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与袁世凯之间有什么瓜葛恩怨,为什么阎锡山会怕袁世凯?

羽评郡主


袁世凯大权在握的时候,哪个不怕袁世凯,别说是阎锡山,就是张作霖在袁世凯跟前都没有说话的份。

今天,纵横就来掰扯掰扯阎锡山和袁世凯之间的关系。

太原新军起义后,阎锡山与袁世凯的第一次交锋

在清廷时期袁世凯和阎锡山应该没有什么交集,别看阎锡山长的比较土,当年可是个海归,一直在日本留学,回国的时候,正好袁世凯正好蛰伏在家,到武昌起义后,阎锡山等同盟会成员率领山西新军夺得山西政权,山西也是辛亥革命中,起义较早并且获得成功的北方省份。

清廷无力调遣北洋新军后,请袁世凯重新出山,袁世凯深知山西对京畿的威胁,因此命令北洋第六镇吴禄贞率部去镇压,结果吴禄贞阵前倒戈,在娘子关与阎锡山的新军组成“燕晋联军”,准备回师北京,推翻清廷统治,因此,袁世凯收买吴禄贞的卫队长,将吴禄贞刺杀,燕晋联军出师未捷就解散了,紧接着清廷又派曹锟的第三镇进犯山西。

阎锡山不敌,让出太原撤退到绥远,随后南北议期间,阎锡山致函袁世凯,表示如果袁世凯能够推翻帝制,执行共和政体,则拥护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议和完成后,阎锡山想要回到太原,袁世凯根本不买他的账,电令阎锡山不准前往太原,也就是不承认袁世凯的山西都督。

在这样的情况下,阎锡山只能向袁世凯输诚,并且贿赂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向袁世凯疏通,为了获得袁世凯的信任,阎锡山开始大肆逮捕革命党人,并且将很多原来同盟会的成员逐出山西,以此向袁世凯投诚。

但是,袁世凯对阎锡山始终为完全信任,反而是任命自己的亲信金永到山西执政,阎锡山在此期间只能韬光养晦。

袁世凯称帝过程中,阎锡山的态度转变

在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期间,一直在打压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军队被裁编为一个旅和两个独立团,还不到七千人,1915年阎锡山进京述职,开始揣摩袁世凯的心理动态,认为袁世凯想要建立独裁体制,因此开始拥护君主立宪政体。

在袁世凯称帝过程中,阎锡山极为配合,听从调遣,阎锡山的这种行为不能不说有惧怕袁世凯的因素。

当然,阎锡山并不是真的效忠于袁世凯,我们后来透过历史发现,阎锡山是属于三个鸡蛋上跳舞,没有对哪一个忠心耿耿过,在拥护袁世凯称帝的问题的,他实际上是想要维护自己在山西的统治。

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阎锡山虚与委蛇,等到帝制出现分歧,尤其是蔡锷在云南发起护国战争后,阎锡山则从中观望,等袁世凯大势已去的时候,反而利用山西的资源跟袁世凯谈判,获取更大的利益,暗中却和南方革命党人取得联系。


史论纵横


应该说阎锡山既惧怕袁世凯,又不把他当回事儿。

据传说阎锡山年轻时候找人算过命,看相的人给他说,当今世上只有一个人的面相比他要好,能够镇住他,那就是袁世凯。所以迷信的阎锡山,终生记住了这句话。有一次阎锡山去袁世凯那里拜见,发现袁世凯正像人们传说的那样,眼睛放着金光,像一只猛虎一样坐在中南海里,心里不禁紧张万分,汗流浃背。袁世凯见状,认为这个人非常老实且胆子小,就对他非常的放心。

哪知道后来革命党势力逐步壮大,阎锡山眼看袁世凯大势已去,就一下子背叛了老袁,转向了革命党,成为了革命元勋。

所以说,阎锡山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而且非常狡猾,势力不如对方的时候就俯首称臣,山呼万岁,一旦时机成熟就马上翻脸。这个时候他再也不怕那位老上级了。

其实从今天人的角度来看,阎锡山怕袁世凯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袁世凯在他当政时期可以说是所向无敌,威风八面。他的才能,他的胆略,他的人缘和威望,都注定了他受人敬服。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而阎锡山的格局就相对要小一些,他也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也没有高超而出色的军事能力。只不过在内政方面能够与民休息,保境安民,是一方诸侯。在历史功绩方面也不可以与袁世凯相比,当然袁世凯所犯下的历史错误也是阎锡山远没有达到的。


历史小趣叟


阎锡山对袁世凯,显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怕”字来形容,准确地说是敬畏。

在辛亥革命以前,阎锡山虽然从日本回来以后逐渐掌握了山西的新军,可是对于袁世凯来说,他仍然只是个无名小卒。阎锡山巧妙地利用清政府将目光聚焦在“武昌起义”的时机,迅速地发起了太原起义,然后坐上了山西都督的宝座,这时的他才有资格出现在袁世凯的视野里。

阎锡山是用一支枪当上山西都督的,在太原起义成功后推选山西都督时,山西咨议局议长梁善济眼看便要当选时,阎锡山的心腹张树帜举着一支手枪站在台上让赞成推选阎为都督的举手,众人尴尬了,但是看着张树帜手里的枪也只能老老实实投了阎的票。所以,阎锡山当选为都督的过程多少有点不光彩,这也会让他在初期很难坐稳这个位置。

阎锡山为了坐稳山西都督的位置,便需要一只强壮的手臂来扶持他,当时最强壮的是谁?无疑是在北京的袁世凯。

在袁世凯派兵将要进攻山西的时候,阎锡山赶紧乖乖地写信给袁世凯,表示要拥护袁世凯当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收到阎的信后,也满意地点点头,算你阎锡山知趣识相。阎锡山也从一个响应孙中山革命号召的“好同志”成为了一个拥护袁世凯的地方军阀,也是因为袁世凯的支持,阎锡山才能够坐稳山西“煤老板”的位置。

实际上,袁世凯同意革命党人“虚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的条件投入革命党的阵营并迫使清帝退位后,当时确实有不少革命党的高层对袁世凯抱有期许,即便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也曾有过这种想法。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遇刺杀,在临死前仍然让黄兴给袁世凯发了封电文:“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宋教仁在临终前,不仅没有怀疑是袁世凯刺杀自己,也没有嘱托黄兴、廖仲恺等人小心袁世凯,反倒是说出了自己对他的期望,不得不说很让人感到惊讶。

因为袁世凯是当时最有权势的人,也是一手缔造中华民国的人,人们对他抱有期待也是理所应当。

阎锡山,也曾有过这种期待。

于是,阎锡山成为了袁世凯的坚定的追随者,尽管阎在自己的日记中避开了这些事,但是他对袁世凯的拥护与支持却是人所周知。

阎锡山对于袁世凯是既畏且敬,畏的自然是袁手里的权,敬的则是袁世凯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对国家的极力保全。

对于袁世凯手里的权,当时恐怕是没有人不怕的,但是敬他的人又能有几个?段祺瑞虽然说是袁世凯的心腹,可是在袁世凯称帝这件事上,段祺瑞的态度和表现很“诛心”,段在袁的培养下,逐渐羽翼丰满,虽然还是不敢公然忤逆袁世凯,但是对于袁世凯,却已经没有了从前的敬畏。

所以说阎锡山是个有趣的军阀,是个有情怀的军阀。

袁世凯说我要称帝,中国非帝制不能救了,阎锡山点头说我支持你。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阎锡山差不多是不遗余力了,即使是在反对声如雷般响起后,仍然没有放弃对袁的支持,在蔡锷、唐继尧发兵讨袁时,阎锡山痛骂他们“不顾国家”。甚至在袁取消帝制以后,阎锡山仍然在声讨护国军,宣称要讨伐他们。



如果阎锡山只是单纯地怕袁世凯、慑于袁世凯的权威的话,是绝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的。

如果阎锡山只是单纯地怕袁世凯的话,恐怕在蔡锷举兵讨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山西率先响应,然后出其不意、毫不客气地给袁世凯一个落井下石了。

袁世凯的能力有目共睹,只可惜晚节不保。

阎锡山能够站在民国政坛几十年,掌控山西38年,能力自然也是没得说,只是在袁世凯之后,再没人值得他去效忠,所以后期的阎锡山只忠于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