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需靠改革走出“战略迷茫期”

金融业需靠改革走出“战略迷茫期”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各国金融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但随着各国提出QE使得全球流动性“大放水”以及金融监管的放松,使得金融行业得到了恢复和更快的发展。而中国金融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而随着美联储的货币正常化,全球流动性的收缩也引起了全球经济的放缓以及金融行业发展的趋缓。而中国金融业也同样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下行压力大增,宏观去杠杆、监管增强,风险暴露增加、盈利能力下降,以及“资产荒”与“资金荒”并存的发展瓶颈和战略困扰。

近日,工商银行前董事长、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表示“十年来,全球银行业的规模和盈利持续增长,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也不断改善。但受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科技周期叠加的影响,正进入到一个发展的战略迷茫期。”他认为,中国银行业在经历了改制上市后“黄金十年期”的快速发展期后,各项经营指标排列全球银行业的领先地位,但同样遇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亟需解决的深层次矛盾。

对于金融业发展的瓶颈,安邦咨询(ANBOUND)之前就有过研究和论述,认为金融危机十年来,全球市场靠央行“大放水”走出困境。但这种走出困境,实际上是用更大的泡沫掩盖了过去的泡沫,并未真正进行市场出清,也并没有扭转过去市场中的机制扭曲。靠着资本过剩,全球只是暂时渡过金融危机。而当前面临全球性的流动性收缩将带来系统性的资产价值的重估,这也是全球金融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姜建清认为,十年来,曾被指责为全球金融危机根源的问题依然严重。为救助危机导致了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债务杠杆居高不下。2018年首季全球债务已攀升至247万亿美元新高,占全球GDP比重上升到了318%,远超出150%警戒线水平,其中非金融机构债务升至186万亿美元。金融业“大而不能倒” “逆势而行”。

所以,中国金融业的“战略迷茫期”,并不仅仅是姜建清提到的“受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科技周期叠加”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金融体制改革和全球宏观环境的改变所致。在安邦咨询看来,过去10年,中国金融业的大发展是和整体宏观的宽松环境分不开的。中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实际上是在全球大放水的情况下的粗放式发展,在规模做大的同时,政策环境和货币环境也导致了资源和收益向上游的金融业倾斜的畸形。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的问题被放大也是金融资产的畸形配置导致,随着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改变,以前靠央行和政府“刚性兑付”的政策套利而获得风险收益的模式在今后难以延续。

虽然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伴随着股改上市,大规模补充资本金,增强业务发展实力,加之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金融业明显加快发展,其附加值占GDP中的占比2016年为8.35%,超过了当年美日英等发达国家(2015年比重分别为7.2%、4.4%、7.2%)。但中国金融业不是发展过度,而是发展不良,大而不强。金融专业的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不足是制约金融行业发展的瓶颈所在。这也成为现在众多中小企业感受融资成本越来越高,经营压力大,社会资金越来越“脱实向虚”,影子银行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金融业要怎么走?姜建清给出了建议: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抓好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他认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格局正处于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思维方式固化,习惯路径依赖,不适应数据信息时代生存环境的金融机构将成为竞争的失利者。”

在安邦咨询看来,要度过“战略迷茫期”,中国金融业还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金融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发展和健全风险识别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新的技术和应用可以为金融行业的产品研发和风险评估提供有效的工具,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提升效率。而在业务模式上更需要精细化的经营,不能依靠政策保护,而是靠挖掘市场需求,在总体货币环境趋紧的情况下,进行结构调整,从而获得发展空间。一方面,从目前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来看,消费金融以及小微企业融资的普惠金融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也是传统金融业转型发展的一个方向。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目前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潜在市场,随着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金融行业也可以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有所作为。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安邦咨询认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需要直面中国金融发展瓶颈的痛点,根源在于如何通过改革来有效管理和配置社会储蓄和财富,将其转化为实体经济投资。这是中国金融业走出“战略迷茫期”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