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到底是個什麼官銜?有多大權力?

自卑毀人一生


鐵帽子王是清代獨有的一種爵位,其正式稱呼叫“世襲罔替”

中國的爵位制度起源於西周,發展到明代已經是非常完善了。明代非皇族爵位有:公爵、侯爵、伯爵三等,其中公爵和侯爵是可以由嫡長子世襲的,伯爵有的可以世襲有的不可以。

至於明代皇族爵位總共有八等: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這些爵位都是可以世襲的,並且只要是個皇族成員就有爵位。

比如皇帝的兒子除了太子外,其他的兒子都受封為親王。

親王的兒子除了世子外,其他兒子都受封郡王。

郡王的兒子除了郡王世子外,其他兒子都受封鎮國將軍。

之後以此類推,最後降到奉國中尉這個級別就不再降了。

這種爵位制度有個很大的弊端,就是隨著皇族成員的人數增長,親王、郡王遍地都是,國家根本負擔不起了。

(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第四子,他最初就是被封為親王(燕王),之後是他靠著自己的“努力”才當上了皇帝)

到了清代,滿人最初封爵是比較隨意的,並沒有形成什麼制度,直到乾隆年間清代的爵位制度才整理完備。

相比於明朝,清朝的宗室爵位非常複雜,共計有12等,分別是: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而最後的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又各自分為了一二三等,每一等的俸祿和待遇都不一樣。

除此以外,那些連奉恩將軍都不是的宗室成員被稱之為“閒散宗室”,“閒散宗室”又被分為“黃帶子”和“紅帶子”,總之就是非常複雜。

在所有爵位中級別最高的自然就是“和碩親王”了。在明代如果你要想當親王只需滿足一個條件——你是皇帝的兒子。明代凡是皇子,除了大哥當皇帝外其他的都能當親王,親王的王子除了老大當親王外,其他的都能當郡王。(老大是指嫡長子,無嫡子的話庶長子繼位)

不過在清代即便你是皇帝的兒子你也不一定當得上親王,能不能當上親王主要是看軍功,當然你也必須得是皇帝的兒子或兄弟。

有清一代皇子能當上親王的幾率並不大,而且即便是當上親王,這個王位也不能原封不動地傳下去,每傳一代都必須降一級。比如親王死後兒子當郡王,之後孫子當貝勒,重孫當貝子,以此類推降到鎮國公為止。

不過在清初有八位王爺由於戰功卓著,因此皇帝也會特許他們的王爵不降級,可以世襲罔替的傳下去。這八個人是:

和碩禮親王,代善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和碩豫親王,多鐸

和碩莊親王,碩塞

和碩肅親王,豪格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這八個人的王爵得到皇帝特許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爵,民間於是俗稱這八個人為鐵帽子王。

(多爾袞死後先是被追封為皇帝,後來又被鞭屍除爵,直到乾隆年紀才恢復了他的爵位,由於多爾袞無子,於是將多爾袞胞弟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他為養子,多爾博後代襲睿親王爵)

之後在雍正年間、咸豐年間、光緒年間,因為政治鬥爭的又誕生了四位鐵帽子王,分別是:

和碩怡親王,胤祥

和碩恭親王,奕訢

和碩醇親王,奕譞

和碩慶親王,奕劻

後來受封的這四個人都是親王爵位,至此整個清朝共有12個鐵帽子王。

親王在清初的權力是很大的,可以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對皇權有所制約。不過在康熙朝之後皇權逐漸加強,到了乾隆年間議政王大臣會議被徹底取消,親王的政治地位也不復當年了。

但清代親王的待遇還是很高的,根據《大清會典則例》規定,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有些親王甚至食雙親王俸,就是拿兩份錢,絕對是衣食無憂。


千佛山車神


1、首先鐵帽子王是什麼?

清朝打江山的時候幾個難兄難弟!

老大當皇帝了,其他人封了爵!並且老大承諾:你們這個爵位可以一直世襲下去!(咱們都一樣)

2、權利有多大?

給錢 (一年一萬兩白銀,相當於現在200萬)

給房子(大別墅,保姆,司機,保鏢)

誰都弄不了這些“鐵帽子王”,這些“鐵帽子王”呢也沒啥實權!

還得被老大時時看著,別造反!


總結一下:

鐵帽子王想要在政界摻一手的話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畢竟手裡有一定的人手。皇帝怕就怕這個。

所以很少有鐵帽子王的後輩出類拔萃在朝政當中。往往都是庸庸無為的。(老大最喜歡這樣,慢慢的人手就都是自己的了)養著就好!


小歡叨叨叨


清朝兩百多年曆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並不是頭上真的戴一頂鐵製帽子。說白了,就是這頂王爵的“帽子”,像鐵一樣,世代傳承,世襲罔替,子孫後代永遠戴在頭上。

最最重要的一點:其子孫後代永遠繼承王爵,永遠不降級

何謂降級?先說一下,清朝爵位繼承製度:按照“歷代遞降”的規制


比如,親王、郡王、貝勒、貝子、輔國公等爵位等級,如果第一代被封為親王,那麼第二代繼承爵位時就要降為郡王,第三代降為貝勒,以此類推……如此一直降到無爵平民為止。

在等級森嚴制度下,每一等爵位,都有對應的俸祿、地位、榮譽。爵位越高,待遇越高。

而鐵帽子王,卻不必遵循這個規制,可以

代代為王,爵位不降,俸祿不減,榮譽不減,從第一代乃至第N代,這頂鐵帽子,由其子孫一直戴下去,只到王朝滅亡為止(或被皇帝剝奪為止)。


“鐵帽子王”一般擁有四大特權:



一、世襲罔替,尊貴象徵

。代代為王,永不降爵。

二、俸祿優厚,地位崇高。鐵帽子王,地位高於一般親王,俸祿優厚,一年有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三、開衙建府,賜予鐵帽子王府。坐擁有世襲罔替王府,榮耀無比。

四、死後擁有資格配享太廟。喪葬規格高於一般親王,死後享受皇室膜拜和祭祀。


開國前期的8位“鐵帽子王”:6位親王,2位郡王


  • 1、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後金“四大貝勒”之首

  • 2、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在滿清宗室及八旗威望高。
  • 3、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攝政王。後被順治奪爵,撤廟享。
  • 4、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爾袞同胞弟弟。
  • 5、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後與多爾袞不和,被多爾袞奪爵,後死。

  • 6、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
  • 7、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
  • 8、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

皇帝恩封的4位“鐵帽子王”:4位親王


晚清“三大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之子,雍正帝欽封,《雍正王朝》裡十三爺的原型)、和碩恭親王奕忻(道光帝之子)、和碩醇親王奕譞(光緒帝生父)、和碩慶親王奕劻。


“鐵帽子王”權力有多大?

滿清前期的8位“鐵帽子王”,權力很大。


努爾哈赤臨死前,像分家產一樣,將滿八旗分給了自己的至親宗室子弟,也就說前期這8位“鐵帽子王”基本都出身於八旗旗主王爺,每一個旗主王爺都握有軍權,參與政務決策,擁有實權又有話語權,是名副其實的“鐵帽子王”。


隨著皇權專制的高度集中,很多世襲的鐵帽子王大都失去了參政議政的權利,逐漸演變了一個榮譽性的頭銜。


有些鐵帽子王的後代,只是世襲了“鐵帽子王”頭銜和俸祿,而實際任職官位並不高,頂多只是一個衣食無憂的王爺。


實際上“鐵帽子王”一點也不鐵,因為坐在龍椅上的那位,可以封鐵帽子王,也可以摘掉鐵帽子,或者隨時換掉繼承爵位的人。


有清一朝“鐵帽子王”被治罪的,大有人在,比如睿親王多爾袞,功勞赫赫,他頭頂的“鐵帽子王”爵位,照樣被順治帝摘掉了,還被開館戮屍。

再比如,雍正帝欽封的“鐵帽子王”怡親王胤祥,傳了八代九位怡親王,其後代世襲爵位的怡親王載垣,在“辛酉政變”中被慈禧太后賜死,奪了“鐵帽子王”,讓另外一個皇族子弟載泰承襲這個“鐵帽子王”。


所以“鐵帽子王”,就是親王裡的特等親王,榮譽地位比親王更高,但依然是皇帝的奴才。


【撰文:峰子哥;點關注更多趣歷史!】


峰子奇觀


先了解一下清代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的區別。清代皇族首先有宗室和覺羅之分,宗室地位高於覺羅,宗室封爵初為九等,至乾隆時期達十四等(也有十二等之說,關鍵是世子和長子是否屬於爵位),

最高為和碩親王,和碩親王去世之後,其子降一級襲郡王爵,此後依次到最低的奉恩將軍,而如果在親王之前加上“世襲罔替”四個字,就是所說的鐵帽子王,即子孫世代有一人襲親王爵。

接下來再來看一個統計表,據學者江橋統計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皇族宗室的封爵情況,其中親王一級,順治朝10人、康熙朝14人、雍正朝20人、乾隆朝13人,計57人;郡王一級,順治朝6人、康熙朝9人、雍正朝11人、乾隆朝12人,計38人。(依據《清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二、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四)而在乾隆以前,鐵帽子王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克勤郡王嶽託(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孫)9人,其中親王7人,僅約佔總數57人的12%,而郡王僅2人,所佔百分比僅約5%。並且,9位鐵帽子王有八位是在清初冊封,僅怡親王允祥是為雍正時冊封,即使乾隆以後,也僅增加恭親王奕訢(道光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和慶親王奕劻(乾隆曾孫)三位鐵帽子王,但增加的親王數量卻遠不止三位。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宗室封爵情況統計表

最後再來說說清朝封爵待遇,至親王一級,可以領有八旗佐領,如道光年間規定:“嗣後恩封親王、著撥給外旗滿洲佐領六、蒙古佐領三、漢軍佐領三”,並可以領有護衛、太監(親王可有四十名),其妻子除嫡福晉外,親王還可有側福晉四名,而子女爵位也是按照母親等級而來;其俸祿也不等

,順治時期,親王俸銀有一萬兩,而第五等級只有五百兩;此外,在典禮、刑法等方面也享有不同的待遇。對於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來說,只要承襲爵位,就可以永遠擁有這些特權,而普通的親王,爵位要一代代降等承襲,而相應的待遇也會下降,比如所領八旗佐領,

“如恩封王公、將來降襲至何爵,即按所降之爵,應得之數存留,餘俱裁汰……軍功世襲罔替之王公內……其餘皆毋庸查辦”

鐵帽子王與普通親王的待遇差別大抵如此。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政治上的特權,但是不同時期,每一任襲爵者都有不同特點,在此不多述。

當然,鐵帽子王最重要的就是多了世襲罔替的權利,但也僅僅是相對的,歷史上幾大鐵帽子王都有被革爵的經歷,而且,其世襲也只在其中某一個支系,每一代也只有一個人,其餘子孫與普通宗室差別並不大


參考文獻

江橋:《清朝前期宗室人口狀況的初步統計與分析》


楚邾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世襲罔替”很多人不明白,意思就是世襲次數不限制,可以一直繼承下去,而且還是繼承最初的爵位,並不是每繼承一次就要降一級。清朝官方當時稱“世襲罔替”,而民間才稱之為“鐵帽子王”。鐵帽子王還不能更替或者廢除,也就是說他們的王爵之位永遠都不會被換掉,如果繼承者觸犯法律被剝奪爵位還可以由其他族人接替。


一:那麼“鐵帽子王”都有哪些人可以獲封?

一般來說是要對清朝有巨大貢獻的皇室嫡系子孫才可以封賞,也就是說必須先立下功勳才能成為鐵帽子王,而不是成了鐵帽子王才享有更大的權力,這一點和官職還是有所區別的,因為在古代很多爵位,雖然封官拜爵,但是在封官拜爵之前,他們的權力並沒有受封后大。

而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的鐵帽子王,有8位是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分別是(以下都是人物,可跳過看下一段鐵帽子王的權力)

努爾哈赤第二子——禮親王代善;

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第六子——鄭親王濟爾哈朗;

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

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

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

皇太極第五子——莊親王碩塞;

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克勤郡王嶽託;

禮親王代善之孫——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另外4位便屬於恩封,恩封就是因為維護清朝江山有功才受封的。

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

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奕訢;

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

乾隆第十七子永磷的嫡孫——慶親王奕劻;

在清朝分封皇室爵位分別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等四種形式,輔國將軍以上就分為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

鐵帽子王則是屬於功封,他們基本上是世襲罔替;而恩封的則是世襲遞降(唯獨上面4位例外),也就是說承襲一次降一級,但是降到輔國將軍就不能再降。其他封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則不能世襲,甚至要每隔一代就降一級,因此可以看出鐵帽子王都是功勳卓著、永不降爵的。

二:那麼鐵帽子王如此厲害,他們的權力又有哪些?有多大呢?

一是上文所說,永世承襲,不降不廢;

二是俸祿極為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相比其他親王要多的多;

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也就是鐵帽子王府;

"鐵帽子王"在清朝中後期已經成為一個腐朽的利益集團,

"鐵帽子王"作為清朝封爵最高、地位最顯赫的權貴群體,不僅僅只有俸祿高、權力大,最主要的是他們子孫後代都一直享有這樣的權力,可以說永世不衰,所以到了清朝中後期,以鐵帽子王為首的腐朽集團就此誕生了,他們依仗權勢,擁有著極大的權力,把持朝政、安插黨羽,還經常貪汙公款,阻止國家改革,成為阻礙清朝發展的絆腳石,因為他們大多是八旗旗主,很長一段時間都奈何不了這些所謂的鐵帽子王,他們相互之間形成了一個利益集體,對清朝的發展和當時的國家有著極大的消極作用。

(鐵帽子王利益集體)

以上便是鐵帽子王的介紹以及擁有的權力。


羽評郡主


首先我們來看鐵帽子王是個什麼官銜?鐵帽子王是一個爵位,不是官銜,就是一個能享受待遇的榮譽稱號。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注意這裡不包括綠帽子王。



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整個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而這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前八位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另外四位屬於恩封,即怡親王允祥(這位就是十三爺)、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其實除了上面十二位以外還有一個鐵帽子王,蒙古貴族-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擊滅太平天國北伐軍之功,有如再造大清,咸豐五年(185年)正月,咸豐帝加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詔世襲罔替。僧格林沁以蒙古貴族進封親王,“世襲罔替”,實屬特恩,整個清代只此一例。



鐵帽子雖然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現在我們再看鐵帽子的權利,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相比之下普通親王只有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而且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所以說鐵帽子王特權還是很大的。

政治方面,清朝的王,叫“出將入相”,即可以做軍機大臣,做議政王,做攝政王,如睿親王多爾袞,恭親王奕訢,莊親王奕匡等,也可以對外統兵作戰,如十四爺大將軍王,相比較於明朝的王爺,清朝的親王政治權力也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王的約束也很嚴厲。宗室諸王有封號而無封地,亦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隨意離開,他們不能到地方任職,無法干預地方政務,權力很大約束也很大。


二飛寫字


講真,有書君頭一次聽說“鐵帽子王”這稱呼還是從清宮劇裡知道的。“九子奪嫡”大戰中,雍正皇帝的兄弟中唯一一個忠心耿耿擁護他的人——十三皇子允祥,為了他赴湯蹈火,感動了雍正,將其封為鐵帽子王。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也有一段涉及鐵帽子王的情節:和珅與金大煙袋互掐時,和珅說自己是滿洲正紅旗出身,金大煙袋回應他祖上是鐵帽子王首位。原本盛氣凌人的和珅一聽鐵帽子王這幾個字,頓時臉色大變,趕忙下跪行禮。

能讓權傾一時的和珅下跪叩拜,可見鐵帽子王的地位有多尊貴。然而演戲畢竟是有許多虛誇的成分。那麼真實歷史上,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官職,又有多大權力呢?下面,有書君就根據相關史料細解一下這個稱呼。

一、“鐵帽子王”是一種身份,而不是特指某種具體官職。

相對於明朝朱元璋對子孫後代浩蕩的皇恩來說,清朝的封爵制度要嚴苛的多了。皇子們如果沒有功勳,並不一定會被封為親王,也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鎮國公、輔國公等。

即便是被封為親王,這個王位也不是世襲的,其後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級別。譬如,父親為親王,兒子就只是郡王,孫子就是貝勒,層層遞減,到最後變成了普通旗民。

在大部分爵位不能世襲的情況下,世襲就顯得很是珍貴,代表著榮耀,獨立府邸,高俸祿和高福利。

鐵帽子王就是對世襲罔替王爵的稱呼。由於物以稀為貴,所以顯貴,乃至成為一種特殊身份的標誌。

縱觀整個清朝,一共只有12個鐵帽子王,清初有八個,其中有我們熟知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的弟弟多鐸;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還有和多爾袞一起扶持順治帝即位的另一個攝政王,鄭親王濟爾哈朗。

可以說,他們個個都是戰功赫赫,為清初建國立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國之棟樑。


他們被封賞的條件一是要皇室宗親,二是必須功勞卓著。他們享有的特權也一樣,世襲罔替,有獨立王府,還有高於普通王爺一倍的俸祿。

但他們爵位並不同。他們之中有六位親王還有兩位郡王。在朝廷中擔任的具體官職等級也不相同。

鐵帽子對他們最大的意義不是他們自己的官位多高。而是這頂鐵帽子可以無限次數繼承給一名子孫,不用像其他的王侯爵位一樣逐代降級承襲。

所以,和珅一聽是鐵帽子王的後代立即跪拜,並非一定是對方現在的官職高嚇住了他。而是對方尊貴的世襲身份鎮住了他。

二、鐵帽子王是一種榮譽象徵,不是權力標誌。

清初的八個“鐵帽子王”,是在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的時候就被冊封爵位,但當時還沒有“鐵帽子王”這種說法,因為他們沒有鐵帽子,爵位也不是世襲罔替的。

有鐵帽子王這一明確說法,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的。乾隆四十三年,為表彰開國諸王,乾隆皇帝決定把功封與恩封區別開來,才有了“世襲罔替”的制度。


同年,乾隆為多爾袞翻案昭雪,並恢復八大鐵帽子王的爵號,這才形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彼時,多爾袞已經死了128年了,再大的權力他也不可能用得著了。但對於宗室後代來說,意義則是重大的,因為這標誌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

眾所周知,清朝是皇權空前集中的一個朝代。因此,不管是鐵帽子王還是其他親王,其權力大小都是在皇權的籠罩下施展的。這一點,從清朝晚期封的幾個鐵帽子王的官場沉浮可見一斑。

清朝後期所封的鐵帽子王有三個: 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這三頂鐵帽子,都是因為鼎力協助太后老佛爺抓牢手中的皇權立下了功勞而獲此殊榮的。

恭親王奕欣的鐵帽子由來不用說也都知道,他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叔父攝政王。他思想前衛,能力超群,曾一度權傾朝野。

他跟慈禧聯手發動“辛酉政變”,除掉了咸豐皇帝遺詔任命的“肅順,端華”等顧命八大臣,全力推助慈禧登上了政治舞臺。對於咸豐皇帝死後,兩宮太后和同治小皇帝這個孱弱皇室組合的皇權確立,的確是功不可沒。

然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被除掉的顧命八大臣中的肅順,端華也都是清初鐵帽子王的後世傳人。當權力僭越皇權時,他們一樣被當權者毫不留情的剔除,鐵帽子並沒啥保護作用。

不僅他倆,據史載,乾隆之前的九位“鐵帽子王”的後代中有八位都有過被奪爵的經歷。

醇親王奕譞頭上鐵帽子的來源是因為他的兒子做了光緒皇帝。他另一個兒子的兒子,後來成了末代皇帝溥儀。

醇親王一生庸碌保守,是慈禧太后忠實的擁護者。他總領北洋水師事務時,在京津遭受嚴重水災的情況下,挪用公款,為祝賀慈禧太后生日,親自監工督造頤和園。在他心裡,老佛爺的歡心高於一切。因此他也是晚清唯一一個政途平坦,善始善終的鐵帽子王。

恭親王奕欣和慶親王奕劻的結局卻都挺慘,當他們成為慈禧太后皇權控制的絆腳石時,老佛爺找個時機毫不客氣的就把他們的鐵帽子摘掉了。

可見,鐵帽子王雖然養尊處優,其實並無實權,身處政壇,他們一樣是擔驚受怕,如履薄冰。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清朝的鐵帽子王就是類似英國的世襲貴族。可能爵位很高,但實職並不高;可能享受的福利待遇非常優厚,但手中並無實權。

因為在清朝,說了算的,永遠是坐在龍椅上或者是簾子後面的人,他們一句話,隨時可以把鐵帽子掀掉甚至打入地獄。因此,鐵帽子王名“鐵”實不“鐵”。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首先,我們講一下清朝親王和明朝親王的不同特點。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自己的後代都得到了爵位。明朝的爵位是可以世襲的,例如親王的嫡子還是親王,其他的兒子被封為郡王。經過200多年的不斷繁殖,明朝皇室子孫的數量非常龐大,成了財政的巨大負擔。當年,山西省的糧食總收入,還不夠分給山西境內的皇室成員。



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察覺到了這個問題,清朝的爵位是隔代降級的。比如一位普通的親王去世了,他的兒子只能得到郡王爵位,孫子就是貝勒。這樣幾代之後,基本上就告別了高層貴族圈。在清朝統治時期,只有鐵帽子王能夠世襲罔替,就是一代代傳下去。



在統治的初期,清朝只有8位鐵帽子王。 在清朝統治的中後期,又增加了4位。這4位都很有特點:怡親王胤祥幫助雍正皇帝登基,恭親王奕訢是輔政王,醇親王奕譞的大兒子使光緒皇帝,慶親王奕劻是慈禧太后的寵臣。除了這12位鐵帽子王,其餘的王爵含金量都不算很高。


繁華萬里


鐵帽子王並不是一種官銜,實際上是清朝王公貴族裡面一種比較特殊的爵位。

鐵帽子王中的這個鐵字,其實和我們常說的鐵飯碗中的鐵字意思差不多。

清朝皇帝給宗族的爵位一共12個等級,從上到下依次是這樣的: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3個等級)、輔國將軍(3個等級)、奉國將軍(3個等級),奉恩將軍(3個等級)。


這些爵位都是可以繼承的,但是繼承的爵位是世代遞減的。比如一個親王死後,他的兒子可以繼承他的爵位,但是會降為郡王,一直降到鎮國公為止。

這裡就有一種特殊的王爵(包括親王和郡王),他們的爵位是世襲罔替,也就說老子死後,兒子繼承爵位依舊是王爵,孫子還是王爵,只要不犯錯,這個王位就是世代傳承的,直到清朝滅亡。這類親王就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一般都是立有大功皇子或者出於政治需要才會被授予。整個清朝一共產生了12個鐵帽子王,分別是(10位親王,2位郡王):

禮親王代善一脈、睿親王多爾袞一脈、豫親王多鐸一脈、鄭親王濟爾哈朗一脈、肅親王豪格一脈、莊親王碩塞一脈、克勤郡王嶽託一脈、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一脈、怡親王胤祥一脈、恭親王奕訢一脈、醇親王奕譞一脈、慶親王奕劻一脈。

其中前面八位都是在清朝的建立過程中立下大功的皇子皇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八大鐵帽子王,比如說多爾袞和豪格;

怡親王胤祥則是雍正皇帝的鐵桿支持者;


至於後三位則是晚清時期出於政治需要封的,距離清滅亡也沒多久了,鐵帽子也沒鐵多久。

另外再說一句,近代史上的川島芳子就出自於肅親王豪格一脈,其父親愛新覺羅·善耆就是豪格的十世孫,機緣巧合下繼承了豪格的肅親王爵位。


小鎮月明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指清朝世襲罔替王爵的稱呼,整個清朝一共只有12個,清初有八個。

清朝跟明朝不同,皇子並不一定會成為親王,他們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鎮國公,輔國公等。至於獲得封地,那更是想都別想,清朝的皇子們大都是待在京城的。

而且就算被封為親王,這個王位也不是世襲的,絕大部分的親王,其後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級別,你的父親為親王,你一般就只是郡王,你的孩子是貝勒,不斷往下,到最後成了普通旗民,避免了明朝那種一堆親王啃國家的現象。

在大部分爵位不世襲的情況下,世襲就顯得很是珍貴,代表著榮耀,榮耀的標配的工資多和有獨立府邸,而這些,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的。

清初的八個“鐵帽子王”,是在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的時候就被冊封爵位,但當時還沒有“鐵帽子王”這種說法,因為他們沒有鐵帽子,爵位並不是世襲罔替的。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為了顯示厚待皇親宗室,藉著給睿親王多爾袞平反的機會,重新梳理了一遍皇室宗親譜系,恢復了清初八大宗室王爵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這才有了最早的“八大鐵帽子王”。

鐵帽子其實很不靠譜,一點都不保險,因為爵位雖然不會被皇帝除去,但是繼承爵位的人是隨時可以換的,整個清朝“鐵帽子王”被治罪後換人的有不少。

我們來看一下十二位“鐵帽子王”的第一代。

1、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禮親王,四大貝勒之首,德高望重,善終。

2、努爾哈赤侄子濟爾哈朗,鄭親王,戰功卓著,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

3、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睿親王,清初攝政王,權傾朝野。

4、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豫親王,戰功彪炳,死於天花。

5、皇太極長子豪格,肅親王,

戰功卓著,被多爾袞幽禁,後被殺。

6、皇太極第五子碩塞,莊親王,戰功不小,曾為議政王。

7、代善長子嶽託,克勤郡王,作戰勇猛,是一位大將。

8、代善之孫勒克德渾,順承郡王,立有大功,早逝。

9、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怡親王,受哥哥雍正信任,出任議政大臣。

10、道光帝第六子奕訢,恭親王,清末軍機大臣。

11、道光帝第七子奕譞,醇親王,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

12、乾隆帝之孫奕劻,慶親王,曾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簡而言之,“鐵帽子王”是一個爵位,沒有權力,但他們往往會兼任其他官職,這是權力的來源,從上面可以看出,第一代的權力都不小,畢竟爵位都是他們拼來的,自然身居要職,不過他們的後代自然要差不少,大多擔任滿蒙八旗都統之類的職務,權力並不是很大,至於醇親王出了一個攝政王(溥儀他爹)。

“鐵帽子王”在清朝只是能夠享受更好地生活待遇,至於在朝廷上有多大的權力完全是看能不能受到皇帝的重用,不然也只是一個清閒的皇室宗親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