。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那些有能力帮助朱元璋去进行跨海远征的人才,大都站在朱元璋的对立面上。按照传统的航海发达地区计算,浙东的方国珍、苏南的张士诚和福建的陈友定,无一不是和朱元璋对抗激烈的势力。他们虽然逐渐被朱元璋攻灭,手下不少人都选择了投降,却不可能愿意为朱元璋好好卖命。朱元璋用这些人去打日本,效果不会比忽必烈使用朝鲜和南宋水军去打日本来的更好。

此外,为了对付这些沿海势力的残部,朱元璋已经开始了严格的海禁政策。这个政策将大量的沿海居民迁徙或圈禁,破坏了他们靠海吃饭的传统,也严重损害了沿海造船业的发展。历史上的元朝军队,就因为急功近利而使用不适合航海的内湖船只。结果在遭遇风暴后都全军覆没。朱元璋的小农出生,让其不可能具有忽必烈那样的豪迈思维,不可能允许损失那么多军队的事情发生。

最后,朱元璋虽然灭了元朝,却对蒙古人的王朝和战斗力是比较认可的。在他看来,元朝的蒙古士兵战斗力,在自己的各类部队士卒之上。

既然蒙古人都因为各种限制和困难失败,那么明军也不会在类似战斗中讨得什么便宜。日本虽然看上去地域狭小,但因为远离大陆而后勤补给困难。山地较多的破碎地形,非常不利于大军的集结与快速行动。明军即便是登陆成功了,也可能被限制在有限的区域内,不断消耗国内运输的物资。

这些都是朱元璋考虑后,放弃对日本作战的原因。相比遥远的日本,沿海的反明势力残余和逃入草原的蒙元后裔,才是心腹之患。当年元朝集结水军的地方,一个尚未完全控制,另一个则是亲近蒙古而敌视明朝的高丽朝鲜。朱元璋即便是要有所动作,也实在是找不到可以集结舰队的锚地。明朝如果真的发起类似的战争,结果也多数不会好看,结果难以预料。


米南德王问道


再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讲下日本对于中国态度。大家都知道,日本是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民族,其民族的需要,文字,服饰等等,几乎方方面面都收到唐宋时期中国的影响。颇为讽刺的是,如今中国保留很多的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远比不了日本。在唐宋时期,中日交流十分频繁,遣唐使,鉴真东渡等等,相传还出现过日本女子来中国借种,可见当时的日本对于中国的崇拜和向往。但在南宋被元朝灭亡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日本认为属于中国的正统文化已经终结,有了“崖山之后,再无中国”的感慨,日本国内也是对宋朝的灭亡,举国缟素。当忽必烈三征日本,大败而归以后,日本对于中国的印象,就彻底发生了改变。

下面回到问题中:刘伯温作为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人,是极具智慧。对于朱元璋想灭掉咱们的东方邻居--日本,具有远见的刘伯温肯定是要阻拦的,因为当时要打日本,可能会使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陷入危险的境地。

1368年,朱元璋刚刚在南京定都建立大明。就像所有的开国皇帝一样,想要万国来朝的盛世。1369年,遣使东瀛,让其归顺。岂料日本的怀良亲王杀了使者(这点不太绅士,两国交战还不杀使者呢)。朱元璋大怒,想要征讨,被刘伯温劝住。后又遣使,只要其每年进贡就行。结果,日本人直接就下了战书。但再一次被刘伯温劝住。为什么刘伯温要极力反对出兵东瀛呢,我认为以下几点:


1:1369年,大明王朝刚刚建立,国内百废待兴,经过和元朝,陈友谅等的战斗,虽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损失惨重。若要东征日本,需要船,钱,粮,水兵等,这对于还没有把南京的城墙给修建完的大明政府很难做到的。而且,若此时东征日本,那逃亡北方的元顺帝,则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危险太大,劳民伤财。


2:日本,四面环海,没有陆地相连。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很难直接到达。而且,日本的教化与大陆不通,民风彪悍,就算暂时的大胜,也很难长久的占领。打日本,实在得不偿失。


3:对于当时明朝能不能打赢日本,大明王朝实在是没有信心。

因此,当朱元璋想打日本的时候,具有战略眼光的刘伯温才会极力反对。


电影集合地


明朝的皇帝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具有特色的了,特别是中后期当皇帝都跟在办家家酒一样。但是在明朝初期,他们的军事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当时的各路义军也是相当给力,远征漠北稳定北疆;保卫中国沿海地区,一直打到朝鲜境内抵抗倭寇。但是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当时的明朝没有直接打到日本去,把这个国家给端了呢?

当时的日本政府将日本几个小诸侯统一了之后,觉得自己有点了不起了,国力非常强大,就瞄上了我国的沿海地区。那段时间沿海地区人民深受其扰,而且还滋生除了江浙一带的海盗混在这些倭寇之中乘机掠夺百姓财产。倭患断断续续骚扰了大明朝百姓数百年,大明朝也花了很多心力去对付他们。

朱元璋时期的倭患尤其严重,朱元璋又是一个惹不起的人,一怒之下他也曾想过直接将日本国给灭了。但据说当时是因为刘伯温的献计才让朱元璋打消了这个想法,刘伯温不支持消灭日本原因如下。

一.日本资源匮乏,打了也没什么好处

日本资源极端匮乏,可能花了大笔钱去灭了国,搜刮回来的钱财还不够补贴军队的。再者日本国内的铁资源缺乏,没办法自产大量的武器,所以当时大明朝的官员们都是极其看不起这个小国家的,觉得他们只能像个老鼠一样偷偷摸摸得骚扰边境,没有动摇大明根基的可能。

二.日本人难以教化

除非将日本人赶尽杀绝,否则即使占领了这片弹丸之地也不好治理。

三.远征日本得不偿失

刘伯温举了当年忽必烈远征日本的例子,每每将要成功的时候就会遇到台风,让他的军队损失惨重。明军海上作战经验匮乏,看起来是大国对小国的战斗,但是谁也不知道后果会变成什么样。

四.明军需要休养,不得劳民伤财

明军刚刚从元末明初的战火之中渐渐恢复,军民急需要和平时期休养生息,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劳民伤财必会激化阶级矛盾。刘伯温还提醒朱元璋当时的西北也存在不安定的因素,相比于这个贫瘠的小国,国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

朱元璋最终放弃了灭掉日本的计划,并且还写在了老朱家的祖训之中,将日本列为大明朝15个不征的邻国之中。不仅仅是因为刘伯温的的告诫,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根本看不上日本这块地皮,看不起日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