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殺犯人,為何總要在午時三刻?原因其實是這樣的

我們在看古裝小說或者是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午時斬首”或者是“午時三刻斬首”的說法!剛開始聽到這個說法的時候特別疑惑,斬首我們都知道,那就是殺頭,那午時呢?為什麼要選擇在午時或者午時三刻呢?

古代殺犯人,為何總要在午時三刻?原因其實是這樣的一般而言,古代殺犯人一般在秋冬,春夏一般不殺人。因為古人認為設官、立制不僅要與天意相和諧,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古人認為,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
古代殺犯人,為何總要在午時三刻?原因其實是這樣的為何古代斬首選在午時三刻?很大一個原因是古人相信鬼神之說,古人既然相信鬼神,那麼犯人砍頭後就會有鬼魂出來。為了防止一些惡人的鬼魂不肯下地府轉世,在陽間為非作歹,只好選用一天之中陽氣最重的時候,希望能將鬼魂的陰氣鎮住。
古代殺犯人,為何總要在午時三刻?原因其實是這樣的行刑的最佳時間定在中午時分,也就是午時三刻,這時候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古代人們迷信的看法,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陰陽排斥互相對抗。為行刑者減少不必要的麻煩。這應該是古人習慣在“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古代殺犯人,為何總要在午時三刻?原因其實是這樣的被斬首的人,就算罪有應得,可還是會有一口怨氣,死了之後會去糾纏劊子手,或者下令的官員,所以古人就將斬首時間定在午時三刻,借陽氣抑制陰氣,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行刑者或者下令官員。
古代殺犯人,為何總要在午時三刻?原因其實是這樣的而如果是窮兇極惡之輩,或者是當權者特別憎惡之人,那麼就會選在午時三刻斬首。因為午時三刻是一天中陽氣最足的時候,古人認為在這個時候被斬首的人會魂飛魄散,連做鬼的機會都沒有,更不會存在重新投胎了。在古人看來午時三刻斬首是對人最大的懲罰!

另外還有另一層寓意。就是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處於“伏枕”的邊緣,太陽光是照射是正厲害的時候,所以人難免會犯困,此刻處決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加之人之將死氣數已盡,精神自然萎靡不振。這個時候斬首,手起刀落,很快就一命嗚呼了。所以死刑犯腦袋落地的瞬間,痛苦會減少很多。

古代殺犯人,為何總要在午時三刻?原因其實是這樣的這樣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算是人道主義的體現吧。 午時三刻,也是陽間最輝煌的時刻,選擇這個時候斬首犯人,也是讓他最後體會一下人間的冷暖,對自己所犯罪行的懺悔,最後再看一眼這個美好的塵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