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

思远4175


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自然有其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这种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实在历史上便已经形成。

仔细看我们现在的中国地图,亦或者看中国历朝历代的地图。我们都会发现东北作为中国向东北亚地区延伸的一个排头兵、前沿阵地亦或者称为“鸡头”。今天的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隔河相望。另外辽宁半岛隔海与日本相望。


同时东北又是中国首都的北大门和战略缓冲地区。东北的得失直接决定了中国整个北方地区是否能够维持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状态。一旦东北地区失去,则意味着整个中国的北方和首都暴露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无论是古代的战争还是近现代的战争形势下,简单的依靠长城作为中国北方的防线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作用的。游牧民族以及北方的大国,随时可以威胁着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安全稳定。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历史上的东北一直是国家的重要防线之一,东北曾经长期作为中国控制朝鲜半岛政权以及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地区,东北地区如果牢牢的掌握在中央政权手中,便可以确保中原地区不受到来自北方的侵扰。东北地区一旦被游牧民族所控制,便可直接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


北宋王朝和大明王朝的灭亡就是两个十分显著的例子。前者长期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辽国和金国的侵扰。直到最后发生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掠夺之五国城囚禁至死。北宋皇室以及大量的汉家女子被金人欺辱,也因此靖康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汉民族抹不掉的历史屈辱。而明朝末年,随着女真族的后金政权在东北地区的扩张,明朝的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和管辖。于是明朝开始了依靠山海关等长城关隘来抵御后金骑兵对中原王朝的冲击。终究导致了明朝的最终灭亡。



另外,日本侵华战争也是从先侵占东北地区,进入关内地区。这也是为何将中国抗日战争从八年调整为十四年的原因。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实际上已经标志着日本开始侵略中国。

在清朝中后期,大量的汉人通过闯关东的方式进入到东北地区,并且给东北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和汉族文化,东北慢慢的得到了开发和经营,肥沃的黑土地在越来越多的东北人的经营下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同时东北地区地下的能源不断的得到开发和利用。


尤其到了20世纪初的东北,先后经过了张作霖父子以及伪满洲国的经营,在1943年时,便成为了当时亚洲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单单一个东北地区便成为了当时整个亚洲最大的经济体。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日本本土的经济。

因此这就是为何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先的一批工业都是诞生在东北地区。与其说是新中国偏爱了东北地区。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本就占到了全国80%经济总量的东北地区支撑了整个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东北地区的许多工业和工人更是内迁到内地,为许多内地省份援建了一批50年代的工厂和国企。这也是为何许多地方的国企最早的一批老员工都有一定比例的东北人。

另外,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的黑龙江继续成为了中国粮食产量第一的省份。幅员辽阔的东北地区依然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虽说东北地区的工业由于发展模式和经济转型而受到一定的挫折。但我们相信凭借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东北可以再次腾飞,并且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扬光大。



珞珈山的猫


目前,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所有有关于东北的新闻几乎都是负面的,没有来过东北的外省人,他们对东北的主观印象几乎都是寒冷,粗爆,野蛮,落后,除了出产大米,人参,还有笑星和网红,几乎一无是处,实际上,以前的东北,根本就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早在1945年时的伪满洲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就已经是亚洲第一大经济体,全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超越日本,成为全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九一八事变”以前的东北,曾经是沙俄帝国和大日本帝国的势力范围,由于他们在东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建铁路,建立工厂,开发矿山,挖煤,炼钢,建立经济特区,搞开发区,以及后来由中华民国北京国民政府任命的东北巡阅使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也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军事工业,修建铁路,建立工厂,使东北的整体实力远远强于全国其他地区。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扶持大清帝国逊帝溥仪在东北建立了亲日的伪满洲国,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由于东北拥有及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于是日本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从全世界引进了大量先进的设备,建立了大量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的大型工业企业,包括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于是,东北就成了日本实施其国家战略,发动战争的后勤保障基地,因此,虽然名义上,伪满洲国的权利掌握在东北人手中,实际上,伪满洲国政府各个部门的次官,都是日本人,他们才是真正掌握伪满洲国权利的人。

伪满洲国在日本的操控下,完全按照日本的发展模式,战时动员体制进行了有效治理,宣扬忠君爱国思想,鼓励诚实劳动,因此,东北人简单,诚实,遵纪守法,而不狡猾,奸诈,违法乱纪。

日本战败以后,东北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东北由于拥有大量的产业资源和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因此,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在解放战争期间,在抗美援朝期间,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和平建设时期,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的历史性贡献,最先解放的东北的人民送自己的优秀子弟参加解放军,参与解放了全中国,东北的产业精英被派到全国各地,搞经济建设,说是他们哺育了新中国,实际上,一点都不算是过分。

东北的电力,石油,煤炭,钢铁,木材,机器设备,大豆,高粱,汽车,飞机,拖拉机,大炮,夜以继日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省市,使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东北的无数的大型企业被拆分到全国各地建厂,成就了中国的各个落后省份的工业化,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冶炼,重型机器制造,石油化工,贵金属冶炼,都是如此。

在毛泽东时代搞的计划经济,东北生产出的巨量社会财富被无偿调拨,东北人民几乎就没有获得什么收益,而后毛泽东时代搞的市场经济,南方的民营企业收益完全归自己支配,北方逐渐贫穷落后,就是这个原因。

曾经的东北,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就像大哥一样,含辛茹苦养大了失去父母的未成年的弟弟妹妹们,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改开以来,外资企业享受比东北的全民企业,集体企业优惠的多的税率,南方的乡镇企业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走私贩私,以回扣开路,扰乱国家经济秩序,最后搞垮了东北的大工业体系。

如今的东北,已经无力扭转目前的局面,逐渐沦为了南方企业生产的商品的倾销地。

东北人民本来应该成为国有经济的优先股东,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股权,也没有得到分红。

东北人民承受着失业,下岗,买断这些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了生存克服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安身立命,恪守家园,还不断被外省人误解和贬损,而东北少数边远地区不安分守己的人在全国各地的不法行为,确实损害了东北人的整体形象,实际上,他们并不代表整体的东北人,他们也是受害者。

东北的窘境,完全是政策失误造成的,国家确实应该反哺东北,通过资金拨付和政策倾斜使东北起死回生,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这就是最基本的道理。

南方企业出山海关到东北来投资建厂,对东北来说,那就无异于雪上加霜,对东北的振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任何污蔑东北和东北人民的言辞,都是不了解历史,无视基本事实,都是无知,浅薄,无耻的典型表现。

无私奉献,不应该被当做是傻子,弱智,缺心眼儿,真诚付出,确实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公平,必须要坚守,正义,必须伸张。

我们坚信,东北,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过去,东北,一定会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沈阳杨艺


东北的地位重要,实际主要原因是地理上的优势,我们打开地图仔细看一下,会发现东北在地理上,实际上处于偏安于一方的状态。

从东北再向北,由于纬度的问题,那是真正的苦寒之地,可以说人类生存不易,所以那里的人口一直很少,难以构成什么威胁的力量,向东实际为多山的半岛地形,历代也没有什么强大的势力在这里能兴起来,实际处于一直是被压着打的对象,向西的方向为蒙古高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游牧民族在绝大多数时间,无法形成东进之势,难以形成什么威胁。

只有向东为中国关内地区,但是由于地形的原因,从关内到关外,只有一个沿海而行的通道,说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而且从地理距离上来说,东北也远离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自守有余的地理伏势,进攻则只一个方向的问题,不存在什么后顾之忧,这是一个很难被消除的优势。

没有多大的外部压力的同时,自身又是一个相当广大的区域,拥有相当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等。在许多人眼中东北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其实呢,这种观点属于非常片面的,实际上东北地区属于一个温带区,其南部地区实际上与关内的河北、山西在气候上没有太大的气候差异。东北的雨热同期的条件,造成了东北的农业是非常发达,至今东北都是中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区,这一点许多人可能没有注意中国的粮食生产条件,其中东北三省的粮食已经生产占据了全国的五分之一。东北的矿产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比如:石油城大庆。

东北这种地理上的优势让他在发展上非常快速,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地区,在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全国也是排在前列的,也就进一步提高了它的重要地位。


浴火


东北有多重要,我们可以先看看日本人的看法。918事变以前,松冈洋右在名为《动荡之满蒙》小册子中写道:今天满蒙之地位,对日本说来,不仅在国防上十分重要,而且对国民经济也是不可缺少的。

也正是他第一个在日本喊出了满蒙生命线的叫法。日本大本营参谋石原莞尔当时,也提出了世界最后大决战论,认为,这场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战争,正在一天天地逼近。这种最后战争的形态,是完全彻底的歼灭战。最后他认为,为了赢得与美国的最后决战,日本必须占领和控制东北。

原因首先是,东北三省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通信发达,气候也不象西伯利亚那样寒冷。而且,还是不可缺少的产粮地区和重工业地区。当年,沙俄为了控制东北,甚至还专门从西伯利亚大铁路修路一直修进了东北。

因为,从军事地理来看,东北是唯一可以形成对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军事优势的地区。那怕是东北正对面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如果失守,沙俄在太平洋的势力将明显受到削弱,它在太平洋的发言权也将受到限制。

所以,从沙俄一直到苏联时代,都在远东地区部署了大量军队,就是为了盯着东北。从历史上来说,从康熙时期一直到二战,俄罗斯几次对东北出兵,但都没有完成实际控制。整体来说,东北东隔乌苏里江,北隔黑龙江与西伯利亚相望,西经兴安岭与内、外蒙古相接,东南隔鸭绿江、图们江与朝鲜半岛相望,南面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中的黄海、渤海湾,很多港口散布其间。

东北地区面积为八十万五千六百平方公里,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与内、外蒙古关系密切,这个地区还通过朝鲜半岛与日本保持很深的关系。


深度军事


东北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是在明清时代开始凸显出来的。

首先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中间是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三面环绕着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并且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还有松花江流过,直通三江平原。外围地区被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包饶,两江交汇后一齐流入太平洋,是整个东北亚地区唯一的一个不冻港。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多种作物生长。而且山里森林资源丰富,有百年巨木,还有各种皮草。另外东北地区煤矿、铁矿、石油资源丰富,适合重工业建设。还有就是东北地区民风也是比较彪悍,自古以来东北地区的勇士都有着“满万不可敌”的称号。

在近代,东北地区变得愈发重要。因为俄罗斯和日本的扩张,列强和清帝国在东北地区的角逐愈发强化。首先是俄罗斯人趁着英法联军击败清王朝之际强行夺走了东北的外围屏障--外兴安岭和乌苏里江以东,成功的控制了东北亚的不冻港,并建立了沙皇俄国的太平洋舰队。之后继续南侵,不断蚕食黑龙江。日本崛起之后,出于对战略资源的需求,日本急需占据东北利益。于是在明治天皇的大陆计划中,占据东北成了第二步计划。终于在1895年以后,日本人将手伸到了东北,并且在1905年击败沙俄,成为了东北的最大外来势力。1931年后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洲帝国,并利用东北的资源强大了日本的国力。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也是通过东北的军事资源,缩小了和国民党军队的差距,其中从东北兵工厂得到的大炮,在后来的淮海战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北地区除了本身条件优越以外,在扩张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据点。控制了东北,京津冀地区就不安全,拿下北京,华北就危险了。很显然,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人就是遵循了这一军事路线,并给中华民国以沉重的打击。

总而言之,占据东北就可以威胁华北的安全,退还可以自保,这也是为啥清朝一直留着东北做自己的保底地盘。


火器工坊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一起来读东北那些事儿。(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黑、吉、辽三省,地处我国东北部,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东北始终是中华历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东北兴起的满族作为统治民族,建立了统御中华的清朝。

东北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备受世人关注。

东北的战略地位,首先是由其独特的地形决定的。

东北地区,在自然地理上,山环水绕,海陆相连。

“三山围三平原”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得东北地区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地理单元。

高山平原同在,草原林地并存。黑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

同时东北的矿产资源很丰富,铁路交通在近代也是发展最早的地方。

东北在近代,是工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

东北在晚清时期,与沙俄和日本的利益交织在一起,东北地区上演了一幕幕国际政治大剧。

想要深刻理解东北的战略地位,需要将东北地图倒过来看。

东北是沙俄东侵的最后一站,并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站。

沙俄穿过漫长的西伯利亚,越过寒冷的高原,来到黑龙江流域,只要再往南,就有大片适宜农耕的土地,有大片的草地和平原。太平洋的季风,为这里带来充沛的降水,清代的封禁政策,使东北地广人稀。

因此沙俄不遗余力入侵东北,对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垂涎已久。

而日本也将东北当做踏入亚洲的关键一站。上图是日本国内所用的地图,依然和我们的南北地图视野不同,这个地图就将东北与日本的关系很好地展示出来。

日本与东北真的很近很近,就隔着一道日本海。

由此可知。东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是东亚各势力的交汇之地,也注定东北地区在晚清时期的坎坷历史。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

九一八事变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历史宝藏


都在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口号都有二十年了吧?解药呢?东三省年均流失二百万人,企业留不住人才,进步全都靠关系,我至今没想到这个顽疾的解药在哪?北方虽然寒冷,但欧洲北美,发达地区也都在同纬度,我们无尽的资源,怎么就拖了祖国后腿了?要是今天国家有政策,十年后或会有成效,要是就是温水煮青蛙,那最后只能看见土地的荒芜和城市的破败!

大庆油田为例,为了领导们的政绩,现在还在破坏性开采,可能不远的未来,剩下的只有铁人王进喜的传说罢!





运交华盖312


不用南方人瞧不起东北人!一旦局势紧张战争打响不饿死他们!人密的象蚂蚁!我大东北人少地多,资源丰富!


Tlyzlyh8569


为什么说东北的战略地位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从资源上说,东北地区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都是十分的丰富,东北的黑土地种出来的粮食质优量大,大庆油田更是当年中国摆脱贫油国帽子的功臣,不冻港大连更是我国北方造船业的基石和天然的优良港口。无论是日俄战争还是抗日战争,日本首选的战场都是在东北,就是因为日本看到了东北丰富的资源。

第二从地理位置上讲,东北北部与俄罗斯相邻,东部与朝鲜接壤,同时与日本和韩国又是隔海相望,可以说其战略地位一看便知。古代人想从南方到东北,只有山海关一条路,可以说卡住了山海关,就是卡住了东北的咽喉,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第三从工业基础讲,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依靠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港口形成了工业集群,为新中国工业基础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示范效应,虽然近些年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了,但是随着国家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落实,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企业的技术升级东北老工业基地会凭着自身的工业基础重新焕发青春。


永丰说事儿



东北的战略地位在日本兴起之前,重要性主要是体现在东北出现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而且都是曾经对中原地区构成比较大的威胁的民族,比如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起源地都是在东北。

对定都在关中的中原王朝政权来说,在对东北的态度上基本上是,强盛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会反复出兵征讨东北,以图彻底消灭潜在威胁,唐朝和明朝初期都曾这么做过。等到进入平稳期,武德衰退了,东北往往会被放弃,只沿长城线进行防御。

比如唐朝,在初期武德充沛的时候,反复征讨东北,并多次出兵征高丽,但都是军事上打得过,但是政治上守不住,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统治。在扩张期结束后,基本上就放弃了东北,防线后退到辽西和幽州一带,在这里囤积重兵,防范来自东北的威胁,才导致了镇守这一带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的兵权越来越重。最后是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中衰,不仅东北完全被放弃,而且河北也在中晚唐完全边境化了,朝廷也视河北为化外之地。


近代以来,随着日本崛起,俄罗斯扩张并已实际控制了远东地区,朝鲜半岛成为日本进攻大陆的跳板,日本和俄罗斯在东北的势力才发生碰撞。大英帝国想借日本堵死俄国进入太平洋的出口,俄国则试图从这里打开突破口,争夺比较激烈。

清朝时期东北一直被视为祖宗之地,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开垦,所以一直没有开发,连辽东一带原本的汉人数量也大幅下降。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和俄国势力进入东北已经不可阻止,清廷才被迫放开管制,允许内地汉人进入东北去垦殖,进行开发建设。所以,汉人和日本人,俄国人差不多时间开始大规模进入东北,实际上是和他们去争夺东北的主导权,这也是电视剧《闯关东》的大背景。

二战临近尾声时,苏联出兵消灭日本关东军,一路南下,直出朝鲜半岛,这时候英国已经衰落,美国已经接班霸权,所以美国再考虑了地缘政治利益之后,白临时紧急扶持了南朝鲜伪政权,二军队一时来不及赶到,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同时也将苏联阻挡在朝鲜半岛三十八度线以北。美军以海军舰船帮助运输国军进入东北,八路军大规模紧急调集东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解放战争临近尾声时,朝鲜半岛的平衡也被打破,中国南北统一的故事在朝鲜半岛差一点就上演了。美国这才如梦初醒,发现在失去中国之后,有可能也完全失去朝鲜半岛。如果这一结果出现,苏联就两毫无障碍的进入太平洋,美国在东亚就只剩下日本一个支点,这当然是比较危险的。所以,美国才决心干预朝鲜半岛局势,果断登陆,开始反击。

而新中国马上就意识到,如果坐视朝鲜半岛被美国完全控制,那么东北就将回到晚清时期充当日本与俄国较量的主战场,万想避免这一结果,就必须将美军阻止在朝鲜半岛三十八度线以南,将美苏对抗在东亚的主战场放在朝鲜半岛,自己才能完全控制东北。这是朝鲜战争的地缘政治考量,也是毛主席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出兵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果俄国衰落,放弃进入太平洋与美国争夺霸权得意图,而美国也衰落了,从朝鲜半岛和日本撤退,放弃围堵俄国的意图,东北亚不再成为两大霸权进行地缘政治角逐的主战场,东北的战略重要性就会下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