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为什么只能葬花,而宝钗只能扑蝶?

彭时坚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是两大女主人公最能体现其人格特点的行为艺术,曹雪芹把它们安排在一个回目里,而且对仗工整,一一对照和比较,作者将宝钗称为杨贵妃,这里主要取其身体丰腴之感,而将黛玉比作赵飞燕,取其瘦弱轻盈之意。

对宝钗作者用的是“戏”,显然人是主动的一方、强势的一方,这里看似欢快,主人表现出的是喜欢,可这个喜欢却是有戏耍戏弄之意,对于彩蝶来说,扑就是扑捉、扑杀。实属一场灾难。

黛玉这里用了一个“泣”,同样是动作态度,黛玉这个是内化的,那些被黛玉葬入泥土的花瓣是幸运的,它们完成了人生的绚烂,亡落时又免入渠沟和染尘,直接入泥,算是从绽放到凋亡,清白洁净,好有福气,哪些花瓣若有性灵,当会欢欣于自己的结局吧!而且将入泥之时,还有人如此对待自已的残体,如此郑重的为自己的生命划上句号,何其幸运也,黛玉对生命的悲悯和疼惜都在此升华了。

宝钗扑蝶,目的为的是自己玩耍,动机是因为蝴蝶的可爱,这个举动是以“我”为中心的,其实蝴蝶是经不起人玩的,被捉到后玩耍几下可能就死了,这一对蝴蝶想要继续活着,它们必须拼命飞舞不被捉到。

黛玉葬花,目的为的是落花免遭污淖,动机是黛玉的怜花之情,这个举动是以“花儿”为中心的,这些花儿盛极了一时,一朝春残落红,却碰上懂它们的知音,不枉来世间走一遭。

宝钗扑的是一对玉色大蝴蝶,多半是一对伴侣,自由的快乐的翩跹在这春光里,不幸遇见宝钗这么一扑,差点要了小命,把这一对情侣吓的够呛。

黛玉葬的是为这个世界添过彩的使者,桃花、石榴、凤仙花瓣多为娇艳的红色(红、花儿,在红楼里指的就是这些女孩儿们),它们完成了绚烂的生命旅程,由黛玉为它们的归宿完成祭奠仪式。

宝钗信奉和维护的是封建正统,存天理、灭人欲是宝钗的信仰,自由、平等、人性是不可以存在的,这些东西会破坏社会的既有平衡,在这点上,宝钗的要求标准是一样的,对自己甚至要求的更严格,她饱读诗书、通今博古,她自觉的努力的把自己拉到用心于针黹和内帷事务中来,当她稍稍体现一点人性的觉醒时,忙用一丸冷香丸压制。她推崇儒家朴素的修身养性之道,不让奢华物质动自己的心。她劝黛玉不要看那些杂书,她阻拦香菱学那些对女孩儿没什么用的诗词,她怕宝玉入了禅机,对宝玉做的偈子撕了个粉碎还不行,让丫头拿去烧了,又为宝玉讲了一大套六祖承袭衣钵之典。宝钗辛苦又努力,实际上,结局我们都知道,这些不过都是无用功。所以,宝钗扑蝶,她扑了别人,实际上也扑了自己。

黛玉的爱情是无望的爱情,这一点,黛玉早就清楚,当“金玉良缘”论推出时,她就说出了绝望之语:“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伴随着葬花这一行动的,是黛玉吟出的《葬花词》,黛玉知道明媚鲜艳不了多长时间,就算是到天尽头,也找不到香丘之地,今天这些花瓣我来用锦囊收起它们的艳骨,不知来年是谁安葬我呢?就算是死,我也要像这些花儿一样,干净的来到这个人世,也要干净的离开,到头来,春尽红颜老,花儿和我都会消逝不见。整首诗,只表达了一个主题,就是绝望。

其实宝钗和花也是有联系的,宝钗所吃的冷香丸就是花儿制成的,她用它们为自己治病,我们无法想象葬花儿的黛玉面对一个吃花儿的人,如何与她达成和解?有不少人持黛钗合一论之说,长相、性格或许可以合一,可是价值观这个东西,是万万无法合一的,而红楼梦,恰恰就是写的两种价值冲突而引发的悲剧。

宝钗扑蝶、黛玉葬花,藏在唯美画面下的,是一曲红楼女儿悲歌!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图片来源:87版电视剧《红楼梦》)


屏山小品红楼梦


《红楼梦》里有几大绝美的情景,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晴雯撕扇,还有宝琴踏雪寻梅。曹公一视同仁,没有偏心,每个女性都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戏码!于是,有人就生疑了,为什么黛玉是葬花这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新奇举动,而宝钗却是普普通通的捉蝴蝶呢?小一也只是猜测一下,大家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呢?

事实为基



众所周知,曹公的《红楼梦》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也许,钟鸣鼎食的曹家真的有一位如黛玉般多愁善感的女子喜欢葬花,而其他的千金小姐们经常捕蝴蝶玩儿。曹公作书,就把这一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举动融入了艺术创作中。

性格为杆

文学创作中,人物的情绪、行为方面的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性格所写。黛玉和宝钗是两个性格完全不一样的人,所以,她们的举动自然也不一样,葬花和扑蝶都是为了塑造人物。

黛玉葬花



黛玉是天上掉下来的神仙妹妹,清新脱俗,美得不可方物,情感丰富,纯真善良,心思细腻,一身诗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她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亲,辞别父亲,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了外祖母家。从踏入贾家大门的那一刻起,她谨小慎微,不敢说错话、走错路。贾家虽好,贾母虽宠,但毕竟不是自己家,肯定不如在林府时轻松自在。长此以往,林黛玉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

落花就好比容颜已逝、香消玉殒的佳人。黛玉寄人篱下、孑然一身、无所依靠、心事难解,赌花思己,难免触景生悲。她对花儿珍视、惋惜,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和担忧!

宝钗扑蝶



宝姐姐在印象中就是一副小大人的样子,用黛玉的话说,离了薛姨妈,宝姐姐就是最老道的人。宝姐姐端庄大气,知书识礼,喜怒不形于色,是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与灵动的林妹妹相比,宝姐姐显得死板无趣。

这也难怪,宝姐姐有个不成器的哥哥,没办法,自己上阵,从小就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帮助母亲打理家里的生意和大大小小的一大摊子事,就是温婉版的凤辣子!有着丰富的阅历,经历了人情世故,宝姐姐自然要老气得多,更显成熟稳重。

捉蝴蝶本是很平常的一个小举动,发生在三春和湘云身上就不足为奇了,但仿佛与中规中矩的宝姐姐很不搭。曹公描绘了一幅宝钗扑蝶图,意在把这个人物描写得更加细致和生动。

人们总容易被表象所迷,其实,宝姐姐也不过是一个小女孩嘛,她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也是一位非常美好的女子。只不过,她平时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总是一副严肃的面孔,戴着面具生活很累的!

静动结合

落花是静的,因为黛玉是灵动的;蝴蝶是动的,因为宝钗是安静的。一静一动相结合的描写更有趣,更能体现出潇湘妃子和蘅芜君的美好。

PS:图片源于网络


一抒己见


黛玉葬花,葬的是青春、葬的是爱情、葬的是心……

宝钗扑蝶,扑的是金玉良缘、扑的是金蝉脱壳、扑的是陷黛玉于无形中……

作者草灰蛇线的写法,早已设定结局,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预示,他们的性格、出身、喜好……发展至故事的结尾,大多数是悲剧。



黛玉是孤儿,寄居贾府。虽然外祖母疼爱,宝玉呵护体贴,仍然抚慰不了她孤独的内心。她心里常感叹,就如“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伤神伤身,这也是不被王夫人看好的原因,木石姻缘受阻的根本。毕竟贾府需要得力的女主掌门人,而不是病恹恹的祖宗。

紫鹃忙试玉后,大家都知道了宝黛之恋,黛玉的处境更是艰难,难在心,难在将来无着落。



黛玉葬花,葬的是自己的一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一问,问出了她的将来,结束了风刀霜剑的日子,泪尽而亡。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宝钗,虽是晶莹雪,但却过于圆滑反而透着假。

扑蝶,本是青春浪漫的事,她却偷听了林红玉的私隐,男女私下交换手帕的事。害怕被发现,就故意说在追赶刚在附近的黛玉,躲开了自己的责任。成功金蝉脱壳,还说黛玉别被蛇咬了。

这是哪一门子的藏拙守份?

宝钗去看黛玉,走时说要去探春那,顺路却到了宝玉屋里。大中午的,她不是体丰怯热吗?

袭人走开了,她便坐在午睡的宝玉床边绣起了肚兜,这又是什么样的大家闺秀?封建礼教下的标准淑女是这等风范?恐怕现在的人都少见。

宝钗扑蝶,最终扑的是个空。即使和宝玉成亲了,得到的是躯壳,得不到人心。一如她平常处人待事的结果。


清心一栈


葬花与扑蝶,黛玉葬花,杨妃戏蝶,黛玉为什么要葬花,杨妃为什么是扑蝶,她们俩的举动有什么含义吗?首先说黛玉葬花,葬花是因为花太无情,(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三月句即三月十五真事隐家遇难,意满清取代大明,所以香巢垒成,香:冷香即清,燕子:燕京即北京,子:皇帝也,清朝皇帝无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黛玉身处这种恶劣环境下,内心是多么的怒恨,所以她决心想把这个朝代埋葬悼,以葬花暗喻黛玉内心的恨,花:桃花,三月开,所以三月香巢,花:袭人,穿龙衣之人,葬花即葬皇帝也,这就是黛玉葬花的含义…杨妃戏蝶,蝶恋花,钗黛,一正一反,一个葬花,一个恋花,恋假也,葬真也,(明钗黛爱宝玉,暗要把他埋葬)


48885111


《红楼梦》中无一闲字,黛玉葬花也好,宝钗扑蝶也好,实际都是作者的不写之写,暗喻二人的个性与结局:黛玉葬的不是花,是她自己,宝钗扑的不是蝶,而是“木石姻缘”。



黛玉个性敏感消极,悲春伤秋,最终泪尽而亡,而“葬花"正暗喻黛玉之死的因果。我们知道,黛玉是绛珠仙子投生,她来,是为了还泪,这注定了她一生悲苦,与忧愁相伴。而黛玉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因她对爱情的过于执著,因宝玉的情感而或悲或喜,而宝玉的多情与处处留情,正是黛玉悲喜的源头。这些,在黛玉葬花中都隐隐体现了出来。



黛玉葬花的故事发生在春天,共发生两次,她所埋葬的大多是桃花,而宝玉两次都曾帮她葬花,并且是黛玉葬花的见证人。

第一次发生在第二十三回:宝玉在沁芳闸读《会真记》时一阵风过,吹落桃花纷飞,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怕践踏了,便兜了那花瓣来自池边,抖在池内。在他葬花时遇到葬花归来的黛玉,告诉他葬花还是用绢袋装了,葬在土里的好,那样花便随土而化为尘了。然后两人共读《西厢》,此为喜。



第二次发生在第二十七,二十八回,宝玉收拾些去花冢掩埋,遇到因误会宝玉不让晴雯开门,而在葬花时吟诵《葬花词》的黛玉,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时,心痛神伤,“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此为悲。

黛玉是原为绛珠仙草,是草木之人,她的花笺是"桃花”,黛玉葬桃花,岂不是葬了自己?宝玉帮忙葬花,岂不是重要推手?黛玉之死,非关他人,实是自己与恋人。



宝钗虽然行事豁达,安时守分且守拙藏愚,但天生“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这股热毒,需要自然界最本真的“冷香丸”才能控制,但仍然偶尔露出些真面目来。

第二十七回,她去喊黛玉,见宝玉进去了,便返了回去,返回路上,“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按照曹公善用暗语,咱们猜测一下当时宝钗行为的喻意,虽然钗粉会以为是黑宝钗。



宝钗所见“两只玉色蝴蝶,成双成对,迎风翩舞”,正是宝钗所见到的两个玉儿"不避嫌疑”,经常同进同出的形象,也是"木石姻缘”和谐幸福的写照。因此她想扑下来,想破坏,想控制,但最终两个蝴蝶“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则暗喻"木石姻缘”的结局,木石姻缘虽然受到金玉良缘的威胁。但最终不因“金玉良缘"影响,而是两个玉儿自掘坟墓。


萍风竹雨123


在《红楼梦》里,“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经典画面了。一直以来,也是不少文人骚客以此为题,或作诗,或画画,尽显这两种不同的古典仕女之美。

“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也从一定的角度显示了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贵族少女的不同性格特性,以及她们对生命的感知,和对生活的不同追求。

林黛玉生性敏感多情,对世间所有生命以及美好事务的感知最是敏感。所以,在她看来,花也是有生命有感知的。花开花落,就如同人生人亡一样,有含苞待放的羞怯,有怒放盛开的肆意,也有凋落成泥的悲凉。在林黛玉看来,花就像自己一样,甚至就像天下所有美好的女孩子一样,需要呵护,需要埋葬,需要干干净净的离开这个世界。

原文: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一段落红成阵的春景描写,因为有了宝玉和黛玉,使得落花也似乎有了绵绵情意。“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黛玉的这一身装扮,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仕女图。

黛玉对宝玉所说的话,“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是对落花多么深切的爱护,对生命陨落多么大的尊重和敬畏。同时,这也是林黛玉对自己命运的哀叹,对无力掌控脆弱命运的无奈的感叹。

一首葬花词,尽显了林黛玉的多情和敏感,可也完全表现了黛玉作为封建贵族少女的生命觉醒。“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这是对命运无助的慨叹,更是对上天有力的诘问。

相对于“黛玉葬花”的沉郁和悲凉来说,“宝钗扑蝶”却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作为一个无论是行为还是思想上,都算得上标准的封建贵族的大家闺秀,薛宝钗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很少见能有像扑蝶这样的释放少女天性的时候。

原文: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这样的一段描写,在整部书对宝钗的描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或许也因此才成为一曲绝唱。在这段描写的后面,批书人脂砚斋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的批语: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

薛宝钗在书中作者的笔下,一直都是一个稳重大方、知书识礼的女夫子形象。然而,她毕竟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女。少女该有的活泼天性她定然也有,只是从小受儒家正统教育,使得她的行为规范,思想保守。但是,这也并不能泯灭了她小儿的天性。

从宝钗扑蝶,也不难看出,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性情和追求上巨大的差异。正如她写的那句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表现了她追逐名利的炙热之心。也许作者曹雪芹说她生来中有“热毒”,就是这样的热衷名利的“毒”吧!以至于她少有的显露少女天性的一次活动,也显得这样的热烈和追逐。


云语红楼


红楼真是一场永不醒来的梦,曹公的隐绰与伏笔留给后人永无止境们推敲与遐想。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故事似一朵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态都能看到各异的形态。原文本看来黛玉葬花一是隐喻黛玉悲凉的一生,二是体现宝黛之间的默契,三是写衬托出黛玉的空灵纯净,曹公为什让黛立葬花,宝钗扑蝶呢,大家只想想曹公亲自写下的下一个桥段就恍然大悟了,黛玉葬花之后有两个布景,一个是红楼的经典图片,共读西厢,宝黛共读西厢是曹公给身处封建礼教下宝玉大敢告白的机会,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貎,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顺时应景不得不服曹公的写的机锋与唯美,二次葬花是黛玉吃了宝玉闭门羹,心里委屈出来葬花,却又被宝玉碰见,这一次曹公写得更妙,不但让宝黛冰释前嫌·还给了宝玉近一步表达心意的机会,自姑娘来了……此一段太动情,需读者自己细读原文。黛玉两次葬花后宝玉就被黛立牢牢的吸引住了。而曹公好不容易给了宝钗一次少女心爆棚的机会扑蝶后宝钗就听见了小红和另一个丫头偷偷诉说与贾芸的私相传情的事,被发现了后宝钗马上嫁祸给黛玉,把自己洗得白白亮亮的。黛玉葬花的后果是洁净与唯美的,宝钗扑蝶的后果是龌龊与腹黑,两下一比较就能看出曹公心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更深一层去解释黛玉葬花隐喻她的命运归宿,质本来洁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宝钗扑蝶也隐宝钗的命运归宿,宝钗心中想扑到的美丽的爱情花如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纵费尽心力得到也只能释放刹那间的灿烂。





y88092076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与“宝钗扑蝶”已经成了两个非常有典型意义的封建仕女画卷,同样具有唯美的特征,但一个是哀伤凄婉的,一个是明媚欣悦的。如果把这两个经典场景的主人公换一换,还有这样叫人记忆深刻的效果么?套用贾母的话说就是“看着也不像”了。下面我就从以下6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是两个人的个性不同。黛玉多愁善感、悲秋伤月,看到暮春时节,花落满天,必然感慨自己身世飘零,想到自己也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之时,必然是以葬花的行为来祭奠她终将逝去的青春,抒发她哀伤悲恻的情感。

而宝钗雍容大度、现实平和,不会那么多愁善感,她关心的是现实问题,自己的家族传承延续以及如何能够用封建的标准道德来约束自己,将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所以两个人的行为一定不能够互换,这样才符合人物个性。



二是她们对花这以自然生物的态度也不一样。黛玉是惜花之人,珍视一切自然而美好的事物,并且以花自比,所以花落之时必然也会想到如何为落花安置一个比较好的去处,方不负这鲜艳而有灵性的生命。

可宝钗当该算是摧花之人,因为她吃的冷香丸是药,是用多种花蕊,在特定的时节,经过特殊的工艺配制而成。在她热毒发作的时候,必然要吃一丸才能缓解病症。这样的人必不是惜花之人,否则药便配不成了。



三是两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虽然说黛玉是扛着花锄挖了一个坑,来埋葬收在花囊里的落花的。但是想一想,如果土质不是那么坚硬,坑又不需要挖得很大很深,也不算什么体力劳动的。可是扑蝶这件事情,由于蝴蝶飞得比较快而轻盈,同时蝴蝶发现有人要捉他们,从而自发性本能会飞得更快,更加方向多变,那么追蝴蝶这件事情就变成了具有一定体力要求的行为。

这样,扑蝶这一行为对黛玉而言,显然是太高难度的一种行为,因为娇娇弱弱的她平时走路都要小丫鬟扶着,也是走得颤颤巍巍,美其名曰“袅袅婷婷”,所以才叫行动若弱柳扶风,如果是这么大强度的体育锻炼,于她而言体力不支,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是宝钗身体比较健康,并且微微丰腴,这样的少女可能就显得比较皮实、耐力好,完全能够跑着追蝴蝶。不过饶是这样,宝钗扑蝶也不免娇喘微微,面上现出一些薄汗,于是她才停下来休息,即使没有扑到也无所谓,因为她的目的性也不是特别明确,只不过就是一时兴起、玩玩而已。

四是她们的生活态度迥异。黛玉天生是一个诗人,活得空灵而真纯,她虽然平常生活就特别行为艺术,具有天然的艺术美,但是毕竟“葬花”这一事情与她日常看大燕子归来就放下帘拢、教鹦鹉念诗,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让人觉得比较怪诞乖僻,且悲从中生,凄切哀婉,体现了黛玉质本高洁还洁去的本性,同时也暗示了人物最终必然走向戚零而死的悲惨结局。



而宝钗平常是不会关注这些过于春花秋月的浪漫之事的,她是有高眼界、大胸怀的。但恰恰是宝钗这样一个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人,偶尔也会有表露出一些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愫。扑蝶就是宝钗与日常表现大不相同的偶尔的自然天性的流露,因此也显得分外可贵和可爱,留给人难忘的印象。



五是从黛玉与宝玉的互动关系来看,所起的效果不同。宝玉是非常关心黛玉的,而黛玉呢,必然也是经常悲悲切切感慨自己的命运,以及表达对婚姻的不确定和担忧,这样就需要宝玉来安慰她和时时进行自我心理表白。黛玉葬花固然是一个悲剧性的唯美场景,恰好宝玉也有惜花之情,才来到两人共同读禁书的地方,两个人相遇了,从误会吵架到说明事情原委,从而转悲为喜,两个人又高高兴兴在一起说笑了,构成了一个非常有故事性的桥段,也是两个人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试想一下,如果是黛玉来扑蝶的话(退一步讲,假设她的身体状况允许),那将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让人觉得欣喜的场景,那么宝玉必然也就在一旁与之同乐了,不会多说什么话,从而便没法引出下一步的戏剧冲突,推进人物之间的感情变化了。那将是多么煞风景的事啊!



六是从曹雪芹的笔法看,效果也不同。曹公作文必然不露任何重叠堆砌之感,每个人都写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一些行为,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黛玉葬花可谓“多情女情重还斟情”,情深意切,并且增加了悲剧色彩。

宝钗姿容身材与杨玉环有些类似,杨贵妃据传有“羞花”之貌,如若宝钗葬花,到底是葬落花,还是葬长在枝头上的花呢?是不是她一出现,盛开的鲜花也都因羞惭而萎落了呢?所以宝钗还是扑蝶比较好,一则不与杨妃和花的联系犯重,二则也使读者对于他笔下的人物印象更加丰满、深刻,这也是刻画人物的需要吧。

还有人说宝钗扑的是玉蝴蝶,有明显拆散二玉的含义,如果曹公真有此意的话,那么更是一定要宝钗扑蝶了,而决不可能让宝钗葬花。同时黛玉扑蝶不是更是给自己添堵了,哪有自己亲手葬送自己对美好婚姻的期盼的道理呢!


冰珊醉红楼


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这两个情节的安排,我揣测为作者有意的铺排。作者的本意,能达到两个效果。一是对人物的定性,起烘云托月,渲染的作用;二是为宝、黛的结局埋下伏笔、所谓草蛇灰线、若有似无。黛玉作为潇湘馆的绛珠仙草,所历情劫是为了偿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泪尽当逝。以应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原意;而事实上,黛玉如花的短暂的人生,也的确如昙花一现,既还泪恩尽,香魂自然返来处。而宝钗扑蝶,原是青春少女天真无暇的表现。但要知道,在荣国府这样礼教森严的境地、以及前文对宝钗方方面面的描写,紧接着来了一段宝钗扑蝶,且香汗微醺、娇喘吁吁。这是否突兀、是否与宝钗平日里的稳重端庄的形象有所不符呢?再结合宝钗仕途经济的说教,以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评语,可否理解为作者的创作手法为明褒暗贬呢?由此即当作一推论,葬花和扑蝶是否存在着本文一开始所提到的两层涵义呢?谨祈各位友友雅正。



溯路之旅行2


黛玉泪尽早夭,就只能葬花,而且,葬的还是桃花,实则葬自己。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时,是作者再次安排黛玉还魂重建桃花社。桃花社不是改建、扩建,而是重建。

黛玉重建桃花社是在春天。桃李春风结子完(亡)。桃李结子之时,也就中秋时节,黛玉就泪尽夭亡,“冷月葬花魂”的时候到了。中秋节过后,黛玉的藕官,只得圆了宝皇帝心思,跟着圆心到地藏(葬)庵(安)当姑子(实为陪葬)。冷月葬花魂之时,正是

芙蓉花开之时,黛玉便当上了芙蓉花的老总。

宝钗扑蝶,看似很美的一个图,实则很不妙。扑蝶:扑跌;摔跤。宝钗和宝玉虽已成婚,可是,宝玉终究剃了头“独卧青灯古佛旁”。宝钗扑跌了,摔疼了自己。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