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五老”和七傷拳,其實與崆峒派毫無關係

《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五老”和七傷拳,其實與崆峒派毫無關係

崆峒派出現在金庸大俠的武俠世界,是在《倚天屠龍記》這部小說裡,這也是唯一一次。

崆峒山古稱“西來第一山”,也因為軒轅黃帝曾經問道於廣成子,又有“天下道教第一山”的尊稱。金庸先生在自己的武俠世界讓崆峒山介入,估計也是出於對崆峒山地理位置和宗教地位的考慮,而非對崆峒派武功的熟知。

《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五老”和七傷拳,其實與崆峒派毫無關係

但可惜的是,《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派幾乎是以被醜化的狀態出現的,先是丟失鎮派武功秘籍《七傷拳譜》,後來崆峒派的掌派長老“崆峒五老”在數次戰鬥力不堪一擊,屢屢被“金毛獅王”謝遜等打傷,可謂是丟盡了臉面,失盡了威風。好在“崆峒五老”生性堅韌,至整部小說完結也都活在人世,也算是挽回了一點點顏面。

崆峒山有,崆峒派武功也是真實存在,但金庸大俠的《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派及其武功,幾乎與真實的崆峒派毫無關係。

《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五老”和七傷拳,其實與崆峒派毫無關係

《倚天屠龍記》這部小說的時間背景是在元末明初這段。從小說中描述,但是的崆峒派不但是武林一大派別,而且勢力相當龐大。崆峒派的頂點高手被設定為“崆峒五老”。但事實上,在元末明初的時候,崆峒派尚未創立,更談不上有一定勢力和江湖地位,也沒有所謂的“崆峒五老”。

崆峒派武術的創立者叫飛虹子。飛虹子曾經在嵩山少林寺學習武功。據傳說,飛虹子曾經在夢中受到神仙指點,使得他深受啟發,武功大進,並萌生了開宗立派的想法。後來他離開少林寺雲遊天下,來到了風景雄奇秀麗的崆峒山,非常符合夢中的情形,就定居了下來。

《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五老”和七傷拳,其實與崆峒派毫無關係

飛虹子在崆峒山隱居了八年時間,創出了一套高妙的劍法,名叫“青英劍法”,變化無窮,鬼神莫測,一旦使出風馳電掣,如同青雲在天,高不可攀;如同落英隨風,繽紛繚亂。幾次小試鋒芒,令對手所向披靡。

所以,很快飛虹子的名聲就傳遍了隴東地區,一大群愛好習武的人聚集到了他的身邊,拜師學藝。隨著人數增多,就有人建議為這個以“青英劍法”為核心的武功門派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後來,飛虹子認為山是恆定的,萬古巋然不動的,而且崆峒山名聲響亮,就決定以“崆峒派”為名,這也是借山立派、借山揚名的意思。

這才是真實的崆峒派的創立時間和過程,《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派雖然和真實的崆峒派文字相同,但卻是毫無關聯的,至少在時間上差了400年左右。

《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五老”和七傷拳,其實與崆峒派毫無關係

《倚天屠龍記》這部小說裡,崆峒派最高明的武功是七傷拳。小說裡描述,人體有陰陽二氣,又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陰陽五行合起來就是七個。通過特殊的修煉方法,可以將陰陽五行的不同屬性在拳法裡釋放出來,給對手造成七種不同的傷害,所以這路拳法名字就叫“七傷拳”。

七傷拳的威力是相當驚人的,明教的四大護法之一的“金毛獅王”謝遜就是搶奪了《七傷拳譜》之後,習得了這路拳法,居然一拳打死了少林寺“四大神僧”之一、且在江湖成名已久的空見大師。但令人好奇的是,既然七傷拳是崆峒派的鎮派之寶,為什麼本來擁有拳譜的“崆峒五老”不學習七傷拳呢?要是學會了七傷拳,也不至於被人屢屢欺負,至少可以保護拳譜不被他人搶奪吧。

《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五老”和七傷拳,其實與崆峒派毫無關係

或許是因為修煉七傷拳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有深厚的內功,而“崆峒五老”的內功尚不夠深厚吧。但謝遜為了找成昆報仇,在自己內功不夠的情況下強行修煉,結果拳法是煉成了,但自己也五臟六腑均受陰傷,以至於神智錯亂,時發癲狂而不能自抑。

少林派武功講“以武悟禪”,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創作中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主旨,就是倡導“以武宣道”,通過對武功的描述或者習練宣揚俠義之道,而非簡單地張揚暴力。金庸先生對於七傷拳這種“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特徵的設定,也是出於對於“道”的真諦的闡釋。小說裡說需要深厚內功做基礎,事實上金庸先生所強調的“內功”其實就是修煉者本人的心性和智慧。

《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五老”和七傷拳,其實與崆峒派毫無關係

謝遜修習七傷拳的時候,年紀尚輕,閱歷不足,內心充滿了衝動和仇恨,根本沒有足夠的智慧來駕馭這門勁力“或剛猛,或陰柔,或剛中有柔,或柔中有剛,或橫出,或直送,或內縮,且源源而來”的武功的威力,反而讓武功的威力“反噬”了自己,可謂是兩敗俱傷。

不過這只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的世界,在真實的崆峒派武術裡,根本就沒有七傷拳這門功夫。飛虹子是崆峒派的創立者,既然是開宗立派,總不能就但守一路劍法過日子吧。所以,他在創出了“青英劍法”之後,相繼又創立了崆峒派獨有的內、外功,使得崆峒派武術體系完備,在武林中也算是獨樹一幟。

《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五老”和七傷拳,其實與崆峒派毫無關係

崆峒派內功以意念控制真氣,意有所指,氣隨意動,勁隨氣至,強調以靜制動,後發制人。修煉到最高境界就會意氣合一,氣化入骨。外功除了“青英劍法”之外,飛虹子還創造了刀、槍、棍、鏟、鉤、鞭、五行輪、風火扇、飛爪等拳法和器械套路,幾乎囊括了古人所說的“十八般武藝”。

往細裡分,崆峒派的武術的習練分為五個大的門類或者階段,從初級到高級依次為飛龍、追魂、奪命、醉、神拳五個門。估計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裡的七傷拳的設定,就是受到崆峒派武術的最高階段“神拳門”的啟發。但真正的崆峒派的“神拳門”功夫強調尚意不尚力、借力打力、隔空打物,不是小說中描寫的那種硬碰硬的比拼。

《倚天屠龍記》裡的“崆峒五老”和七傷拳,其實與崆峒派毫無關係

五大門的每一個門都有十五套左右的拳法和器械套路,有些是馬上功夫,適合帶兵打仗的將軍習練,大開大合、風格剛猛,可以用來征戰沙場;有的功夫是步下功夫,以小巧輕靈、迅速快捷見長,適合行走江湖的人習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