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16位皇帝,有幾位昏君

第一位: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1368年建立明朝,年號“洪武”。作為開國皇帝,再加上窮人出身,明太祖深知人間疾苦,心懷天下百姓。他非常勤政,曾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批閱200多件奏摺,處理400多件國事。他說:“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決於此,甚可畏也。安敢安逸!”在勤政的同時,朱元璋對貪官們也是恨之入骨,貪60兩銀子即處死刑,他在位之時殺了15萬貪官。朱元璋生活節儉,一般情況下,朱元璋是捨不得吃大魚大肉的,一日三餐,喝的是玉米粥,吃的是窩窩頭或米飯。這種樸素的生活一直到他去世。正是這種勤政和節儉,使大明朝在朱元璋的手中建立起來了,穩定下來了,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可謂千古奇人!

明代16位皇帝,有幾位昏君

第二位:惠帝朱允炆(1377-1402),1398年即位,年號“建文”,朱元璋皇太子朱標的次子。雖然朱允炆的起居注被朱棣毀滅。但關於朱允炆在位期間的統治,我們還是可以從一些零星的記述中捋出一個大概。

朱允炆廢除了明太祖所制定的部分嚴酷法律。朱元璋立國之後頒行《大明律》,後來又用“誥”和“榜文”的形式增補,使法律更加嚴苛。朱允炆認為他祖父的“誥”和榜文中的條款過於嚴苛。他即位以後,禁止以誥為根據來進行審判案件,同時停止通過榜文發佈典型案例。對於朱允炆的這一做法,有人認為這是好的做法,其實不然。朱元璋通過嚴刑酷法整飭的是貪官汙吏,目的是讓大明朝吏治清明,百姓能夠生有所養。朱元璋經歷了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帶來的民不聊生,他對貪官是恨之入骨的,他也深知要治理好國家,必須重法治貪。而生在安樂窩的建文帝沒有經歷過民間疾苦,更不知那些官員溫順面孔之下掩蓋的是慾壑難填的骯髒的內心,更不知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官員在百姓面前是如何的青面獠牙。反而受儒家理論的薰陶,理想主義的治理國家。朱棣即位之後,恢復了朱元璋的所有嚴厲的誥文和榜文的法律效力,不能不說朱棣對官員和治國認識更勝於建文帝。

在經濟方面,朱允炆也改變了朱元璋的一些做法。朱元璋對江南地區一直懲戒性地課以重稅。例如:在1393年,僅蘇州一地就得繳納281萬石糧米,這佔到當年全國稅收的近十分之一,而蘇州的耕地僅佔全國耕地的1/88。1400年,朱允炆將江南的土地稅按每畝地一石糧的統一標準徵收。朱元璋規定不讓蘇州和松江的人擔任戶部尚書,戶部是國家財政部門,朱元璋怕江南之人把持財政,減少家鄉的稅收,而導致國庫收入減少。朱允炆當皇帝之後解除了這個禁令。朱元璋時期,是允許僧道佔有大量土地,並且是免稅的。由於免稅特權,出於種種原因,很多土地轉到了僧道手中。1401年8月,朱允炆下令:每名僧道擁有的免除賦稅的土地為五畝。

我們仔細分析朱允炆的這些措施,其出發點是好的,但受到了官員們的欺騙,統治基礎動搖了,所以後來他失敗了。第一、廢除朱元璋對貪官們的嚴刑,讓吏治開始敗壞;第二、減輕對江南的重稅,使政府失去了主要的財政來源;第三、允許江南之人為戶部尚書,使江南地主的利益進一步得到保護;第四、限制江南僧道所佔土地,實際是使江南的社會矛盾失去了一個緩衝,因為朱元璋在向江南征收重稅的同時,又給了江南大部分土地免稅的特權,這就相當於給了江南人民一條活路。總之,吏治腐敗了,軍費沒有了,人民的生活更苦了,與朱棣的戰爭不敗等什麼呢?

3、明成祖朱棣(1360-1424),1402年即位,年號“永樂”,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親眼目睹了其父打江山的艱辛,在朱元璋的安排下,又深深的瞭解了民間疾苦和人情世故。因為朱元璋於1376年到1380年之間將幾個皇子送到了鳳陽老家,讓他們過上了民間的生活。這段時間,朱棣看到了與宮廷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這是建文帝所不能比的。朱元璋的家教也是十分成功的,他告誡諸位皇子“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飢寒也,嘗使之少忍飢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正是這些特殊的經歷和教育,成就了一位偉大的皇帝。朱棣智勇雙全,雄才大略。為燕王之時就作戰英勇,曾兩次率師北征,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朱棣39歲起兵爭奪皇位,42歲當上了皇帝,64歲去世。在他為帝的22年時間裡,明朝內治外平,國泰民安,史稱“永樂盛世”。

第一、整頓吏治。事實證明,在任何時候,吏治都是一個政權能否長治久安最根本的保障。建文帝聽從他所謂的恩師們的建議,廢除了朱元璋時期對貪官汙吏的嚴刑酷法,這不僅敗壞了官場,同時也使建文帝失去了對官員們的控制力。這使皇帝無威,很多官員在”靖難之役“時義無反顧的倒向了朱棣,所以建文帝敗給了朱棣。而朱棣恢復了建文帝所廢除的太祖的嚴刑酷法。想想朱元璋嚴刑懲腐都不能徹底治住貪腐,所以朱棣恢復整治吏治的嚴刑酷法對於政治的清明、老百姓的生計那是非常必要的了。

明代16位皇帝,有幾位昏君

影視劇中的朱棣

朱棣還完善了文官制度,建立了內閣制度。永樂初年選翰林院庶吉士進入宮中幫皇帝處理奏摺,後來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進內閣”的規則,內閣官員品級不高,權力來源於皇帝的信任,便於控制。朱棣十分重視對官員的監察,設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訐告。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又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他善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朱棣在加強對官員監控的同時,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又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士人,還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之風,這些措施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組織和思想基礎。其中的典型事例是編修《永樂大典》,朱棣命解縉等人組織編修,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永樂大典》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這就保留了原書原貌,具有更大的學術價值。

第二、軍事上削藩並遷都北京。永樂初,朱棣為帝時,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1409年,明成祖開始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發出立足北方的信號。1416年,開工修建紫禁城。永樂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完成。朱棣遷都北京再次顯示了其雄才大略,此時中國的經濟中心雖已南移,但北京對於鎮守北方,其意義是非同尋常的。北方對南方的統治,歷史一再顯示出是那樣的牢固。其中原因很多,此不細述。

第三、經濟上。他恢復了建文帝減輕的江浙一帶的極重的田賦。中國古代,從宋代開始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建文帝減輕對江南地區的田賦,使明朝財政收入大減,富的地方不收稅,窮的地方必然得多收稅,因為國家的開支有增無減,但窮的地方不只收不起稅還必然激起民變(因為窮)。對於建文朝來說,減稅帶來最直接的後果是在與朱棣的戰爭中失去了雄厚的財力支持。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建文帝不懂得這一點,軍隊怎能取勝?朱棣恢復對江南的重稅,使政府有了雄厚的財源,設立廠衛特務機構、五徵蒙古、七下西洋、平安南等一系列的措施才能進行。

明成祖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永樂元年(1403)八月,選直隸﹑應天﹑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布政司三千殷實大戶實北京,附籍京師﹑宛平﹑大興,設廂管理,稱廂戶或廂民。遷徙富民的措施嚴重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被遷徙的富民被剝奪財富,寄籍京師,淪為廂民,失去原來的政治﹑社會地位。這對鞏固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起了重要作用。

朱棣為保證北京的糧食與各項物資的供應,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永樂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促進了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

朱棣十分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他深知人民生有所養、都能吃上飯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1405年,全國稅糧31133993石,而當時的民戶不足一千萬戶,每戶平均納稅超過三石。此外從永樂元年起軍衛屯田的收入也達到高峰23450000石。稅糧加軍屯的收入以當時五千多萬人口計算,人均超過一石。

治理好內政為大明朝的威振天下奠定了基礎。他以明朝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北征蒙古、東平倭寇,南征安南,派鄭和數下西洋,威振海內,“萬國來朝”。

對蒙古,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後來朱棣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死。朱棣

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建立了奴兒干都司(治今俄羅斯境內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下轄131個衛。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的統治範圍,東南起日本海,幷包括庫頁島,西至斡難河(今鄂嫩河),北抵外興安嶺。

對女真各部。女真諸部落包括定居在鴨綠江西北和長白山之南的建州和毛憐部落;住在松花江和阿什河附近的半務農的海西女真;沿鴨綠江烏蘇里江靠漁獵為生的好戰的生女真。朱棣通過一系列手段,使滿洲擺脫朝鮮的支配。1403年12月,朱棣在建州設第一個女真衛,朱棣在位時期,在滿州設立179個衛和20個所,以確保女真人的臣服和納貢貿易的順利進行。

南征安南。元末戰亂,安南趁機脫離元朝,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里,霸佔丘溫、慶遠等五縣。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張輔率軍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權,得府州四十八、戶三百十二萬。朱棣改安南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正式成了明朝的一個行政區,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東平倭寇。公元1419年在望海堝明軍打敗倭寇,殺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勝利地結束瞭望海堝戰鬥。

對西藏。河州衛口外的邊都溝(今青海省循化縣文都鄉)土司——文都千戶家族成為當地的藏族首領。其首領賞思曾進京朝貢,受到明成祖的封賞。朱棣還向格魯派(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1357—1419年)發出邀請,1413年宗喀巴派他的弟子釋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釋迦也失從1414年至1416年留在南京,後帶了豐厚的禮物回藏。其他西藏的宗教領袖也受到明成祖的邀請並與之發生聯繫。

對朝鮮。1402年9月,朱棣派俞士吉去通知朝鮮王李芳遠他登基之事。11月,李芳遠派使者嚮明朝請求新的印璽和敕封。1403年,朝鮮派使團嚮明朝求取醫治其父疾病的藥材,標誌著定期朝貢的開始。朝鮮進貢人參、漆器、豹和海豹皮,除此還要年貢150兩黃金和700兩白銀。明朝賜給朝鮮絲綢、精美的衣服、藥材、書籍和樂器;還授予朝鮮王及其太子以榮譽的稱號。

對日本。

1380年,朱元璋懷疑胡惟庸勾結倭寇謀反而中斷與日本的來往。1399年,足利將軍三世義滿(1358—1408年)在西日本建立起權威,他派一個使團帶了一封頌揚的信件和貢品朝見建文帝,使團受到良好的接待。義滿的第二個使團在1403年再次來到南京,在隨帶的信中,將軍自稱“臣日本王”。

鄭和下西洋。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鄭和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永樂一朝中,先後有四位國王泛海而來,其中三位留葬於中華大地。1423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時候,船上載有16國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屬。到永樂晚期,來朝貢的國家超過60多個。

明代16位皇帝,有幾位昏君

4、仁宗朱高熾(1378-1425),1424年即位,在位1年,時年48歲,年號“洪熙”,明成祖長子。仁宗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寶採辦,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安置其生計。這些措施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明朝繼朱棣之後繼續發展,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於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大臣們可以為國進言,皇帝可以擇善而行。

5、宣宗朱瞻基(1398-1435),1425年即位,在位11年,時年38歲,年號“宣德”,仁宗長子。宣宗朝人才濟濟,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有于謙、周忱等,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經濟發展,形成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但朱瞻基並不是完美的皇帝,他喜歡鬥蟋蟀,即位之後命各地採辦上等蟋蟀進貢,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百姓為了蟋蟀不僅擔誤生產,更有人得出錢買蟋蟀,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因此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但歷史對宣德皇帝總體是肯定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於宣宗來講都是確切的。宣德皇帝在位十年患上不明之症,終年三十八歲。

6、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號“正統”(1435-1449)、“天順”(1457-1464),在位23年,宣宗長子。英宗即位時只有8歲,張太后垂簾聽政。張太后不允許外戚干政,重用仁宣以來的舊臣,最著名的就是"三楊"。三楊為內閣大臣時,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明朝國力鼎盛。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楊榮去世;正統八年,張太后駕崩;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之後,宦官王振專權,朝政敗壞。1449年,瓦喇軍南侵,王振鼓動英宗親征,明朝兵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即位,併成功抵抗住了蒙古軍,保住了大明江山。1450年,朱祁鎮被蒙古放回,其弟弟朱祁鈺將其尊為太上皇囚禁在南宮。1457年,朱祁鈺病重,大臣們發動“奪門之變”,朱祁鎮復位。復位之後,改元天順,景泰帝在一個月後病死,以親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在“奪門之變”兩大功臣(大將軍石亨和司禮太監曹吉祥)的極力勸說下,英宗殺害了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于謙,算是清除異已。總的來說,天順年間的政治比起正統年間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入閣。1460年平定了石亨之亂,1461年平定了曹吉祥之亂。下令廢除了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他的這些舉措被史學界稱為“盛德事可法後世者矣”。

明代16位皇帝,有幾位昏君

7、代宗朱祁鈺(1428-1457),1449年即位,在位9年,逝年30歲,年號“景泰”,宣宗次子。英宗被蒙古軍隊俘虜後,出於社稷安危,代宗被眾大臣擁立為皇帝。他支持于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保住了大明江山。他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精心治國,使明朝經濟在戰後迅速恢復,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他迎回英宗後,並不想殺害他,顯示了其仁慈,但是這種仁慈,明顯是不適用於帝王之家的。後來發生“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沒幾天代宗就因病去逝了,年僅三十歲。也許,代宗的使命就是挽救大明江山。

明代16位皇帝,有幾位昏君

8、憲宗朱見深(1447-1487),1464年即位,在位24年,時年41歲,年號“成化”,英宗長子。他的父親被蒙古人俘虜後,其叔叔朱祁鈺不僅保住了大明江山,且並沒有殺他們父子,朱見深這才有了後來當皇帝的可能。成化帝是懂得感恩的一位皇帝。所以憲宗朱見深,先是為于謙昭雪,後又恢復了代宗的帝號,對景泰帝的陵寢進行了整修,得到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

朱見深的感恩之心還體現在萬貴妃身上。萬氏(1428年—1487年),小名貞兒,諸城人,4歲選入宮中,長大後選往東宮服侍朱見深。萬氏比朱見深年長19歲,從朱見深2歲起就開始照顧他。後來朱見深之父被囚、太子之位被廢除,只有萬氏守護在朱見深身邊,不離不棄。憲宗朱見深因此而感恩萬氏。成化一朝的內宮,基本上是萬氏主宰著,並且影響著外庭的政治。吳皇后恨朱見深獨寵萬氏,以後宮之主的身份杖責萬氏。朱風深便毫不猶豫地廢了吳皇后。繼立的王皇后明哲保身,不干涉皇帝對萬氏的寵幸,使萬氏成為成化朝後宮真正的主人。萬氏為皇帝生下一子,但不久暴斃。皇帝由於專寵萬氏,一直無子,大臣們請求皇帝多寵幸宮中其他的嬪,以廣後嗣。但宮中的婦女一旦誰與皇帝發生關係並且懷孕的話,萬氏就千方百計使其墮胎。後來的明孝宗,若不是宮中的宮女、太監、廢后吳氏、周太后的百般保全,恐怕也遭了萬貴妃的毒手。1487年春,萬氏暴病身亡。憲宗悲痛欲絕地說:“萬氏長去了,我亦將去矣!”輟朝七天。就在同一年,年僅41歲的朱見深去逝。

他在位期間雖然任用了萬安等沒有才能的人進入內閣,並任命傳奉官等不經合法程序而任命的佞臣,但總體上賢明的大臣李賢、商輅等還是能治國理政,所以官場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才,能夠寬免賦稅、減省刑罰,使社會經濟漸漸復甦。到後期,由於朱見深信了佛、道,依靠萬貴妃而起家的汪直、梁芳、錢能、覃勤、韋興等人,借萬貴妃修建寺廟的名義,在外面大斂民財,一部分獻給萬貴妃,一部分揣進自己的腰包。明朝政治已經走上了下坡路。

9、孝宗朱佑樘(1470-1505),1487年即位,在位19年,逝年36歲,年號“弘治”,憲宗三子。孝宗朱佑樘即位之初,就著手改革弊政。由於成化末年憲宗皇帝寵信佛道,一些社會無賴冒充法師混進宮中,明朝官場烏煙瘴氣。李孜省就是以方術、房中術進獻憲宗得到寵幸,與太監梁芳狼狽為奸禍亂朝政,打擊忠臣、扶植朋黨。 孝宗即位之後立即逮捕了兩人,並將成化朝通過賄賂、溜鬚拍馬起家的官員一律撤換。當時著名的“紙糊三閣老”(內閣首輔萬安、大學士劉珝、大學士劉吉)都先後被清出內閣。孝宗皇帝啟用了一些在成化朝由於直言被貶的官吏,其中著名的有王恕、懷恩、馬文升等人,使官場風氣為之一新。孝宗勤於政事,每天早朝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同時,他又重開了經筵侍講,向群臣諮詢治國之道。還開創了文華殿議政,在早朝與午朝之餘的時間,與內閣共同商議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出現了“弘治中興”的局面。 由於孝宗皇帝多難的童年使得他的身體一直不好,孝宗皇帝后期開始信佛,犯了一些錯誤,明朝國力再衰。

10、武宗朱厚照(1491-1521),1505年即位,在位17年,逝年31歲,年號“正德”,孝宗長子。武宗是一個標準的昏君,他荒淫,喜歡打仗,自封為大將軍親自上陣殺敵,建造豹房安置美女無數。他重用太監,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太監;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號稱"八虎",橫行無忌,肆意排擠打擊反對他們的大臣。但是武宗時候的明朝並沒有衰落,武宗大敗蒙古軍,取得“應州大捷”,並且是以四五萬軍隊戰勝了蒙古小王子的五六萬大軍,武宗親手斃敵,親自佈陣,破敵近半。他雖然荒淫,但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從不含糊。即使他遠在宣府、大臣不許前來,但奏章要一件也不許少地送到宣府,批答之後由司禮監交由內閣去辦。他在位之時,多次賑災免賦,朝中賢才也不少,皇權也沒有旁落,這是一位又會玩,又會辦事的的皇帝。

11、世宗朱厚璁(1507-1566),1521年即位,在位45年,逝年60歲,年號“嘉靖”,憲宗孫,父興獻王。朱厚璁也是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其政治手腕之強硬,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所以才能二十多年不上朝,而皇權沒有旁落。其政治上的改革也是利國利民,在位四十五年,年年在減稅和賑濟災區。我們也不能不說,人無完人,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好煉丹,求長生。因此而備受詬病,嘉靖皇帝為了修煉,又大肆建造宮殿,國庫極度空虛。但不管怎麼說,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湧現了像戚繼光、於大猷等著名抗倭將領,徹底解決了長達百餘年倭寇問題。

12、穆宗朱載垕(1537-1572),1566年即位,在位6年,逝年36歲,年號“隆慶”,世宗第三子。朱載垕在經歷了漫長的皇子歲月中形成了小心謹慎的性格,其父也給隆慶朝留下了眾多人才,文有徐階、張居正、高拱、楊博,武有譚綸、戚繼光、李成梁。朱載垕用人不疑,放手讓他的臣子去發揮才能,他統治期間社會穩定,經濟增長。朱載垕很懶,六年之中只召見過兩次閣臣,並且貪色,以致於英年早逝。

13、神宗朱翊鈞(1563-1620),1572年即位,在位48年,逝年58歲,年號“萬曆”,穆宗第三子。十歲即位的神宗朱翊鈞,前期在張居正輔佐下還算英明,使大明朝的壽命延長了六十年。但後期卻蛻變為一個貪財,懶惰的皇帝。萬曆是一個真正的昏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明朝實亡於萬曆皇帝。這個皇帝太愛花錢了,他窮奢極欲,橫徵暴斂,民不聊生。他統治之下,吏治敗壞,賣官鬻爵。1586年11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甚至有記載說他吸鴉片。從1589年開始,三十一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也不祭祀天地祖先。1582年3月,朱翊鈞一天就娶了“九嬪”。而且,神宗還玩弄小太監,有10個長得很俊的太監,“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臥起”,號稱“十俊”。萬曆皇帝最出名的是貪財,他在親政以後,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為了掠奪錢財,他派出宦官擔任礦監稅使,四處蒐括民財。

明朝在萬曆皇帝時日薄西山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政治上東林黨爭無休無止,宗族內部福王莊田之爭,梃擊案(刺殺太子朱常洛)。這些政治局面,是以前歷代皇帝沒有的亂象。以前的皇帝,雖有也有昏者,但明朝的政治沒有壞掉,社會也是安定的。萬曆皇帝恰恰相反。

明朝的衰落導致女真族後金政權的迅速崛起,1583年至1588年(萬曆十一年至萬曆十六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各部,後又合併了海西與東海諸部,控制了東臨大海(今日本海)、西界明朝遼東都司轄區、南到鴨綠江、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的廣大地區。1616年正月初一日,後金政權正式建國,成為明朝的主要威脅。1619年三月,薩爾滸之戰,明軍進攻後金,明軍四路大軍,三路全軍覆沒,喪師九萬,敗局已定。遼東戰爭每年約需銀四百餘萬兩, 明神宗為此加派全國田賦,時稱“遼餉”。本已生活在貪官汙吏盤剝之下沒有活路的農民,只能揭杆而起,

14、光宗朱常洛(1582-1620),1620年即位,在位1月,逝年39歲,年號“泰昌”,神宗長子。朱常洛在他38歲之時,歷盡艱辛總算登上了皇位。他當皇帝只有28天,進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用皇家府庫白銀200萬兩犒勞遼東將士,罷了萬曆朝的礦稅和榷稅,將萬曆朝由於直言進諫而被抓的言官都恢復了官職,提拔了一批新的正直官員。但這樣一名皇帝不明不白的死於“紅丸”,從“紅丸案”的事發過程來看,他是死於宮廷鬥爭。可見當時的明朝,朝政是多麼的混亂。害死新皇帝是其父的鄭貴妃。鄭貴妃在朱常洛為太子之時就策劃了“梃擊案”,要殺死太子朱常洛。現在太子即位,鄭貴妃怕皇帝報復,於是策劃了“紅丸案”。鄭貴妃先是給皇帝獻了八位美女,不到十天,皇帝就病了,召內官崔文升治病。崔文升本是鄭貴妃的親信太監。朱常洛即位以後,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鄭貴妃指使崔文升以掌御藥房太監的身份向皇帝進"通利藥",即大黃。大黃相當於瀉藥。一晝夜之內朱常洛連瀉三四十次,身體極度虛弱,處於衰竭狀態。朱常洛虛弱,應當進補,而崔文升反而進以瀉藥,相當於催命。1620年八月二十八日,朱常洛召英國公張惟賢、內閣首輔方從哲等十三人進宮,開始託孤,並下令將崔文升逐出皇宮。八月二十九日,鴻臚寺丞李可灼說有仙丹要呈獻給皇上。中午時分,李可灼調製好一顆紅色藥丸,讓皇帝服用。朱常洛服完紅丸後,感覺病情好轉。傍晚,朱常洛再服一粒紅丸。第二天五更,朱常洛駕崩。紅丸,是用婦人經水、秋石、人乳、辰砂調製而成,性熱,正好與當初崔文升所進的大黃藥性相反。本就虛弱的朱常洛,在性能相反的兩味猛藥的折磨下,暴斃而亡。

15、熹宗朱由校(1605-1627),1620年即位,在位8年,逝年23歲,年號“天啟”,光宗長子。朱由校,文化水平不高,據記載連正常的文書也不能通讀下來,這和其祖父萬曆皇帝沉迷於享樂有關,也與其父光宗不受重視有關。朱由校即位初年,重用東林黨,一時朝中人才濟濟,風氣為之一新。但三四年後,朱由校開始沉迷於木匠,把朝中大事全部委託給宦官魏忠賢。文盲的木工皇帝將大權委託給了文盲的太監,最主要的是這個太監人品實在不好,是個賭徒加流氓出身,將朝中忠臣殺害一空,並且愛錢如命,明朝陷入空前的民不聊生。與女真的戰鬥中屢屢敗北,還丟了臺灣。1627年八月,朱由校在客氏、魏忠賢等人的陪同下,到西苑遊船戲耍。船上飲酒後,不小心跌入水中,雖被人救起,但驚嚇後身體每況愈下。尚書霍維華進獻一種"仙藥",名叫靈露飲。朱由校飲之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幾個月後,竟得了臌脹病,逐漸渾身水腫,臥床不起,之後去世。

16、思宗朱由檢(1610-1644),1627年即位,在位17年,逝年35歲,年號“崇禎”,光宗第五子。

崇禎皇帝是一位好皇帝,但面對千瘡百孔的大明朝,縱使他有天縱之才,已無力迴天。他即位之後,很快便剷除魏忠賢,重用賢臣。由於國事的操勞,朱由儉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宵衣旰食,夕惕朝乾”“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但這又能如何呢?先是北方大旱,再是瘟役橫行,人民不只吃不上飯,連草都吃不上了。李自成起義加上東北清軍的進攻,讓這位皇帝努力支撐的明朝大廈轟然倒塌,他盡力了,他不願愛辱而苟活於世,因為歷史有很多慘痛的先例,才華橫溢、飽讀詩書的他怎能不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