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應該是“圈養”還是“放養”?你覺得哪種更好?

三江丑牛


對於教育本身來說,圈養、放養,這兩個都是極端。

教育本質來說,是一種傳遞,時代的傳遞,也是知識的傳承和發展,這個過程需要人的參與。

人有個體的特質和性格,對於不同的知識有著不同的接受能力,在某些知識領域,有著非常好的吸收以及自主探索能力。相反的,在某些領域卻難以吞嚥,強行的輸入只會造成對抗和窒息。這也就是人們常說,卻又忽視的“因材施教”,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但是現在的教育,過多的是比較和填鴨,並不進行個性和特質的區分,往往讓懂得應試的群體脫穎而出,真正的天賦在教育過程中逐步的被抹去。

當然,還是看到一些教育的努力,比如大學在招生的時候會選擇一些特長生。但這只是在高等院校進行了努力,或者說大學的教育本就想發掘天賦和特質。但是~是不是太晚了!能將這些天賦珍藏18年,未被清除,是要經歷多麼艱難的抗爭!

我們都認同,孩子的特質可以在幼兒時期就開始體現,我們需要通過早教來激發出天賦,可惜的是,在小學開始,這一切的一切,都已然被應試的填鴨教育給生生的擠出了他的世界,只能保留在內心的某個空間,等待著更多的“知識”將它們全部驅逐。


祺爸和他的寶寶


題主想說的意思應該是學校管理是得“管嚴”還是“管松”的問題。

好的圈養,學校應該把同學們圈在學校,也不會減少學生接觸學習社會技能的學習的。比如一塊兒去搞個活動,或安排個銷售比賽等等,都是每個學校都會給學生安排的活動。接觸社會並不意味著直接上街,真正的社會不是孩子上街就能接觸的。

好的放養也不是不管孩子。所謂“靜待花開”,前提是“默默耕耘”,而不是“撒手不管”!這是我們在理解上的錯誤。

所以不管圈養也好,放養也好,都是相對的,而核心是“用心養”。既不能管得太嚴,也不能管得太鬆。學校管理“管得太嚴”和“管得太鬆”都是兩個我們最怕的兩個極端。



用心養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本質。

孔老夫子為什麼會是偉大的教育家。兩千多年前他就很重視“因材施教”,我在這裡再把聖人的故事拿出來吧:

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

這時,站在一邊的公西華被弄糊塗了,不由得問孔子原故。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與子路二人,後來從政都有成就,多虧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中國的學校大多是集中式教育,會忽略細節。所以家長等做好給學校輔助的努力。

中國教育或者準確的來說,普遍流行與中國公立學校教育是應試教育,這當然有其弊端。但現在公立學校慢慢的改革中,慢慢的往因材施教的道路走。教師的素質在慢慢的提高,現在稍微一線的城市中學教師研究生學歷以上比例在增高,就是二三線城市,也至少是本科以上。教師素質的提高,就會普遍提高教學質量,這個質量就包括因材施教,給每個學生設計太調皮的學生,適合嚴加管教的就嚴加管教;接受力強的學生也盡力給他一個很好的讀書環境;表達欲強的孩子也會安排很多活動讓他們參與。

家長也需要參與學校管理。學校的改革方向是盡力讓每個孩子能都能有所發揮,並不是那麼死板不靈活。當然,改革的道路也很長,缺點還是很多。所以這個時候就儘量需要家長出一份力了。多跟學校溝通,與學校探討管理方面的問題。總的來說,這是雙保證吧。

多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身上的特點和特質。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事情,中間會遇到很多問題,不能對某一種方式一刀切。從孩子的身上出發,多與孩子溝通,發現他的特點和特點,加以培養和突出。培養孩子之前,必須先對家長進行培訓,孩子要裝軟件,不是給個硬件就夠了的。





雅曼教育


“圈養”和“放養”這個問題一直是大家討論的焦點。到底一個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才是最好的,到底怎麼樣的學校管理才是最合理有利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採取“圈養”,也就是封閉管理的模式,覺得這樣就把孩子與外界的一切不利環境隔絕,這樣,孩子就沒有了發揮自己“調皮搗蛋”的有利場地。這種方式似乎有利,因為,除了老師和同學,他們沒有接觸外界的機會,只能在學校這個小圈子裡舒展自己的小天地。


但是,這種與外界隔絕的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除了課本就是老師同學和作業,看不見一切社會的上新聞,聽不見不同的聲音,把自己隔絕於學校這個小圈子裡。我覺得是這一種自由權利的剝奪。孩子的天性就是自由的,只有在自由天地裡才能更加茁壯的成長,就好比一顆溫室裡的小樹,沒有陽光普照,也不經歷風雨,怎麼也不會長成參天大樹。


看過一個德國育兒專家的文章,德國很提倡自然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大自然中自己摸索,觀察,探險。而我們,把孩子圈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是不是有點慘無人道。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加以正確引導,學習知識的時候,更應該是教育孩子怎麼認識這個世界?怎麼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相處?



一個只會學習的孩子,真的是我們想要得的嗎?不說“圈養”也好,“放養”也罷,唯有給孩子一個舒適,自由的成長環境才是最值得重視的。


餘爭的世界


我認為開放比較好,能接學更多地新生事物,只有接近生活、靠近大自然才會有更多地靈感;才能更好的學好書本知識,抽象地教條主義式灌輸教學不能更好地發揮各個學生的特長,真正學到知識的學生了了無幾。


家和萬事興541118利劍


個人認為不應該為了升學率對學生進行“圈養”,教學與社會相融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中,而不是讓他們半脫離與社會,如果為了成績一直對學生進行“圈養”當進入社會的時候更容易迷失。


飛翔的大蜻蜓


圈養和放養是概念錯誤,學生需要用愛心去傳遞知識,他們都是未成年人,或許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慣,做老師的要用愛心去糾正,不能粗暴的壓制性管理,不能用放養的方式聽之任之,也不能強制管理,要講究中庸之道,對症下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