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什么没有灭大理?

历史小小达人


大理对宋朝来说,太重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宋朝失去北方养马的地方后,他们唯一马匹的来源就是大理。宋朝每年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和价钱与大理做生意。如果大理是宋朝的,还会这么麻烦吗?

二是蒙古灭南宋的时候,是先灭大理,再依靠大理围攻南宋,给南宋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如果大理是南宋的,蒙古到南边能立住脚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宋朝实力太弱了,没能力把大理国给灭了。但是,这话是不对的。要知道,从965年1116年,在整个北宋期间,大理至少十一次申请让宋朝对其进行册封,想当宋朝的藩属国。但是,除了宋太宗曾册封大理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宋徽宗册封大理国王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习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外,其他时候,基本上都是不予理睬,不接纳。也就是说,人家送上门来,宋朝都不要,宋朝怎么还会去攻打大理呢?

那么,宋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反常的举动呢?

一、“宋挥玉斧”的传说。

说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南征的时候,来到大渡河边,挥起玉斧在大渡河边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既然宋太祖发话说大理国不应该为宋朝说有,宋朝当然不可能去灭它。而且册封也不情愿。因为一旦册封,大理成为宋朝的藩属国,间接相当于违背了宋太祖的誓言。

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正史上并无记载。因此,并不能判断是否属实。

二、南诏给大唐造成的危害,让宋朝心有余悸。

大理国的前身南诏国,曾经是唐朝的藩属国,但是,南诏在历史上,曾经数次攻击大唐,给大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最后大唐的灭亡,都与南诏不无关系。

正因为如此,宋朝吸取了唐朝失败的教训,绝不招惹大理。因为一旦想灭掉它,或者把它吸收为藩属国,那就会给自己造成无尽的麻烦。

三、大理国内矛盾众多,宋朝害怕惹火烧身。

大理国王之所以一定要请求宋朝对其进行册封,根本的原因,就是大理国内各种势力,各种矛盾太多,豪强地主太多,谁也不服谁。大理国王寻求到宋朝的册封以后,一来,他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毕竟自己是“天朝上国”册封的,这个金字招牌,无人撼动。二来,找到宋朝这一座保护伞后,一旦大理国内出现动乱,可以理直气壮地寻求宋朝的保护,要求宋朝出兵加以维护。

而宋朝自身国力不足,要想保护大理国王,介入大理国内部争斗,就有些顾此失彼。而且一旦保护失败,那将是一个笑话,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南诏那样的悲剧,又有可能重演。

(南诏归唐场景图)

四、宋朝的兵力集中在中央和北方边关,对大理无力强硬。

宋朝由于承受着来自北方的强大威胁,因此,其有限的兵力,都集中在北方边关。同时,宋朝因为建都缺乏有利的地势,没有天险可以凭借,因此,又把重兵集中在京城开封周围。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对付南方。对南方都采用非常温和的开放的政策。

所幸的是,整个两宋三百年,宋朝和大理之间,一直和平共处,几乎很少发生摩擦。之所以会这样,应该与宋朝对大理的政策不无关系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大理国是古代曾存在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国,由云南人段思平所建立,曾与北宋、辽、西夏等政权并立。在北宋建国时,野心勃勃的宋太祖赵匡胤曾梦想着统一南北,他先后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却唯独没有对偏居西南的大理国用兵,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大理先于北宋建立,实力比较雄厚

大理国是公元937年由段思平所建立的小国,其都城位于羊苴咩城(云南大理),国内有乌蛮、白蛮等众多民族,统治核心在云南省内,但全盛时的疆域覆盖了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越南北部等地区,实力并不弱。

而等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的时候那已经是公元960年的事了,也就是说在北宋立国之前,大理国已经稳定地存在了多年,实力比较雄厚。宋人认为大理国境内的白蛮、乌蛮等民族的民风未开、凶残善战,而且路途遥远,不易讨伐。鉴于唐朝在讨伐西南的“天宝战争”中惨败的教训,宋人对于用兵西南是比较慎重的。


第二、宋太祖留下的“宋挥玉斧,不征云南”的规定。

在公元965年,宋朝军队灭掉后蜀的时候,当时的宋军大将王全斌因此建议宋太祖说,应趁此时兵锋正盛,由他带兵从蜀地南下直取云南(消灭大理国)。但宋太祖考虑再三后,却认为云南路途遥远,难以驯服,于是索性用玉斧在地图上划出一道界限,即宋与大理国沿着大渡河为界,后世子孙永不可征伐云南。

当时的大理国本以为宋军会来攻打,准备积极备战。得知宋军撤兵的消息后,大理国立即派了本国的使臣前去祝贺宋军灭蜀,并对宋朝纳贡。所以自宋太祖开始,宋与大理就没有爆发过冲突。


等到宋太祖死后,即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又将大量的宋军精锐消耗在了宋辽战场上,使得宋朝北部的边境压力骤然增大,无力管理西南。到了北宋中期,新兴的西夏王朝崛起,成了北宋的另一个强敌。因此,北宋王朝长期用兵的重心都在北方(辽)和西北(西夏),根本无暇去顾及地处西南的大理。


历史的荒野


北宋没能灭亡大理,为后来蒙古人通过灭亡大理,从而攻破南宋防御埋下了隐患。然而,当时不能灭亡大理的确是有原因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1、唐朝时期,大理地区分为六诏,在大唐国力强盛的时候,能够有效抑制,但是他们趁着中原战乱,同样进行了统一战争,南诏成为赢家,后又被白族的段家抢了天下,所以,到北宋的时候,大理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实力强盛;

2、大理当时的国土面积并不小,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总面积有72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400万。当时中原地区经历战乱,刚刚稳定,北宋全国人口不到1300万,也就是大理的三四倍左右,如果两国开战,这个损耗将是十分巨大的,想想北汉那么丁点大的地方,北宋都啃得差点崩了牙;

3、大理国距离北宋的核心统治地十分遥远,当时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大理国远在西川,不但路途遥远,山高林密,而且后勤供应很难维持,加上他们已经立国,凭借宋朝当时的国力,打下来,也照样守不住。毕竟北宋吞并了后蜀南唐吴越国等地方割据势力,正忙着消化呢,这些才是头等大事;

4、当时契丹占据了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这才是关系着北宋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所以,北宋上下,都将精力集中在针对北方契丹的修兵备战上,企图夺回燕云,可惜,由于赵匡胤突然驾崩,赵光义那废材根本不懂军事,最后一败涂地。这个时候,更不可能携着败军进攻大理了,那不是自讨没趣吗?

5、大理立国后,很快就向北宋递表称臣,承认北宋是中华正统,大理为番薯。如果想要攻打大理,好歹也要找个合适的借口吧,那么借口是什么?总不能说他们不小心踩坏了边境的花花草草吧?再往后,北宋忙着跟辽国、西夏开战,自顾不暇,哪里还有空闲想起大理,即便想起来,也没有能力攻打了,将熊熊一窝。

所以,无论从国力,兵力,还是国际环境上,北宋跟大唐差的太遥远了,大唐都没能直接统治大理,更不用说北宋了。直到明朝,由边将世代镇守云南等地,才彻底扭转当地的政治形势,华夏文化才大行其道。


大风观澜


在云南昆明有一处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景点名曰大观楼,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大观楼题写了一副对联,不过这幅对联可和一般的对联不同:一般的对联就是上联一句对应下联一句,加上横批即可;而孙髯翁题写的这幅对联足足有180个字,上联写滇池四周风光,像一幅山水画;下联记云南历史,如一篇叙事史诗,被人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其中写云南历史的下联中有如下几句: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所谓汉习楼船是指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在此训练楼船以备征伐西南夷中的昆明族,这个同题目的关联不大,所以我们重点说说唐标铁柱和宋挥玉斧。

隋末唐初在今天的云南洱海地区分布着蒙巂、越析、浪穹、邆赕、施浪、蒙舍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当时的中原王朝将其称之为六诏,其中的蒙舍诏位于其他五诏之南,因此称为南诏。六诏因自身实力有限不得不在唐和吐蕃双雄之间左右摇摆,直到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除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唐九征在今天的漾濞江畔的苍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唐标铁柱的由来。蒙舍诏在六诏之中一向以亲唐著称,随着唐朝势力在当地的日益壮大因而得到了唐王朝更大的扶植力度。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蒙舍诏的皮逻阁战胜其他五诏以及河蛮等部族,基本统一了今天的云南洱海地区,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在册封皮逻阁的诏书中明确指出: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这实际上反映了唐朝扶植南诏政权的原因就在于牵制吐蕃。748年皮逻阁死后其养子阁罗凤继位,阁罗凤消灭了在其东方的东爨、西爨,势力得以扩张到滇东地区。

天宝九载(750年)阁逻凤在谒见唐朝的剑南道节度使鲜于仲通时路过云南(即姚州),时任云南太守的张虔陀侮辱同行的妇女并勒索贿赂,阁逻凤严词拒绝了张虔陀的要求,张虔陀就派人辱骂阁逻凤并向唐朝中央政府控告阁逻凤出兵犯境。阁逻凤一气之下起兵攻破云南,杀死张虔陀并取夺唐朝的三十二个羁縻州。次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巂二州,准备出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请和——同意归还其所掳掠的人口和财富并归附唐朝,但同时又表示“若不允许则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鲜于仲通不接受阁逻凤的求和,随即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都城大和城,然而唐军却在大和城下被南诏击败——死六万人。

天宝十一年(752年)南诏和吐蕃会盟,正式结成对抗唐朝的联盟,次年唐朝以贾颧为都督,发兵三万攻南诏,南诏趁其立足未稳大破姚州,贾灌被擒,唐军三万败溃。天宝十三年(754年)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一路进击至南诏都城太和城,结果主帅李宓沉江而死,七万唐兵全军覆没。短短数年之间小小的南诏前后歼灭唐军近二十万,同时由于大量唐军被南诏牵制使唐朝在面对来自西部的吐蕃和阿拉伯帝国的竞争时处于相对不利的战略境地,更为严重的是这也削弱了唐军对其他战略方向的控制力度——在宋人看来:正是由于唐廷集中精力于同南诏的战争,放松了对地方藩镇的管控力度,逐渐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几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不过唐朝和南诏之间的战事并未就此终结。

从860年起南诏两次入侵唐朝的安南都护府(今越南北部)。安史之乱后唐朝为强化对作为财赋重地的南方地区的管辖,避免南方地区走上像北方藩镇那样的割据状态而一直致力于限制南方军力的发展,于是不得不临时从中原抽调兵力前去征伐南诏。战后的咸通四年(863)一批从徐州、泗州一带征发来的士兵奉命驻防桂林以威慑南诏,当时朝廷与士兵们约定三年后期满轮换。可三年之期届满后朝廷却像忘了他们的存在似的,压根没调新的部队前来轮换的意思,就这样这批士兵在桂林又驻守了三年。到了咸通九年(868)朝廷为节省调兵的经费再次选择性失忆,这下士兵们再也不能忍受了——他们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率部北上还乡。本来这支部队的兵力并不多,问题在于他们沿途的州府郡县的兵力更少,于是他们出湖南后沿长江东下,过浙西、进淮南,攻占了今天的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等地,至此唐朝的江南赋税生命线被拦腰斩断。朝廷慌忙调集十道兵马将这次起义平息下去。尽管以庞勋为首的义军高层被唐军杀死,但义军残部就此混迹各地,成为当地的不安定因素。公元875年五月在今天的河南长垣爆发了王仙芝起义,同年六月随着黄巢的加入起义军声势更加浩大,一时间昔日的庞勋旧部纷纷投奔起义军。宋人对此的评价是“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而引发桂林戍卒起义的南诏犯境事件也就被宋人视为唐亡的诱发因素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后吸取唐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立国之策——在宋朝统治者看来:安内永远是第一位的,更何况对此时的赵匡胤而言: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削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之上,至于云南地区在他眼中还远在天边。这时原本统治云南地区的南诏政权已然覆灭,此后在历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几个政权之后在937年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政权横空出世。965年宋灭后蜀,四川地区成为宋朝领土,至此宋与大理开始接壤,大理随即派建昌城的守将到成都祝贺并表示希望同宋朝建立宗藩关系,然而宋朝鉴于南诏反唐的教训而对大理心存戒备,因此一直未对大理的请求做出正面回复。这时在灭后蜀之战中立下军功的宋将王全斌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乘势进兵攻取云南。然而赵匡胤鉴于唐亡之祸用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此外非吾所有也。”这就是后世所谓“宋挥玉斧”的由来。

事实上“宋挥玉斧”一说未见正史记载。赵匡胤的确没对大理采取军事行动,不过这主要是因为他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之上,不可能将有限的兵力财力用于降服(也许永无结果)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不得不在西南地区采取战略收缩。尽管后来赵宋王朝逐一削平了十国割据政权,然而随着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国的兴起北宋王朝由不得不面对来自北方的巨大战略压力。宋朝本身就是一个守内虚外的内敛王朝,加之面临来自北方的巨大战略压力,哪还有闲心打大理的主意。事实上宋朝放弃的又何止只是一个大理呢?今天的越南本是唐末割据自立的静海军节度使政权,不也被宋朝放弃了吗?河西李氏的定难军节度使政权不也公然自立为西夏国吗?可以说相比汉唐而言:宋朝几乎进行了全面的战略收缩。时间久了宋朝上上下下养成了因循苟安、不思进取的作风,于是宋朝君臣就编出一套所谓“宋挥玉斧”的典故以证明这是太祖皇帝的既定国策而非自己暗弱无能。用宋朝人自己的话说:“大理国本唐南诏,艺祖皇帝鉴唐之祸,乃弃越巂诸郡,以大渡河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

既然宋朝无意骚扰进犯,那么大理是否有窥视宋土之意呢?大理的疆域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总面积有7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人口将近400万。以大理的实力自守有余,开拓不足,而大理本身对此是有清晰认识的,所以自立国以来就摈弃了南诏时期的扩张政策,转而实行以佛立国的内守政策。同时大理和宋朝展开了积极的互市贸易,1038年李元昊自立西夏国后宋朝失去了养马基地,此后同大理的互市贸易成为宋朝战马的主要来源。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北宋为什么没有灭掉大理?

(北宋时期各个政权)

换句话说,如果北宋真的有能力将大理纳入自己的版图,你觉得北宋的官员都很傻吗?

之所以没有灭大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做不到,有人说是不想灭,因为看不上,也确实有这个原因,但是灭不了才是最主要的,我们不妨看看隋朝和唐朝的地图。

(隋朝时期,下方蓝色便是大理)

(唐朝时期,下方蓝色还是大理)

既然隋朝和唐朝都没能将大理纳入自己的版图,宋朝还会去尝试吗?

北宋之所以没有去灭掉大理,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北方民族不断骚扰

在北宋时期,无论是什么时候,北方的西夏还有金,他们都一直在北宋的北部边境晃悠,时不时的还派兵南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对付这些人,北宋官员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是都没能控制住,反倒被别人给干趴下了。

其次:北宋的实力不济

北宋当时有个很不好的风俗,那就是重文轻武,学武的基本上没什么前途,朝中的将军总会受到文官们的排挤,整个北宋都在高度发展文化事业。

(北宋时期多文官)

所以北宋军事实力并不强悍,如果要攻打大理,又不能速战速决,经济上也承受不住,当然,如果举全国之力去攻打大理,估计能赢,但是付出的代价不可估量,如果冒着偌大的风险去做这样一件事,皇帝除非是脑子进水才会同意。

因为强行攻打大理,自己国家被灭的可能性非常大,看看强大的唐朝南征南诏的时候,好处没捞着,还弄得一身脏。

退一万步讲,即使灭了大理,也要派兵镇守,难不成灭了就走人,镇守不好很容易被反扑,在北宋兵力本来就欠缺的时候,再去调兵镇守大理,皇帝自己想想都会觉得可笑。

最后:国家稳定、外交观念所影响

其实北宋前期,国家内部结构还是可以的,他们一直致力于发展其他的比如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百姓也算是安居乐业,生活在北宋前期的百姓,是古代历史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就连“宵夜”“夜市”也是北宋才开始的。

(北宋时期的街市)

这么稳定的日子也就导致当政者皇帝不会有其他的想法,北宋官员在外交方面并不和其他国家一样,总想着去将自己国家治理好就行,干嘛还要惦记别人的领地?


其实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北宋实力超级强悍,完全有能力灭了大理,但是北宋也不会这么做,这就是开篇时说的——看不上!如果北宋各个方面条件具备,很有可能就是北伐,而不是南征,虽说现在南方发展很快,但是在当时经济中心主要还是北方的基础下,北方很多地区都已经得到开发,有能力自然会选择北方,这就和战国时期,楚国为什么不向南发展一样。

(南宋时期大理)

这些原因都可以直接表明,攻打大理,得不偿失!


羽评郡主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关于这个问题,“静Yes”在先前的文章写过类似问题,分享补充如下:

北宋没有灭掉大理的原因,简单说来就是:“因为没必要,关键是灭不掉

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遣大将王全斌攻入四川盆地,灭掉后蜀国,统一了四川。此次灭后蜀行动前后只用了66天,可谓攻势凌厉,风卷残云。

占据四川后,王全斌上书要求乘胜南下,消灭云南的大理国。但宋太祖没有听从,面对地图,他用手中的玉斧在地图上大渡河的位置划了一条线,指着河西说:“此非吾有也”。遂放弃进攻大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宋挥玉斧“的典故。

但翻遍正史,都没有“宋挥玉斧“的记载,反而是在南宋时有以大渡河为界的说法。虽然没有获得官方承认,但北宋确实是在大渡河止步了,而且宋朝和大理维持了近300年的睦邻友好关系,直到1253年蒙古消灭大理为止。

那么,北宋为何不趁机拿下大理,将云南纳入版图?宋太祖当时在想什么?

1、大理乖巧得让北宋没脾气

强邻环伺之下,小国只有左右逢迎才能生存下去。这一点,段氏大理很清楚。

所以在北宋消灭后蜀后,大理国忙不迭地派建昌城的守将到成都祝贺,主动表达了与赵宋王朝通好的愿望。

这就让北宋很尴尬了。但凡要收拾谁一定要找一个恰当的能蛊惑人心的理由,比如不按时朝贡啦,屡屡犯边啦。但大理来这么一下就让北宋丧失了道义上出兵的正当性。

人家都这么友善了,你再去大军进攻,势必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反正北宋是这么想的。

赵匡胤在建立北宋后,执行“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逐个消灭南方的九个国家,但这九个国家中,不包括大理,这是为何?

因为云南大部分地区在忽必烈消灭大理前,从来就没有归属过中央政府!

这不是耸人听闻,今天的我们看历朝历代的疆域.秦朝之前不算,秦始皇灭六国后,50万大军征伐岭南,向西到达昆明附近。看似云南已经自秦朝开始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但事实上,这里的势力所及只是名义上的。

汉朝建立后,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版图,但这也只是汉朝名义统治的范围。因为这里实行的是羁縻统治,也就是皇帝任命当地部落首领管理自己部落,按时向中央政府上交土特产,保证忠心就行。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模式,虽然省了中央的财政支出和军队征伐驻扎的麻烦,但是这块地的归属全看首领的心,或者说取决于中央政权是否强大。

汉朝将云贵高原的诸多部落统称为“西南夷”。成语“夜郎自大”说的就是西汉时期西南夷中一个叫夜郎的小国,坐井观天,当知道了西汉的强大后,立刻主动归附的故事,这样一个小国在西南夷中还算是大的。

西汉灭亡后,西南夷脱离中央,东汉建立,西南夷又重新归附。三国时代诸葛亮七擒孟获也是和西南夷打交道的故事。

因为这里太过偏远,且地形崎岖,所以中央政府也满足于羁縻统治的形式。

隋唐时代,这里终于出现六诏,最后南诏统一了六诏,这也是云南地区脱离中原王朝的开始。随即唐朝和南诏开战,但伤亡惨重。

基于这样的羁縻历史,赵匡胤也就顺水推舟,承认双边关系,不再打征服大理的主意。

我们看北宋和大理的版图,似乎近在咫尺,但是北宋直辖的州县和大理接壤的并不多,中间很多地区,都是羁縻地区。直到明朝实现“改土归流”开始,云南才成为中国王朝的一部分。

2、大理山高路远,地形崎岖

为何中原王朝会接受在西南地区实施羁縻统治?很大一个因素是这里的地形。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且气候多变,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在这样的地方作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唐朝天宝年间,南诏趁玄宗沉迷酒色,军备废弛,开始在西南地区大举扩张,并意图脱离唐朝,与吐蕃结盟。随后唐朝出兵讨伐,但是在南诏吐蕃联军的夹击下,唐朝两次用兵都全军覆没,死伤20多万人,元气大伤。这一点让赵匡胤很忌惮,虽然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已经四分五裂,但难保没有重新统一的可能,如果强行将大理收复,可能会逼得对方狗急跳墙,到时候宋军将面临比唐军更惨重的失败。

作为军事家,赵匡胤深知云南地区“土风之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伤,馈饷之所乏”,这是兵家所谓的“死地”、“绝地”。如果强行进攻,势必会遭遇巨大失败,而一旦失败后损兵折将,北宋刚刚吞下的四川盆地和岭南地区就有重新反叛的可能,到时候局势更不好收拾。

所以《续资治通鉴》中写:“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虽然都是小政权,但是和西夏相比,大理还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表现在大理基本没怎么向外扩张过,这和西夏截然不同。而此时的北宋也奉行“守内虚外“的国策,所以两国不谋而合,唱响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健康发展的新篇章。

而且大理比北宋和西夏建国都早,在北宋刚刚建立时,大理的国内稳定,人民归心,处于上升期,这样的条件下攻打大理,势必会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无法自拔。

北宋和其他朝代不同的一点就是北宋面对的周边少数民族都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政权,而且建国时间还比自己早,这就十分尴尬了。在宋军在南方大砍大杀时,北部的辽国一直在虎视眈眈,他们最想看到的,就是宋军陷入和大理的持久战中。如果这样,辽国在北,大理在南,北宋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之中,这是赵匡胤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宋朝和大理能够和平相处三百年,不是偶然,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文|小河对岸

很多人看金庸武侠剧(《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都会知道在宋朝的西南方向(今云南境内),还有一个小国,叫大理国。而在历史上,宋朝与辽及西夏都曾死磕过一段时期,实在是力有不逮,才维持了共存之局面。而西南方的大理国,却远没有辽及西夏那般强悍。那为何宋朝与辽、西夏都死磕,却没有去尝试征服相对弱小的大理呢?

与历史上的多民族大一统王朝不同,宋朝与单一的民族国家更为接近。宋朝的疆域,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是汉人的熟地,适宜农耕与居住。而在我国古人的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国”,实则就是指郡县(郡国),而天下就是指华夏核心区域。

所以,五代十国时期,这“十国”(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北汉)都是纯粹的华夏政权,而既没有包括交址(越南)、也没有包括大理,更不包括北方的辽(契丹)。宋灭掉“十国”中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就基本上宣告天下一统了。

而对外围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原王朝在很多的时候并不怎么热衷。只有在精力过剩的时候,才适度地往外扩一点,如汉唐之经营西域。而一旦中原王朝力有不逮,也就悄然退出了,这些地方并不是中原王朝(农耕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退出西域的感觉跟丧失“燕云十六州”的伤痛,有着天壤之别。

宋朝,是一个比较内敛的王朝。而在政治上又吸取了残唐五代时期,武将乱国的教训,而制定了“重文轻武”(以文制武)国策。对宋朝来说,其他少数民族统治的区域(如吐蕃、大理等),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也不属于同一文明。故而,宋朝其实就想固守住华夏核心区域,并不热衷于扩张。宋人也最讲究华夷之别、夷夏之防。

宋朝之所以与辽、西夏死磕,乃是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而西夏也侵占了很多汉人传统地区,且直接威胁到了关中地区。辽与西夏,不但占据了华夏的部分传统区域,还对宋朝的生存也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故而,宋朝与辽、西夏死磕。而大理国的周围,并不是宋朝的核心区域,对宋朝也没有威胁,且大理国对宋朝的态度也很恭顺。故而,宋朝也能容忍大理的存在,而不愿妄动干戈,徒流将士鲜血。


历史闻知社


北宋若有机会的话,也想灭啊!可惜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大理,大理就是我们在金庸小说中常看到的段氏家族的国家,是在我国西南一带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公元937年,后晋的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当地势力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这个时候就连北宋也还没建立,北宋在二十多年后才建立。

而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辽一直是大敌。辽是公元907年,即唐末时期就开始兴起了的,后梁、后唐都被辽压着。在后来燕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献了后,后晋更是被打的灭亡了,接下来的后汉、后周也因没燕云十六州的缘故在辽面前没占到多大优势。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大宋,自然他也取代了后周成为了辽的对手。

辽太强大了,又时不时的南侵,北宋一直都在拿主力对付着辽,分不了心,也没时间去管远在西南的大理。北宋想着起码得收复以前的燕云十六州吧,毕竟没了这地方,北宋实在是太被动了,时不时要担心大辽直接杀过来。

辽想着要南侵抢物资,北宋想着要收复失地,两国经常摩擦出战火来,前期两国都是一直在打仗的,像李继隆、杨家将等都是抗辽才出名的名将。



直到澶渊之盟,宋辽才议和,宋不再担心辽再来了。但没多久又出了个西夏,愈发强盛,又时不时的来北宋地盘抢东西,北宋被迫又得对西夏用兵,西夏刚消停了一会,女真建立的大金又兴起了,这北边、西边都是大敌,北宋哪会想着去对付大理啊!

其实北宋国民在后来也不想打仗了,过了一段安乐日子后,都是想着发展经济,打仗劳命伤财的阻碍自己经济发展,多不划算,辽、西夏要钱给他们钱就是了,反正不缺钱,只要不打仗啥都好说。北宋在后来普遍厌战,自然也不会想着去灭大理了。

再说灭大理成本是很高的,也不是想灭就灭的,大理远在西南,地势险要,很难攻下来。即便费大力气攻下来了,多难守啊!统一王朝的隋唐都没能把这块地盘完全纳入版图,更别说军事实力并不算强大的北宋了。

而且大理也还算听话,大多时候都是奉北宋为宗主国。特别是段正淳与段誉父子两时期,尤其重视加强与北宋的联系,他们向北宋俯首称臣,还按时纳贡。这么听话的附属国,北宋有何理由去讨伐人家呢?


夏目历史君


我个人觉得北宋没有灭大理是有诸多考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北宋当时政权机构臃肿,刚打下来的江山,优秀将才因战争青黄不接。外交政策也只能是恢复“汉唐旧疆”为主要任务,无暇顾及大理。

2.公元937年,段思平在通海起兵,在多方势力支持下,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基本继承南诏时期的疆土。除现在的云南省版图,四川大渡河西南、贵州西部、越南、泰国、印度、缅甸部分疆域都在大理的势力范围内。



3.鉴于唐朝时期的天宝战争,唐朝多次攻打大理,还损兵折将,也没能消灭大理。大理也没有在自己的疆土范围内。也顾虑到大理和吐蕃复杂的关系,北宋不敢轻易造次。

4.邻国的虎视眈眈。当时契丹族的辽国势力强大,多次来攻打大宋,而且就连区区一个西夏小国都敢来偷袭北宋。都城在中原,举兵千里来攻打大理,只会让自己背部腹敌,京城失陷。

从上面几点来看,面对邻国的虎视眈眈,大理的强盛,历史的前车之鉴,将才的青黄不接。北宋已无暇大西南(大理),巩固现有的疆土都吃力,哪还能举兵千里来攻打大理?



当然,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如果你有好的看法,说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小杨谈大理


北宋为什么没有灭大理?


宋朝没有想到去灭大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唐朝的教训,从唐朝的教训里,宋朝得出结论”大理是个瘟神,最好躲着走“。


在唐朝初期时,云南洱海地区有六个部族,南诏仅仅是其中之一,当时唐朝在西部的主要敌人是位于云南北方的吐蕃,为了对抗吐蕃,唐朝扶持了南诏,最终在公元738年,唐玄宗26年,南诏成长到吞并了其他五个部族,成为较为独立的唐朝附属国。唐朝特下诏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 王:

“ 古之 封建, 誓以山河,义在畴庸 , 故无虚授 。 西南蛮都大酋帅特进越国公赐紫袍金钿带七事归义,挺秀西南 , 是称酋杰 。 仁而有勇, 孝乃兼忠 。 怀奴众之长材 ,秉事君之劲 节 。 瞻言诸部, 或有奸人, 潜通犬戎, 敢肆蜂蛋 , 遂能躬 擐甲 胄 , 总率晓雄, 深入长驱, 左萦右拂, 凡厥丑类 , 应时诛翦。 戎功若此, 朝宠宜加 。 俾膺炸土之荣 , 以 励捍城之士 , 复遣中 使李思敬斋册书 往册焉。 ” ⑴


诏书 说 的 “ 潜通犬戎” 指 的 就是 “ 吐蕃 ” 。 诏书 中 表达的 意思很明 白 : 如 果南诏国内有人敢于和吐蕃合作,那么应该予以剿灭,这就是唐朝扶持南诏的目的:为了对方当时的强国吐蕃。


但是当新生的南诏国羽翼丰满,自身也开始成为唐朝的威胁,于是关系逐渐恶化,在公元750年,发生了著名的”张虔陀事件“。


南诏国王谒见都督府都督,照惯例要带着妻子同来。结果张虔陀侮辱南诏王同来的妇女。勒索贿赂,南诏王向唐朝中央告状,却不到回应,于是愤怒的南诏王起兵袭击唐朝,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三十二州。南诏和唐朝正式敌对。


第二年唐朝动用八万大军进攻南诏,结果被南诏打败,损失达6万人,这就是著名的”天宝战争“,从此唐朝和南诏战战和和,拖入了痛苦的拉锯战。唐朝在数年内损失达二十几万,数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了。

而唐朝最后的灭亡,在宋朝人看来,也和南诏有关,唐与南诏 的 战 争引起的 军事驻 防的变动 是引起唐朝灭亡的重要原 因 。

由于为了应对西南边境南诏给予的沉重军事压力,唐朝从内部调动大量军队前往西南地区,结果造成内地空虚,给黄巢起义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而宋朝建立后,面临北方辽国的巨大压力,宋太祖看到前代的教训,于是放弃了对西南大理的领土野心,把精力转向北方,这就是北宋为何放弃进攻大理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