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為傳奇”,再看遼寧號的改造經歷,為中國軍工點贊!

雖然遼寧艦是在瓦良格號的基礎上進行續建改造,但瓦良格號是蘇聯設計的,其設計思路符合蘇聯的需求但並不一定符合中國海軍的需求。要在固化的、成型的瓦良格號的固有框架基礎上充分融入中國的需要,其設計難度並不亞於重新設計一艘新航母。

“化腐朽為傳奇”,再看遼寧號的改造經歷,為中國軍工點贊!

續建工程啟動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總體方案設計。對瓦良格號改建後組建的航母編隊,需要在使命任務上進行定位,在使命任務明確後,則可以根據作戰模式確定配套的航母編隊形式,並最終確立瓦良格號的續建改造方案。這方面的困難不少,畢竟中國沒有實際建造和使用過航空母艦的經驗。雖然早前進行過一些探索,但畢竟都沒有進入到實質階段。第二個需要解決的就是各種軍用標準、軍用規範等等,這些基本是空白,需要摸索,中國海軍在瓦良格續建之前,只有建造6000噸級水面作戰艦艇的經驗和相關標準。

“化腐朽為傳奇”,再看遼寧號的改造經歷,為中國軍工點贊!

具體到瓦良格號的改建工程,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原有船體結構的合理、優化使用設計;動力系統的恢復方案;電力負荷的重新計算及設計;作戰系統的全新設計;航空保障系統的部分恢復及國產設備的研製等等,此外還有配套的艦載機研製、岸基保障設施的建設等。在瓦良格號的續建設計中,中國設計師遇到了諸多困難並發現了原設計上的很多問題,如瓦良格號的設計建造是在蘇-33艦載機定型之前,當時蘇霍伊設計局提供給艦船設計局的蘇-33艦載機的機翼摺疊參數為7.4米,而定型後的摺疊機翼參數為8.4米。瓦良格號的機庫原設計依據7.4米參數進行設計。中國的殲-15艦載機摺疊後的翼展寬度也為8.4米,這就需要對機庫進行改進調整。

“化腐朽為傳奇”,再看遼寧號的改造經歷,為中國軍工點贊!

航母是整個編隊的核心中樞,裝備了先進的作戰指揮系統和編隊指揮系統。強大的指揮能力必須依託強大的通信能力,而通信能力的增強勢必帶來電磁兼容設計上的難度。瓦良格號雖然有著65米長的艦島,但在滿足數量眾多的通信、導航、電子戰天線的佈置上,電磁兼容的隔離度仍然不夠。中國設計師將大功率發射鞭狀天線設計成可倒式,佈置在航母的舷邊,解決了這一問題,這與有的國家在航母上設置副桅的做法不同,有著明顯的長處,對以後航母的設計有借鑑意義。而隨著中國電子技術的進步,天線集成技術的發展,艦島的外觀設計會更加簡潔。

“化腐朽為傳奇”,再看遼寧號的改造經歷,為中國軍工點贊!

續建瓦良格號,是中國航母工程全面啟動的開端,從2004年到2012年用8年的時間完成設計、建造並交付,使得中國躋身於航母國家,是中國海軍戰略轉型的重大里程碑式事件。瓦良格的續建,使得中國的技術人員有了從抽象到感性的認識,真正形成了一個航母從設計團隊到配套廠所的產業鏈,奠定了中國發展航空母艦的基礎。2012年9月25承載著國人幾十年夢想的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在完成建造及航海試驗後正式交付部隊。轉自逆火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