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将领中有“三李一王”,为什么说这三李比不上这一王?

大不列颠的帝王


三李一王指的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三位山东籍将领:王耀武、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



王耀武字佐民,山东泰安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是国民党军队战功赫赫的名将,是天下第一军第七十四军的灵魂人物。王耀武的成名战是1933年的宜黄之战,时任团长的王耀武在与我军的战斗中奋勇作战,居功第一,战斗升任旅长,一战成名。1934年的谭家桥战役,王耀武率军几乎全歼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团,俘虏我军高级将领方志敏、刘畴西、王汝迟、胡天桃,击毙寻淮洲,我军仅由粟裕率领400人突围。


抗战中王耀武先后担任51师师长、74军军长、24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务,战功赫赫。兰封会战中,王耀武力挫土肥原贤二;南浔路战役中,王耀武率部血战张古山;武汉会战中,王耀武于万家岭战役中几乎全歼日106师团;雪峰山会战中, 王耀武指挥军队大破日寇。八年抗战,王耀武几乎参加所有大型会战,是对战日本最多的将领,抗战功绩永垂不朽。济南战役中,王耀武被粟裕击败。后来有人叫粟裕将军评价国民党将领谁最能打时,粟裕将军脱口而出:王耀武、杜聿明。


李延年、李玉堂、李仙洲三人都是黄埔一期生。李延年于台儿庄战役中成功狙击日方援军,李仙洲浴血忻口会战受过重伤,李玉堂在长沙会战中战功赫赫,他们都是抗日战场上的名将,但和王耀武比起来,差的太远。所以说:山东三李,不如一王。


林屋公子


1948年8月,大将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开始向济南府集结。此时镇守济南府者,正是与粟裕有生死大仇的国民党虎将王耀武。

王耀武是著名抗日将领,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抗战大型战役。他带领着74军转战大江南北,长期担任对日作战的急先锋部队。一生战绩,显赫彪炳,世人皆知“宁碰阎王,莫遇老王。”蒋介石赞扬他“善于带兵,有智慧才能”。国民党内部常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


三李指的是三位国民党李姓抗日名将,分别是李延年、李仙洲和李玉堂。三李是黄埔一期毕业,王耀武是黄埔三期毕业。四人又都是山东老乡,在抗战中都有大战功。所以国民党军界有此一比,以示敬佩王耀武。

王耀武为人正直豪爽,个人品德高尚,是国民党中难得的一位,私生活严谨的将领。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强调纪律,以身作则。确实也当的起这“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

1934年9月,受刘峙推荐的王耀武,出任国民党新编补一旅旅长,参与国民党对红十军团的“围剿”。在黄山谭家桥,初出茅庐,独立作战的补一旅围歼了红十军团,总指挥方志敏被俘,红军优秀将领副总指挥寻淮州壮烈牺牲。时任参谋长的粟裕,在方志敏命令下,带领四百战士突围,只以身免。红十军团虽然全军覆没,但他留下的革命火焰,将再次卷土重来。


此次济南对战王耀武,必将是一次艰难的攻坚战。中央军委异常重视,毛主席亲自指定,由养病的大将许世友担任攻城先锋部队。主席希望作战勇猛的许世友,能压制同样勇猛著称的王耀武。

得知华东野战军异动的蒋介石,立即命令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邱清泉的第二兵团,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和李弥的13兵团集结待命,准备增援济南。

早已定好“攻济打援”作战方针的华东野战军,正严阵以待,那里能让蒋介石如愿呢。

济南城内的王耀武,制定城防计划,设立东西两个防御战区,重点放在西方机场方向。


陈毅元帅曾赞扬王耀武是“”国民党中少有的明白人”。粟裕也深知王耀武厉害,建国后有一次,他一位部下问他,国民党将领中谁最为出色,粟裕毫不犹豫回答:“杜聿明和王耀武。”而两人之间粟裕更看重王耀武,因为“杜聿明只会打胜战”。此次为激励士气,也为了自己牺牲的战友,他亲自定下口号“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9月16日,济南战役正式打响,激战两天后,负责防守西方机场的整编96师师长吴化文约2万人,不愿意继续内战,阵前起义,王耀武大势已去。

已知必败无疑的王耀武,向蒋介石发出急电,要求向北援军方向突围,蒋介石回电严加斥责,要求固守待援。

看完回电的王耀武,在电报上“固守”两字上画了四个圈,“援军”两字上画了四个叉。随即召开旅长以上军事会议。



此时的王耀武,再次显示出他忠于国家而不是私人的爱国名将风采。

他说道:“作为军人,我们早已以身许国,这场战争,内有叛逆,外无援兵。我们已持续了八日八夜,已尽到责任。此不同于抗日,不必萌发轻生的念头。现在大势已去,已到了事不可为的地步,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讲话结束,王耀武下令疏散老幼妇孺,释放所有在押共产党人和解放军战士,礼送出城并发给路费。

9月24日,济南宣告失守,对部下发表珍重讲话后的王耀武换上老百姓衣服向东逃亡。几日后在寿光县被被抓获。


一代名将,始于红十军团,终于红十军团。

被俘的王耀武作为战犯服刑。但国家并没有忘记他为国家民族立下过的功勋。服刑期间,王耀武因为自己曾经俘获过方志敏,时常内心不安,得知消息的毛主席,托人带话给他:“你在抗日战争中立下大功,是人民英雄,人民不会忘记你对民族的贡献。好好改造,人民欢迎你回来。”王耀武非常欣慰。1959年,王耀武被国家第一批特赦,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终于又回到他一生守护的人民中间。被特赦后有人问他最想见谁,他脱口而出:“粟裕”。


沧海历史春秋


古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近有“三李不如一王”。这一王是谁?难道这一王比诸葛亮还厉害?那三李又是谁?那三李还比不过臭皮匠吗?为啥就有人认为“三李不如一王”?福垊这就为您,拨云见日,细说端详。


抗战名将中最帅的是张灵甫,名气最大而最长寿的是战神薛岳,战绩最大却名气最小的是罗卓英,最具才华而又最低调的是王耀武。

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山东泰安人。农家子弟,幼习四书五经,长(zhang)考黄埔军校,为三期生。在围剿中崛起,自日本侵华伊始,就冲向前线!

1938年5月,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74军(军长俞济时)51师师长王耀武在兰封(兰考县境内)会战中重创土肥原贤二(1883.8.8-1948.12.23)的第二师团军。7月毙敌3000打赢万家岭战役,升任74军副军长。

1939年6月任军长收复高安城。1943年11月,57师失守常德城,王耀武率51师反击,在他部配合下,六日即复常德。1945年4月,其任第四方面军司令打雪峰山战役。此役历时两月,毙伤敌28174人,俘虏军官17人,士兵230人,战利品无数。此役胜利,使刚40岁的他,当选为中执委员。他的74军南征北战,无往不胜,赢得了抗日铁军之称。时人谓“宁碰阎王,莫碰老王”。

他还真比诸葛亮厉害,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虽然来去自如。他会打仗还会做生意,勤奋好学,治军严明,人品好人缘好,张灵甫即为其部属。张灵甫杀妻而他与妻相敬如宾。仕途也顺先后任24集团军总司令,第4方面军司令官。

但薛岳、王耀武一遇粟裕将军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1968年,老王被Red Guards碰到,耀不如要,病逝。

有道是长江前浪推后浪,后来者居上,而王耀武正是后来者。三李就是那个前浪——黄埔一期。三李:李仙洲(1894-1988)、李玉堂(1899-1951)、李延年(1904-1974)。他们来自山东,乃人中龙凤。那怎么就三李不如一王呢?



李仙洲,最年长最长寿最有福,真应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那句话。抗战爆发后,他以21师师长参与忻(xin)口会战,率部进攻,敌人火力凶猛,子弹击中其胸部。却大难不死,原来他在呼气时中弹,此时肺部收缩,子弹恰从两肺间穿过。1984年任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



李玉堂,与李仙洲相比有些不幸,但战绩较好。1939年,时任8军军长的他,率部在幸福(棺材)山获胜。两个名字,对他来说是幸福山,对敌来说是棺材山。

全军立功,授“泰山军”。王耀武是泰安的,但他家不是泰安,而是东营广饶的,跟下面这一李同乡。1939年,在长沙更是打出了人生巅峰。1939年8军改为10军,其任军长驻长沙。1939年10月至1942年1月,日军三次攻长沙,皆被其击退。1951年大陆策反他,被蒋发觉,于台北被杀。



李延年,出身地主,聪明勤奋,20岁一举考上黄埔一期。早在1928年4月,日军在济南,他紧握手枪,高呼:“退后一步者,毙!”。

激战三日,各自罢兵。随后发生济南惨案!1938年5月,时任二军军长的他,助战台儿庄,一举全歼敌军王牌师团两个。1944年5月在师、团长不战而溃的情况下,李延年一边正军法,一边准备反攻,士气大振,四日即复我阵地。解放时,他弃军而逃,被蒋囚禁,一年后保释,于1974年病逝。

三李一王都是山东人,但三李的职位、战绩、才能都逊于一王较多。故而有语,三李不如一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的是团结的力量,并非损他们。不管他们之前、之后做什么,但在抵制外侮上,他们就是民族英雄,为他们点赞!


福垊


国军之中的“三李一王”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皆是当年黄埔军校的精英人物。对于老蒋来说,他更看重出身黄埔军校一期的三李,因为军中战功显赫,三人都连连升职。长江后浪推前浪,黄埔军校三期学生王耀武虽然是后辈,但是战功更是卓著,为了抬高他,就有了三李一王之说。李玉堂和李延年是堂兄弟,他们一同决定考军校,在南下的途中遇到了李仙洲,三人志同道合,于是决定结伴而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相互鼓舞相互促进,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后来都成为了国民革命军中的高级将领。

李玉堂在毕业之后参加了东征陈炯明的战役,在收复惠州战役之中战功显著,成为少校营长,1927年北伐孙传芳之时表现优异,升为团长。后来他从团长一路直升,1936年晋升为陆军中将,不过只用了9年时间。1940年就任第十军军长,一年后长沙会战他丢失了金井,被撤职。

李仙洲一段时间之内都是靠着兄长的照拂,在兄长手下做事,北伐时才做到营长。后来随着兄长的一路升迁,他也慢慢升职。1938年成为九十二军中将军长。在兄长被撤职之后他在1942年成为二十八集团总司令。即便如此,兄弟俩是怎么也追不上王耀武的升迁步伐了。

李延年两次北伐之后已经是旅长之位,中原大战之后升职为副师长,到1940年成为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可以说三李对于老蒋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将领之才,只是他们偏偏遇到了王耀武,将他们一生的光芒掩盖了很多。

其实对于老蒋而言,黄埔军校的资历已经是他非常看重的了,而黄埔一期的人才他是一个都舍不得浪费,都当做宝贝一样培养着。王耀武是黄埔三期毕业,前期在老蒋眼中是比不上三李的。

所以即使王耀武的战绩在三期的学生之中相当显著,也只是在中原大战之后得到了一个团长的职务。但是在后期围剿红军的战斗之中,王耀武屡建战功,到了1934年他已经成为51师师长,追上了李仙洲,和其他二李差不多了。

后来七十四军建立,这支部队在抗战之中战功无数,让王耀武从副军长一路升职,到1944年的二十四集团总司令,高官如此,他已经成功甩开了三李。

王耀武之所以能奋起直追,在于他有自己的核心战斗力,他的七十四军成为抗日的主要战斗力、铁甲部队。后来七十四军更是出了张灵甫这样的将军,风头更是无二了。

以上


木剑温不胜


蒋介石称赞王耀武是这么说的:"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普通人对于王耀武是这么说的:"宁碰阎王,莫碰老王",就连中共中央都认为这是一个少有的明白人。在蒋介石的夸奖中,足以体现王耀武用兵的能力和才能。旁人的夸赞足以证明王耀武用兵的神,狠,遇到他就相当于半只脚进了阎王殿。

有能力的人是一定可以得到重用的,不说那三李没有能力,只是没有王耀武强罢了,总的来说,在那个乱世,谁有能力打胜仗谁就上,善于带兵的他,多次屡立奇功,带来的不只是军衔上的提升,更是名气上大增。


他的作战特点是雷厉风行,杀伐决断。对于强硬的敌人他更加强硬,越是困难的任务他就越是喜欢,在沪淞抗战期间,为了阻止日军从海上登陆,他强硬的防守和巧妙的进攻取得了很大成效,并且在对战中击毙了日军联队队长竹田和炮兵联队队长莫森,日本人的进攻是很强悍的,在万军之中他都可以取对方将领的首级,岂不会让对面闻风丧胆啊。

虽然黄埔一期的三李也是很厉害,但是相比于王耀武的军事能力,和贡献真的是三个臭皮匠都抵不过一个诸葛亮啊!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王耀武在国军中火箭式窜升,全赖所率领之“抗日铁军”第74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不二武功,逐渐成为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军委会仰仗的王牌悍将。抗日战争爆发时,黄埔三期的王耀武仅以51师师长之身参加淞沪会战,战场编入新组建的第74军,军长为蒋介石心腹俞济时中将。

而此时黄埔一期的李仙洲已经是第92军军长(驻山东),李玉堂是第8军军长(驻江西),李延年是第2军军长(驻福建),从正常的军官升迁速度看,此时四人军职是基本合理的,一期生苦战十年终于熬到军长,三期生表现出色混到师长。



(李仙洲)

世人之所以将这四个人捏成一起比较,是因为全部是山东大汉,黄埔军校里妥妥的老乡。

然而就在这以后,王耀武开始了他的花样升官之旅:1938年7月,第51师随军取得“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日寇第106师团,战后王耀武升74军副军长;1939年6月俞济时调离,王耀武接掌第74军军长,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激战三日收复赣北重镇高安,威镇九战区。

1941年率部参加上高会战,一举打出“抗日铁军”称号,第74军获“飞虎旗”,王耀武获“青天白日”勋章;1942年率部参加浙赣会战,阻敌西犯;1943年参加鄂西会战,旋即升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74军军长。六年时间,王耀武从师级杀到集团军级,已经与三位师兄基本拉齐。到常德会战结束,1944年初王耀武终于转正,成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下辖四个军:第73、第74、第79、第100军。

同样是集团军司令,一眼望去所辖部队,就知道含金量了,王耀武统领的可是四个黄埔系精锐中央军。



(李玉堂)

1945年初国府军事委员会成立陆军总司令部,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宣布组建四个方面军:第一方面军卢汉、第二方面军张发奎、第三方面军汤恩伯、第四方面军王耀武,这就厉害了,因为另外三个虽然不是黄埔生,却都是战区长官级别的军界元老,而王耀武不过是个黄埔三期生,三个姓李的一期老乡仍然在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上原地踏步,王耀武已经后来居上。

此时,李仙洲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两个军),李玉堂任第27集团军总司令(三个军),李延年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三个军),其中李玉堂集团军就划归第三方面军汤恩伯指挥,虽然四位都是中将,但级差高下立判。

王耀武司令官的第四方面军不仅指挥老部队第74军,甚至下辖土木系老本、胡琏的第18军!

(李延年)

抗日战争最后一战,王耀武率全副美械的第四方面军大败日军第20军坂西一郎部,取得“湘西会战”的大捷,经蒋介石提议,战后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年40岁。

“三李不如一王”,首先是战功,然后才有老蒋的信任和器重,当然,王耀武会做人会做生意也有一定关系,按今天的话,双商齐高啊。



(王耀武)


度度狼gg


四李一王,东西二黄,杜邱孙张,加起来也不如沧海一粟。

四李: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李弥。

一王:王耀武。

二黄:黄维、黄百韬。

杜邱孙张:杜聿明、邱清泉、孙元良、张灵甫。

统统都是一粟(粟裕)的手下败将!


洞庭一苇1188


之所以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是有原因的,他们都是黄埔学员中的饺饺者,又都是山东籍的军人,所以才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而三李是同时入黄埔一期的山东籍学生李玉堂、李仙洲、李延年,由于在军中表现良好,因此,号称三李。

然而后来的黄埔三期也是山东籍的王耀武更是战功卓著,最后更是率先成为省主席,为了抬高王耀武,因此才有了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

三李并不差

首先来说,并不是三李太差,相反,三李特别厉害。

他们三个都是山东籍的军人,当得知南方南方革命政府正在筹备军校的消息时,李玉堂找到堂弟李延年决定报考黄埔军校,在南下的过程中遇到了李仙洲,于是结伴而行,由于三人后来都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的高级将领,因此被同学们称为:“山东三李”。

李玉堂

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东征陈炯明的战役,在1925年第二次东征中因为在收复惠州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成为少校营长;在1927年北伐攻打孙传芳时,李玉堂奋勇作战,因功升任团长,并且获得“智仁勇”银盾奖赏;1928年先是上校团长,后调任上校副旅长;1929年接替少将旅长;1932年升任第三师中将师长;1935年被升任为陆军少将,1936年晋升为陆军中将。

可以说,在抗日战争之前,尤其是从团长到中将,只用了9年时间。1940年李玉堂就任合并后第10军军长职务,但是在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由于丢失金井,李玉堂被撤职,此次事件是李玉堂坐飞机式上升的过程中停歇。

李仙洲

李仙洲的资历应该是比李玉堂差了一些,一段时间还在李玉堂手下谋事。

北伐时期为营长,1928年二次北伐时期为团长,北伐结束后担任第一师第一旅副旅长,1931被任命为三师九旅旅长,1934年升任第二十一师师长,1938年成为九十二军中将军长,1942年升任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但是抗战胜利后,王耀武是山东军政首脑,李仙洲只是第二绥靖区副总司令。

李延年

李延年在黄埔一期中表现也算亮眼。

李延年第一次北伐后为第五团团长,第二次北伐后为旅长,中原大战后为副师长,1932年担任师长,旋即成为徐州警备司令,1937年升任第二军军长,1938年兼任第十一军团长,1940年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

可以说,三李都是战功赫赫,随老蒋南征北战,是老蒋嫡系中的嫡系。

王耀武太厉害

现在都在吹嘘张灵甫,黄埔名将,那么一直担任张灵甫上级的王耀武还不得上天。

和三李相比王耀武最大的不足就是王耀武是黄埔三期,而三李都是黄埔一期,可以说在起跑线上王耀武就输给了三李,尤其是老蒋特别看重将军的黄埔资历,最看重的就是黄埔一期,黄埔一期出个傻子,老蒋都不舍得扔。

一直到中原大战时,王耀武才成为团长,这还是黄埔三期比较出类拔萃的了。

但是在围剿红军中,王耀武屡立战功,1934年王耀武因功升任为五十一师师长。可以说,在1934年王耀武追上了三李中的李仙洲,相对于李玉堂和李延年还是差了很多。

但是,随着全面抗战爆发,以及七十四军的建立,王耀武算是坐上了升迁直通车,1938年王耀武升任七十四军副军长,1939年就升任为军长,尤其是七十四军还属于王牌军序列,1943年在鄂西战役后,王耀武就升任为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1944年升任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下辖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九、一百军。这就不是闹着玩的了,可以说完全追赶上李玉堂和李延年了。

其实三李和王耀武的区别就在于,三李虽然官位和职务高,但是始终没有自己的核心部队,也就是后继无人,王耀武的七十四军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抗日铁军,后来更是成为国民党的王牌军,尤其是王耀武后面出来一个名气大的很的叫张灵甫的部下,自然王耀武名声就比三李大许多了。


史论纵横


我是“红雨说历史”,三李一王是国民党四位著名将领,因为四人籍贯是山东,所以合称“三李一王”。他们四人都曾学于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三李: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一王:王耀武是黄埔军校三期的学生。

功是功,过是过,他们虽然是国民党将领但是四人都为抗日战争做出杰出贡献,我们就从他们参与抗日战争这一方面谈谈:

李仙洲:参加忻口会战,作为师长顽强抵抗日军进攻,深受重伤。




李玉堂:抗战史上闻名中外的三次长沙大捷中担任第十军军长,为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李延年: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宜昌江防守备战和宜昌攻坚战和日军激战五个月,日寇未能前进一步

王耀武:人们说“宁碰阎王,莫碰老王”王耀武官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淞沪会战,兰封会战,长沙会战,雪峰山战役显示出其卓越的军事才华和能力。


这样三李一王能力一目了然,确实三李不如一王。


红雨说历史


这是四人都是山东的汉子,而且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在抗日战争中颇有战绩的国民党抗日名将,三李一王分别是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还有一个王耀武,王耀武这个名字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堂堂74军的军长,是能让日本人恐惧的抗日名将,而其他的三个人相比于王耀武名气却显得小了很多,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三李一王中的其他三李在名气上比不过王耀武呢?我觉得有几个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王耀武他会“做生意”。

王耀武在就读黄埔军校之前,曾经是城里饼干店的店员,在饼干店工作的时候,他见惯了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以及做生意的方法,虽然他后来读了黄埔军校并且功成名就的时候,他曾经学习下来的生意经仍然留存在了他潜意识里,除了是一个将军之外,他还是一个“商人”。

王耀武很会做生意,他成为国民党军队长官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拿军饷去开设工厂,并大赚特赚的赚钱途径,国民党当时的其他军官们大都是从军饷中吃拿卡要富了自己的口袋的。

王耀武会做人以及他的上下打点

而王耀武做的就是自食其力的事情,他最后在成为富翁的时候并没有拿这笔钱胡吃海喝的挥霍,而是向当时国民政府内的众多高官上下打点,收买了国民党高层的心,所以在很多时候他无论任职还是领兵的时候都会受到很大的帮助,好的武器、好的战场都会优先选择分配给他,在蒋介石的面前更是会极力的奉承王耀武,使王耀武在蒋介石的面前占据了不小的地位。

王耀武不仅仅只是收买上层,他对于自己麾下的士兵们也是毫不客气的,他会将很多的利益收入分配给士兵们,所以士兵们自然就不会做反咬他一口、向上举报他的事情了,士兵们在作战的时候也更加的卖命起来,这就是王耀武将生意做到军队中的状况。

王耀武傍上俞济时这根蒋介石心腹干将的大腿

还有最为重要的是在王耀武51师和58师合并为74军的时候,74军的军长是俞济时,这俞济时的叔叔是蒋介石从小玩到大的好友,在蒋介石发迹后,也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高官。


俞济时也凭借着自己叔叔的原因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干将,即便他后来犯下了很多的错误,也被蒋介石毫不犹豫的原谅了,在蒋介石的手下虽然能力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蒋介石的信任才是在国民党部队中最为吃香的东西。

王耀武的军队在和雨季时的军队合并后,他就凭借着他生意人的敏锐眼光,紧紧的傍上了俞济时的大腿,俞济时这个人打仗不行,但是他受老蒋的信用啊,所以接下来王耀武专门负责打仗,俞济时则负责军队中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周旋,正是凭借着俞济时的这份关系,74军成为了蒋介石的真正心腹部队,这才能在后来的日子里大放异彩。

王耀武会炒作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时候,王耀武正在薛岳的部下于长沙一带跟日本人展开了激战,这一场战役中日本人惨败而归,但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为了以壮军威以及给自己获取利益,所以薛岳向上和向媒体通报了军情,声称全歼了日本的师团。

虽然国民党内部和日本人对事情的真相都早已明了,但是百姓们不知道啊,所以他们就信以为真了,作为生意人出身的王耀武,自然也没有放弃这个机会,他借着薛岳的大船将自己的74军炒作了起来,最终甚至连国外的报纸上都出现了王耀武的身影,王耀武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名声。

能打是王耀武真正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最为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王耀武和他的74军能打、敢打、善打。


在抗日战争中,王耀武的74军是真正的铁军,日本的师团虽然编制跟国民党的军一样,但是他们凭借着精锐的武器以及专业的训练,日本的师团在很多时候是能以一敌六中国的军队的,但是这种优势在王耀武的74军面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74军是能和日本的师团一对一作战而不落丝毫弱势的,在很多时候甚至能经常重创日本的师团部队,也因为王耀武74军强大的战力,王耀武和74军也因此受到了日本人的敬畏,他们将74军冠上以了一个名号,那就是"支那第一恐怖军”,在这个名号里面包含了日本人对74军实力的深深认同,王耀武也因为七十四军的能打获得了当时代表至高荣耀的青天白日勋章以及中正剑,都是蒋介石亲手授予他的荣耀。

王耀武是真正带领74军走向名声巅峰的人,王耀武也在他担任74军军长的时候,带领着74军征战了全国各地,立下了天大的功劳以及奠定下了诺大的名声。

所以说以上就是我觉得王耀武之所以比其他三李名声要大的原因,王耀武和他们一样都是很能打仗的人,甚至比他们了还有着少许的优势,除了能打的原因王耀武还很会做生意,会抓住各种机会发展自己的军队,会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军队的名声,正是因为凭借着这众多的因素才导致了王耀武在名气、以及人们的潜意识里比其他三李还要厉害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