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不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三人,朱允炆继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

用户58667638356


胡惟庸的势力主要猥集于中书省,其所谓的罪行“专权擅政”,正是他能力之极限。假设建文帝登基时,胡惟庸继续以丞相权柄、操纵中书省大小官员,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以自身小集团利益左右朝政,但说到要危及皇权,则绝无可能。因为胡惟庸集团根本无力染指被诸王和淮西勋贵们把持的军权,也不能操控皇帝亲领的锦衣卫特务组织,即使在京城内的武装力量也是由功臣后裔把持,胡惟庸自身也深知究竟,其本人绝不会利令智昏去惹杀身之祸的。

李善长的优势在于,其在明初长期担任政府首脑,是中书省及六部所代表的中央政权的缔造者,加之因乡土观念,而在淮西诸将中享有崇高威望。但是李善长及其家族利益与皇权息息相关,他没有反抗皇权的理由。且与李善长相接纳的徐达、汤和等将领,也都是朱氏皇权的利益相关者,也即是政权的拥护力量。李善长之所以被明太祖诛杀,其原因并不是“谋逆”,而是其因排挤刘基、宋濂等浙江官员,而提拔胡惟庸入中书省、并给予其不断的关照、致使其坐大有关。

蓝玉是明初勋贵悍将中的后起之秀,在徐达、常遇春、汤和、傅有德、冯胜等,相继或病、或逝、或贬后,蓝玉成为了手握重兵的新一代统帅,并有成为淮西勋贵中新领袖的趋势,可以说,这三人中,唯有蓝玉具有威胁皇权的客观实力。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蓝玉就会谋反,理由如下:

首先,蓝玉一直以来都是太子朱标的心腹,虽然在朱标几个儿子中,建文帝朱允炆本身不是蓝玉最为至亲的那位,但其毕竟是太子朱标的后裔,也正是蓝玉长期以来的效忠对象,可以预见,如果建文帝继位后,蓝玉仍在的话,将更得重用,如另一个徐达再世。其次,蓝玉虽然在军中广交诸将、收揽义子,但却从未有对抗朝廷、谋划叛乱的计划,一是无心,二也是无人,蓝玉集团如果真的存在,也仅仅是军内派系,它没有政治性的抱负和计划。最后,朱元璋晚年其诸子大多身为统兵大员,分驻四方,蓝玉即令有黄袍加身的野心,也不得不顾及到一旦起事,将遭到朱姓诸王四面八方的围攻,成功的希望又剩下多少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胡惟庸、李善长,还是蓝玉,即使侥幸存活到建文帝登基,也都不至于谋逆皇权,因为主观、客观的形势都不允许。


史海悠游闾春晖


主弱臣强,社稷危矣,如果太子朱标不是过早去世,就不会出蓝玉案,朱标是朱元璋一手调教的接班人,太子身份以定,蓝玉是朱标一伙的,朱标为人仁义,他一死,对朱元璋打击很大,而他的儿子之中朱棣算得上可以接班的人选,但儿子十几个,如果选朱棣,其他儿子又不服,什么办呢,,只有选孙子朱允炆,一是平服这些儿子,第二是朱元璋为了布这个局,杀了这些权臣,也是为了孙子继位扫除障碍,朱元璋深知,向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等这帮文臣悍如若不除,就凭他孙子是震不住他们的,弄不好江山就要易主,百姓就要遭殃,天下就要大乱,老朱屠杀这伙淮西勋贵是有计划,是有预谋的,这也是帝王封建思想家国天下的一个代表。


风雨同舟129273794


首先,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基本上是零。

其次,简要回答朱元璋杀这三个人的原因。杀胡惟庸的主要原因是他结党乱政。杀李善长则是因为他以老弄权,深陷胡惟庸乱政案。杀蓝玉是因为他拥兵骄纵。这是历史上他们三人被杀的主要原因,很多史书上说的其他原因皆不可信。想想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李善长七十有余,谋反的可能性不大,也不是正宗。都说朱元璋好杀人,其实朱元璋所杀之人都有他的原因和理由,虽然说,朱元璋手下可能有冤死鬼,但是看中外历史,帝王将相手里哪个又没有冤死鬼呢?说到他的好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出身背景。

朱元璋出身卑微,草根农民的资格都达不到,从一个草根登上帝王宝座,这其中的滋味不是什么人都能了解的。所以他有三恨,一恨贪官污吏。他出身草根,自然是草根的代表,至于当上帝王之后,尤其是后期,是不是背叛了草根我们不论,至少初期,他是相当痛恨贪官污吏的,所以在大明律及所有朱元璋制定的法典中,对于贪官污吏的惩治简直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对贪官污吏的剥皮、腰斩、凌迟等酷刑,那是十分残忍的。李善长以老弄权,死于朱元璋手,着实正常。二恨为富不仁。实际上朱元璋仇恨为富不仁不仅仅是不仁,而简直就是仇富,作为草根出身的他,对富人就是敌视,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比如沈万三之死就是活例。三恨官官相护。结党营私,谁人不恨,朱元璋的童年就受过官官相护的压迫,在此不举例,所以他对结党营私,朋党乱政的行为就是零容忍,胡惟庸结党乱政,不正是往他枪口上撞吗?

再说朱允炆,都说朱允炆仁慈,手段不够狠,所以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杀掉与他打江山的功臣,为朱允炆铺路,道理上可通,但是像汤和,徐达等人,不也是开国功臣么?为何就能得以保全?所以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李善长、胡惟庸、蓝玉触犯了朱元璋三恨的底线,才导致了杀身之祸。其实在朱元璋的调教下,朱允炆并非史书上所说“仁”,所谓对政治的见解有所不同,但是朱允炆的帝王心术并不是没有学到。他的仁是和朱棣相比的。也就是说,相比于朱棣,他是仁了点。

朱允炆实际上已经继位了,朱棣发起的这场战争本身就是在朱允炆继位之后。朱允炆是在洪武三十一年继位的,号建文帝,只在位三年。朱棣却发起了靖难之役,来夺取侄儿的江山。我们只能问,要是朱棣不发动这场战争,明王朝在朱允炆的带领下,会呈现一种什么结果?至于改姓,万不可能的了。


青灯问史


由朱元璋兴起的明初“四大案”,就是考虑到朱标和朱允炆太“仁厚”,这才自己动手,保证日后皇权顺利传到朱家子孙手中。

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打击了一批嚣张跋扈的开国功勋,在朱元璋看来,可以保证朱标或者朱允炆皇权的稳定。但直接的不利因素便是,蓝玉案使得“靖难之役”中,朱允炆身边无人可用,不得不先后启用年迈的耿炳文和膏粱子弟李景隆。

那么胡惟庸案的不利因素是什么呢?

试想下,如果朱允炆不削藩,也许就不会有靖难之役。而削藩就是朱允炆和身边“智囊团”商量的结果,分别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如果胡惟庸案不发,朱允炆身边应该会有一批开国文臣,相比“智囊团”,会更具政治手腕。

其结果是,要么不建议削藩,要么“快刀斩乱麻”。周王、湘王、齐王、代王相继被削藩后,立刻削藩燕王。而不会出现朱允炆因妇人之仁,“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准备缓一缓在对燕王动手。没想到燕王提前动手。


五味社


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大元帝国对国民的管理过于宽松,才导致了大元帝国不到百年,就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因此,为了大明帝国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就制订了严厉的《大明律》。

朱元璋之所以杀掉了很多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生死兄弟,就是由于他们居功自傲违法乱纪。

实际上,朱元璋的这些兄弟,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都敢胡作非为,那么,在朱元璋百年以后,那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朱元璋杀掉他们是对的,如果不杀掉他们,那就会遗害无穷。


沈阳杨艺


提问是大明江山是否改姓,那就是提问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会不会造反谋逆篡位了?答案应该是不可能。朱元璋大兴胡案蓝案杀戮是前后两次,胡案是洪武十三年,蓝案是洪武二十六年。胡惟庸李善长的死清洗的是行政文官系统,胡惟庸虽然权势得逞于一时,但只掌握了行政文官集团,淮西武功勋贵集团没能力染指,秀才不掌兵放屁也不响。蓝玉案朱元璋才对淮西武功勋贵集团动了手,其中核心是常家蓝家两母舅家。朱元璋虽然冷酷无情但绝对不是个昏庸的人,对蓝案的杀戮完全是经过冷静的思考。太子朱标的死才是决定了蓝玉常茂傅友德冯胜周德兴等人最终的结局。由于太子朱标意外的死于朱元璋之前,在通盘考虑利害后朱元璋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他之后大明接班人,而朱允炆同父异母的弟弟朱允熥的嫡亲舅舅常升常茂以及常升常茂的舅舅蓝玉就是对朱允炆皇位的极大威胁。原本朱标的正妃常氏之子朱允熥在长兄朱雄英死后成为朱标的嫡长子,是朱标名副其实的嗣子。而朱元璋心里蓝玉常升这些拥有兵权的骄兵悍将大有可能是如果年幼的朱允熥继位架空朱家皇位的威胁,所以朱允熥生母常氏死后扶持了家族背景不深厚的吕氏为朱标的正妃,那么按封建礼法朱允熥成了庶子失去了承继的正统,朱允炆成为了嫡子。接下来朱元璋考虑的就是为朱允炆保驾护航铲除蓝玉常升常茂以及常茂丈人冯胜等淮西武功勋贵。


远处吹来阵风


明初绝对有权臣威胁皇权的事实存在,否则朱元璋也不会这么残忍。元朝时权臣干掉皇帝的事常发生,明初的文武大臣也都有这种思想遗传,而且面对的是一个叫化子皇帝,自己骨子里鄙视。所以老朱杀了他们才保住了近300年的江山,此后大明即使皇帝天天玩木匠,照样江山牢固。刘邦杀武将也是这样,秦朝短命,汉初的人都以封王为人生成功的奋斗目标,而王权太大,严重威胁皇权,所以杀了王,此后的人以封侯为成功的目标,不再惦记封王,汉家才有了400年江山。刘邦朱元璋杀功臣,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女娲故里会同新说


朱元璋草根出身,纵横捭阖,沙场浴血,于元未乱世中打出一座江山。其胸襟气魄手段在开国诸帝中也是第一流的,面对这样的帝王胡李之辈仍敢擅作威福,贪卑弄权,那么小皇帝上台,其等谋逆作乱更将不在话下。


陶令想去桃花源1


朱元璋大杀忠臣,这给后面朱允文期间的动荡留下了严重隐患,由于这些忠臣良将的死,导致朱允文后来没有优秀的文官为他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没有好的将领来平定朱棣的叛乱


冯兄化吉fwz


分封制度和户籍制度在顶层设计就有问题,出事情是迟早的,朱元璋活着还镇得住,以后就尾大不掉了。按老朱对皇亲贵族们的安排,甭说藩王造反了,光发工资也把国家财政拖垮了。中央集权做的不彻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