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货币——金银


天生的货币——金银



黄金是我国最早用来充当货币的金属,远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会采集和利用黄金了。“金”这个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表示一个矿井的结构:“人”字表示井盖,“王”字表示地面下的竖井和井中两个中段坑道,两点则表示黄金。“金”字是古代由地面向地下开采矿石的真实写照。

到商代,先人们已经能用金来加工精巧的制品了,考古发掘的商代早期的理形金饰和商代中期的错金青铜器、金贝、包金贝等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大约在西周中期,我们祖先便已熟练掌握了黄金的冶炼技术。

天生的货币——金银

金贝 (长30.2毫米 宽21.4毫米 厚2.4毫米重1.9克) 天眷堂 4223元成交

春秋时期,黄金开始成为流通的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春秋晚期越国大臣范蠡弃官下海经商,十九年之中曾经“三致千金”;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孟尝君向楚王献象床,“象床之值千金”。史籍上的这些记载反映黄金在当时已经成为计量财富的单位。

楚国在当时盛产黄金。据《战国策》记载,一次纵横家张仪将离开楚国去晋国,临行前张仪问楚王,“王无求于晋国乎”?楚王回答:“黄金、珠玑、犀象等都出于楚国,我没什么需要向晋国求助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我国最早的黄金货币就出现在楚国。楚国的黄金货币有金板和金饼两种,形状有龟背形、长方形、圆饼形,上面一般铃有“郢爰”、“陈爰”等,其中郢、陈是地名,爰则是计量单位。

天生的货币——金银

战国·楚国“郢爰”金版,重11.4克 嘉德拍卖28000元成交 2007年

当时的人们将一定数量的黄金置于熔炉炼成金液,然后加以规范成形,再以铜戳冷錾成文,一板爰金便铸成了。由于黄金量小而价值大,不易损蚀,并能任意分割和合并,还便于携带和储藏,这些都是其他金属无可比拟的,因此以黄金制成的货币一度流通十分广泛。

战国是爰金的鼎盛时期。战国末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他在城门悬赏徒木,结果一个勇敢的应募者将三丈之木从南门搬至北门,因此得到了“五十金”赏钱,这反映了黄金作为货币在当时已经被普遍使用。楚国的爰金自东晋以来多有出土,范围遍及楚国故地。

秦始皇统一币制的时候规定黄金为上币,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和赏赐。黄金在汉代也是一种流通的货币,而且使用的数量比任何朝代都多。

例如汉高祖任用大儒叔孙通为太常,赐金500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军征讨匈奴告捷,赏赐有功将士金20万斤。有关专家曾对《汉书》中皇帝赏赐黄金于臣下的记载作过统计,总数竟达80余万斤。也有朋友之间赠送黄金的,如陈平为了弥合与周勃的矛盾,便用金500斤作为贺礼为周勃祝寿。

西汉末年,王莽垮台的时候,府库中的黄金多达60余万斤。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所聚敛的黄金也有3万斤以上。近代以来,全国在几十个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黄金,印证了上述记载的真实性。

天生的货币——金银

天生的货币——金银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和马蹄金

但汉代之后,黄金虽然始终作为特殊的一般等价物,但再也未见汉代那样大量使用黄金的情况。黄金逐渐从流通领域里退出,更多作为一种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据有关专家研究,此与黄金数量的锐减有关。


在我国的货币史上,白银的发现和使用都迟于黄金。这是由于银矿常与铜、铅等混合,冶炼分解的难度比较大。我们的祖先在春秋中晚期,开始使用银铸币。最早开始铸行银币仍是楚国。

1974年在河南扶沟古城村发现18枚长方形的铲状银币(银布币)。据有关专家研究,这些银布币分别铸于春秋的中晚期和战国的早期,这是我国迄今最早的银币实物。

天生的货币——金银

银空首布 春秋时期 (长10.5厘米,宽6厘米,重134.1克,1974年河南省扶沟县出土)

河南扶沟古城村战国时位于郢陈(今淮阳)与鄢陵之间。楚顷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曾迁都于陈。当时楚国凡迁都所至,都被称为“郢”。扶沟古城村距郢陈很近,当时属楚国。因此,这批银布币可以确定为是楚国的货币。不过当时银币的流通情况尚不清楚。

秦始皇统一币制时,曾规定白银为器饰宝藏,不作为货币。在西汉末年王莽的币制中,黄金论斤,白银称流,两者的价值分别为“黄金重一斤,值万钱。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值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值千”。东汉以后的文献中与白银有关的记载越来越多。如《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董卓被杀以后,查抄其家产,大约有金三万斤,银九万斤。尽管在汉武帝和王莽时期白银两度成为法定的货币,但实际上白银当时主要用于宫廷的赏赐,并未用于社会流通,它只是商品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汉代的白银货币很少见于出土,便反映了这一点。这可能与汉武帝推行的用官营工商业取代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有关。社会商业活动受到打击,大宗交易减少,对金银的需求也随之减少。到东汉,金银作为货币减少的同时,用金银制作首饰的情况却明显增加了。

到了唐代,白银在流通领域渐露头角。皇帝用白银赏赐臣下的记载多了起来,民间用它作为赠礼和贿赂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官府还用它来转移财富,民间则将它作为远行的盘缠。唐末五代,币制混乱,更增强了白银取代铜钱的趋势。

宋代延续了唐代的情形,大宗交易时往往使用白银,官府征收赋税以及向中央政府上交赋税均使用白银,甚至官方的赏赐和发给官员士兵的薪饷也使用白银。

天生的货币——金银

天生的货币——金银

唐代无文五十两银铤,重2096克,此锭型锭面微向上翘,两翼保存完好,原始包浆 成交价: 109250元

金章宗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铸造“承安宝货”银锭,从一两(当铜钱两千)到十两,共分五等,作为大额钱币使用,目的是应付交钞的泛滥和铜钱的严重匮乏。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汉武帝以来,第一次由官府铸造的法定记数银币。此前,白银一直是称量货币,使用碎银十分麻烦。而金代的承安银锭标明了币值,体现了它的价值尺度。这一变化,开创了白银记值货币的先河,在货币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天生的货币——金银

金代成安宝货银锭

白银在元代成为名副其实的通货。百姓之间的借贷、日常交易甚至劳务报酬的支付等都用银计价。元杂剧中有很多这类例子:

比如《金线池》中,石府尹吩咐下人道:“金线池是一个胜景去处,我与你两锭银子,将去下酒作个宴席”。

《魔合罗》中主人施舍外人说:“老相公夫人染病,这是五两银子,权当药资,休嫌少。”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出现了银元宝。元初,蒙古大军灭南宋以后,回到扬州,将部队劫掠来的撒花银子集中销铸制锭。经办此事的官员依照金代银铤的成例,制成五十两的银锭,取名“扬州元宝”,呈献给忽必烈。那种马鞍形、两端圆弧,中间束腰的元宝由此成为定式,成为金钱的象征。

天生的货币——金银

元·至正十二年集庆路十两银锭 通长:80.4mm 重:386.1g 成交价:51750元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由于“钞壅不行”,以及铜钱因滥铸贬值,政府开始实施“以银为主,银钱兼行”的货币政策,银锭成为官方和民间普遍行用的硬通货。由此,银锭终于在流通领域获得稳定的地位。

天生的货币——金银

明代四川五十两银锭

天生的货币——金银

清代咸丰五十两银锭 天眷堂111240元成交

在古代货币发展史上,贵金属取代贱金属成为主要通货是一种规律,其在我国虽几经曲折,但到明代这一规律也终于得到了验证。这之后,日益繁荣的海外贸易又夹着大量的海外白银流入。鸦片战争后,形形色色的外国银币进入中国市场,铜钱越贱,银价越贵,进一步推动价值尺度的嬗变,白银终于走上了古代货币舞台的中央。

咸丰年间林则徐等在江苏铸造银饼,结束了清代政府不铸造统一银币的历史。除此之外,清政府还铸造了各种银锭,如最常见的五十两银锭。公元1889年,广东从英国引进造币机器,开始铸造机制银币。

天生的货币——金银

清代银元

我国近代发行比较成功的银元是北洋政府时期的袁大头,北洋政府规定袁大头每枚面值一元,币面铸有袁世凯的侧面像和铸造年份,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辅币(五角、二角、一角)则是银七铜三。由于袁大头造型新颖,制作精良,因此面世以后商民称便,前后流行了十多年。公元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停止铸造袁大头,改为铸行孙中山头像的银元,袁大头这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天生的货币——金银

三年大头(ACG MS62) 天眷堂限时拍1400元成交

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基本实行的是银两制度。近代我国与外国侵略者几次屈辱性的条约都是以银两来计算赔款数量的。公元1933年3月民国政府颁布《废两改元令》,银两制度正式宣告结束。但没隔多久(公元1933年或公元1935年),国民政府即宣布以纸币为法币,我国清代末年开始铸行的银元最终仅是昙花一现,匆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国的货币舞台开始成为纸币的一统天下。

本文文字源于 汪锡鹏《钱的故事》 ,天眷堂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