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上海高架橋龍柱“祛魅”!

這個故事的細節有諸多不同之處,不過故事的大概基本是這樣:

在建造延安中路高架的過程中,位於“申”字中心點的一根柱子無法打樁,屢次施工都失敗。 世博會期間,多家旅遊類網站在介紹上海的旅遊景點時,也將延安路高架龍柱作為景點之一。進入龍年,有網友說到龍柱處祈福可以獲得好運。人們還提出種種疑問:

“當年大家都知道,造延安路高架的時候,工程因為這根柱子樁打不下去而停滯了很久。上海都是軟土質,地鐵都怕沉降,怎麼可能打不進去?”

“上海的高架路那麼多,柱子成千上萬,都沒有雕塑,為什麼就這根要包上龍?”

以上種種“證據”,讓傳說的可信度,又增加了一層。

為上海高架橋龍柱“祛魅”!

上海市市政工程建設處的姜開城回憶,神秘龍柱的傳說從1995年立柱建成後,就逐漸在坊間發酵,演化出多個版本,但在他們設計、建造的過程當中從未出現。

對設計、施工人員而言,他們更習慣將“龍柱”稱作“PM109號墩”,這是它在南北高架工程中的編號。

PM109號墩在施工中確實曾遇到麻煩,打了10個月的樁,卻始終打不進去。姜開城說,樁打不下去,倒還真和杜月笙有點關係。“109號墩位所在的位置原來是杜月笙公館,地下先前已曾打過楊木樁,因此地下條件比較複雜。同時,要在邊長14.5米的八角形區域內佈置28根樁,布樁密度遠遠超過樁基設計規範的極值,在打樁過程中土體相互擠壓,加大了樁體摩擦係數,增加了打樁的難度。而且,上海那時沒有足夠重的樁錘,錘擊力不夠。”姜開城介紹,“隧道公司、三航一公司、耿耿市政公司等等,上海灘凡是能打樁的施工單位,都先後嘗試過樁基施工,可就是達不到設計深度。”

姜開城表示,最後解決打樁難的問題,靠的是採用了後來很常見的技術手段:“其實就是對部分樁內部的土體,取掉三分之二樁身深度左右的土芯,這樣土體就釋放了部分應力,再在承臺的四角增加4根同樣的鋼管樁。這兩種方法一起嘗試之後,施工的成效就很明顯了。”之後還很多都是施工技術問題,就不多做陳述。

疑問:為何獨這根柱被裝飾?

雕塑家:雕龍是我的主意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PM109號樁太過粗大,一方面不甚美觀,另一方面也可能給駕駛員帶來視錯覺,影響行車安全,因此在設計立柱的同時,對立柱的裝飾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因此,PM109號樁,也就成了上海高架道路中唯一被裝飾的立柱。

“龍柱”上的雕塑的全名叫做《龍騰萬里 日月同輝》,而這組雕塑的創作者,是時任上海油畫雕塑院副院長的雕塑家趙志榮。現在,趙志榮已經退休在家,說到當時創作這組雕塑的經歷,他仍記憶猶新,“當時因為柱子直徑比較大,設計方就想到要做裝飾,他們在延安路隧道看到我為風井設計的大型浮雕,那個浮雕53米長、6米高。他們覺得,這個作者比較有氣派,就來找我了。”

趙志榮介紹,在設計立柱裝飾雕塑時,並沒有人給他確定主題。“我當時每天有空,就到施工的地方去感受。後來突然就有靈感了,這條高架,不就是上海的一條巨龍,日夜不停地運轉嗎?於是我才有了這個題目,龍的創意完全是我自己想出來的。” 趙志榮說。

趙志榮回憶,由於柱子高達30多米,且中間的高架道路相互交錯,因此在設計、建造浮雕時,他先設計了平面圖,再將它“捲起來”包裹在柱子上,且考慮到了高架路在柱子上的切面,讓上面的龍不被截斷,“最後我用了殷商時代青銅器的紋樣。”

為上海高架橋龍柱“祛魅”!

趙志榮回憶,設計、施工花了近10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從未聽說過任何傳說。直至雕塑揭幕後,才有各種“九龍戲珠”的傳言。“其實根本不是九龍戲珠,我選擇龍,是因為這根柱子在上海高架最重要的位置,又託著這麼沉重的東西,而龍是飛昇變幻的,用龍的創意很好。”

至此,事情已經清楚了,延安高架“龍柱”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